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铜质火锅学名是什么?
学名:铜火锅 炭火锅 紫铜锅
老式铜火锅是一种陶或铜制的炊具,底部有三只脚,腹部有一握柄,用以放在火盆中以炭火温食。
使用方法:
1、将火锅上盖打开,在火锅的中间放入烧红的木炭;
2、将火锅盖盖上,然后将烟囱升起;
3、在铜火锅四周放入火锅底汤;
4、等到火锅汤烧开之后即可放入菜和肉烫熟食用了。
古代是有火锅的,只不过是名字跟现在是不一样的。
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铜制的火锅。古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又没有暖气取暖,人们吃饭的时候都是围着炉灶吃饭,后来有人突发奇想说要不然就直接直接在炉灶上一边煮一边吃饭,也不用担心饭会凉了。于是就开始在炉灶上做简易的吃食,这就是火锅的原型了。
后来随着发展,人们开始往锅里加更多的食物,不只是简易的大锅饭的饭菜了,会将食物进行分类烫熟食用。古代人在摸索中渐渐觉得围绕着炉灶吃饭无法移动十分不方便,就设计出一个小火炉,可以直接将铜锅放在火炉上,火炉里添置炭火,也可以将火炉放在桌子上吃饭,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只能围绕在火炉旁边吃饭了,即使用火锅待客也不显得低级了。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突发奇想,将羊肉切成薄薄的肉片下进锅里,很快就能烫熟,不用花很久的时间去煮肉块,而且味道鲜美异常,他就将这种方法推行全军使用,觉得这样更加节省大军吃饭的时间,这就是后来我们吃的涮羊肉了。清朝的时候火锅进入的酒楼,火锅这种物美价廉的食物开始进入市场流通,可以说在全国的掀起了一股吃火锅的热潮。
火锅在现代也是我们十分热爱的美食,多样性的选择和人性化的服务使我们需要去火锅店大快朵颐。同时火锅的制作也是十分方便的,我们在家就可以自己制作。火锅从古代传至现代是有其魅力所在,同时我相信它这种魅力可以支撑它走向后世。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将各种肉类放入特制的鼎中边烹边食,称之为“温鼎”,“温鼎”内有夹层将其分为两部分,上层盛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置炭火燃料,设有火门用来更换炭火,鼎的周围有透气用的小孔,这就是火锅的雏形了。不过此时的火锅还只是王公贵胄们的奢侈品,到了战国时期,火锅普及开来,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用来烹煮的“温鼎”也小了许多,此时的人们也开始在食用火锅时蘸些盐、辣椒等调味品,吃火锅蘸料的习俗逐渐形成。
到了魏晋时期,火锅更加盛行,人们也开始了对锅底的研究,鸡汤锅、麻辣锅等各种汤锅应运而生,而火锅器具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魏文帝曹丕酷爱火锅,吃一次火锅要吃好几种锅底,而一只鼎只能盛一种锅底,吃一次火锅要用很多只鼎,非常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丕发明了“五熟釜”,在铸造时将鼎中的空间分成五部分,这样一只鼎里就可以盛放五种锅底,比我们现在常吃的“鸳鸯锅”还要高端。
到了宋元时期,火锅的吃法进一步发展了,过去由于肉切得很厚,火候控制不好,经常会将肉煮老了,后来人们学会了将肉切片,这样既熟得快又味道鲜美,用筷子夹着肉片在锅里涮两下即可食用,“涮火锅”的时代来临了。
到了明清时期,火锅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锅,比如四川重庆的麻辣香锅以及北京的老北京涮肉等。由于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也产生许多名贵精美的火锅,乾隆皇帝好吃火锅,和珅为了孝敬主子,请了几十位全国各地的火锅名厨精心研究,用鹿尾等多种名贵食材,精心制作了一桌火锅大餐,堪称奢华。古今以来,有这多人爱好吃火锅,与吃火锅带来的乐趣大有关系。林洪就说过,吃火锅有“团热暖之乐”。的确,三五知己相约,不像参加宴会那样讲究礼仪,毫无拘谨之感,围着火锅边吃边叙谈,真是乐在其中。特别是家庭的火锅,更可以体现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和睦气氛。若是几世同堂,则是一派天伦之乐的景象。
譬如广东人打边炉,他们讲究站着吃。所用的筷子也特别长,几乎比普通的筷子长一倍。而且一吃就是两三个小时。如果心情烦躁,哪有这种兴致?因此可以想见,广东人在打边炉的时候,心情是很舒畅的,越吃越有劲,越吃越有味。四川人吃火锅则喜欢坐高凳子,居高临下,便于烫涮的操作。重庆的火锅,往往在锅内用竹或木条隔成几格,即使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坐在同一桌边,各自将各自买的荤素生料往自己那一格一涮,绝不会你吃了我的我吃了你的菜。
通常,火锅都是在冬天吃,但四川重庆则不以为然,不分春夏秋冬,四季都吃。最妙的是山城有几条街,简直就量“火锅街”,沿街一溜二三十家火锅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热气腾腾,高朋满座。谁都知道,山城重庆和武汉,南京一起,被列为长江边上的三大火炉城。夏天,山城的气温38度的日子往往要连续两三个星期。这么热,一动不动都会冒汗不止,而火锅店里的食客还是那么多,虽然吃得汗流浃背还是干。若不是吃火锅有乐趣,谁去受这份罪!重庆认为夏天吃火锅来它个以热抗热,浑身大汗一出,反而顿觉爽快。这种乐趣,是重庆人才能领略,也才能领略的。
