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来源发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中药的来源发展,第1张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扩展资料:

中药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响应传统医学决议的要求,已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服务相结合共同纳入卫生系统中,促进了传统医学服务的全民覆盖。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国分享“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国经验,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国实践及其法律政策保障”项目,通过江苏、湖北、甘肃、黑龙江、广东五地的调研,历时两年,基本厘清了中国在“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法规政策保障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的中医药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本草纲目·序》王世贞

李时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间,他说著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创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李时珍出生在中医药世家,医学志在格物,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我们打小就知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先生所写,但是却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看了这期《典籍里的中国》之后,才知道李时珍当时写这本著作的艰辛与不易。

虽出生于医学世家,但是小时候父亲并不让他学医,他多次请求父亲,让他做一名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李时珍青年时期向父亲明志、决意行医时所说的话。

随后李时珍跟随父亲行医多年,经常因为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情况,看到了百姓对良医好药的期盼,也见到患者求医问药的艰难,更加坚定了他重修本草的决心。

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更难。此后,李时珍查阅历代典籍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30年终于撰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本草纲目》刚刚刻成,李时珍先生仙逝,他并未看到自己毕生为之耗费心血的书最后放在他的眼前。

经典语录: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世代永新。

守正创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守住这个“正”,再开出每一代的“新”,就能看着中国越来越好。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医者贵在格物也——《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

性理之精徽,格物之通典——《本草纲目·序》

寿国以寿万民——《进<本草纲目>疏》

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

中国的国草是“苎麻”。

提到“中国草”我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或者说出来的答案也不对。但其实,“中国草”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大火的“汉服”有很多就是由它制作而成的,足以证明,有着千年历史的它的确配得上“中国草”这项称号。

不卖关子了,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草”正是苎麻。之所以苎麻可以拥有“中国草”这个称号,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且有着相当漫长演化的一种草本植物。

但是,如今却鲜有人知道什么是“苎麻”,更少有人认识这种“中国草”了,还被一些不懂的人给铲除了,殊不知虽然现在没有像以前那样家家户户种植苎麻,没有像以前那样家家户户加工苎麻,但苎麻的价值依然很大,值得重视。

据史料记载和科学家的发现,早在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中国西南地区种植这种植物了,而且由于苎麻这种植物适合在亚热带和温带种植,也就天生具有韧度强、防腐蚀、防潮、防虫等特点。后来有人将苎麻进行提取,制作成了纤维,用于家具和隔板的生产制作中,效果十分显著。

但其实,大家对于苎麻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有着独有的特点。上面说了,这几年大火的“汉服”有很多就是用苎麻制作而成的,那显然在古代人们穿着的衣服就大多是用苎麻制成的。苎麻制衣,也是我国服装产业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唐宋时期苎麻制作的物品就已经成为了皇室和贵族的御用品,再到后来苎麻生产水平见不提升作为重要的出口产品,凭借其特点受到了全球市场的欢迎。

苎麻“喜”水。苎麻的生长离不开充分水的滋养,所以它常常生长在雨水充沛又阳光充足的地方,后来人们为了苎麻生长更加直顺、更加有韧性,又将苎麻放入山中种植,这样就可以抵御大风侵袭。

在阳光下,可以讲苎麻放在水边晾晒,配以山间小溪的阵阵湿气,经过反复的淋晒,苎麻布就会越来越白,这就是人们常说得漂麻了。苎麻从生长到制作成布,整个流程都离不开水,将苎麻制成织布的时候,麻团也要保持一定的湿润,否则过程中容易出现断丝的现象。

古时候,人们用苎麻制成的衣服不像现代制衣一样简单,苎麻所做的布可精细也可以粗砺,这就考验了苎麻匠人的手艺。得益于苎麻的特点,纤维带有光泽感且韧性十足,可做冬天厚实的衣服,也可做夏天轻薄的衣衫。除了用苎麻制作衣服的方式以外,人们还发现苎麻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为苎麻有着高含量的蛋白质。

但为什么苎麻为什么越来越不被人知晓了。原因在于苎麻的生长条件较为复杂,虽然本身韧性高但是寻找合适的种植环境也是需要花些功夫的,另外就是苎麻主要用于制作衣服,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衣服不管是材质还是制作工艺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能有些厂商为了增加衣服的柔韧性会增添一些苎麻的成分。

而且单纯的苎麻制衣因其特点也十分考验工匠师傅的技艺水平,其次就是因为手工制作而带来的成本升高。所以,目前一些定制汉服会是采用苎麻去制作的。

苎麻凭借独有的特点在当时受到了广大欢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人们亲切地称其“中国草”。虽然它在生活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很感谢这几年古典文化的复苏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们喜爱古典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讲苎麻这一古老植物物尽其用,做成古色古香的衣服被人追捧。

