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什么历史地位如此之高?它的精华是什么?
《红楼梦》之所以形成为一门学问、专学,并不仅仅它有谜,首先是《红楼梦》本身所具备的文学艺术魅力,吸引了大家,大家关心《红楼梦》了,才去关心它的谜。像我无名无姓,大家不知道,我失踪了、死了、活了,大家不会关心。因为《红楼梦》有这个魅力吸引着大家,所以说大家才要去关心《红楼梦》,也关心《红楼梦》的谜。那么考证越多,发现的史料越多,那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越多,出现许许多多的矛盾的地方。曹雪芹活了四十岁也罢,活了五十岁也罢,咱们知道他的都只是些零零星星、点点滴滴的东西。所以好多是解不开的谜,《红楼梦》又是一部未完的作品,它也有许多解不开的谜,正因为它有魅力,大家要去解这个谜,越解谜越多,越有吸引力。第二个就是说许许多多的大学者,都加入红学研究队伍中来,不是说能搞《红楼梦》就能成为大学者,而是他本身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文学修养,他才有《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上熟悉的人物像蔡元培先生,胡适之先生、俞平伯先生,到后来的周汝昌先生,冯其庸先生,李希凡先生等等,甚至于说咱们政治领袖的参与,更把这个红学热潮给掀起来,这个形成一个什么呢,更重要的是一个群众基础,就是说有许许多多《红楼梦》爱好者在,爱好《红楼梦》不是别人能煽呼起来的,我在这儿推销一个产品,我做什么广告,而是《红楼梦》本身具备这样的魅力,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同,所喜好,所以说红学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
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在国内文学界,《红楼梦》也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巅峰。《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他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的伟大上。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毛泽东评价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四部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5、《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鲁迅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封面《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四大家族
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贾家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贾敬 贾赦 贾政 贾宝玉 贾琏 贾珍 贾环 贾蓉 贾兰 贾芸 贾蔷 贾芹 贾瑞 贾敏 贾代儒 贾代化 贾代修 贾代善
王家 王夫人 王熙凤 王子腾 王仁 薛姨妈
薛家 薛蟠 薛蝌 薛宝钗 薛宝琴
史家 史湘云 贾母
作品简介
彭连熙工笔红楼梦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红楼梦》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金瓶梅》的网状结构特点,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并涉及史、王、薛三个家族,以及官府、市井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全景式地展开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红楼梦》在流传初期是通过名为《石头记》的手抄本形式流传。流传至今的手抄本仅有八十回(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流传下来的手抄本实为79回,今存手抄本的第80回仅仅是第79回的后半节,被后人割裂,以凑足八十回的整数;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自乾隆年间始,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续作纷纷出笼。据有关学者统计,《红楼梦》的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增补红楼》、《鬼红楼》、《红楼梦影》等。
你好楼主:天下第一泉:谷帘泉天下第二泉:惠山石泉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天下第四泉:陆羽泉天下第五泉:扬州大明寺泉天下第六泉:招隐泉天下第七泉:白乳泉天下第八泉:南昌洪崖瀑布泉天下第九泉:淮水源天下第十泉:庐山天池山顶龙池水下面是详细介绍,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天下第一泉:谷帘泉 天下第一泉在主峰大汉阳峰南面康王谷中(今星子县境内),名 叫谷帘泉.相传唐代名人陆羽 (公元733—804 年) , 以嗜茶著称, 撰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专著《茶经》, 世称"茶神".陆羽对泡茶的水很有研究, 他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品尝各地的碧水清泉, 按冲出茶水的美味程度, 将泉水排了名次, 确认庐山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 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 湖北蕲水兰溪泉第三…….谷帘泉经陆羽评定, 声誉倍增, 驰名四海.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 纷纷品水题留.宋代学者王禹偁考究了谷帘泉水后, 在《谷帘泉序》中说到此泉水: "其味不败, 取茶煮之, 浮云散雪之状, 与井泉绝殊."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蜡等都饶有兴趣地游览品尝过谷帘泉, 并留下了绚丽的诗章.白玉蟾对飞流的谷帘泉及泉区胜景作了如下勾画: "紫岩素瀑展长霓, 草木幽深雾雨凄.竹里一蝉闯竹外, 溪东双鹭过溪西.步入青红紫翠间, 仙翁朝斗有遗坛.竹梢露重书犹湿, 松里云深复亦寒."
陆羽犹如神技的鉴水本领并非只有分辨南零水一例,其鉴别庐山谷帘泉之事也可谓是"好事"成双,无独有偶。
李季卿在亲眼目睹陆羽辨别南零水后问道:"由此看来,您所历经过的水可以判定出其优劣来了罗?"
