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是怎么样的,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我国古代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是怎么样的,有哪些,第1张

1简策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着作的竹木书籍。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两种。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史记·孔子世家》里有“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这一方面说明孔子读书之认真、刻苦;另一方面却记载了“简策”这种装订方法。 用“简”编连起来的“策”,其前面的两根简为空白竹片,叫“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都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后一根简叫“末简”或称“尾简”。当以末简为轴,将策卷成一束时,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成了这部书事实上的封面。它既类似于后来卷轴护首外面的题签,又像现代书籍的封面。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书写书名、篇名等封面的作用。 2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型制,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但也有考究者),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飘”的、质地坚韧而不写字的纸或丝织品,飘头再系以丝“带”,用以保护和捆缚书卷。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3 旋风装 印刷术发明后,随着社会、文化、乃至印刷事业的不断发展,印本书日益增多,为便于翻阅,书籍的装订形式逐渐由卷轴装向册页装演变。作为过渡形式,出现了“旋风装”和“经折装”。其中,旋风装近于卷轴装,而经折装则近于册页装。 4经折装 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沿书文版面间隙,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形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据说,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与“梵夹装”迄今所见到的着作,谈到“梵夹装”时,都说是“经折装”的别称,即“梵夹装即经折装”。其实,梵夹装乃由印度传来,为印度“贝叶经”之装式,东汉时传入中国。远早于经折装。一般认为经折装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梵夹装的影响。但经折装并非梵夹装 5蝴蝶装 将印有图文的面纸页对折,再把折缝粘连在预制好的订口条上,形成一本书籍,这是散页装订的最初形式、称为蝴蝶装(8-5)。 蝴蝶装是印刷史上第一次把散页的折缝集中在一边,形成订口而成册。由于蝴蝶装在锁线时,线是串在拼贴条上的,所以在书页的折缝中间没有线缝,并且在翻阅时可以摊得很平,便于阅读,现在重要的地图集,精美的画册等,仍有采用这种装订方式的。 蝴蝶装的书页,适合于单面印刷,图文向里对折,现在地图集中采用正面印了个双页图,背面印文字说明或印用色较少的单面图用蝴蝶装,使正面双页图展开平整。 6和合装 和合装的特点是内芯和封壳可以分开,内芯可以调换,而封壳硬而耐用。在封壳里层的上下接槽处各相连着一条供串线订本用的订条,一般与内芯订口的宽度相同,上面打孔2~3个(图8-6)。装配使用时,将对折或单页组成的内芯,在订口部位根据订条上的孔距位置相应打上孔洞,然后用带子或罗钉与订口条串起来扎紧,这种装订方式称为和合装。 7包背装 把印好的书页白面朝里,图文朝外对折,然后配页后,将书页折缝边撞齐、压平。再把折缝对面的级边,粘着千供包背的纸页上,包上封面,使其成为一整本书。这样的装订方式称为包背装(图 8-7)。包背装实是线装本的前身。 图8-6 和页装 图8-7 包背装 8线装本 将单面印好的书页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地对折,经配页排好书码后,朝折缝边撞齐,使书边标记整齐,并切齐打洞、用纸捻串牢,再用线按不同的格式穿起来,最后在封面上贴以签条,印好书根字(即书名),成为线装书(图8-8)。 9三眼订 折好书页,配好页,码撞齐相邻的两边,用重物压住书页,手工打眼,穿线打结后,就成为一本书籍的书芯,最后包上封面,再裁切,就成为一本平装书籍(图8-9)。 图8-8 线装书 图8-9 三眼订 10.铁丝平钉 将书帖按三眼钉同样的操作方法,配成书芯后,用铰丝订书机将铁丝穿过订口的书芯,并在书芯的背后弯曲,把书芯订牢,再包上封面,三边切光,就成为书籍(图8-10)。这种装订方式称为铁丝平订(writ side-stitching)。用铁丝订书籍,因铁丝容易生锈,故容易损坏书籍。

卷轴装

纸书写完,由尾向首卷起,就成了最简单的卷轴装,盛 行于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

天轴(杆)

轴 签

边准(乌丝栏)

褾 (包头)

旋风装

这种装帧形式,书页鳞次相接,且能随意翻转,故又 称为“龙鳞装”

、“旋风叶子”,出现于8世纪中叶。

经折装

又名折子装,将长幅纸卷,按照一定的宽度连续左右 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在首尾各加贴一张厚纸作封皮,就是 简易的经折装,主要被佛道经典所采用。

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经文书写在贝 多树叶上,齐成一叠,在前后各夹一块木板,然后穿孔结 绳而成。这种形式随佛经一道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曾 在唐五代一度流行。

蝴蝶装

简称蝶装,版心向内,其余三边均留有空白,不致损 污内部文字。在唐末五代时出现,盛行于宋代、元代,是 严格意义上的册页装的最初形式。

包背装

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 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大约出现于南宋,元明时 盛行,清朝发展到顶点。

线装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 由包背装转化而来。大约起源于两宋之交,于明代中叶以后 盛行,也是现存古籍最普遍、最进步的一种装帧形式。

