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
提到周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周公解梦”“周公吐哺”两个成语。
周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姓姬名旦,我们所熟知的“武王伐纣”中的武王叫姬发,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
上面说到关于“周公”的两个成语,那么我们便分别从两个成语开始来讲述一下“周公”的传说吧。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意思就是周公礼贤下士,重人才,在吃饭的时候遇到客人来访,经常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这一点与东汉献帝时,左中郎将蔡邕的“倒履相迎”,如出一辙,后人常用这两个成语表达在位者礼贤下士的情怀,用以激励自身。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将“周公吐哺”纳入其中,“天下归心”随其后,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怀。
周公解梦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创造了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卜筮专著,为我国的术数学奠定了基础。所以第一次听到“周公解梦”的时候,便不自觉的将周公认定为周文王。
实际上,周公就是周公,民间多称“周公旦”,在武王伐纣中,周公的贡献不亚于姜子牙,而在周朝建立之后,周公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则远大于姜太公。
周朝建立后,姜太公分到了齐国,周公分到了鲁国,而周公将自己的儿子安置到鲁国,自己则留在京中辅助武王。
周朝建立2年,武王便一命呜呼,周公担心诸侯乱政,便开始摄政,七年之中平乱、肃商、建都、制礼乐,七年之后归政于小皇帝。古人认为若没有周公,恐怕周朝会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制礼乐”,也就是后来孔子终生倡导的礼乐制度,被称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而周公频频出现于孔子的梦中。
所以在孔子学说主宰的时代,“梦见周公”便成为一个共识流传了下来,周公解梦应运而生,周公解梦并不是周公写的,只不过借“周公”之名,这全赖于周公所创立的基础政治文化思想造福人类。
当一个人物的活动,对其所在环境或社会的历史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而被载入史册时,他就成了所谓的"历史人物"。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但为什么说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呢?
在上古时代,人们多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聚居。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用来进行文字记录的途径和资源又非常之少,因此往往把一个氏族所取得的成就,归结在氏族首领一个人身上,使氏族首领成为今人眼中看似无所不能、亦人亦神的形象,我们今天所知的华夏早期文化中的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形象,莫不如此。而真正以一己之智慧,奠基了我国三千年文明底色的个人,非周公莫属。
周公,何许人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读过《论语》的人们一定记得,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孔子终其一生所致力于恢复的"周礼",就是由周公创制的。也正由于孔子常常梦到周公,并在梦中向周公请教,也才有了“周公解梦”之说。《尚书·大传》曾把周公的功劳具体概括为: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其中,"救乱"、"克殷"和"践奄"指的都是平定三监之乱(后文会提到),"建侯卫"指建立分封制,"营成周"指营建新都洛邑,"制礼乐"是说周公制礼作乐,"致政成王"就是周公摄政七年后,把政权交给周成王。
我们对周公其实也不算太陌生。周公名旦,是武王的亲弟弟,不但辅佐武王伐纣,而且在武王去世后,又无视流言蜚语地忠心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直到成王亲政,这是我们了解周公的最流行的版本。
通过孔子及其儒家集团对周公的"大力推广",周公成为了与黄帝、尧、舜、禹、商汤、文王和武王并列的"圣人",被尊为儒家的"元圣"。但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周公虽然是其中唯一不是"大领导"的人,但却是一个完全能够以充分、可信的文字记载支撑起来的真实的"人"。这一点,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老早就看出来了。他说:
"中国古史所传述之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其人其事,传说之色彩常胜于纪实。若论人物个性在中国历史上这明显表现,而具有真实重大影响者,则应自周公始。"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
周公凭什么坐上中国"历史人物"的第一把交椅?
首先,从影响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经过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周朝的建立始于武王伐纣,而且武王伐纣,只带了三千"虎贲之士",加上敌军临阵溃散,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占了商的都城朝歌,纣王也觉得没面子,登上鹿台,穿珠戴玉,放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史记·周本纪》
听上去是不是很轻松?