陆羽回答说:"可以这么说,天下以楚水(长江以南流域)第一,晋水(山西黄河流域)最下。"陆羽当即排出水的二十等级来:"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石泉水第二……"
庐山康王谷又名庐山垄。《星子县志》记载说:"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康王谷深山有泉,发源于汉阳峰,中道因被岩山所阻,水流呈数百缕细水纷纷散落而下,远望似亮丽晶莹的珠帘悬挂谷中,因名谷帘泉。
陆羽曾应洪州(今江西南昌)御史萧瑜之邀前往做客。两人闲谈中,萧瑜对陆羽判定谷帘泉为天下第一名泉而不以为然,他说:"天下名泉甚多,何以要评谷帘泉为第一呢?"陆羽为了让其信服,请萧瑜命士兵去康王谷汲取谷帘泉来亲自品评。
过了两天,士兵汲水而归,陆羽便亲自以此水煎茶。在场众宾客品茶后频频举盏,连连赞叹,都认为品尝到了佳泉美味,还有人说:"鸿渐兄真不愧为评泉高手,谷帘泉果然名不虚传!"
陆羽听后甚为欣喜,可当他自己举盏吸了一口,便皱眉惊问:"咦!这水--恐怕不是谷帘泉吧?"
众人闻言全愣住了。萧瑜急忙把汲水的士兵唤来询问,可那人一口咬定是谷帘泉。
正在这难以定夺的尴尬时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张又新赶到,他早就得知陆羽最爱谷帘泉,自己对煮茶也颇感兴趣,特地扛了一坛谷帘泉前来助兴。
陆羽便用张又新之水煎茶请众人重新品评。席上很快传来阵阵笑语:"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水才无愧于谷帘泉之名。"
一旁的士兵早已吓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他当时确实取到了谷帘泉,但在返回途中经过鄱阳湖时,因风浪甚大,一不小心把满坛的谷帘泉给打翻了。为了不因误时受责,他便汲了一坛鄱阳湖的湖水来交差。不料却被陆羽一"口"识破。
就真实性而言,此事与分辨南零水一事相比,似较可信,因为两种水分贮于两个容器中,而能够鉴别出不同来,比较令人信服。但两种水贮于同一个容器中,却要鉴别出不同来,这就有点玄了。
可是如果比较一下历史的说法,这谷帘泉一事则只能算是轶事趣闻罢了,不必尽信了。因为据历史记载,陆羽卒于804年,而张又新要到814年才考取进士,其后才被迁为江州刺史,张又新焉能以江州刺史的身份与陆羽在一起品评谷帘泉呢?这则故事因与分辨南零水之事一样,应该看作是当时人们敬陆羽为茶神的一种"说法"。 [编辑本段]天下第二泉:惠山石泉 ------------------------
此泉茶圣陆羽详品天下泉水二十种,把它列为第二,”天下第二泉”由此得名。唐相李绅酷爱家乡此泉,并携泉水赴京,分赠友好、同僚宰相李德裕品尝后,特命驿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专送长安。于是二泉名满京城。北宋文豪苏东坡多次前来品泉,并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宋徽宗还钦令二泉水为贡品,”月进百坛”。宋高宗南流时,特题”源头活水”四字于泉上。并下令建亭护泉,元代书法家赵孟(松雪道人)特书泉额,至今石刻尚存泉亭,明代精雕石螭首,置于二泉下池,构成”螭吻飞泉”的胜景,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前来巡游品泉。
现在二泉庭院有上中下三泉池,有元明清的石刻石雕,有泉亭、漪澜堂,以及明代移此的”童子拜观音”的太湖巨石,院景古朴有致 [编辑本段]天下第三泉:虎跑泉 ------------------------
在浠水县兰溪口上游五里的溪潭坳河滨峭壁石下,有一石穴大如米瓮,深约三尺。穴中涌着泉水,甘冽芳香,这就是闻名天下的第三泉。
天下第三泉是唐代陆羽所评。陆羽是湖北天门县人,人称茶圣。他著了一本专门谈饮茶的书名叫《茶经》。因为他对茶有研究,所以对水也很有研究。
他为何评此水为第三泉呢
据唐朝张又新《煎茶水记》云:得之楚僧煮茗记,说唐代宗时李季卿官湖州刺史,至维扬,遇陆羽,见陆羽有笔记写道:“圻水兰溪石下水第三,乃二十水中之一水也”《煎茶水记》又写道:“陆羽所评泉水,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下水第二,蕲水兰溪石下水第三,峡洲扇子山有石突然,浅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第四,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横塘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可见兰溪“天下第三泉”确为陆羽所评定,但系张又新所传信,宋王禹有《陆羽茶泉》诗:“秋石封苔几尺深,试尝茶味少知音。惟余夜半泉中月,留照先生一片心”(见清光绪六年《蕲水县志》)。即完全肯定了这个泉水与陆羽的关系。
