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虽被世人遗忘,但在古代发展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纸质书籍虽被世人遗忘,但在古代发展中产生了什么影响?,第1张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大的意义。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精髓都是通过文字记载在书籍上传承下来的。

那么我国古代的图书,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

一、竹简、木牍时代

进行总括的话,我国古代的图书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种叫手抄本,一种叫印刷本。顾名思义,前者是手写时代的书籍,后者是印刷术出现后的产物。

手抄本最早的形式称为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

许多竹简穿连在一起叫做策(册),古代通常把1篇文章编为1册,这也是书籍最早的计数单位。

古人编简成册之后,会在两端加上空白简,以起到保护作用。这两个空白竹片也叫做首简,随着后来的竹简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首简外面会提上书篇名,这便是我们后世书籍中扉页的起源。

还有一个小知识点可能让很多人理解错了。在毛笔出现之前,记录文字都需要刀刻。由于竹片表层油脂多,又容易生虫,所以需要将竹片拿火上烤,这个步骤叫做“杀青”。

可是秦朝出现了毛笔,不需要刀刻,因此定稿之后只需将竹青削掉就可以写字了。削竹青的步骤也是“杀青”,意为定稿的意思。现代所用的“杀青”一词是毛笔出现后的削竹青,而不是之前的烤竹片。

相信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都说竹简,但没有人说木简呢?

因为先秦时期,竹简是写书用的,木头片主要用于内容较短的公私文书,等于现代的办公专用纸。

一块木片叫做版,写上文字便摇身一变成为牍。木牍因为用途不同而名称不同。在木片上记录物品清单或户口明细,这叫做“籍”或“簿”,虽然它俩都是竹字头;在木牍上画地图,这也是今天“版图”的由来;古人称书信为尺牍,主要是因为写信要写在木牍上。

二、纸帛时代的手抄本

竹简木牍之后,慢慢出现了帛和纸材质的书。

帛属于织品,一般幅宽22尺,4丈为1匹。古人一般将帛书折叠后进行保存,比竹简方便不少。比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就是由整匹帛写成后折叠放入墓中。

不过后来发现折叠后的帛非常容易破烂,于是他们开始在末端放一个轴棍,然后从左往右卷束在一起。

这种方法应该是从汉代开始的,因为汉代开始将书籍的数量称“卷”,这与先秦的“篇”应该是同一个数量单位。这个“卷”可能就与纸帛书的保存方式相似。

除了卷轴式的书,我们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便是折本书。在很多影视剧中,大臣给皇帝上的折子便是折本书。

卷轴式的书有的可以长达几丈,翻阅起来非常不方便。于是开始出现在裁剪好的纸张上,正反两个方向都写有文字,然后折叠起来,纸张两端再各加一张硬纸进行保护。

目前有一种说法是,折本书不是我们发明的,而是印度传入的。因为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记录,印度的佛经最早使用折本式的书,后来启发了我们开始广泛应用。因此折本书也称为经折装或梵夹装。

折本书与卷轴相比虽然阅读方便了,但如果内容多会叠成厚厚一摞,拿着非常不方便,阅读的时候还容易散开。为方便阅读,市面上又出现了旋风装。

旋风装就是选一张大纸作为书皮,然后把折子从首页到末页都粘到书皮里边,连书脊也包在一起。这样看书需要不停地翻阅,古人评价曰:旋转如风,因此也被称之为旋风装。

如果你无法想象旋风装到底什么样,那你就找一本现在装订的书,旋风装是现代图书装订的雏形。

三、印刷本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装订图书的方式也有了很多发展。一些现代描写唐末和北宋的古装戏中,文人书房中的书都是躺着放的,其实这还有待考究。

从唐朝到北宋,图书的装订都采用蝴蝶装。一张纸印上字之后,纸张从中缝处对折,有字的一页向内、空白的一页向外,把对折好的一叠书页用一张大纸从前面包到后面,并把末页折口处牢牢粘在书页上,这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这种包装方式的书一打开,版面左右对称,像展翅的蝴蝶,因此而得名。

“蝴蝶书”虽然比折子、旋风装阅读起来方便,但是由于有字的一面向里,空白页向外,往往书一打开先看到空白页。并且每看完一页需要连翻两页才能继续往下读,不是很方便。

于是从南宋开始,出现了包背装。与蝴蝶装相反,包背装是将有字的一面朝外,在空白边框处打出两至三个小洞,用纸捻装订成册。再用一张书衣把书从前到后包裹起来,用浆糊进行粘连,首页不外露,所以叫包背装。

无论是蝴蝶装还是包背装,由于是大纸折叠装订而成比较好伸展,一般图书都是书口朝下立在书架上。因此那个时候的藏书多为竖着摆放,不会躺着平放。

由于那个时候的纸张质量一般,长期竖放会造成书籍从中间断裂,于是我们后来非常常见的线装书就出现了。

线装书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书籍打出小洞之后,用线绳进行串连。由于书本可以横放,因此书皮也不再需要硬纸了,软纸作为书皮就可以。

线装书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因为从线装书开始,书籍不再会因为日常摆放而出现损伤,翻阅又非常方便自如。所以人们对线装书仍然情有独钟。

卷轴装

纸书写完,由尾向首卷起,就成了最简单的卷轴装,盛 行于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

天轴(杆)

轴 签

边准(乌丝栏)

褾 (包头)

旋风装

这种装帧形式,书页鳞次相接,且能随意翻转,故又 称为“龙鳞装”

、“旋风叶子”,出现于8世纪中叶。

经折装

又名折子装,将长幅纸卷,按照一定的宽度连续左右 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在首尾各加贴一张厚纸作封皮,就是 简易的经折装,主要被佛道经典所采用。

