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10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10首】,第1张

#婴幼儿# 导语古诗是很好的幼儿语言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学习古诗,一方面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另一方面能大量积累词汇,能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下面是 分享的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10首。欢迎阅读参考!

1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2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唐代〕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3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江上渔者

 范仲淹〔宋代〕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上行人来来往往人,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单单,只是。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4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乌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5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 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6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7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8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墨梅

 王冕〔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一作:颜色好)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繇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池头:池边。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

 乾坤:天地间。

9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0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

 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译文

 不知不觉一走就离家二三里远了,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路边亭台楼阁有六七座,还有八 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简析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 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李璟

系列:宋词三百首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释

1《续选草堂诗余》等本中有题作「春怨」。

2风:指春风。芜:丛生的杂草。庭芜:庭院里的草。

3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又元稹《寄浙西李大夫》(四首之一),也有「柳眼梅心渐欲春」的诗句。春相续:一年一年的春天继续冬天来到人间。

4独:独自,单独。无言:没有话语。

5竹声:春风吹动竹林发出的声响。竹,古乐八音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新月:初升的月亮,又每月初一的月亦称新月或朔日月。似当年:和往年差不多。

6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尊前:《词综》、《全唐诗》、《词谱》、《历代诗余》等本均作「尊罍(lei)」。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尊罍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全句意谓: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

7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8烛:蜡烛。香:熏香。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画堂:吕本二主词同此;吴本二主词误作「画歌」;《花草粹编》、《古今诗余醉》、《词综》、《全唐诗》等本均作「画楼」;《词谱》中作「画阑」。画堂,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深:吴本二主词中误作「声」,指幽深。

9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思难任(ren):思,忧思。难任,难以承受。意谓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古今词统》、《续选草堂诗余》、《词综》、《词谱》、《词林纪事》、《全唐诗》等本均作「思难禁」。

赏析

宋朝王铚《默记》称太宗派徐铉去看李煜,信有老卒守门。徐铉说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可见李煜住处实况。「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李煜赐第中还有故妓,能作乐。这首词里正反映了这种生活。开头称春风又回到小院里来,院子里的草又绿了。院子里的柳条上新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展,这样的柳叶在春天到来时,连续着生出来。这里写出小院中春天的信息,可以从庭草的绿色里,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出中看出来。「柳眼春相续」,写得很细,是诗人的观察。这里也透露出他的寂寞之感来。他在《玉楼春》里写在金陵时的春天景象:「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是盛极一时,跟被拘留中的寂寞正好构成对照。想起当日的情况,靠著栏杆半天没有一句话,透露他对故国之思的痛苦心情。这时想替自己排解,说风吹竹子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像当年。想来小院中还有竹子,春风吹来,还有竹声。不过跟《玉楼春》写的「醉拍阑干情味切」相比,这时的「半日独无言」又构成鲜明的对照了。

下半阙写他在赐第里还有故妓,还可以奏乐。笙歌未散,酒杯还在,还可以喝酒。春天到来,池面冰开始融化了。就他的处境来说,是否也像东风解冻呢?「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用「烛明香暗」来陪衬「画堂深」,用「满鬓清霜残雪」的霜雪来反衬东风解冻的「冰初解」。「画堂深」是深沉,看来故妓的奏乐也是寂寞中的聊以 ,不能跟「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相比,所以无法解除寂寞,因此有画堂深沉的感觉。东风解冻透露春天的气息,但对他说来,春天永远过去了,这表现在四十岁光景的人已经是满鬓霜雪了,这里含有对故国的怀念、亡国的痛苦难以负担。这首词,结合被俘后的生活来反映故国之思,写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的痛苦。

(周振甫)

  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题记也明确写明了做梦的日子,故可以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极强,感人至深。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和机会;而今,却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事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恩爱夫妻,撤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啊!可是为什么又要加上“不思量”呢?这并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为真实!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挂记在心上呢?不经常悬念,并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沉痛。如果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要“纵使相逢”,要爱侣起死回生,这是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也是悲痛的,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又更加深了一层。

