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崩漏的经验心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临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崩漏的经验心得,第1张

崩漏,中医病名。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相当于西医病名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泄失常。

病机

1 脾虚: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虚血失统摄,甚则需而下陷, 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

2 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少女肾气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久病 大病穷必及肾,或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3 血热: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 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4 血瘀: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灼热、寒凝、虚滞致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 合阴阳,内生瘀血、或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 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5)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

(6)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7)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8)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3常规妇科。产科检查,应作为必备诊断。

4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必要时可作脊髓液、细胞培养等检查。

5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等,能帮助确定病位和明确诊断。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证治分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黄芪、阿胶。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右归丸( 《景岳全书》 )加党参、黄芪、三七。

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3脾虚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代表方: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 )。

常用药: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

4血热型(湿热)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净;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代表方:清热固经汤( 《简明中医妇科学》 )。

常用药: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生甘草

5虚热型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色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 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伤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代表方:上下相资汤( 《石室秘录燥证门》 )。

常用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6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而漏下,经色黯有血块;舌质黯紫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

以下是本人运用中医辨证施治之经验心得:

针对今年就诊的25例患者结果的分析:患者最大年龄46周岁,最小年龄14周岁,临床确诊为中医诊断:崩漏;西医诊断: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其中15人是确诊后经过住院治疗,西医予抗炎,止血,补液及激素等对症治疗,治疗时间约在15至20天左右,均未显效明显,流血未能停止,复查HGB(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在60g/L左右,后来选择中医治疗;另外10人发病后直接选择中医治疗。通过对每位患者四诊辩证分析崩漏证型,临床多见合并2种证型,使用相应方剂和自拟方进行加减治疗,有18人服用10剂中药后流血基本停止,有7人需要服完12剂中药后血方止。治愈率达百分之百,全部患者流血停止后再通过辩证给予服用3天八珍汤加减以达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之功效。

每位患者均给予辅助针灸和艾灸治疗

治疗原则:血热内扰、气滞血瘀者清热凉血、行气化瘀,只针不灸;肾阳亏虚、气血不足者温肾助阳、补气摄血,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穴位:关元、三阴交、隐白、血海、膈俞。

加减:血热内扰加大墩、行间、期门清泄血中之热;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理气化瘀;肾阳虚加灸气海、命门温补下元;气血不足加灸脾俞、足三里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平时预防调护

崩漏是可以预防的,重视经期卫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及早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以防发展成崩漏。崩漏一旦发生,必须遵照“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及早治疗,并加强锻炼,以防复发。崩漏调摄,首重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其次调节饮食增强营养,最后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

女性大出血叫红崩 。

一般会发生在经期。医学叫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崩漏是月经的期与量严重紊乱的一类月经病,中医认为崩漏主要是由于致病因素损伤冲任,固摄失职,血失统制而引起。崩漏常见的病因如下:

(1) 痰湿阻滞崩漏:素体痰湿内盛,原因或脾虚湿滞生痰,下注冲任,阻滞胞脉,血不归经而形成崩漏。

(2)气虚不摄崩漏: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气虚下陷,统血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

(3)瘀血阻滞崩漏:情志内伤,冲任气血郁滞;或经期产后,原因余血未尽,感受外邪,以致瘀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而妄行。

(4)阴虚火旺崩漏: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下扰血海,致使经血非时妄行。失血过多,更伤阴津,阴愈虚则火益旺,故本病患者常迤逦不愈。

(5)肾气不固崩漏:素体肾气不足,原因或因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或年老肾气渐衰,或手术损伤等,以致肾气亏虚,封藏失职,冲任失固而成崩漏。

(6)肝胆湿热崩漏: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肝胆,下注冲任,扰及血室而致经血非时而下。

(7)血热妄行崩漏:原因素体阳盛,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热之物酿成实火,灼伤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致成崩漏。

(8)气机逆乱崩漏:暴怒伤肝,气机逆乱;或恐惧过度,精神过度紧张,致使气机升降失常,血海不宁,血随气乱而形成崩漏。

扩展资料:

崩和漏虽然出血情况不同,但是在发病过程中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崩血量逐渐减少,就可能转化成漏,漏势发展又可能转变为崩。所以临床上大多是把崩漏并称。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

崩漏的定义历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崩漏仅指月经的期与量的异常,广义崩漏泛指一切不规则阴道出血,如流产及产后大出血,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大出血等,本书指狭义崩漏。

如崩漏大出血而致昏厥者,根据《内经》“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迅速止血,必要时中西药同时治疗,以防血脱亡阳,生命危在旦夕,如积极治疗,预后还是良好的。

参考资料:

-功血崩漏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

以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为主要表现的妇科中医重证。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者为漏。崩漏多由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火,阴虚精亏,虚热内扰,血热妄行;素体脾虚,饮食劳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情志不舒,或感受寒湿,瘀血凝滞,血不循经;早婚早育、多产房劳、久病伤肾,封藏不固等引起。常见证型有 :① 阴虚血热型崩漏。证见经来无期,淋漓不断或骤然量多,血色深红,潮热,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失眠,烦躁,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凉血固经,方用清热固经汤等。②肝郁血热型崩漏。证见经乱无期,时漏时崩,色深红质稠,烦躁易怒,乳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开郁止血,方用丹栀逍遥丸等。③脾虚气陷型崩漏。证见忽然崩下或淋漓不断,血色淡质稀,面色不华,气短无力 ,食少胸闷 ,心悸,或便溏,舌淡,脉虚弱。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固本止崩汤、归脾汤等。④血瘀阻滞型崩漏 。 证见经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 ,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痛减,舌暗红有瘀点,脉沉涩。治宜活血祛瘀,止血,方用桃红四物汤等。⑤肾虚不固型崩漏。证见出血量少,淋漓不止,或突然下血量多,色淡红或紫暗,腰脊酸软 ,小腹空坠 ,或失眠盗汗 ,烦热,或畏寒,便溏,舌红或淡,脉细数或沉弱。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guoyicom/yinanbingjianyao/fuchan/200411/20041105084815htm

第九节 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2周以上者,应届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一般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并称。正如《济生方》说:“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本病属常见病,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亦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不固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一、肾虚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二、脾虚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三、血热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四、血瘀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感受寒、热之邪,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非时而下,发为崩漏。[辨证论治]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一、肾虚型(一)肾阴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方药举例:左归丸(《景岳全书》)去川牛膝,加早莲草、炒地榆。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方中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滋肾阴而填精血;山药、菟丝子补肾阳而益精气,寓阳生阴长之意;龟板胶、旱莲草、炒地榆育阴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之效。若阴虚有热者,酌加生地、麦冬、地骨皮。本型也可用育阴汤(《百灵妇科》)。熟地、山药、续断、桑寄生、山茱萸、海螵蛸、龟板、牡蛎、白芍、阿胶、炒地榆熟地、山茱萸、续断、桑寄生补肾益精;龟板、牡蛎、海螵蛸育肾阴、固冲任,涩精止血;山药补脾阴,白芍敛肝阴,阿胶养血滋阴也能止血,地榆凉血止血。全方既滋肾益阴,又固冲止血。(二)肾阳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方药举例:大补元煎。酌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二、脾虚型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方药举例: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倍子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摄血;龙骨、牡蛎、海螵蛸固摄冲任;山茱萸、白芍益肾养血,酸收止血;五倍子、棕炭涩血止血;茜草根活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之效。若出血量多者,酌加人参、升麻;久漏不止者,酌加藕节、炒蒲黄。若阴道大量出血,兼肢冷汗出,昏仆不知人,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之危候,急宜补气固脱,方用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25g,水煎取浓汁,顿服,余药再煎顿服。或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救治,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以固脱。人参、麦冬、五味子若症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又为亡阳之候,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附子、生姜、大枣三、血热型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邪热内炽,津液耗损,故口渴喜饮;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邪热上扰,故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象。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药举例: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方中黄芩、地骨皮、生地、阿胶清热凉血益阴;龟板、牡蛎育阴潜阳,固摄冲任;焦栀子、地榆清热凉血止血;藕节、棕炭涩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效。若肝郁化火者,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症,宜平肝清热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醋炒香附、蒲黄炭、血余炭以调气理血止血。四、血瘀型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方药举例: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蒲黄炒)、龙骨、牡蛎、乌贼骨方中没药、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三七、丹皮炭、炒丹参活血化瘀止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阿胶、炒艾叶养血止血;乌贼骨、龙骨、牡蛎固涩止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这是由于丘脑下部、脑垂体与卵巢之间的功能失调所引起,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中医称之为“崩漏”,出血量多称之为崩;量少淋漓而下,称之为漏。二者只是程度不同,性质相同。中医辨证,有虚实之别。虚者多因脾虚、肾虚所致;实者多由血热、血瘀所致。在治疗上,如因脾虚引起,则益脾摄血;因肾虚所致,则补肾固冲;血热则凉血止血;血瘀则调经化瘀。除应用药物外,食物的调治也很重要。