如果真以为周朝这么容易就建成了,那就太天真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伐纣之后,这个新生的政权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可能被赶出朋友圈,甚至被封号。
周武王身体不好,英年早逝,本想把王位传给辅佐自己伐纣的弟弟周公,但被周公拒绝了,说是要辅佐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周成王。
武王伐纣之后,并没有立刻将商人的势力赶尽杀绝,也没有杀掉纣王的儿子以"永绝后患",反而以怀柔之心,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殷地,让他来治理殷商遗民,并将自己的兄弟管叔、霍叔、蔡叔安排在附近,以期对武庚予以挟制,史称"三监"。结果武王去世不久,"三监"因嫉妒周公的摄政之位,便一起勾结武庚,武庚又串通了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一起作乱,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周公果断东征,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
这次平叛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武庚、管叔等几个"匪首",稳定了周王室的政权在当时方国林立的不稳定世界中的地位;而且周公还"顺便"消灭了武庚的几个本来不相干的"帮凶",也就是东夷——徐、奄、薄姑等几个国家,这就使得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远大于原来的殷商,更远超克商之前的周室,这大概是文王和武王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其次,从周朝稳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周公采取的分封制,不但稳定了周朝统治,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周公二次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必然要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反对势力再次作乱。周公所采取的措施,便是我们今天仿佛都知道,又仿佛不那么知道的分封制。[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后文提到的礼乐制,今后都会有专文介绍,敬请期待。]
周公就像一名弓箭手一样,把姬姓子弟,和对于周王室有大功的功臣们,有目的地分"射"到各个战略要地,让他们为了自己和子孙的福祉,以包括但不限于武力的方式去征服当地的原住民,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国”。
这些战略要地,可能是周公在刚刚结束的"二次东征"之中打下来的,也可能是之前仅仅声称"宗周"但并没有实际行动表示的,还可能原本就是"无主"的飞地,但周公看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说白了,就是派一批信得过的人去"开荒"。
分封出去的,不仅有未来拱卫王室的各个新国的首领,还有相当一部分殷商的遗民。通过分封,周公绝顶聪明地把原来殷商遗民的格局彻底打散,让他们分散地跟着新的主人,也就是姬姓子弟去陌生的地方建功立业,不但最大程度地消弭了殷商故旧再度联合反周的可能性,而且还无意间促进了周人、商人与"夷人"之间的大融合(当时尚没有"民族融合"这个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公才是西周三百年天下的真正的缔造者,因为无论二次东征也好,分封诸侯也好,决策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最后,从文化传承和文明进化的角度来说,周公创制的宗法、礼乐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
儒家被看作是礼乐文化的代言人,因此他们把制礼作乐的周公尊为"元圣",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把"分封制"看做西周初期对国民"工作"上的事务性安排,谁到哪里,做什么;那么"礼乐制"就是对包括上至天子下至奴隶的所有人的身份及其行为规范的进一步明确。
那时候的"礼",相当于现在的制度性、法律性的行为规范,什么等级的人,在什么样的场合,应当有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得体的,都因为礼乐制的出现而有了具体的安排。五百年后的孔子所一心向往和想恢复的,便是周公制定的这套礼乐制度。也是因为对礼乐的推崇,孔子和后来兴起的儒家在我国历史上占尽了风光,在近代以来又被批的一文不值几近"断线"。
尽管现在听上去,"礼乐制"显得无比呆板,像一个个方格子一样,把人安顿在里面,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缺少自由。但在三千年前,距离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还有五百年的时候,周公却已经为他的子民提供了一整套安身立命的哲学!难怪有人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作为"圣人"的周公
孟子对公都子说,大禹治水,周公兼并夷狄,和孔子作《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三位圣人。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钱穆先生将其解读为,大禹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能够战胜自然的天下之人;周公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有家国归属的人;孔子则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能够接受教化的人。
"盖孟子之意,自有禹,而后有此人类之天下;自有周公,而后有此人类之中国;自有孔子,而后有此人类之教化;则周公之所以为圣,而其在中国历史上之真实地位,亦即据孟子之言而可想见其大概矣。"
