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对于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
经典阅读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经典阅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作品是历史上杰出的思想、文学和文化遗产,它们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和文化内核。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文明的脉络和趋势。
其次,经典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和素质水平。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素质水平。
再次,经典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和情感素质。经典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和情感素质,感受到艺术的美和力量。
最后,经典阅读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问题。经典作品中关注的主题和问题往往是人类普遍关心的,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问题。
总之,经典阅读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审美和情感素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今天学习论语的意义在于能觉悟出儒家的核心理念——真诚,对自己人性的真诚。人性向善,就是说人性它总是会向着善那边靠齐的。因为如果对自己人性真诚你必定会问清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如果你对自己本性不真诚你便可能做自己不该做的_甚至犯错。论语中的言谈完全可以作为人在生活中的注意,更是价值取向的启蒙。归根结底老夫子意在教我们真诚面对自己的那颗向善的心,然后勇敢的去做到自己给自己的指示,最后才能心安理得的给自己办交涉!
倡导 国学经典 ,具有重要的 教育 意义,是出于对中华 传统 文化 血脉的尊重和发扬。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的相关 文章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篇一
不知是谁写的,言辞诚恳,意义深远,转发和大家分享。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 毕业 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培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 方法 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它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与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面向:“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一个人野性未驯、恣意妄为、举止言动不合礼仪,就不会被视为优雅;一个人为生计所促迫,把工作当作获得报酬和维持生计的手段,而不是把它当成自己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他的生活也不可能优雅。同样,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自觉地把生命和知识的根须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对自己的母语运用不到位,他也与博雅相去甚远。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与自己的传统如此决绝。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的祖先的传统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狠心地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许嘉璐先生语),大抵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统治精英,其核心内容就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的熏染。英国绅士有句 名言 :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实际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有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涵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合理调整和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习绘画、 唱歌 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的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图案,而并不是改善这块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是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也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国学经典教育与人文教育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只是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但由于知识性的挤迫、专业性的侵蚀,特别是由于白话文运动和反传统思潮的影响,我们的现代教育,事实上已沦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工具。比如在启蒙教育阶段, 儿童 入学第一课,往往是配有插图的“上、中、下、人、口、手”以及“小鸟飞,小狗叫;小儿追,小狗逃”之类。这样的学习内容主要限于识字,是一种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教育。甚至与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相比,都过于平白,明显流于表浅,而缺少人文性。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与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它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
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真切体认,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现在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篇二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1919年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华民族最为波澜壮阔的文学解放浪潮,新式教育也由此蓬勃发展起来,近九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新式教育可以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可人们忽然觉得缺失了什么。
缺失了什么呢问题的答案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还不很明朗。当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探究到西方在学习日本,进而探究到日本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缺失的是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于是乎,《孙子兵法》、《论语》、《老子》等古文化经典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百家讲坛上,《三国演义》被演绎为脍炙人口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也因《论语心得》成了国人心中的美女……经典诵读工程陆续在一些学校传播开来,《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也逐渐在孩子们中间争相传颂。
经典诵读的意义何在呢从字义上理解“经”是“常理”、“常道”,用今天的话来说,“经”是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我们也许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在有限的生命中,熟读那些高度凝练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就等于将自己放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国学经典推崇圣贤君子,这些君子有极高的道德水准,堪称人格典范,国学经典也为人们指明了思想标准和行为规范。今天我们倡导少儿读经,就是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长大后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才干的君子。