[饮食原则]崩漏属实、属热者,宜进新鲜蔬菜、水果和低脂食品,清淡而易消化、又富有营养,如牛奶、蛋类、瘦肉、肝汤、豆浆等,忌用滋腻、温补性食物以及辣椒、酒、胡椒、蒜、葱、姜等刺激性食品和调味品,避免增加月经量。而属于脾肾亏虚者,则可用滋补食品,适当固涩,但以逐步滋补为宜,以免补之过急、补之过厚,反而造成“虚不受补”而带来补的副作用。

[食疗验方]1.脾虚:阴道出血,量多或少,血色淡红,清稀,面色萎黄,头晕心跳,气短乏力,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脉缓而弱。治则:以健脾益气为主。

(1)扁豆红枣汤:白扁豆30克、红枣10枚,煎汤后加少量白糖或冰糖调饮,吃豆枣。日可2次。

(2)猪肚炖扁豆:猪肚1个,扁豆100克,把猪肚洗净,扁豆纳入肚内,炖熟透后切肚片,同时饮汤吃豆。

(3)一味薯蓣饮:生怀山药(注:即淮山药)120克,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4)黄芪粥:黄芪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用粳米50克,再加水300毫升左右,煮至米花汤稠为度,食时可加红糖少许,每早、晚温热各服一顿,7~10天为一疗程。

(5)人参汤:新罗参30克,橘皮10克,苏叶15克,砂糖150克,加水3000毫升,煎水代茶饮。

(6)党参粥:党参30克,大米50克,加水如常法煮粥,熟、稠后加白糖调味温服。

(7)茯苓粉:每次5克冲服,每日3次。

(8)人参胡桃煎:人参3克,胡桃肉3枚,煎汤服之。

(9)石榴皮煎:石榴皮适量,水煎,冲蜜糖服。或取石榴皮及子捣汁饮服。

(10)荔枝肉任意吃。或荔枝干果30克,水煎服。或制荔枝根酒,取荔枝根30克,黄酒煎服,连服2~3日。或取荔枝干7个(连壳和核一起打破),用2碗水煎至1碗服下。

(11)白木耳隔汤炖或饭锅上蒸,在膨胀糜烂后,酌加冰糖,日服2~3次,每次5~10克。

2.肾虚:阴道出血,日久不止,血量多少不定,腰脊疼,两腿乏力,头晕眼花,记忆减退,面色晦暗,脉沉细弱,舌质暗淡。治则以补肾固冲为主。

(1)黑木耳60克,加水煮烂,再加红糖60克,1日分2次服。或黑木耳,山药各30克,炒肉片60克,以真藕粉着泥。

(2)山药60克,炒猪腰30克,以真藕粉着泥。

(3)黑鱼500克左右,煮汤,任意吃。

(4)黄鱼的白脬(鳔),炒炼成胶,再焙黄如珠,称鱼鳔胶珠,每次5~10克,每日2~3次,有大补真元,调理气血的特效。或以鲫鱼、鲤鱼等鱼鳞甲,文火熬成鱼鳞胶,每次20克,以温酒兑水化服。