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经文书写在贝 多树叶上,齐成一叠,在前后各夹一块木板,然后穿孔结 绳而成。这种形式随佛经一道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曾 在唐五代一度流行。

蝴蝶装

简称蝶装,版心向内,其余三边均留有空白,不致损 污内部文字。在唐末五代时出现,盛行于宋代、元代,是 严格意义上的册页装的最初形式。

包背装

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 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大约出现于南宋,元明时 盛行,清朝发展到顶点。

线装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 由包背装转化而来。大约起源于两宋之交,于明代中叶以后 盛行,也是现存古籍最普遍、最进步的一种装帧形式。

设计原则

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书籍装帧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 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 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 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5工具类图书 一般比较厚,而且经常使用,因此在设计时,防止磨损多用硬书皮;封面图文设计较为严谨、工整,有较强的秩序感。

正文设计

正文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点,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正文字体的类别、大小、字距和行距的关系。

2字体、字号符合不同年龄人们的要求。

3在文字版面的四周适当留有空白,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舒适美观。

4正文的印刷色彩和纸张的颜色要符合阅读功能的需要。

5正文中插图的位置以及和正文、版面的关系要恰当。

6彩色插图和正文的穿插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扉页设计

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因而在封面设计中,哪怕是一根线、一行字、一个抽象符号,一二块色彩,都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思想。既要有内容,同时又要具有美感。达到雅俗共赏。

扉页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不断发展的需要。一本内容很好的书如果缺少扉页,就犹如白玉之瑕,减弱了其收藏价值。爱书之人,对一本好书将会倍加珍惜,往往喜欢在书中写些感受或者缄言之类的警句,若此时书中缺少扉页,该是多少的遗憾。

书中扉页犹如门面里的屏风,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扉页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有的采用高质量的色纸;有的还有肌理,散发出清香;有的还附有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或与书籍内容相关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图设计等。这些对于爱书的人无疑是一份难以言辞的喜悦,从而也提高了书籍的附加价值,吸引更多的购买者。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扉页设计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真正优秀的书籍应该仔细设计书前书后的扉页,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插图设计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它,更能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力,并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少儿读物更是如此,因为少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健全,对事物缺少理性认识,只有较多的插图设计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才会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目前书籍里的插图设计主要是美术设计师的创作稿、摄影和电脑设计等几种。摄影插图很逼真,无疑是很受欢迎,但印刷成本高,而且有的插图受条件限制而通过摄影难以达到,如科幻作品,这时必须靠美术设计师创作或电脑设计。在某些方面手绘作品更具有艺术性,或者是摄影力所不及的。总之,各有所长。

敦煌文书中出现过的装帧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卷轴装:也称卷子装,这是在纸质书籍和文书出现后流行时间很长、普及地域很广的一种装帧形式。做法是先将纸张按需要粘成长卷,再用圆形木棍粘结在纸的一端,阅时摊平,阅后将其卷成一卷轴。

2 梵夹装:这种装帧形式是从印度传来,因经文是梵文,上下有两块夹板,故被称为“梵夹装”。在敦煌遗书中,梵夹装是仿制的或有所改变的梵夹装。改变之一是经文不再是写在贝叶上,而是写在纸上;改变之二是经文多用中文书写。

此外,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装帧样式。敦煌遗书的文字以汉文为主,但也保存了不少古代胡人使用的胡语文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请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求解释?

卷轴装(scroll binding),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蝴蝶装,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经折装,也叫梵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的书口向外,竖放会磨损书口,所以包背装图书一般是平放在书架上。包背装图书的装订及使用较蝴蝶装方便,但装订的手续仍较复杂,所以不久即被另一种装订形式--线装所取代。

线装,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线装书一般只打四孔,称为“四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多打一眼,就成为六眼装了。讲究的线装,除封面用绫绢外,还用绫绢包起上下两角,以资保护。线装书装订完成后,多在封面上另贴书笺,显得雅致不凡,格调很高。

书册制度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跟载体、复制形式相关。

① 早期的书是抄写在竹木简上的,用牛筋把竹木简编连起来成为简册的形式,这时的载体就决定了书籍的外在形式为简册。

② 在纸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由于抄写是基本的复制方式,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书籍的外在形式为沿袭简册形式而来的卷轴装。

③ 在雕版印刷成为主要复制形式以后,最初书籍仍是卷轴装形式。

④ 用一块一块雕好的书版再拼印成卷子或旋风叶很不方便,于是改为单叶印刷装订成册的办法。

⑤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而当时以及稍后的雕版印书,有的采用卷轴装,有的采用这种新形式的旋风叶。旋风叶的形式,似乎成为佛经专用的形式,因此习惯上又称这种旋风叶为“梵夹装”或“经折装”。

⑥ “梵夹装”或“经折装”又可称为“蝶装”。是适应单叶雕版的书册形式,与分叶雕版大体同时出现。五代监本诸经,就是这种形式。以后两宋的的书册制度,主要就是蝴蝶装。

⑦ 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的两个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这种形式大约是在南宋后期出现的。

⑧ 线装是明代后期出现的。由于包背装书背处容易破损,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为用纸捻订好后,不再用整张的书衣从前到后包起的办法,而是改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分别放置在前后,再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因此这种办法叫线装。从此线装成为我国古籍占压倒优势的装订方式,一直沿用到清末西方印刷术传入,洋装书成为主导。线装有一定的规格。一般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

纸质书籍虽被世人遗忘,但在古代发展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大的意义。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精髓都是通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