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羊胲子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羊胲子简介,第1张

《中医大辞典》·羊胲子羊胲子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羊哀、百草丹。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胃中的草结。性味归经淡,温。入胃经。功能主治降逆止呕,解百草毒。治反胃吐食,噎膈噫气,晕车、晕船呕吐,草药中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9~15g;或煅存性研末入丸、散。《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胲子拼音名YánɡHǎiZǐ别名羊嚼子、羊咬子、山羊胃结石来源偶蹄目牛科山羊CaprahircusL,以胃中草结入药。生境分布内蒙古、河北。功能主治宽胸止呕。主治噎膈反胃,朝食幕呕。用法用量05~1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羊胲子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本草纲目拾遗》:羊哀,惟山羊有之,胡羊不能成也。亦牛黄、狗宝之类。牛黄细腻而疏松,且香烈,故以黄名;狗宝花白而坚凝如石,故以宝名;此则如烂草团成,轻松而气膻,人多惜其不能如牛黄、狗宝之精美,故哀之,因名曰哀。《宦游笔记》载:军营于羊腹中得石子,名鲊答,形如鸭卵,色紫黄,两头有二白圈,圆如黄豆,腰有束带,宽如韭叶,色青蓝,束带上亦二白圈,质细如玉,滋润如水。《辍耕录》亦载:鲊答,产拼音名YánɡHǎiZǐ英文名NodulesinGoatStomach别名羊哀、百草丹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胃中的草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rahircusLinnaeus采收和储藏:宰山羊时剖腹取喟,如其中有草结,取出洗净,晾干。原形态1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2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最大可达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

详见百科词条:羊胲子 [ 最后修订于2016/8/12 15:56:57 共122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匈奴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则西迁进入欧洲,对欧洲罗马帝国等中世纪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东汉,三国时期的鲜卑,柔然,丁零高车,隋唐突厥为匈奴后裔,与匈奴血缘最近的是哈萨克人。

近代主流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来自中亚的匈人,与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中医大辞典》·水苏水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japonicaMiq的全草。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及华东地区。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胃、肺经。功能主治疏风下气,止血消炎。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痿,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血淋。煎服:9~15g。2治带状疱疹,鲜根捣敷。《辞典》·水苏出处《本经》拼音名ShuǐSū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本植物的根茎(水苏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性味辛,微温。①《本经》:"味辛,微温。"②《别录》:"无毒。"③江西《草药手册》:"酸涩,微温,有小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②《本草再新》:"入肺经。"功能主治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①《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②《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③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

详见百科词条:水苏 [ 最后修订于2015/12/5 14:40:33 共1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共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中山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共62个)

中国民族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图书资料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大学图书馆

山西省祁县图书馆

吉林省图书馆

吉林省长春图书馆

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

吉林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

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

江苏省吴江市图书馆

扬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杭州市图书馆

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

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省绍兴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瑞安市文物馆(玉海楼)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厦门大学图书馆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

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

山东省烟台图书馆

山东大学图书馆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

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孔府文物档案馆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

郑州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

湖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暨南大学图书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重庆市北碚图书馆

西南大学图书馆

四川省成都图书馆

四川省泸州市图书馆

四川省南充市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图书馆(藏经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共38 个)

石家庄市图书馆

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大学图书馆

徐州市图书馆

天水市图书馆

太原市图书馆

泰安市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河北省保定市图书馆

辽宁大学图书馆

山西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博物馆

郑州市图书馆

桂林图书馆

赣州市图书馆

柳州市图书馆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浠水县博物馆

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西安博物院

淄博市图书馆

安徽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常州市图书馆

南京市博物馆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西北大学图书馆

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苏州博物馆

沈阳市图书馆

金陵图书馆

宁夏图书馆

河北省图书馆

扬州市图书馆

西泠印社

文登市图书馆

内蒙古在古代是匈奴族。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总之,内蒙古在古代经历了多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蚕很多人都知道,有的人甚至叫蚕为蚕宝宝,有的则很害怕。其实,蚕长大后要吐丝把自己裹起来,最后变成蛾子飞走,那么,蚕吐得丝也是非常珍贵的蚕丝,蚕丝可以用来加工成精美的纺织品。同时,蚕丝具有轻薄,保暖性好的特点,深受现代人的喜欢,其实,早在古代,就有了养蚕技术。据有关文献记载,相传在东汉时期的内蒙古便有了栽桑养蚕。具体的也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发现的农耕图左上角展现了环庐种桑的画面,这是否代表着在东汉晚期内蒙古已经出现了蚕桑业?

(一)东汉古墓: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1971年发掘的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位于内蒙古现和林格尔县东南40公里、新店子公社西3公里左右浑河北岸向南突出的一个小丘上,东面不远处的4公里左右是明代故城榆林城,据盖世林先生考证,现在的榆林城,就是墓主晚年居住过的在当时被称作武成县的地方。

(秋天的和林格尔)

这座古墓属于穹庐顶多室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三个耳室构成,墓葬的构筑同中原地区东汉晚期的墓葬特征基本相似。据盖山林先生的考察分析,此墓所处的大致年代在东汉晚期。该墓葬的年代上限不应超过140年,下限年代应在东汉桓、灵之世,大约在公元二世纪60-70年代。

该墓早年被盗,墓内随葬器物大多已被盗走,甚至连棺木都被烧毁。尽管如此,这座东汉墓的各室墓壁、墓顶及甬道两侧,全部描绘着琳琅满目、色泽艳丽的壁画。

墓室壁画除顶部部分半脱落和个别地方因早年被盗时遭到破坏外,整个壁画保存尚比较完好,共有46组,57幅彩画,共计大约100余平方米,其中包括榜题二百五十项,大约700多个汉字。