那么,国学经典教育到底对少儿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三岁至十二岁的少儿处于语言摹仿期,有摹仿成人语言的本能倾向,背诵记忆完全符合学习语言的天性,在此期间在他们心中储存经典蕴含的“常理”、“常道”,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沈阳的某幼儿园,当笔者问起几个小朋友你们在幼儿园学了什么、会背什么时,他们争相背起了《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背得很流利、很认真、很自豪。当问起他们其中的意思时,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就是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学校要有礼貌,还要讲道德,要有责任感……”,她的回答让我倍感惊喜,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不再只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孝敬、礼貌、道德、责任感,这也许就是国家的兴旺之源吧。
笔者随即问询了一些家长,他们对于国学经典教育非常认同。有位家长说:“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做事还有任性现象,但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慢慢理解经典的含义,悟出其中的道理。”是啊,不怕不懂,就怕不知道,不知道何谈理解和感悟呢。只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就不愁它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到那时,我们收获的将是道德、智慧、文明和责任。
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提倡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国学经典文化,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一代新人,把中华文明弘扬光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推动儿童学习国学经典事业的发展,这必将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伟大工程。
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篇三
20xx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逸,游荡忘返,宴饮荒*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 教学方法 ;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看了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还看:
1 国学经典教育观后感
2 学习国学经典的启发
3 国学经典读后有感1200字
4 国学经典带来的好处
5 幼儿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就是四书五经,这个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古代一直就是必读书目,古代的私塾教的也就是四书五经。这些有的是古代的诗歌,有的是记录历史的,有的是记录孟子,孔子言行的,还有的就是讲道理的,讲一些儒家观点的。
在今天我们读这些书也是有重大意义的,四书五经一直都是中国经典文化,儒家也是中国主流文化,我们今天的每个人都还是一直在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书都是写的儒家文化。《论语》是描述孔子言行的书,一直以来都是儒家必读书目,读论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怎么教育弟子的,书里面有如何培养自身道德,书里面教我们要珍惜时间,要尊老爱幼,要好好学习,都是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做人的。
《诗经》更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里面词句优美,描述了先秦时期人们的艰苦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对我们之后的读书学习都是有帮助的。《礼记》《中庸》这些都是一些表达儒家观点的书籍,都是让我们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我们良好品格的,让我们知道礼义廉耻,知道人应该有哪些更好的品质,为我们树立了道德的榜样。对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有重大的作用的。
这些书籍,每一部都是经典,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了,但是书里面的内容一直都是对我们有益的,值得我们学习的,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中国人的道德品质。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是应该读这些书的。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作为中国人,好的东西不能丢
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许多文友都提出要读古代经典,尤其是孔孟诸子百家的著作;但也有华文学校教师说,读中文已够繁重的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再读中国古代经典?
为什么要读古典?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好处。古典诗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读经典就是读史,能从中悟出古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体会真切的情感,取得正能量,陶冶心灵,提高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
别说中国历代古人视经典如珍宝,就连老外的托尔斯泰,晚年时接触到中国古典,便拼命地读起孔孟和庄子的书。时至今日他的故居还摆放着他当年读过的中国经典译文,还有留下的笔痕和折叠的书页。托翁曾与友人说过,“我如果能更早地读到中国哲人的思想,该是多么幸福啊!那样我思考的问题,我的整个人生都会大为不同。”
中国古代经典,是中华民族一笔供价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不论阶级、年龄、地域都视为珍宝。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道德的沦落、文明的陌生,触目惊心,也就越发地体会到菲华孝道学会创始人庄老倡导的“弘扬传统道德”深远的现实意义。“弘扬”不是口号,有许许多多具体的、艰苦的工作要做,多读古典著作,精读经典是其中的一项。中外古今都读,我们没有理由不读。
古典是源,是文化、文明之源头。华文学校教师有责任先读好,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像菲律滨嘉南中学那样,把“中国历史”作为必修课,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广大师生中扎根、开花、结果。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籍记录了先人们的足迹、人类地位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见证。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古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核心载体。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得到很好保护典藏,对了解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指的是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古籍的分类法采用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部分。
古籍的结构:书衣、书签、书叶、封面、护叶、书芯、书脑、书背、书头、书根、书角。
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传承我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名族精神,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篇目能够让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扩展资料: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中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等。
经典阅读对于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
本文2023-10-25 22:06: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