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第1张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一、剂量

 1中药剂量的含义: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剂量的因素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此外,花叶枝皮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人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二、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

 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 楞 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主要指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 薷 、木香、砂仁、沉香、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人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胶及蜂蜜、 饴 糖等。

 (6)泡服又叫煽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与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 蚧 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鸟贼骨、瓦 楞 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2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如 眩 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用。

;

马虎的医疗处方引起的问题不胜枚举。据权威媒体报道,在美国,由处方笺上难以辨认的文字引起的医疗错误每年造成7000多人死亡。每年有超过150万美国人因完全可以预防的用药错误而受到伤害,其中许多是由难以辨认的首字母缩写、剂量说明和处方笺造成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医生是故意写这种潦草的字吗?为什么看起来像 "秘籍 "的处方能被药剂师读懂?

误区一:是什么让他们乱写乱画?医生。忙碌而不负责任比如一个门诊医生,一上午要看60个病人,开处方的时间不到10秒。而且处方中的专有名词太多,频繁,看起来就像 "象形文字"。这就像你刷卡时要签上自己的名字。

误区2:为什么医生有时不理解他们写的东西?医生。来自医疗实践中对拉丁文的使用有人曾问,为什么医生写得很认真,但还是看不懂字?据医生说,这是因为在医疗实践中使用了拉丁文。二是在过去的医学模式中,出于 "有利于病人健康 "的原则,一些药物和检查报告不能透露给特定的病人,只能用拉丁文和英文代替,这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

误区三:隐瞒自己的利益?部分医院已使用电子处方现在正规医院已经使用电子处方和无纸化办公,包括处方、诊疗、取药等步骤都在电脑上完成。患者可以在网上查询,也可以打印出来,一目了然,而手写处方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存在,所以不存在刻意涂抹的情况。另外,在现代正规的中医医院,即使是手写处方也会让患者清楚地了解是什么药,并没有什么秘方。

误区四:为什么医生之间能相互理解?病历有一定的格式事实上,医生看不懂很多同事的笔迹,除非他们熟悉和了解同事的书写习惯。

"在药房就不一样了,不管医生的字写得多潦草,病历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设置的,关键点不会出错。" 一位医生说,例如,治疗胃病的普利司特,病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可能很草率,但药物的名称、代号、英文或拉丁文的缩写和计量都很清楚。"他们可能不知道你得了什么病,但他们肯定知道你被开了什么药。

" 病历是医务人员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等医疗活动的记录。也是患者的医疗健康档案,它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书写。病历不仅是临床实践的总结,也是探索疾病规律、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病历在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药方的等分应该是处方配比,也就是按处方配比制成丸剂,日服多少丸是服用剂量,不须换算。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可理解为:按此方各药剂量配比制成梧桐子大丸剂,每次三粒。仅供参考!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一、剂量  1中药剂量的含义: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