明代著名竞陵派人谭元春,也有《舟出兰溪寻鸿渐第三泉留别美中卜公绥之》诗:河流明一县,斜港屡通村。不厌故人送,能将往迹言。暗泉新月事,遥火野舟魂。陆子吾乡里,茶心终古存。不仅对“天下第三泉”非常欣赏,而且对他的同乡陆羽(字鸿渐)也怀有向往之情。他还有《黄以实自兰溪来汲陆鸿第三泉见遗且有赠诗清真洞密喜而和之》诗:“陆子茶神圣,出入于洲湫。水镜自遥明,碧寒幽明愁。我拜惠山足,挽绠窥所由……感此兰溪石,泉性中飕飕,。长河不敢入,维护亦孔周……”他到过无锡惠山第二泉,而且把它与“天下第三泉”相提并论,也足以证明“第三泉”名不虚传。
明万历明太常寺卿官应震(原籍黄冈,后迁浠水)有《三泉潭经》诗。“小径紫纡逐水开,三泉齿齿落寒梅。盘崖竹影和云渡,扑面山光捧翠来,”更对“天下第三泉”的山光水色作了描绘。
天下第三泉景色迷人,泉水清冽,甘美可口。清乾隆时浠水知县邵应龙,也写了一首长诗,诗题是《已亥腊月舟泛兰溪有客馈茶清甘美询之乃陆羽第三泉也拈笔漫赋》全诗是:
我从京口泛江心,第一名泉光皎洁。
又从锡山挹惠泉,泉水清涟香且冽。
二者之外不闻他,茶鼎松风称两腋。
今逄残腊赴兰溪,醉后红炉煮冰雪。
冰雪之味苦太寒,好水难于求赵壁。
忽有人兮饷龙团,潋滟杯中浮嫩白。
枯肠顿得三碗浇,真觉清风生两腋。
异哉此味从何得,颇似金山惠泉液。
细询父老所由来,云在此间近咫尺。
茶经陆羽第三泉,浠川胜地名籍籍。
朝来泊棹上山崖,特为前贤觅遗迹。
泉源半亩蓄方塘,荆棘纵横连阡陌。
灵湫偏不受尘污,镜面平铺照眼碧。
持得清泉数瓮归,活火煎烹快吾膈。
蟹眼初看鱼眼生,妙法欲传鸿渐脉。
从这首诗看,三泉的泉水、泉源完全了解。而且,泉上出畴交错,也不乏野草闲花。
而今,人们未走近三泉故迹,却老远可望见一座雄伟壮观的现代建筑——兰溪大桥,横跨浠河两岸。碧野无垠,长虹映衬,可说是一幅美丽的天然图画。明代浠水知县王廷龙在龙潭泉岩壁上刻下的“天下第三泉”五个遒劲大字,几百年过去了,字迹仍然非常清晰。
传说故事 苏东坡汲水到三泉
天下第三泉的泉水不仅清冽,而且味极甘美,特别是用于煮茶,芳香扑鼻,杯不起沫,茶气上升五尺而不散。相传,宋王安石曾托苏东坡携“天下第三泉”的泉水至京,东坡忘记了,便在中途取江水冒代,王安石泡茶入口,便问东坡:“这不是三泉的水,你为什么要骗我”东坡无法,只得说了实话。第二年,东坡亲到“第三泉”汲水,带往京都对安石说:“真对不起,请原谅。”王安石拿水泡茶,饮了几口,笑着对东坡说:“你还以为我不知味么谢谢你,这才是第三泉的水。希望你再莫以假乱真,以真传伪吧!”
当时王安石在朝庭实行变法,苏东坡开始有点反对,听了王安石话中有话,不再反对王安石了。
“十八回南”与“天下第三泉”
相传,三国时候,曹操带领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实指望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好一统河山独占,谁知“赤壁之战”东吴和刘备联合抗曹,把曹操打得狼狈大败,最后只剩下一十八员将领败逃而走,这十八人都骑着马,过不了江呀,只好沿江而下,计划乘船过江回河南许昌去。要是一般人这样的惨败定会灰心丧气,可是曹操是个“奸雄”他骑着枣红马,穿着龙袍走在最前面,并坐在马上哈哈大笑,连声说道“天不绝曹啊”!原来他是在找水喝,浩浩的长江面上尽是死尸,血水染红了江水,江水不能喝了,么办抬眼望去只能见远处有户人家,当他走到现在天下第三泉的村庄一看,家家室里空空,不见一个人,一粒粮,一滴水,正在为难之时,果然天有助曹之意,忽然他的坐骑低下头在饮水,原来这江边有一个簸箕大的沁水凼儿,曹操一见拍掌大笑连声说道:“天赐求命水哟!”于是下马低头捧了一口水喝下肚去,觉得味道香甜,比甘露还好喝,于是他便招呼随身一十七员将士都来喝水,个个喝得肚子鼓儿圆的,喝完水,十八人坐下一边休息,一边谈论起来,有的说:“这水里好象有糖一样。”有的说:“这水好象人参、燕窝汤一样。”有的说:“这水比什么水都好喝,又止渴,又止饿。”七嘴八舌说曹操的兴来了,只见他站起身来抽出宝剑,众人不解其意,原来他兴趣来了,要在这个地方做个留念,心想:今后我若统一了天下,定要把这个泉水大做文章。”于是数了一下连他自己只有十八个人回河南去,这倒是个历史纪念,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教训,于是他拿起宝剑在江边的石壁上用力凿了四个大字“十八回南”,下面一行小字,曹操书。
再后来,到了唐代有一叫陆羽的学者,他游遍了天下,遍尝天下泉水,他喝了这个凼的水,就住了下来,以后,他著了一本书叫“茶经”,他把这个沁水凼称之为“天下第三泉”,并写进了《茶经》,从此天下第三泉的名声传遍天下。 [编辑本段]天下第四泉:陆羽泉 ------------------------
一卷经文,苕[上雨下言]溪边证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佚名
