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包括哪几种,白茶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白茶包括哪几种,白茶有哪些?,第1张

  1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通称银针,又叫白毫,是属于仅有的白茶品类中的极品,同君山银针齐名于世。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火气耳。"由此可见白茶的品质之出色。"白毫银针"这个名字的来历是由于它的制成品多以芽头,全身满披白毫,干茶色如银,外观纤细如针,因此取此雅名。

  2白牡丹

  白牡丹茶,是在我国白茶名苑中的另一珍稀品种。因为它的绿叶夹着银白色的毫心,样式宛如花朵,冲茶后绿叶托着嫩芽,犹如牡丹的蓓蕾初放,因此而得名"白牡丹"。

  3贡眉(寿眉)

  贡眉,有时候又被称作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数最多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大半以上。它是指菜茶茶树的芽叶做成,这类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叫作"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以前,菜茶的茶芽曾经被用于制作白毫银针等品类,但过后则改成"大白"来制作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而小白就用来制作贡眉了。

  白茶在我国并非范围广生产的,它在一般的地域性十分罕见。白茶在我国的主要产地在福建,包括有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县。在我国生产白茶现在已经达到两百余年,最初是由福建福鼎县开创。福鼎县有一种非常的高品质茶树叫作“福鼎大白茶”,在茶芽叶上有着密密麻麻的白茸毛,是做茶叶难能可贵的好材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制造出白茶。在过后,更为出现了月光白茶、牡丹王、金花白茶等新品类。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工序简单,但是它的分类却不简单,在此我们总结了茶树品种、采摘标准、工艺、形态、年份几个方面,给白茶加以详细分类。

白茶分为小白茶、大白茶和水仙(按先后出现顺序)。

也称为“南坑白”,建阳县漳墩乡南坑村茶农一百多年前用当地菜茶幼嫩芽叶所制,是最早的白茶。不同于其他特定品种,菜茶是有性群体种,现种植的面积和量都非常少,因此以其为原料制作的小白也非常稀少。

由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品种为原料制成的白茶。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几乎占了福鼎现有栽培品种的八到九成。其中又以福鼎大毫所占比例最大。经过精加工可制成白毫银针、福建雪芽、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又名“水吉水仙”或“武夷水仙”,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大叶类,迟芽种三倍体。源于福建省建阳县小湖乡大湖村岩叉山,品质优,色稍黄,茸毛显露,富有香气,是政和白茶的高级材料,也常用于白牡丹的拼配。

按采摘标准可分为白芽茶(白毫银针)和白叶茶(白牡丹、新工艺白茶、贡眉、寿眉)。

采摘于春分前后至清明之前,以芽头作为原料,全身披满白毫,素有“茶王”之称,内质香气鲜爽毫味浓,滋味鲜爽微甜。

采摘时间比白毫银针晚一些,通常是以一芽一、二叶作为原料,芽叶并存。我们所熟知的“牡丹王”,指的便是优质白牡丹,对鲜叶原料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采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二叶初展的细嫩芽叶。

是用新工艺制作而成的白茶,选用一芽二、三叶作为原料,在传统白茶工艺中加轻揉捻,其外形叶张略有缩褶,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

采摘时间在白牡丹之后,4月下旬至立夏左右;秋茶采摘在立秋至寒露时节前后。原料为一芽三、四叶,芽叶连枝,外形毫心较肥壮,叶张稍肥厚,茶梗粗大,滋味更加醇爽。

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即只经过日光萎凋与炭火干燥两道工序,不经过杀青、揉捻工序。

新工艺白茶简称新白茶,是按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

是白茶经过加工之后收集起来的茶叶,形态最为自然。

是在散茶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来,压成饼状,最大的特色在于方便携带、运输。

指当年刚制作好的茶,新白茶最大的特点便是鲜爽、清香。如果是白牡丹,细闻会带有花香;而贡眉和寿眉这类叶片肥厚、茶梗粗大的茶,则是有淡淡的草药香。

存放1-2年: 鲜爽度慢慢收敛,香气变得更加浓郁,开始有药香出现。寿眉压制的茶饼,会出现类似蜜枣的香气;白牡丹则是药香、粽叶香渐渐显露出来。

存放3年: 存放了3年以后,就正式进入老白茶的行列。香气变化也更加明显。比如寿眉、贡眉,经过压制后,陈放了3年,茶叶中的果胶物质参与转化,让其具备了明显的 栆香 。