对“记梦”来说,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故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她呢,容貌情态,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的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明月夜,短松岗”,多么凄清幽独的环境啊!作者料想长眠于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里,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

1描写团扇的诗句

《团扇歌》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玉郎手。因风访方便。

《团扇歌》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萧衍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

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

《惠白团扇》

年代: 宋 作者: 张埴

藤经剡雪通姿哲,筠度湘秋刮骨清。

两洁不容尘有污,一圆还与世无争。

生来肖貌难为遁,老去挥毫岂足名。

林下好风差自快,忍歌桃叶若为情。

2关于扇子的诗句

白羽扇 唐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扇 唐李峤 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花芳不满面,罗薄讵障声 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 扇 唐陆畅 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 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扇上画牡丹 唐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扇 唐司空图 珍重逢秋莫弃捐,依依只仰故人怜 有时池上遮残日,承得霜林几个蝉 咏破扇 唐唐怡 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 无由重掩笑,分在秋风前 悲纨扇 唐韦应物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颦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古扇 唐项斯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寒尘妒尽秦王女,凉殿恩随汉主妃 似月旧临红粉面,有风休动麝香衣 千年萧瑟关人事,莫语当时掩泪归 咏扇 唐徐夤 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 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 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 汉宫如有秋风起,谁信班姬泪数行 咏破扇 唐杨凌 粉落空床弃,尘生故箧留 先来无一半,情断不胜愁 代秋扇词 唐郑谷 露入庭芜恨已深,热时天下是知音 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宵便负心 一片山溪从蠹损,数行文字任尘侵 绿槐阴合清和后,不会何颜又见寻。

3有什么关于“查赞太极扇”的诗句

1《墨梅鱼扇寄孙成甫》

年代: 宋 作者: 陈造

都城六月难为客,暑焮火山不馀息。

从人辄博褦襶嗔,假馆翁家得休适。

髯翁囷积胸中奇,对客清谈霰雪飞。

扇材寄似亦安用,聊代玉麈谈间挥。

须知寒夜冰花影,著子骈枝可调鼎。

濠梁之乐物我融,翁自欣然渠不领。

向来礴勃非画工,象外析理翁则同。

少酬他日清凉惠,知我梦依君子风。

2《春日泛舟南湖因遍游近港坐间书客所携四扇》

年代: 宋 作者: 张镃

远近高低锦树明,直疑春教蝶多情。

人间万事思量尽,只好园居过此生。

3《题人画扇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曹勋

雪余蒲苇衬沙黄,野水寒清雁半翔。

柳下摇风云漠漠,飞鸣应喜下潇湘。

4《题扇》

年代: 宋 作者: 仇远

溪山隔岸好,风雨过桥危。

何似高楼上,停云且赋诗。

5《题宗室大年画扇四首》

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

柳动燕初来,波生雁将去。

惟有小崧高,苍苍自如故。

4要关于扇子的诗词歌赋

白羽扇

唐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唐李峤

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花芳不满面,罗薄讵障声。

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

唐陆畅

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

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扇上画牡丹

唐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唐司空图

珍重逢秋莫弃捐,依依只仰故人怜。

有时池上遮残日,承得霜林几个蝉。

咏破扇

唐唐怡

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

无由重掩笑,分在秋风前。

悲纨扇

唐韦应物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颦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古扇

唐项斯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寒尘妒尽秦王女,凉殿恩随汉主妃。

似月旧临红粉面,有风休动麝香衣。

千年萧瑟关人事,莫语当时掩泪归。

咏扇

唐徐夤

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

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

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

汉宫如有秋风起,谁信班姬泪数行。

咏破扇

唐杨凌

粉落空床弃,尘生故箧留。

先来无一半,情断不胜愁。

代秋扇词

唐郑谷

露入庭芜恨已深,热时天下是知音。

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宵便负心。

一片山溪从蠹损,数行文字任尘侵。

绿槐阴合清和后,不会何颜又见寻。

5题在扇面上诗词

《蝶恋花·聚骨扇》——金章宗 完颜璟

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

金缕小钿花草斗,翠绦更结同心扣。

金殿日长承宴久,招来暂喜清风透。

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完颜璟,即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嗣位,改元三(明昌、承安、泰和),博学二诗,在位二十年卒。《词林纪事》选词二首。