——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从影响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西周经过周公之手,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从周朝稳定和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周公采取的分封制,不但稳定了周朝统治,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从文化传承和文明进化的角度来说,周公创制的宗法、礼乐等制度文化,形成了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而言,周公作为我国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都实至名归,无可指摘。
记述周公最多的文史典籍,可以参看《尚书》或《史记》、《论语》。
周公与《周公解梦》的关系,是出自於民间传说周公对於堪舆命理有所研究,特别是针对於潜意识的预言,此传说也关系到孔子,由于孔子的一句“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后世多以“周公”形容人进入梦乡。
“梦周公”一词原来出自于《论语.述而》篇的记载︰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很严重,我也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
所以,“周公”和“梦”关系颇深。“梦周公”、“梦见周公”是民间认为一个人将要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周公会来投梦,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后来周公遂被称为“梦神”。
故而《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的一部专书,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周公解梦》中,分梦为十五类:直梦、象梦、因梦、想梦、精梦、性梦、人梦、感梦、时梦、反梦、借梦、寄梦、转梦、病梦、鬼梦。
周公,姬姓,周氏,名旦,谥文,又称周公旦、叔旦、周旦,周文公。
父亲:周文王。周文王第四子。
母亲:太姒。
兄弟:连周公共有十八人,四爷最聪明,制礼(《周礼》)作乐(《乐经》已失传)。
1 长兄伯邑考,早卒
2 二兄周武王发
3 三兄管叔鲜
4周公
5五弟蔡叔度
6六弟郕叔武
7七弟霍叔处
8八弟卫康叔
9九弟毛叔郑
10十弟冉季载
11十一弟郜叔
12十二弟雍伯
13十三弟曹叔振铎
14十四弟错叔绣
15十五弟毕公高
16十六弟原伯
17十七弟酆侯
18十八弟郇伯
子女:男八人,女未记录。
1伯禽,封鲁国君主。
2周平公君陈,袭周公位。
3凡伯,封凡国君主。
4蒋伯龄,封蒋国君主。
5邢朋叔,封邢国君主。
6茅叔,封茅国君主。
7胙伯,封胙国君主。
8祭伯,封祭国君主。
周公是西周初年政治家,第一代周公(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爵位最高一等)。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为“元圣”。
周公据说曾辅助武王克殷军事行动。武王克殷之后,分商都畿地区为邶、鄘、卫三国,设三监督察治理。武王克殷三年后逝世,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辅佐其子周成王。
文王三子管叔鲜乃周公旦之兄长,按照兄终弟及的制度,武王逝世后则依次当由管叔继承王位,然而周公旦却把他与五弟蔡叔度派到商畿地区(一说七弟霍叔处亦被派到商地),于是管叔、蔡叔联合商族残余势力与徐国、奄国等东夷外族(《史记·管蔡世家》载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合兵勤王,在商畿地区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将对武王之子有所不利)、“天降割于我家……有大艰于西土”(上天降下灾祸,在首都镐京的地带将有大难),周都镐京位于殷之西,诅咒西方周国要有大难降临。
周公出师东征,三年后平叛,正法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俗称“周公东征”。
周公在战后,建造了成周雒邑,称为“东都”,以便管制殷朝顽军。 《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山东省周公庙.
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孔”。
周公死后葬于毕。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周公是否在周武王之后摄政称王,自汉代以后就争论不休,是中国政治学术领域极具争论的一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现在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同周公曾经摄政称王,荀子、尸子、韩非、翦伯赞、金景芳、宫长为、郭伟川持这种观点;二是认为周公并未称王,仅仅是代行王权,司马迁、廖平、王国维、钱穆同意此说;三是认为周公摄政,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则称王,郑玄持此说;四是认为周公和周成王并行称王,顾颉刚持此说;五是认为周公既没有摄政,也没有称王,王慎行、马承源持此说;六是认为周公有摄政,但没有称王,杨向奎、王冠英、夏含夷、赵儒迎、杨朝明持此说。梁启超则陷入自我矛盾,莫衷一是。
《尚书·金縢》篇载周武王在克商后的第二年病笃,周公旦设坛祭祀,祈祷太王、王季、文王,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不久武王病逝,武王子诵(成王)年幼,周公旦当政称王。
晁福林认为后人拘于宗法制度下的正统观念,无法相信周公僭位称王之事,辩解成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来理解。晁福林认为根据先秦史籍文献的记载,周公确实称过王。
《司土簋》铭文有,“王来伐商邑,延令康侯图于卫”。《蔡尊》铭文有,“王在鲁”等记载,顾颉刚认为这都是周公称王的直接证据。
Xiao chen dan zhi 小臣单觯.