本来吃火锅是一种乐趣,可在清代的江南,有钱家主人吃火锅自己倒是乐了,却不准仆人享受其乐,因此才把火锅称之为“仆僧”。清代中叶顾禄在《清嘉录》记江南暖锅时,引述了一本名《墅谈》的书,说之所以叫“仆僧”,其原因之一是有钱人家为防止仆人偷吃食物而设的。原文记:“暖食之具,谓之仆僧。杂投食物于小釜中,炉而烹之,亦名边炉,亦名暖锅。团坐共食,不复置几案,甚便于冬日小集,而不甚便于仆者窃食,宜仆者之僧也。“财主的吝啬嘴脸,竟在火锅事情上也暴露了出来。这也算围绕火锅而来的趣闻吧。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时倍添雅趣。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火锅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民间流传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火锅,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认为,火锅起源于汉朝,自汉朝之后,才一步步发扬光大。
火锅能够有今天的规模和多种口味,也经历了上千年时间发展演变。最初的火锅,就是用火烹煮食物,其味道同今天相距甚远。随着时间流逝,才慢慢有了滋补锅底、麻辣锅底,以及九宫格、鸳鸯锅的出现。
火锅起源无从考证,存在两个时间节点火锅在今天,是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在多数人心目中,都有一种“万物皆可涮”感觉。只有我们想不到菜品,没有不能出现在火锅餐桌上的菜肴。
依照火锅起源于战国时期说法,当时的人们,以陶罐作为锅,来煮水食用食物。陶罐锅虽然保温性好,但传热也相对较慢,而且起源之初,火锅口感定然不能同现在相提并论。
除了起源于战国说法外,还有人说火锅起源于汉朝。这一说法有直接证据,便是在海昏侯墓穴中,发现了古时候的火锅所用炊具“斗”。
古代火锅,从简单到复杂,食材、器具也在不断改良提升古人吃火锅,最初一定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突发奇想。个人猜想火锅一定起源于,寒冷的冬天。当时的有钱人家,为了品尝到更暖和食物,或者想要一直让食物保持最热状态,便决定将烹饪食物器具,放置火上持续加热。
那时候的火锅,既没有蘸料,也没有锅底,其味道定然不美。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也在对锅底和器具,不断进行改良升级,这才演变成了今天,深受大众喜欢的口味和器具。
当下的我们,将火锅改造得淋漓尽致,不仅能够解决众口难调问题,还能够实现一人一锅,做到安全又卫生。
火锅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一种习惯,一种喜好,更是一种传统,早在两三千年前上古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开始吃火锅了。那么古时,人们都是用什么来吃火锅的呢?
1商周时期青铜鼎
商周时期所用的鼎即是当代锅的雏形,人们做饭时将木柴,秸秆放于鼎的下方进行加热,将食物烹煮熟。除了做饭,祭典也经常会用到。很多鼎在出土后,都可以看见腹下会有烟熏火燎锅的痕迹,这也是火锅加热的原理。
2战国时期温鼎/温炉
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
3汉魏时期五宫格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还辅以各种汤料,粘料,并且也有了不同口味的锅,吃火锅已经是一件普遍的事情。而汉魏时期的流行的五宫格,鸳鸯锅已经成为当代火锅的雏形。
4东晋菊花火锅发明者: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留下了很多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为后人传颂。菊花火锅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名菜,菊花放在锅中煮食,既能清热解毒的功效,也增添不少雅致情调,相传,每到菊花盛开的季节,陶渊明都会以菊花火锅招待他的好友们。
5唐代 唐三彩火锅
唐代的火锅已经成为一种饮食习惯了,当时的中国人十分懂得享受生活。唐代一般富人也经常用火锅宴请友人。下图所示唐三彩火锅已经和当代火锅很相似了。
6元代涮羊肉火锅发明者:忽必烈
传统的涮羊肉火锅一直被众多火锅爱好者所青睐。相传忽必烈还在当统帅时,有一天冬天,天气寒冷,大军正在备战,准备大干一场。可大家饥肠辘辘,先炖羊肉已然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烫熟,并辅以作料蘸食,忽必烈大呼好吃,随带领军队打了胜仗。涮羊肉由此而来。
7明代“风羊火锅”发明者:朱元璋
朱元璋,不光是历史上惩治贪官污吏最严苛的一位,而且号召全民节俭。在明朝建国初期,金银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百姓是不许可使用金银制品的,即使皇家用金银器也很少。这件明早期银火锅:火锅盖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铭文,火锅身上左有“子孙满堂”铭文,右有“有喜鹊落眉梢”的刻纹。火锅制作精细,器型少有。传说:“风羊火锅”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
8清朝 “坝坝宴”火锅发明者:乾隆
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尤其是清乾隆皇帝,几乎每顿必上火锅。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来说,据记载,共上各类火锅23种、66次,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有史料记载,他曾创下一个月吃了23种、66次火锅的纪录,还举办了550桌火锅的“坝坝宴”。
老式铜质火锅学名是什么?
本文2023-10-25 21:33: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