陆羽泉,原在江西上饶广教寺内,现为上饶市第一中学校。唐代茶神陆羽于德宗贞元初(785-786)从江南太湖之滨来到信州上饶隐居。之后不久,即在城西北建宅凿泉,种植茶园。据《上饶县志》载:“陆鸿渐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尝居此,号东冈子。刺史姚骥尝诣所居。凿沼为溟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为茶山寺。”
由于这一泓清泉,水质甘甜,亦被陆羽评为“天下第四泉”。唐诗人盂郊(751-814)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中有“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之句。陆羽泉开凿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在古籍上多有记载。清代张有誉《重修茶山寺记》:“信州城北数(里)武岿然而峙者,茶山也,山下有泉,色白味甘。陆鸿渐先生隐于尝品斯泉为天下第四,因号陆羽泉。”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尚保存完好,可惜在后来“挖洞”时,将泉脉截断,如今在这眼古井泉边上尚保存清未知府段大诚所题:“源流清洁”四个篆字,作为后人凭吊古迹的唯一标志了。
陆羽当年在上饶隐居时开石引泉,种植茶园,在当地世代僧俗仕宦中间,产生了深远美好的影响。茶山寺、陆羽泉曾在历史上成为上饶著名胜迹,许多人为此写下了赞颂诗篇。刘景荣在《游茶山寺有引》云:
信城北茶山寺有泉,陆羽遗迹在焉。余素阅《茶经》,知其旷世逸才,淹博经史,抱道潜身;邀游湖海,品天下之泉,揽山川之胜;逍遥一世,风流千古。景慕有年,今量信营,得游此地,爱赋一律,以志仰止。
鸿蒙初判此山开,
一掬甘泉地涌来。
满经茶香高士种,
几行翠竹老僧栽。
只今钟声敲禅院,
忆昔鼎裆沸曲台。
隐负经纶人不在,
流风常在白云隈。
僧人等[上日下文]在《过茶山寺饮陆羽泉诗》曰:
北廓晴峦口望明,
高贤曾此辟榛荆。
云根过雨天涌碧,
石罅穿林玉碎声。
树桂一瓢藤可屋。
香浮七碗醉还醒。
闲来自领东冈趣。
不羡沧浪咏濯缨。
明代贡修龄在《幕雨同吴鼎陶司李游茶山四绝》(录其中二首)云:
其二
一勺清泠水。
涓涓无古今。
空山人不见,
想见品泉心。
其三
昔闻桑苎子,
萧散不为家。
今看种菊处。
曾开几树花。
在古人于上饶留下的诸多赞颂陆羽的翰墨中,莫过于一位佚名作者题《陆羽泉联》:“一卷经文,苕[上雨下言]溪边证慧业;千秋祝典,旗枪风里弄神灵,”这副联语,不仅对仗工妙,则更高度集中地概括了茶神陆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学、茶文化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景仰和祀典。 [编辑本段]天下第五泉:扬州大明寺泉 ------------------------
扬州大明寺"天下第五泉"
扬州大明寺,在北郊蜀冈中峰。寺内有平山堂,传为宋庆历八年(1048)二月,欧阳修构筑,取"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之意。平山堂之后为谷林堂,系苏东坡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谷林堂后为"欧阳祠",此外,还有建于1973年的鉴真纪念堂。大明寺西侧,就是历来为人称颂的西园,建于乾隆元年(1736),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一称平山堂御苑。园内凿池数十丈,瀹瀑突泉,庋宛转折。由山亭入舫屋,池中建覆井亭,上置辘轳,仿效古之美泉亭。亭前建荷花厅。缘石磴而南,石隙中又有井。明僧智沧溟于此掘地得泉,即是此井。泉井侧勒"第五泉"石刻三字,为明御史徐九皋所书。旁为观瀑亭,亭后筑有梅花厅。以奇石为壁,两壁夹涧,壁中有泉淙淙。昔时剖竹相接,钉以竹钉,引五泉水贮以僧厨,有古诗句云"引泉竹溜穿厨入"。西园之右,有芳圃。
平山堂西园的第五泉,即是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所列的天下第五泉。对此欧阳修表示过异议。欧阳修被贬官后,由滁洲再迁扬州,做了江都太守。因仕途坎坷,怀志不遇,故常常出门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一天,他来到大明寺,寺中老僧见来了个州官,一面施礼,一面打发小和尚去泡香茶。老僧虽知来者身分,却态度冷淡,他认为欧阳修不过是一个被贬降职的官员,也许徙负虚名,胸中不一定有大学问。
不一会儿,小和尚把茶端了上来。欧阳修呷了一口,就向老僧打听泡茶之水来自何处?老僧脸上顿时显出得意的神色,答道:"这水汲自本寺里面的一泉,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五泉'。"欧阳修听了,不以为然地问了一句:"请问师父,说它是'天下第五泉',不知有何依据?"
