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号后面的内容要不要加标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冒号后面的内容要不要加标点?,第1张

一、如果后面是一个短句或者词语当然就不要了。

二、如果是几个句子组成的句群,要用冒号提起。

三、如果是一些并列的词语,一般情况下不用任何标点。

例子:

1、医学上,心跳停止即死亡。

2、根据肤色分为三种人,即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此处“即”之后也可用冒号,但一般不用,因为这太明显了,不需要引起读者注意)

3、他说了一大堆话,可以概括为两点,即:一、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二、我们要向他道歉。(此处若不用冒号结构就乱了,必须用)

扩展资料

近字辨析“即”和“既”:

既是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坐在食器(皀)前扭头的样子,表示吃饱了。本意即吃完饭,引申为尽、完。由尽、完虚化为表示已经,用作副词;也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在与“又”、“且”、“也”连用时,表示同时存在两种情况。

组词:

既然、 既是、 既而、既望、既往、食既、 既定、既成、既以

-既

要加冒号和感叹号。书里“说”字 在前“说”字后面用冒号

所说的话用引号;引号里的话,一句话意 思没有说完时,就用逗号,意思说完了,就用句未标点(句号/问号/ 感叹号)。所以书里说加冒号和感叹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用法说明

句号: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 ”,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问号:问号的形式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

叹号:叹号的形式为“!”。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逗号:逗号的形式为“,”。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顿号:顿号的形式为“、”。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分号:分号的形式为“;”。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非并列关系 (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 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

冒号:冒号的形式为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用在 “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引号: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括号: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 ]”、六角括号 “〔〕”和方头括号“”。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例如:

破折号:破折号的形式为“——”。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省略号: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着重号:着重号的形式为“.”。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连接号:连接号的形式为 “-”,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叁种形式,即长横“——” (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 - ”(占半个字的位置) 和浪纹 “ ~ ”(占一个字的位置)。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间隔号:间隔号的形式为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书名与篇 (章、卷) 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书名号: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 “《》”和单书名号 “〈〉”。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专名号:专名号的形式为 “_____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着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着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 ”。

标点符号的位置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47 冒号 471 冒号的形式为 ":"。 472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开会了。…… 473 用在 "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 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 “啊,原来是你﹗” 47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例如: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例如: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 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例如: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 引号 48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 ““””和单引号“‘’”。 48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例如: a)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b)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例如: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 "有物有序"。"有物" 就是要有内容,"有序" 就是要有条理。 484 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例如: a)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 "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 这样的 "聪明人" 还是少一点好。 485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甚么意思?” 49 括号 491 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 "( )"。此外还有方括号 "[ ]"、六角括号 "﹝﹞"和方头括号 " "。 492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例如: a) 中国猿人 (全名为 "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 "北京人") 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 "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 "即兴"。) 410 破折号 4101 破折号的形式为 "——"。 4102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a) 迈进金**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 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4103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例如: 今天好热啊﹗——你甚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104 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例如: 呜——" 火车开动了。 4105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如: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1 省略号 4111 省略号的形式为 "……",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4113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4114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12 着重号 4121 着重号的形式为 "."。 4122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例如: 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413 连接号 4131 连接号的形式为 "—",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 "——" (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 " - " (占半个字的位置) 和浪纹 " ~ " (占一个字的位置)。 4132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例如: a)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洛二氏溶液 (Ringer-Locke solution),用于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4133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例如: a) 鲁迅 (1881 - 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 "北京——广州" 直达快车 c) 梨园乡种植的巨峰葡萄今年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1 000公斤 ~ 1 500公斤。 4134 相关的字母、 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例如: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135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例如: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414 间隔号 4141 间隔号的形式为 "."。 4142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4143 书名与篇 (章、卷) 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15 书名号 4151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 "《 》"和单书名号 "〈 〉"。 4152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例如: 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 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 桌上放著一本《中国语文》。 4153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416 专名号 4161 专名号的形式为 " "。 4162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例如: 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4163 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例如: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离题:引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专名号。 正题:破折号、冒号、书名号、括号 离题还比正题多, 而且一看都知是复制回来的, 又不写参考网址, 但谂在「发问者评价:」, 才仍然给予正面评价, 不给予普通评价。