存放3年以上: 白茶越陈化,香气物质越内敛、低调,香气表现地越沉稳,药香、粽叶香交替,是此阶段白茶的最大特色。

0216 福鼎白毫银针早期年谱

绿、红、黄、白、青、黑六类茶中现代意义的白茶最早出现于福鼎,最早的白茶品种是白毫银针,福鼎白毫银针早期年谱并不复杂,只要记得1796年、1856年、1885年和1912年、1915年这五个数字就好。

根据已故茶学家张天福先生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以及《福建地方志》等相关资料记载,福鼎是中国白茶的原产地。白茶中最早出现的是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全由肥壮的茶芽制成,成茶满批白毫,形状如针,所以被称为白毫银针,白茶之名也由白毫银针的颜色而来。

1796年(清嘉庆元年)“小白”(最早的白茶、也是最早的白毫银针,福鼎也称为“土针”)出现——福鼎茶人用当地菜茶茶树的茶芽为原料,只用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创制了白毫银针。福鼎用菜茶茶树的茶青制作的白毫银针被称为“小白”;

(菜茶指的是用茶树种子有性繁殖的茶树,有别于用无性繁殖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茶树良种。)

1856年(清咸丰六年)福鼎白茶茶树良种出现——福鼎大白茶(华茶一号)福鼎大毫茶(华茶二号)在福鼎选育成功。这两种白茶良种茶树都源于福鼎市(县级市)点头镇,福鼎大白茶出自点头镇柏柳村,福鼎大毫茶出自点头镇汪家洋村;

1860年(清咸丰十年)“小白”退出市场——由于资料有限,这个时间应该有些问题。按理说“小白”退出市场,应该是被“大白”取代,但能查到的相关资料中“大白”的出现却在二十多年之后。虽然说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良种茶树选育成功之后在农耕时代推广不易,但当年可能更早就有茶人用良树茶树茶青制作“大白”,而下面说直到25年之后才出现“大白”,这两个年份数字有一个可能有误;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大白”出现——福鼎茶人用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制白毫银针。由于这两种良种茶树的茶芽肥壮、毫多、味香,制成的白毫银针品质远高于小白,价格是小白的十余倍;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大白”开始出口外销——最早的白毫银针是用来拼配红茶出口,由于白毫银针产量很少,福鼎在出口工夫红茶时拼配少量白毫银针供出口。欧美人喝红茶时加入些许白毫银针只是用来来增加美感、彰显档次;

1912年(民国一年)白毫银针单卖——1912年起福鼎茶商开始将白毫银针作为单一的白茶品种包装出售,而不是作为工夫红茶的搭售商品。

福鼎白毫银针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并获金奖,当时参展获奖的是产于1914年、福建马玉记出品的白毫银针花茶。

一般花茶(茉莉花茶)用绿茶作为茶坯制作,保质期只有两年。而这一款仍存于世的参赛花茶用福鼎白毫银针作茶坯、用茉莉花窨制,到现在已经是百年老白茶。

白茶最早在福鼎创制,最早的白茶是白毫银针。福鼎白毫银针早期年谱并不复杂,只要记得五个数字。

1796年——白毫银针出现,最早出现的白毫银针是用菜茶茶青制作的“小白”;

1856年——福鼎大白茶(华茶一号)和福鼎大毫茶(华茶二号)茶树良种同时在福鼎点头镇选育成功;

1885年——用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茶青制作的白毫银针(大白)出现,大白逐渐取代了小白;

1912年——白毫银针开始单独包装出售,之前是和工夫红茶一起搭售出口;

1915年——福鼎白毫银针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并获金奖。

在最开始,《政和白茶》讲述了白茶的历史发展,那第三篇它更加深入地讲述了政和白茶的发展历史。

第二篇中我们已经了解,在斗茶赛中屡屡获胜的关隶县因为所产的茶品质上乘而备受宋徽宗的推崇,宋徽宗甚至将自己的年号赐予这个小县以示喜爱。

但即使更名为政和县,对于这样一个小小的县级建制来说,它仍然是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因此,政和产出的茶并没有作为独立的贡茶推出自己的品牌,只能长期作为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进献朝廷。