"这是唐人张又新说的。"老僧答道,并找来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捧给欧阳修。
"张又新没有走遍天下,自然没有尝遍各地泉水,只凭想当然就把泉水分七等,这种做法并不足取。"欧阳修不客气地将了老僧一军。
老僧又搬出了茶圣陆羽,说张又新是根据陆羽所说而写的。镇江金山寺中泠泉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苏州虎丘石泉为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为第四,扬州大明寺泉水为第五,松江水为第六,淮水为第七。茶圣之论,岂能有错。老僧语气坚定,颇为自信。没想到欧阳修穷追不舍,紧紧追问:"师父,诚然张又新的话出自陆羽,那么,陆羽又是根据谁说的呢?"老僧无言以对。
欧阳修十分认真地对僧人说:"唐代的天下,滔滔长江在南,滚滚黄河在北。河、湖、泉、井不可计数。陆羽、张又新没有走过几州几府,他们所评七泉只限于东南一隅,谁能保证除此之外,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天府四川、苍茫楚地,再没有好水?陆、张两位并未品遍天下之水,就轻率地下此结论,这又如何可信。"他又说,凡事要调查实察,寻根求源,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一看法说得入情入理,让老和尚心悦诚服,甚为钦佩。
欧阳修从大明寺告别僧人回到府里,当天就写了《大明寺泉小记》一文。文中赞美了大明寺泉水"为水之美者也",既未冠之"天下",也没有说属于何等。文章写好,派人送给大明寺老僧人,请他指正。老僧人阅罢佩服不已,从此和欧阳修结成好友,来往甚密。大明寺的泉水,的确是清澈甘冽的宜茶好水,老僧虽然还是常向人们介绍,但不再说是天下第五泉了。这一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但人们仍沿用天下第五泉称赞大明寺泉。
现在,大明寺西园新建了五泉茶社。人们在游览了蜀冈胜景之后,坐在茶社内小憩,品尝用五泉水沏泡的新茶,清香留颊,实在是一种怡人的享受。 [编辑本段]天下第六泉:招隐泉 ------------------------
招隐泉
招隐泉位于庐山观音桥风景区内三峡桥,泉水色清如碧,味甘如饴,又名
“天下第六泉”。
招隐泉的名字与唐代茶圣陆羽紧密相联。“招隐”二字的来历相传有二,一是陆羽曾隐居浙江苕溪,人称“苕隐”,由此演变为“招隐”;另一种说法是由当时的大官吏李季卿慕名召见隐居在此的陆羽而来,因“召”与“招”同音,故人将此泉称作招隐泉。招隐泉旁旧有陆羽亭,曾是陆羽隐居煮茶的地方。据传,陆羽在此反复品评,遂将此泉定为“天下第六泉”。
招隐泉为裂隙泉。泉水自基岩裂隙中流出,色清味甘,长流不竭。泉的四周砌石成井,以免水质遭受污染。据水样分析,招隐泉水含杂质极少,矿化度为013克/升,为优质的饮用泉水。 [编辑本段]天下第七泉:白乳泉 ------------------------
省级风景名胜区蚌埠荆山北坡,古木参天,榴林似海。这里自古就是一处绝好的幽静之地。相传,唐代这里曾有白龟从一口泉中流出,荆山便有“白龟泉”。北宋文学家苏轼到此一游,曾以泉水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之如饴,泉水注入杯中,高出杯面而不溢,还能浮起铜钱,叹为观止。
苏东坡赞此泉为“天下第一泉”,并留下《上已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篇作为纪念。诗中“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为此泉留下了千古佳句。后人据以将泉名改称“白乳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之题名。白乳泉边生一巨朴,古朴苍劲,树冠如盖,枝繁叶茂,盛夏之际荫翳蔽日,覆盖道院,清幽宜人。朴树侧旁有一株高大梧桐,岁在百龄之上。树下建有双顶金瓦泉亭。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1987年题写了“天下第七泉”。每当盛夏,七月榴花红似火,清凉幽静的白乳泉,更是人们想往的旅游休闲度假好去处。 [编辑本段]天下第八泉:南昌洪崖瀑布泉 -----------------------
抗战中毁灭,现不存。 [编辑本段]天下第九泉:淮水源 ------------------------
半山垂下水晶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佚名
淮水源头,在地处鄂豫交界桐柏山北麓,河南少桐柏县(唐代属山南东道唐州)境内。陆羽在唐玄宗天后期,在荆楚大地沿江淮、汉水流域进行访茶品泉期间,曾前往桐柏县品鉴过淮水源头之水,并评为“天下第九佳水”。