“本草”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书·郊祀志》中就有“本草待诏”职称的记载。《说文》:“药,治病草也。”古代用药以植物药为主,所以记载药物的书,就称之为“本草”。《汉书·平帝记》记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朝廷要“征求天文、历冥、方术、本草等教授来京师”。据《汉书·楼护传》记载,楼护少年时候(1世纪)曾“诵读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这说明两汉时期,我国本草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各国学者均认为苎麻起源于中国。瓦维洛夫(1951)及RHKirby(1975)更明确指出,苎麻起源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这一研究结果得到学者们的认同。我国苎麻品种繁多,类型丰富,种植地区广阔,栽培和加工利用历史悠久,为研究起源与演化提供了依据。在出土文物方面:1975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发掘一处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苎麻绳索。1958年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距今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三块经纬分明细致的苎麻织物。1980年在江西省贵溪县崖墓中出土的两块苎麻印花布是我国出土文物中发现最早的双面印花苎麻织物,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细苎麻布,其精细程度可与今日府绸相媲美,经、纬密度为32~38×36~54根/cm2。发掘出的文物足以证明我国古代利用苎麻历史的悠久,麻纺工艺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古籍有关苎麻的记述有: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陈风》的“东门之池可以沤纻”,《礼记》篇的“纻麻之有縻”(牵牛的缰绳)。周代已设立“典枲”的官员,专司苎麻等生产及征收苎、茧等纺织品,故《周礼·天官冢宰下》记有“典枲掌布、缌、缕、是苎麻织物的精品。我国苎麻从采集野生纤维到栽培种植,面积从北方向南方不断扩展,又从国内栽培逐渐被国外引种,这一历程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历史演变。据1604年《正字通》记载,野生苎麻又叫山麻、野苎。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这种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野苎麻渐感不足,于是开始了苎麻的栽培。人为栽培约始于商周时代,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种植苎麻已很普遍,如在《汉书·地理志》记载苎麻在河南、陕西种植较多,而长江流域种植远较北方少。公元3世纪,陆玑在《毛诗·草森鸟兽虫鱼疏》中有苎麻扩展至“荆扬之间一岁三收”的记述。公元488年南北朝《宋书》记载有:“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各尽其方”。使苎麻种植面积在江南各省不断扩大。隋唐时期,苎麻生产进一步发展,《新唐书》中所记贡赋苎麻的五道二十九州绝大部分是长江以南地区,栽培地域已东至福建、浙江等省,南至岭南广州府,西至四川省。元朝以来,中原地区因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致使黄河流域苎麻面积逐年减少,而植棉之风甚盛。有关苎麻栽培技术的古籍记述更是丰富,有生长与气候、选地与整地、轮作与连作、选种与繁殖、施肥与管理、病害与虫害的防治、收获与加工等。随着苎麻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工艺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从汉代苎麻纺织的压光整理,到宋、元之后,各地逐渐形成的织物品种,其中著名的有浙江诸暨的“皱布”,桂林的“苎布”,邕州的“布”和苎麻与棉纱交织的“假罗”,以及湖南、江西两省的“夏布”,均享誉国内外。于是苎麻的栽培种植、生产、加工更为世人所瞩目。1733年作为观赏植物首先被荷兰引入,1737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从中国得到苎麻植株标本并描述其植物学特征。1844年法国胜利号军舰从中国带回麻蔸而引入法国,1851年英国康宁享到中国游历带去种子而传入英国,后于1857年传入美国,再由美国传入巴西和哥伦比亚。韩国和日本种植苎麻较早,日本有600多年历史,也是由我国引入。由上可见,世界各地的苎麻均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引入栽培,故外人称之为“中国草”或“南京麻”。

中国古代园林的植物配置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有关花谱、艺花一类书籍。明代的《群芳谱》、《园冶》、《长物志》中均已论及。清代的《广群芳谱》、《花镜》中有较详细的说明。

你说的古典园林,也许更偏向于苏州的私家园林,这里空间不大,建筑墙体、大小乔木、灌木、山石等遮挡阳光,可以生长各种草花的空间其实不多。加上文人养的草花,大多要用以比德等,还有书画的参与,品种大多在兰、菊之类的品种上转悠。

欧洲宗教文化中,草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采集标本,培育新品种,也是欧洲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你看很多欧洲古典小说,大仲马的,多次提到,周末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是很多绅士的休闲活动。近代,欧洲新品种培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而我国的花卉生产,某种程度,还没有超过唐朝。

谈起烟草,似乎古今中外,老幼皆知。其实不然,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烟草是舶来品,不是土特产,而且并非古已有之。除印第安人外,吸烟成为人们的嗜好,只不过才400多年的历史。烟草是茄科烟草属的植物,共有50多种,栽培最多的是红花草,其次是黄花种。

烟草的别名很多。《粤志》称它为八角草,也叫仁草;《百花镜》称它为相思草;《和汉药考》称它为南蛮草,亦叫长命草、还魂草等。烟草的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及其附近,其范围可能北起墨西哥,南达玻利维亚,东到委内瑞拉。烟草传播得很快,1565年从法国传入德国,接着传入俄、日、英、印尼、印度及菲律宾等地。

17世纪以后,吸烟之风传遍了全世界。烟草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菲律宾的吕宋岛传入厦门,所以当时叫它为“吕宋烟”。种植最早的是漳州。但也有人认为是先传入台湾,再传入漳州、泉州。传入的确切时间、年份已不可考,最早的说法认为是在万历三年(1578年),但未提出证据;最晚的说法是《广州植物志》(1956年)提出的,认为“当在1700年以后”,这和事实不符。因为那个时候已是清朝康熙年间了。

李时珍《本草纲目》(1590年)中没有烟草的记载,但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5年)中把烟草归入火部,并引张景岳之说,谓“烟草味辛气温,性微热……此物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植之”。德人白里契奈特在其所著的《中国植物学文献》(1870年)一书中,亦谓我国古籍中没有烟草的记述,瓷器上画有烟草的亦都在1700年以前。由上述种种记载,看来烟草传入我国,至迟不会晚于1620年。

万历以后到明朝灭亡的25年间,吸烟之风已经很盛行。不然的话,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也不会严令禁止种烟草和吸烟了。烟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用来制烟的部分为烟叶。17世纪以前的制品,主要是雪茄烟、斗烟、鼻烟及嚼烟。到了1843年才开始生产卷烟。我国最早生产的是福建皮丝烟,已有300年历史。到1890年才由外商输入卷烟,大约在1905年前后,上海才开始生产卷烟。

中药的来源发展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