这是一首咏物词。所咏之物“聚骨扇”,也叫折叠扇。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宋熙宁丙辰冬,高丽遣使来至中国,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是折叠扇,宋时即有之。”据金刘祁《归潜志》载,这是金章宗的一首题扇词。这小小聚骨扇,在作者笔下,是那样高雅而妩媚,仿佛是一位华贵脱俗而又玲珑小巧的美人,脉脉含情,凌波起舞。很适合题在扇子上。

6关于扇的古诗词有哪些

《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 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团扇歌》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题秋风纨扇图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调笑令·团扇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满庭芳·山抹微云》上阕: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寒鸦”二句虽是点化隋炀帝诗,但精美而本色;

“抹”、“连”字虽平易但很传神,难怪苏轼要戏称他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了。

《满庭芳》鉴赏

秦观前期写离愁的名篇《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词写同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正如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所说:“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当时,秦观的诗词创作已蜚声文坛,但政治上却未得进展。词中“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就含有这种感慨。不过,贯穿全词的基调却是伤别,“身世之感”并不十分突出。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别离的场面,随着情事的发展,细致地刻画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它一上来是写一位旅客将要乘船远行,情人赶来饯别,于是暂缓开船,一起饮酒。这时候所看到的是:远处被一些浮云遮掩着的隐约起伏的山峰,从近处一直延伸到天边的枯草。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黯淡的、萧瑟的,是深秋郊外的、与人物别离时的心情相一致的景色。

在这里,作者用“抹”字形容那轻轻地飘浮在山上的一层层薄薄的云彩,用“粘”字表现那一望无际的、与远天逐渐衔接的已经枯萎了的秋草,就好像云是流质,可以抹在山上,草有黏性,可以粘住天体。两句非常精炼、自然,又极其传神。(“粘”,宋本作“连”。“粘”字或是后人所改,但更好些。前人如钮绣、毛晋均有辩论。钮说见《词林纪事》,毛说见汲古阁本《淮海词》附注。)这首词到处传唱,这头两句尤其为人所赞赏。苏轼因此曾经开玩笑地给作者起了一个别号,称之为“山抹微云君”。而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还记载着:作者的女婿范温曾经参加某一贵人的宴会。贵人有一歌妓,爱唱秦词,当筵唱了许多,其中当然有这一首。她起初并没有注意范温,后来才问他是什么人。范回答说:“某乃‘山抹微云’女婿。”座中人不禁大笑起来。可见此词,尤其是其起句被人爱重的情形。

“山抹”两句,是当时所看到的景物,而当时所听到的,则是本在城楼门边吹着而渐渐在晚空中消失的号角声。不但角声之悲凉引起了分手的情侣更多的离绪,而且画角吹罢之后,时间也就更晚了。

一对情侣正是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这种情景之中,停船饮酒的。但船是即将远行的“征棹”,酒是借以解忧的“离尊”,。“征棹”无非“暂停”,。“离尊”只是“聊共” ,这就如实地表达了两人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

接着,作者写这位旅客,也就是自己,在将要离开此时所在地汴京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在这里生活的一个时期中所发生的“多少”“旧事”来。“蓬莱”本是海中仙岛,东汉人习惯用来指在洛阳的国家图书馆—东观。秦观曾在汴京的秘阁供职。秘阁则是宋代的国家图书馆,所以也可称为蓬莱。“蓬莱旧事”即指在京城的一段生活。现在,就要离开了,回想起来,真像烟雾一般,渺茫得很。平常说往事如烟,本来是个比喻,但此刻身在水边,江天在望,烟水迷离,又将心中所感之情,结合眼中所见之景,而融成一体了。因此,“回首”两句,可以是虚指情,也可以是实指景,妙在双关。

