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的重文未叠字
宋易麟
东汉许慎是继秦朝李斯等人之后大规模整理异体字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说文解字》中把不同写法的古籀文字,今俗或体共1163文排列在相关的篆字字头下,称为重文。细读《说文》,不难发现,许慎所说的重文基本上就是异体字,它们之间的音和义是相同的。但是,许愤这个工作做得并不彻底,很多异体字他没看出来,把它们当作不同的字分别加以分析和解说。像这种本为异体而《说文》没叠为重文的一组字就叫做重文未叠字。
异体字产生很早,甲骨文中一个字就往往有几种不同写法。以后经金文、篆、隶等几个发展阶段,形体更是复杂。加上使用汉字的区域那样广,使用的人又那样多,一字异体本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可是历来许多文字学家把《说文解字》奉为金科玉律,不加怀疑,只要《说文解字》分为两个字头,即使它们之间音义、用法完全相同,也强生分别。
后世有些字典,包括新编的一些字典辞书也往往沿袭《说文解字》的错误,将一字异体看成是不同的字。这种现象不利于古籍的整理,不利于汉字的规范化,整理《说文解字》中的重文未叠字势在必行。
对这样一些重文未叠字,前人早有注意,尤其是清代一些学者如段玉裁、王筠、孔广居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常常指出某字和某字音义相同,或把一些他认为是后人增篆的异体字删掉。王筠则在《说文释例》中将列为不同部的异体字列为异部重文。他们这些工作为我们今天整理《说文》中的异体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们的整理工作做得并不彻底,一是过于迷信《说文》,不少重文未登字没有指出来或未收录;二是取舍上不尽恰当,如王筠所收录的就有不少不应视为异体字。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一份重文未叠字字表,就正于方家,
为什么《说文》中会出现重文未叠的情况呢?
原因之一,汉字使用区域很广,对同一个字不同区域的人造字的方式方法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形体,许慎一时未注意到,兼收并录,因而产生重文未叠字。如𦥑和匊。
像这样造字方法、角度不同而产生的重文未叠字,数量不少。
即使同是形声字,不同方言区的人也会选用不同的字来为它标音。《说文》分别列出,也就形成重文未叠字。
就是同一方言区的人在用声符来标字音时,也会出现一部分人用甲字,另一部分人用乙字来标音的情况,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当然,形声字用不同意符来造字的情况也是大量的,这就产生了前人所说的异部重文。
原因之二,是由于古今字形成了重文。文字是发展的,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古今字。今字出现后,和古字总有一段时间并用。大多数古今字义项多少和意义范围有所不同,这不能算作异体。但也有一些古今字意义完全相同,这便是古今异体字。许愤冇时将意义相同的古今异体字分别收入《说文》,就产生了重文未登字。
原因之三,许慎对字义的解释不够准确,因而把异体字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的字。尤其是一些生僻字,古书中出现得少,解释起来往往随文释义,不免以偏概全。而另有—些字出现频率高,容易概括出它的字典义。一释文中具体义,一释概括义,很容易误认为两字意义不同而不叠为重文。
原因之四,由于连绵字的不同写法而产生了重文未叠字。连绵字是标声的,许多连绵字有不同的写法,如果这些不同写法的字,没有别的意义的不同,仅是用来表示同一连绵字的一个音节,就可以认为是异体字,而《说文》却常常列为两个不同的字。现略举数例:
原因之五,许慎阙其音读,和另一个音义相同的字形成重文却未列为重文。如:
原因之六,由于后人增篆而形成重文未叠字。《说文解字叙》中说,全书共收字9353,重文1163。但我们翮检大徐本却有9400多字,重文1200多字,这多出的字是后人增加的。对于这些增加的字,历来颇多考证和推测。今天我们虽不能将增篆的字一一准确地指出来,但下面两种情况当可以肯定为后人增篆。这些增篆的字往往和许慎原书中某些字形成重文未叠字。
原因之七,二字意义相同,一从某声,一从某省声,本为繁简二体,许慎却误为两个字收入《说文》。如葠和𦯈、⿰和⿰等,就是一为繁体,一为简体,当叠为重文而未叠。
以上分析了重文未叠字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我在整理《说文》异体字时,下面两种现象我适当放宽了尺度。有一些字,本不是异体,但后人用混了,便变成了异体字。汉字是发展的,两个字在使用过程中合而为一,就可以认为是一字两体,如异和异、剿和劋等。还有一些字极为生僻,除字典收入外,古代文献无征,我在整理《说文》重文未叠字时也从宽处理了。
下面是一份 《说文解字》重文未叠字表 。
汉字决不是哪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运用多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因此,同一个汉字就完全可能造出不止一种形体。同一个汉字却有不止一种形体,也就是这几个汉字之间构成了异体字关系。人们往往熟悉其中一种常见的形体,而对其它写法感到陌生,甚至不认识。但这种异体字现象也是古籍中客观存在着的。如果不认识这些异体字,就无法把这篇文章继续读下去。既然异体字的存在是阅读古书的障碍,当然有必要加以排除。也就是把异体字识别出来,找出它所对应的规范字来。古书中有些字的异体是颇有些故意为难人的味道。
例如:西汉淮南王刘安撰有《淮南子》一书,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墬形训”,这“墬”是什么字?其实就是“地”的异体。
又如敦煌变文中经常出现这个字:飰,其实就是吃饭的“饭”字。古书中的异体字由于不同作者书写习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例如班固在《汉书》中写“草”字一律写成“屮”。
异体字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多种情况:
(一)造字方式不同而致,如