(5)韭菜粥:鲜韭菜60克,洗净切断。粳米100克,加水如常法煮粥,入精盐少许。待粥将成时,加入韭菜,稍煮片刻,见米花汤稠即可食用,每日2~3次。

(6)芡实米粥:生芡实同麦麸炒至**后,每次取15~20克,选粳米(或糯米)30克,置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用文化煎至微滚到沸腾,以粥汤稠而上见粥油为度。每早晚空腹各服1次,在温热时食用。

(7)猪腰核桃:猪腰1对,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制法有多种:①核桃炒腰花:把猪腰按常法去白筋,切碎块呈腰花,与核桃仁同炒食;②猪腰去自筋,把杜仲切片后,包入肾内,煮汤,加核桃仁,熟后去杜仲,猪腰切片后再放入汤内,稍热后即可饮食。也可在炒腰花后,浇上杜仲浓汁。即先把杜仲煎取浓汁,弃去杜仲。

(8)金樱子粥:金樱子10~15克,加水200毫升,去渣取汁,入粳米或糯米100克,再加水600毫升,煮成稀粥。每早晚温热服食,5~7天为1疗程。

(9)葵花酒:葵花蒂盘1个,焙成炭研末,每服3克,黄酒送下,日服3次。

(10)山药鸡子黄粥:生山药30克轧细粉,熟鸡子黄3枚。先将山药粉和凉开水调入锅内,置炉上,不时以筷搅之。二、三沸即成粥。加入鸡子黄调食,可作早点用。

3.血热:常因肝旺引起。月经多,色紫红或鲜红,经期前错频至,心烦急躁,口干喜饮,头晕耳鸣,夜寐不安,或有低热,舌质红赤,脉象弦,或滑,数。治疗原则以凉血安冲为主。

(1)荠菜(连花)和马兰头各50克,共煮汁服。1天1次,连服10~20天。或以荠菜切碎末和肉、酱豆腐,以真藕粉作羹。

(2)乌骨鸡肉500~750克,丝瓜1条切段,共煮汤,吃肉喝汤,常用。

(3)柿饼切块与黑木耳各30克,同煨甜食。

(4)番茄生拌吃,每日约250克。

(5)每天调食藕粉3次,或以糖醋拌鲜藕丝。

(6)马齿苋汁,以鲜马齿苋500~700克,捣取汁后加糖饮服,加冰糖为好,绵白糖亦可。

(7)柿霜:柿霜3~5克,白开水送服。

(8)生地黄粥:鲜生地150克,洗净捣拦,用纱布挤汁。先用粳米50克,冰糖适量,同入砂锅内,加井水500毫升,煮成稠粥后,将生地黄汁冲入,改文火,再煮一沸即可。每日2~3次,稍温服食。

(9)可多吃西瓜汁,梨汁、荸荠、鲜莲子等。

(10)青梅膏:取肥大青1000克,煮极烂,去核,过滤后再煎,浓缩成稠厚之膏。每次调服1匙,日服3次。

4.血瘀:阴道出血,量少,淋漓不断,小腹疼痛,拘急胀硬,痛有定处,脉弦滑,舌暗红或有瘀斑。治则:调经化瘀。

1山楂散:山楂炒焦研米,白糖水送服,每次6~10克,每日3次。

2桃仁粥:桃仁15克,捣拦,加水浸泡,研汁去渣。粳米50克,红糖适量,同入砂锅内,加水450毫升,用文火煮成稀薄粥。用于痛经,每次在月经前五天开始服食,连服3~5天,每日2次,温热食下,或平常隔日1服,每日2次。

3黑木耳6克,糖少许,加水煮烂食。

4山楂煎:鲜山楂10个,打碎,加红糖30克,水煎服,或熬成糖浆饮服。

5鲫鱼炭:鲫鱼250克,去鱼肠,用血竭,乳香各10克,装入鱼腹,烧存性,研末,每晨服10克,黄酒调服。

6韭菜汁豆浆:韭菜汁半碗,冲入豆浆1碗内服。

7益母草炒荠菜:益母草30克,荠菜100克,煸炒,调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