回想往事,已如烟雾,极目前程,又只见寒鸦、斜阳、流水、孤村,情景本已萧瑟,何况又是从满腹离愁的旅人眼中看出,就更加不是味儿。“斜阳外”三句,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作者的朋友晁补之说:“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见《苕溪渔隐丛话》)这正是称赞其是善于白描,形象鲜明,使人历历如见。隋炀帝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作者完全袭用其语,但正如晏几道之用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一样,放在全篇之中,非常合适,极其自然,已成为整首词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换头三句,写别前的幽欢和留恋。古人以解带暗示幽欢,如权德舆《玉台体》:“昨夜裙带解,今朝嬉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蒿砧归。”(古人迷信认为妻子的裙带自解,是远出的丈夫要回家的兆头。)贺铸〔薄幸〕:“向睡鸭炉边,翔鸾屏里,羞把香罗暗解。”《西厢记》〔寄生草〕:“今宵同会碧沙橱,何时重解香罗带”香囊,则是佩饰,解以赠行,作为纪念,如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三句以 “消魂”两字领起,用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这说明,解带赠囊,皆属别情。苏轼曾讥讽“消魂!当此际”句为“学柳七作词”(见黄升《花庵词选》),就是因为这种写法不够雅正,近于柳永之故。

“漫赢得”两句,用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意。不但感叹一切欢爱都成过去,而且更多地担心后会难期,最后不免在风月场中空留下一个负心郎的名声。“漫”字有随随便便的意思。自己哪里会愿意留下这么一个名声但却随随便便地留下了,暗示此别之于势有所不得已。

哭哭啼啼,为的是不知今天一别,何时再见。但无论怎样伤感,也不能决定重见之期,那么,即使是衣襟衣袖上都招惹了许多泪水,留下泪痕,也仍然是“空”的。所以“此去”二句,乃是由此时相别,想到今后相思,由今后相思,想到相思无益,是对离恨透过两层的描写,所以更显深刻。

画角吹残,归鸦成阵,天气向晚,船要开了,送客的人也不得不回去了。用“伤情”处三字郑重点出:这时回首遥望京城,已经是万家灯火,到了黄昏时候。这就将虽然非分手不可,却仍然流连惜别的心情,曲折地表达出来,从情又归到景,与篇首以景起对应。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这是一个很敏锐的观察。秦观在秘阁担任“黄本校勘”,是个官卑职小的工作,本不得意。在政治上,他同苏轼关系密切,属于旧党。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新党重新得势,旧党全部倒台。秦观也与此时外调杭州通判。这首词,可能就是作于此时。但关于“身世之感”,他只用“多少蓬莱旧事”二句轻轻带过,不特因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为了和情人惜别,而且那个“黄本校勘”,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比起分带解囊的人来,简直无法相提并论,故侧重写情场失意而把官场失意只是依稀仿佛地包括其中。但“高城望断”,自觉“伤情”,也未必没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所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在内。这就是周济那句评语的含义。

陆游: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卷216_2 「送高三十五书记」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卷216_3 「赠李白」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卷216_4 「游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一名阙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卷216_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

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

陆游年轻的诗人急疾书毕,一掷柔毫,早已肝肠寸断,泣不成声。

唐琬,这个才华卓绝、柔情似水的女诗人,一双秀美哀伤的眼睛深情地凝视着感伤不已的陆游,一字一句地吟咏着她那血泪交加的词作。触景而生情,如杜鹃啼血,凄艳异常。

那仰天长叹的不是才华横溢的陆游吗?满面尘霜,须发皆白。他已是形容枯槁,痛不欲生。

那面壁吟咏的不是秀美柔雅的唐琬么?碧色绣襦,长裙曳地。她亦是神情凄凉,泪流满面。

封建礼教,如同一把寒光凛冽的刀剑,就这样又无情地封杀了一对青梅竹马、心心相印的爱侣。

时过八百五十多年,聆听此曲,感受犹如身临其境。品味着陆游与唐琬超群绝伦、千古遗恨的爱情故事,怎不让人情动于衷?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陆游与唐婉——委惋凄绝的爱情诗章》