元朝时期,古籍中对政和茶的记载还非常的少。直到明朝初期,才开始在县志中记载茶事。根据县志记载,到了万历二十七年的时候,茶叶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的广泛,而茶叶生产已经成为山区百姓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升。但茶叶的商品化并没有带给政和茶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反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茶叶商品化后,建茶整体没落,武夷茶开始兴起。政和县位于山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商业并不发达,在当地售卖往往很难售出好的价格。因此,茶贩会不辞辛苦的将自己家所产的茶长途跋涉运往武夷山,充当武夷茶进行销售。

清初的时候,政和茶借由武夷茶的销路经由晋商销售到俄罗斯、再进入欧洲;也有一部分茶通过水路运到广州卖给东印度公司,进入欧美。

政和白茶的商品化是在清朝中期,得益于大白茶茶树品种的发现和推广种植。据考证,光绪六年,政和县对良种大白茶树进行大量的种植推广。光绪十五年,政和县正式开始采制白毫银针。相传,下里铁山人周少白试制了四箱银针,探销非常的成功,于是在第二年他又与邱国梁共同制作了四箱银针销往国外。随着银针销量的慢慢发展,政和茶逐渐进入产业化生产的鼎盛时期。

民国时期,政和县凭借着资源优势,将茶业发展成为政和的主要经济产业。新中国成立后,政和白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07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正式启用。2008年3月,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2012年,政和白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政和县在因年号得名之后,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生命!

白茶的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毫香清鲜,滋味清淡回甘。最主要的特点是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

白茶性寒凉,对于胃“热”者可在空腹时适量饮用。胃中性者,随时饮用都无妨,而胃“寒”者则要在饭后饮用。但白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刺激胃壁的。

白茶用量,一般每人每天只要5克就足够,老年人更不宜太多。其他茶也是如此,饮多了就会“物极必反”,反而起不到保健的作用。

扩展资料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白茶 (茶叶类别)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 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蒙顶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安吉白茶属于绿茶。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制作白茶的基本工序是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要求所用茶树鲜叶原料必须是良种大白茶的满披白毫的幼嫩芽叶,加工时采用不揉不炒的晾晒、烘干工艺。

安吉白茶的原料,是采用白叶茶制作而成。这个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这个白叶茶很有特点,只有春天才会变成白叶子。

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

扩展资料

比起喝咖啡或者其他茶类,喝白茶的好处是不会使牙齿染色。而且茶叶中含氟量较高,这对护齿、固齿、预防龋齿都是有益的。

混合有白茶的牙膏,杀菌能力显著增强。因此,多喝白茶或用白茶水漱口有助于口腔的清洁与健康,从而可防止龋齿。茶水漱口的方法很简单:没餐后,坚持用茶水漱口,但饭后漱口不宜用头泡茶水,亦不宜用存放过久而变味的茶水,最好用第二泡茶或第三泡茶水。

—安吉白茶

“白茶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白茶为载体的茶文化,它是隶属于中国茶文化这个大范畴的。

既然“白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那么,它的文化内涵当然也离不开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艺和茶道。

茶艺是品茶的过程,茶道是承载于茶艺之上的精神享受。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的共同特点。

而“白茶文化”独有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历史渊源和传说方面。

首先从历史渊源上讲:

1、一些茶学者认为,白茶早于绿茶,甚至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

2、东汉著名儒学者尹珍首次走出大山拜见儒学大师许慎时,怀揣着家乡的特产茶叶。此茶冲泡后可见银针般的白色叶底,品之清爽醇厚。此茶即是白茶。

3、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之百科全书《茶经》中有“永嘉县南三百里有白茶山”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白茶的文字记载,由此可知当时已有白茶。

其次是历史传说:

1、白茶中最有名的福鼎白茶最早产自福建福鼎太姥山,也就是陆羽《茶经》中提到的白茶山。传说早在尧帝时,一位老妇人在太姥山上种植绿雪芽茶,为百姓治病救人。百姓感激,称她太母,山也因此得名太母山,至汉代正式称太姥山。太母所种的绿雪芽茶就是福鼎大白茶的原始母树。如今,太姥山上还有绿雪芽古树,相传就是太母所种。

2、据说上面所说的太母有自己的名字,她叫蓝姑。当时太姥山一带麻疹肆虐,很多人命丧病魔之手。蓝姑心急如焚之际,得南极仙翁梦示,用白茶救助了许多麻疹病患。至今在白茶的价值功效中,第一项就是“治麻疹”,将其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

总之,白茶文化承载着我国茶的历史。

白茶包括哪几种,白茶有哪些?

  1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通称银针,又叫白毫,是属于仅有的白茶品类中的极品,同君山银针齐名于世。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