设计原则

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书籍装帧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 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 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 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5工具类图书 一般比较厚,而且经常使用,因此在设计时,防止磨损多用硬书皮;封面图文设计较为严谨、工整,有较强的秩序感。

正文设计

正文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点,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正文字体的类别、大小、字距和行距的关系。

2字体、字号符合不同年龄人们的要求。

3在文字版面的四周适当留有空白,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舒适美观。

4正文的印刷色彩和纸张的颜色要符合阅读功能的需要。

5正文中插图的位置以及和正文、版面的关系要恰当。

6彩色插图和正文的穿插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扉页设计

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因而在封面设计中,哪怕是一根线、一行字、一个抽象符号,一二块色彩,都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思想。既要有内容,同时又要具有美感。达到雅俗共赏。

扉页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不断发展的需要。一本内容很好的书如果缺少扉页,就犹如白玉之瑕,减弱了其收藏价值。爱书之人,对一本好书将会倍加珍惜,往往喜欢在书中写些感受或者缄言之类的警句,若此时书中缺少扉页,该是多少的遗憾。

书中扉页犹如门面里的屏风,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扉页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有的采用高质量的色纸;有的还有肌理,散发出清香;有的还附有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或与书籍内容相关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图设计等。这些对于爱书的人无疑是一份难以言辞的喜悦,从而也提高了书籍的附加价值,吸引更多的购买者。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扉页设计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真正优秀的书籍应该仔细设计书前书后的扉页,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插图设计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它,更能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力,并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少儿读物更是如此,因为少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健全,对事物缺少理性认识,只有较多的插图设计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才会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目前书籍里的插图设计主要是美术设计师的创作稿、摄影和电脑设计等几种。摄影插图很逼真,无疑是很受欢迎,但印刷成本高,而且有的插图受条件限制而通过摄影难以达到,如科幻作品,这时必须靠美术设计师创作或电脑设计。在某些方面手绘作品更具有艺术性,或者是摄影力所不及的。总之,各有所长。

书籍设计的历史(书籍形式的演变)2009-06-25 14:49三、书籍形式的演变

纸的发明,对我国书籍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的形式,促使书籍不断地变换着自身的模样,或卷、或折,一路发展而来。

叶子

经过长期的使用,卷轴装舒卷不易的缺点渐渐让人感到不方便,尤其在查对某个文字、某个记载时,就需要把书卷全部或部分舒展开来,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人们就不断探索改良卷轴装的方法。

隋唐时期,佛学极为兴盛。

大量佛教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叶经的形式。

贝叶,是印度一种贝多树叶的简称,贝叶经的装法是将若干树叶,中间打孔穿绳,上下垫以板片,再以绳子捆扎而成。

受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古人发展了汉文“梵夹装”。

“梵夹”亦即佛经的意思,它是将一张张纸积叠起来,上下夹以木板或厚纸,再以绳子捆扎。

不过,梵文是由左向右横着书写的,这种形式和我国自上而下书写的习惯很不相适,因此,就将书写格式改为垂直竖写。

一般认为,书籍的发展是由卷轴直接转变为折叠,再转变成册页的形式。

实际上,其间还经过了这个叶子的演变过程。

经折装

经折装就是把本来卷轴形式的卷子不用卷的办法,而是改用左右反复折合的办法,把它折成长方形的折子形式。

在折子的最前面和最后面,也就是书的封面和封底,再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纸或木板作为书皮,以防止损坏。

佛教经典多采用经折装的形式,所以古人称这种折子为“经折”。

经折装比卷轴装翻检

方便,要查哪一页,马上即可翻至,所以在唐及其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折子形式的书应用得很普遍。

旋风装

也许是经折装的书很容易散开,或是僧侣们诵经时还有不便之处,在经折装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对它加以改进。

古人将一大张纸对折,一半粘在第一页,另一半从书的右侧包到背面,与最后一页相接连,使之成为前后相连的一个整体,如同套筒;阅读时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再到第一页,如此可以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诵唱经文;遇风吹时,书页随风飞翻犹如旋风,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旋风装。

另有一种卷轴装的变形,是把逐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内容的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错落粘连,犹如旋风,也被称为“旋风装”,又称“龙鳞装”。

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卷时从卷首卷向卷尾。

从外表看,它与卷轴装没有什么区别,但展开后,页面的翻转阅读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这种装帧形式曾在唐代短暂流行。

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它的产生是和雕版印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刻书的全盛时期。

鉴于经折装折痕处易于断裂,于是书籍形态就转而朝册页的方向发展,既避免了经折装的缺陷,也省却了将书页粘成长幅的麻烦。

把长长的卷轴改为“册页”后,将书页从中缝处字对字向内对折,中缝处上下相对的鱼尾纹,是方便折叠时找准中心而设的。

书页折完后,依顺序积起方形的一叠,再将折缝处粘在包背的纸上,这样一册书就完成了。

翻阅时,书页如蝴蝶展翅,故称为蝴蝶装。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以坚硬封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