泪—泪 岩—岩 羴—膻 创—刅 豓—艳—艳 兂—簪 匊—掬 馽—絷 烖—灾—灾
(二)使用意义相近或相通的义符,如:
喻—谕 叹—叹 欠啸—歗 徧—遍 辶鸡—鸡—鳮 善—譱 咏—咏 蚊-蟁-螡 暖—暖
(三)从不同角度选用义符,如:
雰—氛 涶—唾 婿—壻 嗣—孠 韈—袜 睹-覩 唇—唇 瓶—瓶 明—朙
(四)使用读音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声符,如
萱—蕿-藼 藻—薻 嚼—噍 饷—飨 线—缐 蝶—蜨
(五)楷化后产生不同的形体,如:
温—温 前—歬
讹变—错误的演变:
煮—煑 春—萅—旾 回—囬—囘
(六)部件位置不同,如:
够—够 甜—甛 炎—炏
(七)繁体字与简化字之差异,如:
雧—集 弃—弃 弃—曐星 网—罔—网 灋—法
(八)义符重复而致异体,如:
采—采 厵—厡—原—源 暴—曝 桼—漆
(九)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如:
辠-罪 照—瞾
(十)点画位置的差异,如:
凡—凢
总之,不管一个字有多少种形体(写法),它们之间仅仅是形体不同罢了,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可以无条件地互换。这是与前面说到的通假字、古今字最大的区别点。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主要有以下六种:
1、所用造字方法不同,一体为形声,一体为非形声;
2、同为形声,所取意符不同;
3、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
4、同为形声,所取意符和声符都不同;
5、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
6、笔道形态略有不同。这往往是由于书写的风格、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字体的差异。
异体字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异体字都是同音同义的。
通假字是不同的字,在这些字的某一种用法,可以代表同一种意思,在这一个意思上可以互相代用,但是这几个字,不一定什么地方都可以代用。通假字在同一用法时才是同音同义的。
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例如:猫-猫(义符不同) 猿-猨(声符不同) 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 岳-岳(会意字,形声字) 礮-炮-炮
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个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
可见,汉字和汉语词的关系并非严格的一对一的关系。
判定异体字的根本标准:几个字形原本表示的是否为完全相同的一个词。
第一,有些字常被借用,但不是异体字。
1、寔:止也,从宀是声。因本义少用而常被借用表“实”的“确实”等义。
实(实):富也,从宀贯声。
2、寘:置也,从宀真声。放置。
置:赦也,从网直。赦免(本义)→弃置→安置→放置→设置→置办
第二,有些字表示的词有同源关系,使用上也有交叉,但不是异体字。
1、游:水中移动。不可写作“逰”。
逰:行走。可写作“游”。
2、获:猎取禽兽。不写作“获”。
获:收割谷物。可写作“获”。
第三,有些字表示的是不同的词,虽然文献中常混用,但不是异体字。
1、修:干肉;与“修”通假。 修:修饰、研究;不用于表示“干肉”。
2、升:容器单位,量器。上升。 升:太阳升起、升平、上升
3、雕:猛禽、雕饰、凋零 雕(已淘汰):雕饰、凋零。 凋:凋零、凋敝。
4、紬:chou2丝织品(异体字,淘汰);chou1抽引、引出。 绸:chou2丝织品。
四、异体字处理的两种标准:
广义(宽式)标准:包括假借字。
狭义标准:不包括假借字。假借字不是异体字。
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采用的是宽式的标准。
凭:依几也。或作凴。——凭、凴互为异体字。
慿:怒也,满也。有时借表“凭”。
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
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智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
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
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
我们所说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
在古籍中,异体字繁多,应注意与通假字的区别。
如“修”和“惰”音同,在修饰、修定、修行、修业、修理等意义上可以通用,似乎是异体字,但两者的本义不同,“修”从“乡”、本义为修饰,“惰”从“肉”,本义为干肉,在表示干肉一意义时只能写作“惰”,可见,“惰”和“修”是通假关系,而非异体关系。
这是一个电脑系统字符集的问题。目前大陆的电脑大都采用GBK字符集,能同屏显示2万余个汉字(包括中日韩汉字和繁体字),但网站及数字化公司采用UTF-8简体版字符集,且自动将繁体字转变为简体字,所以导致上述显示错误,不能显示繁体字和异体字。甚至连2013年8月19日国务院规定的8105个通用规范汉字(均为简体字)也不能全部显示出来,缺249字。作为解决的手段,其实很简单,只要用万国码6版超大字符集取代UTF-8或GBK字符集就可以了。Unicode6版字符集字库从网上可以免费下载,安装之后电脑就能显示所有汉字(768万以上)以及大量图形符号了。可以同屏显示简繁异体汉字、喃字、韩朝谚文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语言文字。当然,要打出所有字符还需要有相应的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就是与万国码配套的输入法。
《说文解字》中的重文未叠字
本文2023-10-25 20:53: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