冒 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面或总括性话语前面的停顿。 (一)用于提示下文,提示部分的后面用冒号。 (二)冒号用在引语“ΧΧ说”的后面。 (三)冒号用在“注意”、“指出”、“宣称”、“证明”等词语和“如下”、“例如”等引起下文的词语后面,使句子带有祈使、引起下文,使人注意等作用。 (四)用于写信、讲话稿的呼语等方面的后边。 (五)在注明引文的出处时,作者姓名和书名之间,有的用冒号隔开 括 号 括号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的话。 ( ) 圆括号,有的叫“小括号”。 [ ] 方括号,多用于文章注释的标号或根据需要作某种标记。 ﹝﹞六角括号,多用于文章注释标号或根据需要作某种标记。 方头括号,有的叫“黑括号”。 {}大括号。 (一)文中语句的注释要用括号。 (二)序次语用括号。 (三)表示插说的词语用括号括起来。 (四)交代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要用括号。 (五)订正和补充词语用括号。 (六)对生字进行注音用圆括号(()) (七)在介绍剧本中的场景,可只用六角括号的前半边。 (八)不该用括号的地方就不要滥用。 破 折 号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折”把意思转到另一个方面。 (一)表示注释。 (二)表示意思的转换。 (三)表示语言、声音的中断、停顿或延长。 (四)表示文中的插说,插说的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 (五)用在副标题前面,起解释补充正题的作用。 (六)用于表示引起下文。 (七)破折号用在总结上文。 (八)放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九)对话用破折号可以不用引号。 (十)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书 名 号 (一)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 (二)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只用一个书名号。 (三)词牌名和题名同时出现要用书名号。 ps而家多数系用《》or <>

参考: me= =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折”把意思转到另一个方面。 (一)表示注释。 (二)表示意思的转换。 (三)表示语言、声音的中断、停顿或延长。 (四)表示文中的插说,插说的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 (五)用在副标题前面,起解释补充正题的作用。 (六)用于表示引起下文。 (七)破折号用在总结上文。 (八)放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九)对话用破折号可以不用引号。 (十)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面或总括性话语前面的停顿。 (一)用于提示下文,提示部分的后面用冒号。 (二)冒号用在引语“ΧΧ说”的后面。 (三)冒号用在“注意”、“指出”、“宣称”、“证明”等词语和“如下”、“例如”等引起下文的词语后面,使句子带有祈使、引起下文,使人注意等作用。 (四)用于写信、讲话稿的呼语等方面的后边。 (五)在注明引文的出处时,作者姓名和书名之间,有的用冒号隔开。 (一)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 (二)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只用一个书名号。 (三)词牌名和题名同时出现要用书名号。 括号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的话。 ( ) 圆括号,有的叫“小括号”。 [ ] 方括号,多用于文章注释的标号或根据需要作某种标记。 ﹝﹞六角括号,多用于文章注释标号或根据需要作某种标记。 方头括号,有的叫“黑括号”。 {}大括号。以上的括号还可以直行。 (一)文中语句的注释要用括号。 (二)序次语用括号。 (三)表示插说的词语用括号括起来。 (四)交代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要用括号。 (五)订正和补充词语用括号。 (六)对生字进行注音用圆括号(()) (七)在介绍剧本中的场景,可只用六角括号的前半边。 (八)不该用括号的地方就不要滥用。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折”把意思转到另一个方面。 (一)表示注释。 (二)表示意思的转换。 (三)表示语言、声音的中断、停顿或延长。 (四)表示文中的插说,插说的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 (五)用在副标题前面,起解释补充正题的作用。 (六)用于表示引起下文。 (七)破折号用在总结上文。 (八)放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九)对话用破折号可以不用引号。 (十)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括号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的话。 (一)文中语句的注释要用括号。 (二)序次语用括号。 (三)表示插说的词语用括号括起来。 (四)交代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要用括号。 (五)订正和补充词语用括号。 (六)对生字进行注音用圆括号(()) (七)在介绍剧本中的场景,可只用六角括号的前半边。 (八)不该用括号的地方就不要滥用。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面或总括性话语前面的停顿。 (一)用于提示下文,提示部分的后面用冒号。 (二)冒号用在引语“ΧΧ说”的后面。 (三)冒号用在“注意”、“指出”、“宣称”、“证明”等词语和“如下”、“例如”等引起下文的词语后面,使句子带有祈使、引起下文,使人注意等作用。 (四)用于写信、讲话稿的呼语等方面的后边。 (五)在注明引文的出处时,作者姓名和书名之间,有的用冒号隔开。 书 名 号 (一)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 (二)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只用一个书名号。 (三)词牌名和题名同时出现要用书名号。 (四)书名号又分双书名号(《》)、单书名号(<>)。书名号里面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个用双书名号,里面一个用单书名号。