壁画内容主要表现了墓主人作为一个大庄园主兼大官僚的生平事迹,还有出行、迎宾、宴乐等生活画面的描绘。

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当数庄园图,它生动地描绘了墓主人在庄园里休闲享乐的场景,以及当时劳动者们进行农耕、放牧、酿造、狩猎等劳动生产的画面。

在庄园图的左上方,有一片环掩着庐舍的桑树林,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桑树林中,有四个女仆正伸手釆桑叶,她们带着绳索、桑网、桑勾等的工具,旁边还置有箱萝之类的器物,很可能是蚕架、蚕簇之类的用具。

这正是古籍中记载的环庐种桑。

类似的画面也出现在甘肃酒泉西沟四号墓中:一高髻长裙的女子正在采摘桑叶,她的旁边绘有两棵桑树;丁家闹五号墓壁画,三棵树下五位青年女子手提小篮采摘桑叶。

(二)这些采桑图的发现真的能说明当时中国北方及河西地区蚕桑业的盛况吗?

其中,内蒙古中南部和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很值得探究,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内蒙古地区有桑蚕丝织业发展的明确证据。因此,壁画中反映的场面究竟是否是当时真实的生产生活场面,我们不得而知,有必要进行探讨。

(1)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否能够实现桑树的种植?

武成县,在东汉属于定襄郡,现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榆林城。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

这一时期起源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2℃。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植物的分布面积会向北迁移。桑树原产我国中部,栽培范围广泛,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最多。

因此,在温暖期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桑树的种植范围从内蒙古南部北移至中部的和尔格林地区种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2)历史上的这一地区和现在的草原辽阔的内蒙古有所不同

秦汉时期,在河套一带的冲积平原和黄土高原上适合农耕的地方设里郡县,移民屯垦,开发了大面积的农田,建立起许多城防聚落。汉武帝就在这一带建立了云中、朔方、五原、定襄、上郡、西河六郡(其中相当一部分密区在河套以外)。

和林格尔汉墓位于内蒙古中南部浑河流域,《后汉书》记载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经营农耕、桑麻,或畜牧、渔猎等都比较适合。

另外,汉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北方桑树,多是高大的乔木型。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采桑图有两种形态的桑,一种桑高与采桑人等,一种桑比采桑人高得多,而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的桑树也是比人高大的多。

因此,在当时和林格勒地区种植桑树也是极有可能的。

(浑河流域风光)

(3)种桑采桑技术是当地发展起来的还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也是值得探讨的

有一种可能是当时植桑养蚕技术是由邻近地区传入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随着汉代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文化交流活跃。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的互市图也可以说明当时经济往来交流之密切。

除此之外,汉代紧邻内蒙古的河北地区蚕桑业很是兴盛,而这种植桑养蚕技术传入邻近的今天内蒙古地区是非常有可能的。《史记·货殖列传》称道燕、代田畜而事蚕。说明直到汉初,不仅在河北平原南部的赵有桑蚕,而且在北部的燕和西北部的代也都以桑蚕著名。

(4)史书和诗歌记载

东汉末年战乱时,袁绍在河北乏粮,曾利用桑格补充军队的给养四。《三国志·杜散传》说冀州是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

建安十二年(207年)前后曹操征乌桓,其子曹植随军来到蓟城。他写下了这首《艳歌》诗: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

诗中勾画了当年蓟城北郊的地理风貌。根据北魏邮道元(465-527年)的《水经注》记载,以及从今天北京城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发掘出密集的汉代水井来看,蓟城位于今天北京城内的广安门一带,原蓟城之北,正好是今北京城内的北海、中海和先前很大的什刹海一带。

曹植的这首诗说明在东汉、三国之际,现在的北京北海、中海一带是桑林密布的湖池之乡。

当然,由于没有更多的实物出土或其他更直接的证据来说明在东汉时期内蒙古已经发展起蚕桑业,仅仅依靠一张图就断言在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已经掌握种桑采桑技术也是不准确的。

(三)墓主人的身份

壁画中的采桑图也有可能是随着文化的交流,当时的画工借鉴了其它地区的桑蚕业发展而将其绘制于壁上,或者是描述了墓主在其他地区生活的场景。

根据墓内壁画和题记,可以得知墓主是东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重要官吏。

他从举孝廉为郎(洛阳)而登入仕途,历任西河长史(治所在今陕西省)、行上郡屠国都尉、繁阳县令(治所在今河南省),最后最高官职为护乌桓校尉(治所在今河北省)。

墓主因为官职不断变更居住地,庄园图从一般逻辑上来说,描绘的应该是墓主晚年时期在武城县的庄园里的生活场景,但也不能排除采桑图是其他地区生活的写照。

目前,对于帮助了解东汉时期内蒙古蚕桑业的资料还很匮乏,学界对这块的关注也不多。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仅仅依靠现有的资料是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会随着更多文物的出现,史料的涌现而拥有更加明晰的答案。

好。

1、工作量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员工除了每天都需要做的基本工作之外,没有什么格外的任务,工作量不多而且很固定,所以不累。

2、奖金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不仅享有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并有带薪休年假待遇。

古籍中的羊胲子简介

《中医大辞典》·羊胲子羊胲子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羊哀、百草丹。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胃中的草结。性味归经淡,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