古代品泉家,对陆羽把淮水源列入《水品》,是颇持在异议的。如明代徐献忠、周履靖在《水品全秩卷上》“六品”论及淮水时说:“张又新记(按指:张在《煎茶水记》引陆羽二十《水品》有淮水原)淮水亦在品列,淮故湍悍浑浊,通海气,自昔不可食品。今与河合脉,又水之大幻(患)也。李记(按指:李秀卿决述陆羽论二十《水品》列有淮水源)以唐州柏岩县淮水源庶矣。”至于淮水源头之水,是“自昔不可食”呢?还是如陆羽在《水品》中所评为“天下第九佳水”?姑且不论,留待学者专家去进一步论证吧。但茶圣陆羽既然把“淮水源”列为天下佳水,那么淮水源头的河山胜迹,还是可以向读者作一简要介绍的。
陆羽在《水品》中说的“柏岩县”即今之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县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的淮水发源地。于东汉延熹六年(163)于桐柏县城西南15公里处建“淮渎庙”。后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从原址迁至县城东关。明清以来皆有增补修葺。这是历代官府与民间祭祀淮水之神的庙宇。遥想陆羽当处来桐柏县,亦自应是首先前往淮渎庙祭祀水神,然后再登临桐柏山寻访淮水之源,进行品鉴,那陆羽当年品泉之处究竟在何处呢?
桐柏山水帘洞水,清纯甘冽,胜过诸多名泉,也许是陆羽当年品泉处吧?水帘洞,在柚柏县城西5公里,群山环抱,松柏苍翠,是桐柏山著名风景之一。水帘洞距地高约20多公尺。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淮水源头之水,亦从山岩缝隙间渗泄于洞内成泉。而洞口则被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沿石壁前有阶梯和铁链可攀援而上,进入洞中,虽盛夏酷暑,仍凉气袭人,沁人心脾。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游人荟萃避暑消夏的理想胜地。在水帘洞溪旁建有山寺,寺内墙上有历代文人、游客书写的诗和题记,赞颂水帘洞的奇妙和优美。其中有一首七绝云:
半山垂下水晶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古无有能卷得,
月钩空挂碧云边。
陆羽在天宝后期,还曾品鉴过蕲州兰溪石下水,汉水流域的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商州武关西洛水多处名泉佳水,其中列入其《煮茶记》者共有二十品。 [编辑本段]天下第十泉:庐山天池山顶龙池水 --------------------
庐山天池山顶水为“天下第十泉”。十大名泉庐山占其三,由此可见陆羽对庐山水的情有独钟。许多年后,一位隐居在栖贤寺侧的近代诗人易实甫,将其居处附加的“天下第六泉”分赠当时的名流张之洞、陈宝箴等人,后者还以此为题赋诗作答。虽为士人中的游戏之举,却也透露出庐山水在茶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充盈着水气的庐山文化,也隐隐地启示我们:从水,这一生命的基本命题中,把握并演绎人与自然和谐之文化的走向与活力。
地球同步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它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千米。
A40000
B31000
C42000
D36000
正确答案:D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1 自传(文言文)100字左右
44、鲁恭治中牢原文鲁恭为中牢令(中牢县的县官),重德化,不任刑罚。
袁安(朝中大官)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俗称野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译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
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便让自己的下属肥亲到中牟县去视察。肥亲走进中牟县,在视察过程中,来到一棵桑树下休息。
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肥亲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抓了它,小鸡们就没法活了。”
肥亲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
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45、责人当以其方原文某富翁夜暴疾,命仆人钻火(击石取火)。
其夜阴暝(暗),不得刀与石。富人催之急。
仆人忿然曰:“君贵人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不以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富翁曰:”我有火,何更欲尔照!”人闻之,曰:贵人当以其方(正当的道理)也!译文有个富人夜晚突然得了重病,叫仆人击石取火。