参考: skyhouse/index/main3/punctuate/punctuate

冒 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面或总括性话语前面的停顿。 (一)用于提示下文,提示部分的后面用冒号。 (二)冒号用在引语“ΧΧ说”的后面。 (三)冒号用在“注意”、“指出”、“宣称”、“证明”等词语和“如下”、“例如”等引起下文的词语后面,使句子带有祈使、引起下文,使人注意等作用。 (四)用于写信、讲话稿的呼语等方面的后边。 (五)在注明引文的出处时,作者姓名和书名之间,有的用冒号隔开 括 号 括号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的话。 ( ) 圆括号,有的叫“小括号”。 [ ] 方括号,多用于文章注释的标号或根据需要作某种标记。 ﹝﹞六角括号,多用于文章注释标号或根据需要作某种标记。 方头括号,有的叫“黑括号”。 {}大括号。 (一)文中语句的注释要用括号。 (二)序次语用括号。 (三)表示插说的词语用括号括起来。 (四)交代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要用括号。 (五)订正和补充词语用括号。 (六)对生字进行注音用圆括号(()) (七)在介绍剧本中的场景,可只用六角括号的前半边。 (八)不该用括号的地方就不要滥用。 破 折 号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折”把意思转到另一个方面。 (一)表示注释。 (二)表示意思的转换。 (三)表示语言、声音的中断、停顿或延长。 (四)表示文中的插说,插说的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 (五)用在副标题前面,起解释补充正题的作用。 (六)用于表示引起下文。 (七)破折号用在总结上文。 (八)放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九)对话用破折号可以不用引号。 (十)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书 名 号 (一)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 (二)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只用一个书名号。 (三)词牌名和题名同时出现要用书名号。 ps而家多数系用《》or <>

参考: skyhouse/index/main3/punctuate/punctuate

古籍标点不该与现代汉语标点一致。古代使用标点符号很多,其中包括之前已经出现过的圆点号、勾识号、黑方号、横线号、二短横号,和新产生的顿号、逗号、句号、括号、三角号、斜线号、扁方框号、尖角号、竖长点号、节字号、马字号、儿字号、网纹号。其中有些标点符号的作用已经被确认,比如圆点号用于分章、勾识号用于句读、黑方号用于篇首或句读、二短横号用于重文和合文,黑三角号作为章首和句读。同样有一些标点符号仅存在于一些简牍中,对其使用尚且存在争议。其中顿号、逗号、句号、括号这些标点符号一直到现代仍然被广泛使用着。但其作用与现在有些不同,比如当时的括号起到的是删除的作用。现代的符号是很简洁的,古籍标点已经存在,且与现代表点不一样。