蝴蝶装的封面,多用厚硬的纸,也有裱背上绫锦的。

陈列时,往往书背向上,书口朝下依次排列,因书口处易被磨损,所以版面周边空间往往设计得特别宽大。

包背装

蝴蝶装比起卷轴是有很大改进,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是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看到文字;二是粘胶的书背,如因胶性不牢,就容易产生书页脱落的现象。

因阅读的不便又促使人们对蝴蝶装进行改良。

元代的包背装,是将书页有文字的一面向外,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背面相对折叠。

翻阅时,看到的都是有字的一面,可以连续不断地读下去,增强了阅读的功能性。

为防止书背胶粘不牢固,采用了纸捻装订的技术,即以长条的韧纸捻成纸捻,在书背近脊处打孔。

以捻穿订,这样就省却了逐页粘胶的麻烦。

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背粘住,作为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线装

由于包背装的纸捻易受到翻书拉力的影响而断开,同样造成书页散落的烦恼。

因此,明朝中叶以后,又被线装的形式所取代。

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观,是古代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

线装和包背装差别不大。

线装的封面、封底不再用一整张纸绕背胶粘,而是上下各置一张散页,然后用刀将上下及书背切齐,并用浮石打磨,再在书脊处打孔用线串牢。

线多为丝质或棉质,孔的位置相对书脊比纸捻远,以便装订后纸捻不显露出来。

最常见的是四针眼订法,偶尔也有六针眼或八针眼的。

有时,常将书脚用绫锦包起来,这叫做包角。

包背装和线装的书籍,书口易磨损破裂,因此,上架收藏采取平放的方式。

为了方便起见,还在书根上靠近书背处写上书名和卷次。

由于是平着摆放,封面也不需要使用厚硬的材料,多是用比书纸略厚一点的纸张,有时也用布面,故而具有柔软、亲切的感觉。

由于书籍柔软,为防其破损,多用木板或纸板制成书函加以保护。

书函的尺寸大小依照实际需要而定,且形制多样。

多用硬纸板为衬,白纸做里,外用蓝布或云锦做面。

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裹成函,两头露出书的上下两边。

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叫“四合套”,在开函的地方常挖作月牙形或云头形,称作“月牙套”或“云头套”。

另外,也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考究的书函,既保护书籍又增添书籍的艺术典雅之美。

为了保护珍贵典籍或明藏孤本,藏书家往往特制书卷装置以保存书籍。

由此,书籍艺术的创造者施展智慧与技能,诞生出中国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书籍装帧形态,成为一朵中国古籍文化艺苑中的奇葩。

从《四库全书》的书函、《周易本义》书匣、《二十四史》藏书柜、《绮序罗芳》书屉、《御篡朱子全书》书箱………千姿百态中体现出中华书籍文化精华给予世界的贡献,为世人瞩目。

古代的图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都像无良古装剧里那样,不论什么朝代的读书人,都是手持一册线装书?

事实上,从先秦到近代,我国的图书,经历过很多种不同的装帧形式,甚至书的材质也有变化。幸运的是,历朝历代的书籍,都有不少实物或流传到现代,或经考古发掘重现于世,我们可以从这些古书文物,非常直观地看到各个时代书籍的不同形式。

下面,就看一看不同时代的书籍,究竟是什么样子:

1、简册。

简册由竹简或木简由线绳编联而成,是先秦两汉没有纸或者纸的应用不太广泛的时代的主要图书形式。20世纪以来,发掘出土了很多简牍书籍,大都是散落的残片,幸运的是,在甘肃悬泉置,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简册,即如上图所示。

2、帛书

帛书是和简册同时代的书籍形式,即是用丝帛作为材料写成的书籍,相比于简册,帛书轻便容易携带,但缺点是造价过于昂贵,因此使用范围不广。上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帛书残片。

3、卷轴装。

卷轴装是纸广泛应用之后的书籍形式,也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主要的书籍形式。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经唐代写本,大多数就是卷轴装图书,因此也称“敦煌写卷”或“敦煌卷子”。

4、梵夹装

梵夹装源于古印度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印度佛经以贝叶书写,贝叶用木板上下夹住作为保护。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就是这种梵夹装的书籍。电视剧里的道具设计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5、经折装

经折装也是来源于佛经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图书的改进,在卷轴装和后来的册页装图书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

6、蝴蝶装

蝴蝶装示意图。蝴蝶装就是把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然后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裁剪成书。蝴蝶装起源于唐代后期,主要流行于宋代,是宋代图书的主要形式。

7、旋风装

相对于经折装,更加接近册页装,也更方便翻阅。具体的形状,可联想发票粘贴形式。

8、包背装

相比于蝴蝶装,包背装已经非常接近线装了。包背装起源于元代,一直使用到明代中期,才基本上被线装取代。

9、线装

这就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多的古书的形式了。线装书起始于明代中期,是明代中期哦,也就是说,古装剧里出现的线装书,除了明末到清代,其他的一律都是穿越!穿越!

我国古代纸质书籍的装订形式是怎么样的,有哪些

1简策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着作的竹木书籍。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