一、

二十五、六年前,偶尔读到放翁的名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继而,又读到唐婉以泪相和的答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初读这两首词,仅只是感慨于陆游孤绝细腻的文笔和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

然而放翁一代词雄,后人评论他“一扫宋词纤艳之风”,居然也写出了如此缠绵绯侧之作,未免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之惑。由于当时年轻,对许多事情尚不知个中究里,就没再往心里去。

十几年后,渐渐地多读了一些文字,渐渐地品味和阅历了生活中许多的人情世故,对于放翁与唐婉间那段委惋凄绝的爱情故事也渐渐有所了解。这才越来越读出了蕴藏于这两首《钗头凤》深处的、那滴着泪水甚至热血的深深的感动

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都城)为金兵攻陷,北宋灭。于兵荒马乱中渡过童年。

陆父宰,是力主抗金的爱国士大夫,与主战派人物交往密切。父亲的爱国言行给少年陆游以极为深刻的影响。

北宋王朝覆忘的惨剧、中原的沦丧、苦难的经历和父亲的薰陶,使陆游从小培育了忧民爱国的思想。二十岁,便立志“上马杀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的立场,信念始终不渝。因而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

二十九岁科考,列进士第一;因主张抗金,于次年复试时被除名。三十四岁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孝宗即位初,倾向主战,启用了老将张浚,并召见陆游。称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进士出身,任镇江府通判。

然张浚一战失利,孝宗即动摇求和。罢免张;并加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免职还乡。

四十八岁,时任四川宣抚使的主战派将领王炎邀陆游入川,幕府襄赞军务。陆游精神振奋、身着戎装,驰骋于陕南南郑前线,考察地形、了解敌情,接触战士和民众、谋划收复中原方略。

但孝宗又忽将王炎调回临安(南宋都城,在今杭州西),陆游也改授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光复河山的愿望再度落空。

火热的军务幕僚生活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却对陆游爱国诗歌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四川任职期间,由于爱国志向屡屡落空,陆游心情愤郁,经常借酒浇愁,被人讥为“恃酒颓放”。他干脆自号“放翁”。

但这一时期陆游创作的爱国诗词已经非常多,形成“寄意恢复、书肆流传”(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的局面。

后来,陆把自己的全部诗歌和文集题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

五十四岁时,陆游受召离川东归。在江西任职间,因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以“擅权”罪被罢职回乡。六年后才被起用为严州知州,又因“擅议抗金复国、形于吟咏”,被弹劾去官。

六十六岁直至八十五岁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农村生活。写出不少反映农村现实、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

八十一岁,风烛残年的放翁仍竭力支持权贵韩侘胄的伐金之战。但这次轻率的北伐很快便失败了,陆游又一次受到各方面的攻击。

八十五岁辞世前,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有《示儿》诗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早年学诗,从江西派入手,中年突破其藩篱,面向现实,形成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风格;晚年则于悲壮之余渐趋平淡。著名爱国学者、戊戌变法的发起和***梁启超赞誉陆游: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三、

就是这样一位一生坎坷、忠贞爱国的诗人,在爱情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曲折和痛苦,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不朽诗篇。

陆游早年娶其表妹唐婉为妻,伉丽相得、情谊甚笃。

然而不知何故,唐婉却不为其姑母(陆游之母)所容,进而逼迫陆游休妻。游不忍绝之,背着母亲另置房舍安排唐婉居住。被母发现,终强令休之。于是,时年二十未几的陆游,第一次品尝到人伦之大变的苦涩。

唐婉后改嫁其同郡宗子赵士程。

此后数年,陆、唐春日出游,相遇于绍兴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向赵说明缘由后,遣人送酒肴赠陆,以示心意。游怅然良久,题《钗头凤》词于园壁间,这就是《钗头凤》的来历。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婉因抑郁成疾与世长辞。

游一生坎坷、奔走于抗金复宋大业,未果。晚年隐居于绍兴城外的鉴

适合4-6岁幼儿古诗及译文注释【10首】

#婴幼儿# 导语古诗是很好的幼儿语言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学习古诗,一方面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