1 文言文的断句怎么做啊

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061,区分度057。

全市84531名考生,平均得分304分;满分15216人,占18%;0分的4044人,占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好这道5分的题,对我们语文总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的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

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四、方法指津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

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

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

2 给古文断句和加标点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句读与标点 1、句读 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断句。

"句"和"读"最初无别,句也称读,读也称句,连起来说"句读"。黄侃先生说:"连言'句读'者,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

"(《文心雕龙札记·章句》)黄先生所说的复语,指复音词,即"句读"是同义复词。 唐代以后,句和读有所区分,大致一句话语气已完处为句,语气未完而须停顿之处为读。

清人马建忠说:"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马氏文通·论句读》)。

2、读与标点的异同 句读与标点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 标点是标号和点号的合称。

标号主要用以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名号等七种。点号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的符号,有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等七种。

句读和标点都用来断句并标志语音停顿的长短,主要方面是共同的。 不过,句读和标点也有区别,二者的不同之点:(1)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

句读符号一般只有圈、点、钩等几种,标点符号却有十余种。(2)句读只起断句作用,标点不仅起断句作用,还能表达语气和感情。

如陈述句之后用句号,疑问句之后用问号,感叹句、祁使句之后用感叹号。 。

3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4 如何给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5 文言文如何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6 古文怎样断句,标点符号怎么用在文章里

文林郎考终,其嗣世芳持状诘予书锦堂,泣血告曰:“孤罪重,不幸有父丧痛。惟父之出处大节,非名笔志之则幽光弗耀。兹卜:戌化甲午十二月九日安厝家前阜,敢祈一言以表之”。余与公仕止相侔交情,至笃义不容辞,遂按公状序之:

公讳茂,字常青。乃宋尚书颖公之后裔,给事中暹公之云仍。世居池州,代不乏人。始祖进四公居彭泽,由荷田而徙居坚山焉。曾祖福十二,父敬五,俱隐君子。母梅氏,生景春,次即公,次永春、广春、长春、庆春。惟公天资颖敏,立志不群。擢秀邑庠,学问该博,造谊精深。至正统壬戌京试,名魁多士。既而卒业南雍,历政宪台、考取。景泰癸酉荣授乐昌县尹,宰是邑而抚字有方,兴学校而人才出,劝农桑而百姓殷。息盗贼、简词讼,廉聪之习尚。增户口、辟田野而富庶之,效著。时值岁旱,公焚香告天,霖雨节至,邑人皆称公为神人。三载,献续钦复前职,公往敬哉。德政益修,化洽民心。又三载,将满民恐公迁不返,争赴籓府保留邑宰。十有一年,时寇,不起官事、不扰当道者咸头一羡。公之循良,不让古之卓异也。适天顺壬午,公以老辞,荣归书锦,可谓识进退之宜,而为知几之君子也。时既锦旋,惟道日尊,不趋势而屈节,不纵欲而苟从。展经书以训青衿,乐诗酒以消白日。此盖乡人之罕及,后学之楷模也。公享寿六十有八,娶三槐王氏,生子二:长曰文,扩先业而家声光大;次曰武,振书香而位登州同。五女皆配宦裔。于戏!源之深者流必长!

德之隆者后必芳,然。公积德操行如此,嗣息蕃衍,获报殊百世显荣也,可待矣。既序其事,复为铭曰:

幼焉克尚乎志, 壮也能力于行 , 宰花封而善治。

民悦服而保迎, 世传之而有名 , 惟幽灵之弗昧。

祐子息而昌荣!

7 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语法问题

语感的确是很重要的,读与不读,读的多少是会有明显差别的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8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如下: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例(2004•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 (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

冒号后面的内容要不要加标点?

一、如果后面是一个短句或者词语当然就不要了。二、如果是几个句子组成的句群,要用冒号提起。三、如果是一些并列的词语,一般情况下不用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