这天夜里特别阴暗,找不到刀与石头。富人催促得很急迫。
仆人愤然道:“您责备人也太无理了,现在夜黑如漆,为何不拿火来给我照照?要能够找到钻火用的工具,然后就容易得到火了。”富人说:“我有火,还要你照明吗!”孔文举所说这件事后说:“责备人应当讲究方法才行。”
46、郑韶大难不死原文隋炀帝时,闽中(今福建境内)太守(郡的长官)郑韶养一犬,怜爱过子。韶有仇家,曰薛元周。
薛怨恨于心,常怀刃欲刃韶,然未得其便。一日,薛俟于巷口,知韶欲出。
韶将出,犬曳(拉住)其衣不放。韶怒,令家人缚犬于柱。
犬掣绝绳而走奔之,又曳其衣不使去。韶异之。
犬忽嗥吠,腾身咬杀元周。韶搜元周衣,果匿匕首。
译文隋炀帝时,闽中(今福建境内)太守(郡的长官)郑韶养了一条狗,对它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郑韶有个仇人,叫做薛元周。
薛元周怀恨在心,常常怀里藏着匕首打算刺杀郑韶,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一天,薛元周在巷口等着,知道郑韶将要出门。
郑韶正要出门,他的狗拉住他的衣服不放。郑韶大怒,命令家人把狗拴在柱子上。
狗咬断绳子跑上来,又拉着他的衣服不让他走。郑韶感到奇怪。
那狗突然大叫,跳起来咬死了薛元周。郑韶搜查了薛元周的衣服,果然发现了他藏的匕首。
47、明义法师之鸠原文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屏居(退居)乡里。一日晨起,行径中,见鸠(斑鸠)雏堕地,携而归,躬自哺饲。
两月乃能飞。日纵则飞林间,夜则投宿法师屏几(屏风与几案)间。
是岁十月,明义法师之徒惠月主掌庆善寺,迎其师归。至暮鸠返,室寂无人矣,不见法师,旋室而匝(周),悲呜不已。
守舍者怜之,谓曰:“吾送汝归法师处。”明日,笼而行,适法师处。
自是不复飞出,日与法师为伴,以手抚摸皆不动,然他人近之,辄惊起。呜平!孰谓禽兽无情乎?译文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退居乡里。
有一天早晨起来,在小路上行走,看见有一只小斑鸠掉在地上,便带它回去,亲自喂食。两个月后小斑鸠就会飞了。
小斑鸠白天就在林间飞翔,晚上就睡在法师家屏风和几案间。十月后,明义法师的徒弟惠月主持掌管庆善寺,迎接他师傅回来。
到了晚上斑鸠回来,屋里寂静没有人,斑鸠没看见法师,便绕着房间飞,不停悲伤地鸣叫。看房子的人可怜它,说:“我送你会到法师那儿吧。”
第二天,他将斑鸠装在笼子里出发,到法师那儿。从此不再飞出去,天天和法师作伴,(法师)用手抚摸(它)都不动,但当别人靠近它时,就惊慌地飞走。
呜呼!谁说禽兽无情啊?48、艾子之邻人原文译文艾子吃完早饭,在门外散步,看到邻居挑着两只狗往西去。艾子叫住邻居问道:“你要把狗挑到哪儿去?”邻居说:“想要把它们卖给屠夫。”
艾子问:“为什么要杀犬呢?”邻居指着狗骂到:“这些畜生,昨天盗贼进入室内来偷盗,它们害怕没敢叫一声;今日门开着,看见人就叫,把客人咬伤了,所以要杀它们。”艾子说:“好!”49、鸟与人原文吾昔少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树满庭,众鸟巢其上。
母恶杀生,诫儿童婢仆不得捕取鸟鹊,故数年间鸟鹊皆巢于低枝,其雏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凰(鸟名)四五百,日翔集(栖)其间。
此鸟数十里之内难见,而能栖于其间,殊不畏人。乡里闻之,以为异事,咸来观。
此无他,人之仁爱,信于异类也。译文我以前年少时住的书房,前面种有竹树柏树,庭院里面花草丛生,很多鸟巢筑在那。
2 文言文自传小生苟纹博,X地人氏也,年方弱冠,求学于XX中学也。性格开朗,为人和善,不慕虚荣。喜运动,嗜好打篮球、玩足球,亦喜玩电玩。惟不甚喜欢读书,吾师常责怪于吾也!吾喜交友,于同学群中甚得人缘,融融泄泄,不亦乐乎。
呜呼,好花不常开,青春不常在!回首往事,叹流年易逝,韶华不再,吾需听师命、纳亲言,戮力向学,以期来日喜获硕果,回报父母老师。学业与运动,吾欲双进也。愿吾好运连连,未来灿烂。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 用文言文写自传何去何从,谁人自知?知人易,自知难。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处用之,非我所知;偶有知者,亦难脱世之纷扰,碌碌以求生,天赋之才囚于笼箧,日久蒙尘,再无光泽可鉴,兹不悲乎?日来颇有所感,习此道益久,觉心途亦殊,忧从中来,不能自已。叹流年似水,十载光阴倏忽而逝;形容委顿,心亦弗安。惑则惑矣,然不得心爱者而适之者,实不得已也。
余本家贫,无以自饱,徒羡二谢之随心,不为世事所羁;又少太白逸骨,少陵胸襟,实难舍一饭之食,而求一诗之雅。第观今日之所欲所为相决者,实自为之,亦无可怨尤。吾本俗人,不敢清高以自命;然世风日下,人心委琐,亦心扉痛彻。既无力以劝勉,复不能自浊以合流,唯洁身忍辱,苟存于暗世,悲夫!