《尚书·周书》记述周公之事时使用“王”、“朕”等言辞。《大诰》篇记述周公东征之事时称呼周公为“王”、“朕”,如“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肆朕诞以尔东征’”。《多士》篇、《多方》篇记载周公东征取胜后自商都奄返镐京之事,亦使用“王”、“朕”称呼。《康诰》篇又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篇涉及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康叔于卫地之事,康叔乃文王之子、周公之弟,故文中称“弟”。《酒诰》篇、《梓材》篇的性质与《康诰》篇相同,皆称呼周公为“王”。《洛诰》载,“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指周公大力治理周廷文武受命称王七年。《韩非子·难二》载,“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礼记·明堂》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晁福林认为周公称王之事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考虑,是一种紧急措施。杨宽据此认为克殷未久,成王年幼,商族残余势力及方国与国遍布东方,因此周公才当政称王。
《逸周书·度邑》载,“王欲旦传于后。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维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记述武王决定“兄弟相后”传位于周公旦,并对此事进行过卜筮。
晁福林认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在周公之前的时代是颇为常见的,在商代习见、周先公亶父传于三子季历、文王不传于伯邑考之子而传于次子武王。西周初期,以嫡长子继统的宗法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周公旦继承王位并非后人理解的大逆不道之事。杨宽认为可能因为兄终弟及不符合周朝的宗法制度,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未被取用,写作摄政。
上海博物馆藏小臣单觯(汉语拼音:zhì),《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为“一二·六五一二”。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克服商的武庚叛乱后,来到成师,周公赏赐小臣单的事件。
从铭文可以证实周公辅佐周成王扑灭叛乱的史实。
算命有关的古书不是单方面的,有很多各类,包括六壬、六爻、八字、卜筮、命理、堪舆、太乙、奇门、遁甲、相术,每一种类里又包括了很多经典古籍,都是十分丰富的
比如出自“易半仙”所收藏的算命古籍,基本代表了算命相关的全部古籍
算命古书参考目录:
1,相术,《柳庄相法》《演禽三世相法》《照胆经》《相儿经》《相理衡真》《神相全编》《神相水镜集》《神相汇编》《管辂神相秘传》《精考演禽三世相法》《麻衣相法》
2,六爻算命。《卜筮正宗》《断易大全[清]余兴国辑(4卷3册全)》《火珠林》《增删卜易》《增补详注六爻一撮金易数》《易冒》《易隐》《卜筮全书》《卜筮正宗》等
3,太乙神术算命。《太乙局》《太乙数统宗大全》《太乙数统宗大全(四十卷)》《太乙淘金歌》《太乙道人命法》
4,大六壬算命。《大六壬寻原》《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大六壬立成大全钤》《大六壬类集》《大六壬视斯(古本)》《大六壬课经集》《大六壬银河棹》《大六壬集应钤(六壬规约)》《大六壬指南》等
5,奇门遁甲算命。《奇门遁甲统宗》《奇门遁甲金镜宝鉴》《奇门遁甲鸣法》《奇门阳遁》《奇门阴遁九局》《御定奇门宝鉴》《御定奇门宝鉴阳遁九局》《奇门遁甲大全》《奇门遁甲入门》等
6,四柱命理算命。《御定五星精义》《滴天髓》《子平真诠》《子平管见集解》《子平集要》《新刊合并官板音义评注渊海子平(增补渊海子平音义评注)》《星平集腋统宗》《望斗经》《渊海子平(宋朝徐升着 古本五卷本)》《滴天髓等》
《梦林玄解》是一本关于梦占的类书。我国传统的梦占文化是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梦的研究成果,《梦林玄解》记录了明朝以前各朝各代的梦例,可谓中国古代梦的全书。何栋如在序中称这本类书原为葛洪所作,经过邵雍纂辑,陈士元增删,最后由何栋如重辑。
《周公解梦》是靠人的梦来卜吉凶的一本于民间流传的解梦书籍,共有七类梦境的解述。书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孔子梦的“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在儒家经常会出现。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
《敦煌本梦书》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卜师文士为占梦的需要,而对各种传入敦煌的地区的解梦书进行改编修订并吸收敦煌当地民俗民风而成的一种新的解梦书。唐宋时期解梦书甚多,而能流传至今者却没有,故而《敦煌本梦书》尤其显得珍贵。
其它出自“古籍阁”珍藏本的也是非常不错且罕见解梦古籍
《梦卜集要指南》
《梦学全书2卷明代》
《神秘的占梦:梦文化散论》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刊类选古今事实梦林广记大全三卷明谢敬夫编集明末书林陈恭敬刊本》
《梦占类考》
《梦林玄解》
《梦林玄解梦原梦论梦禳各2卷梦占23卷宋邵雍辑明陈士元补明崇祯09年刊本》
《梦占类考十二卷明张凤翼撰明万历十三年信阳王氏刊本》
《解梦灵书》
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
本文2023-10-25 21:44: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