少年时,尝语友曰:“吾生无大志,但求耕织自给,闲时书画丝竹以自娱。苟得心爱之人偕老此生,当无恨矣!”友默然微哂:“子年幼,岂知世之浊秽。人皆削己媚俗,犹恐不逮,似汝清心自适,不谙世故,将何以立身,吾甚为汝忧!子之谓,痴人说梦而已。”历数载,乃识人力之微薄,然友说。而心亦漠然,不复有少年狂放之态。穿流人海之中,苟安斗室之内,埋首故纸堆中,徒令双鬓染银丝,空空然其何迂耶!因心自囚,障目浊世,实则避也。
然则,余心中自有一红日在,照于前途;亦甚有所望,犹不负少年之志。作茧自缚者,避则避矣,然终有破茧化蝶之时。于暗夜中见光明,于囚室之内,亦翩然自舞。自知为时不远,吾当从心所欲,高歌于碧野,采菊于南山,平生之愿遂矣!
4 用文言文写自传小女不知何许人也,癫狂无度,昂昂自若。现年十四岁,居于深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寝。性嗜玩,忙碌而不能常得。小女知其如此,或置作业于不顾,期在必累,既累而退,曾不磨磨蹭蹭依依不舍。环视闺房,破乱不堪,或忙于收拾,焕然一新;或两眼一闭,懒于动弹。怡然自乐,晏如也。
入校常跑上跑下,难得一闲,经纶事务,有时极累。学业繁重,作业堆叠,摇摇欲坠。或胆小如鼠,便失机遇。忙至几欲崩溃时趴桌小睡,且欲与清闲者等不可得,安求其能事事如意也?但求学业有成,锻炼自身,混于人才济济之社会,期在混出模样,不至于面目全非。
常著文章自娱,以示己志。目标较为明确,奋发进取。欲与世俗格格不入,难以实现。
闲时常听音乐,以此放松心情。恩情记于心,仇恨清于心,最骄傲之本为人品。忘怀得失,逍逍遥遥,以此自终。
赞曰:东晋陶渊明有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苹果著此文,以乐其志。
5 初中自传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
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
他喜欢读书,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盛饭篮子和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却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志趣。
得失都不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6 用文言文写的自传余名(你的名字,自己写),乃父母所取!闻之顺耳,然实质不然!何解?待吾一一道来。
于学之一道,吾兴趣不大,学业不上亦不下,父母无奈,师长叹息。余独嗜好漫画,古今中外,奇闻趣事,励志青春,诸如此类,皆喜爱无比。
每每品读漫画,余皆匿于隐蔽之处,唯恐父母发现,师长没收。览至精彩之处,余心澎湃恣肆, 难耐。
伤心之处,余与之共泣泪湿衣,黯然神伤;动情之处,余亦与之共手舞足蹈,欣悦异常。除此之外,余亦爱听闻乐曲,哼唱小调。
或为男身,余性情调皮,喜欢打闹嬉笑。父母师长虽屡教不改。
余亦知己之性情,然玩之一道,实乃无法割舍。此乃余,(你的名字)是也。
7 老师要求一篇文言文自传,仿照《五柳先生传》,200字以上,此女子怪哉,好浮想联翩,天马行空,每有会意,便仰天长笑,旁人冷眼相待或与君同乐,独乐,与人了,孰乐?但凡如此,母叱咄,曰:“何功之有哉?好读书,亦为正解!”少时口才颇佳,胡编乱造之莫名其妙嗜其写作,笔耕不止,做无畏状但对名人名书少知之张冠李戴或无头冤案时有发生愿日积月累有待提高头脑清醒,未尝不以为荣发挥口才之能,善辩论,好狡辩,争其理,老少通吃,自视不差然不配于行家相媲,否则自行惭愧尝学几日素描,赢口头炫耀之资本本事亦在临摹,便不了了之此女子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其师常训之训之过,颇感不满,便碎碎念之殊不知,从者殆而生性乐观,好强某君曾曰:“不戚戚于琐事,不汲汲于功名隔壁窈窕淑女,学之!”现如君所见此女奈无笑不露齿,温婉静秀之势自古东施效颦,衰之此女子曰:“呜呼!芙蓉姐姐上身乎?”上文是我复制的,有点怪怪的……下文是我高一时候写的那篇古文自传,应该不差,又像中学生的水平碎玉居士传居士豫章人氏,姓郭名婷字文君,自号碎玉居士,求时髦也,并无他意娴静少言,诚以待人好读书,务求会意,每至精彩之处,全然废寝好写作,发自心声,投诸笔端,每每以众人围观为喜好唱歌,胸中藏曲百余,常曲惊四座性嗜学,不以解易题为喜,不以解难题为烦亲旧熟知其性,愈交愈笃;路人不明所以,暗以为怪评曰:毛老有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吟歌赋诗,以乐其志师长厌其人欤?同窗喜其人欤?。
8 文言文自传[编辑本段]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编辑本段]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特别喜欢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
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竟不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盛饭篮子和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却安然自若的样子。
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作者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
《红楼梦》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什么历史地位如此之高?它的精华是什么?
本文2023-10-25 21:52: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