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文化与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饮食的文化与历史,第1张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粮,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廷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文 | 妖师

所谓五果者,李、杏、桃、枣、栗也。

栗者,板栗也,是中国驯化利用最早的果树之一。参《吕氏春秋》载,“ 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 ”。《史记》亦载:“ 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

即栽培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素有“ 干果之王 ”美誉。

枣者,与栗相比亦是不遑多让。《诗·豳风》中有“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魏风》中有“ 园有棘,其实之食。 ”《秦风》中亦有“ 交交黄鸟,止于棘。 ”其中‘棘’,指的就是枣树。

《尔雅·释木》中记录周代枣之品种已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种之多。

参《仪礼·聘礼》载, 枣、栗是古代诸侯相互借路相互问候之际,带给掌管朝觐官员之礼物 ,用两个一斗二升上边有盖的方竹簋,一个装满枣,一个装满栗,一齐献上。

《仪礼·既夕礼》亦云,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种要有 枣糗、栗脯 。

同时《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士,每月初一祭庙,祭品种除有规定的牲畜外,均有枣、栗,而且枣栗由谁摆放,皆有不同之学问。

《礼记》上有“ 枣栗饴蜜以甘之 ”,并用于菜肴制作。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曰“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 ”即枣、栗是当时燕国北方之经济命脉,甚至是帝王参考国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韩非子》中亦载有秦国饥荒时,以枣、栗救民之事。故而民间一直视枣、栗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

桃者,是谓五果之首。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即发现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特别是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掘出外形完整的两枚桃核和六枚桃仁,与今栽培之桃完全相同。

《诗经》中即有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园有桃,其实之淆 ”之语。

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皆有关于桃树之记载,《尔雅·释草篇》曰,“ 旄,冬桃;榹,山桃。 ”《礼记》中甚至将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枣)之一。

著名植物学家第康道尔于《农艺植物考源》中道,“ 中国之有桃树,其时代数希腊、罗马及梵语民族之有桃犹早千年以上 ”。

李者,殷墟出土的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李”字,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亦曾出土过郁李或欧李的核仁。《诗经》中有“ 华如桃李 ”和“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之句。

但所谓“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 ”,李子却是不宜多食。

北魏《食经》有云,“ 味酸,大热……不可多食,生痈疖,伤筋骨 ”。唐·孙思邈尝言:“ 不可多食,令人虚 ”。《滇南本草》中亦载:“ 不可多食,损伤脾胃 ”。

之所以成为“五果”之一,参《尔雅》云,“ 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 ”

杏者,一九九二年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了夏代的杏核,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亦有“杏”字。

其中《礼记·夏小正》主要反映夏朝的历法节令,即有“ 正月,梅、杏、柂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 ”的花信和果期,指明杏在当时已是园囿之物,在我国明确的园艺栽培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先秦至秦汉之际《礼记》、《管子》、《山海经》等文献多次记载了杏的分布、以及食用情况。

早在先秦,《礼记》即将杏与枣、栗、榛、柿、瓜、桃、李、梅等一起列为宴享、祭祀之食品。

汉以后则出现杏脯、蜜渍青杏等制作加工方法。如此杏不仅鲜食,还可捣烂果肉,薄涂在布帛上晒干,掺入谷物面粉,制成“杏油”、“杏麨”等干粮食用。

其中杏仁不仅可食,亦可入药,《神农本草经》载“ 杏核,味甘温,生川谷,治咳逆上气 ”。

与李子相同,杏被列入“五果”之一,亦并非口味上佳。唐慎微《证类本草》云,‘ 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 ’。古籍中少有称赞杏果是美味佳果,《诗经》中涉及植物近一百五十种,亦未见有杏。

故杏者,实则救荒疗饥、应急活命之物,而被尊为五果之一。

其他本土水果,如梨、梅、柿、山楂、桑椹、樱桃等,以及后来南方之柑橙、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

其中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海南和云南的森林中至今仍有野生荔枝分布。汉·刘歆《西京杂记》载,“ 南越王佗献高帝鲛鱼、荔枝 ”。司马相如之《上林赋》中称其“ 离支 ”。

猕猴桃,古称“苌楚”,《诗·桧风·隰有苌楚》曰,“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 南朝谢灵运在《庐山慧远法师诔》中曰“ 粳粮虽御,独为苌楚。 ”

至唐·岑参诗云:" 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 "。即当时已有人工栽培猕猴桃。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 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

二十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改良为奇异果,如今新西兰已是世界最大猕猴桃出口国。

甜瓜,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后经印度而辗转传入中国。《国风·豳风·七月》中载:‘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

但此‘瓜’是否特指甜瓜,尚不得而知。但考古人员曾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女尸的胃里发现了尚未消化完的甜瓜籽,考证了甜瓜传入中国的时间,不会晚于汉朝。

石榴,原产地伊朗、阿富汗等国,据晋·张华《博物志》载:“ 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

别称安石榴,抑或丹若、沃丹、涂林、若榴。西晋·潘岳《安石榴赋》曰,“ 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 ”华夏民族视石榴为吉祥,象征“ 多子多福 ”。至唐代,流行结婚赠石榴的礼仪,并开始有‘石榴仙子’之神话传说。

葡萄,起源于古巴比伦,至今五千年历史。后逐渐传入大宛、乌孙、唐居等西域诸国,由张骞带回葡萄以及葡萄酿酒技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道:‘ 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葡’是聚饮之意,‘萄’是大醉之状,因其酿成之酒能使人饮后而醉,故曰葡萄。 ’

其实在中国上古亦有类似水果,《诗经·豳风·七月》中载,‘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

《注》曰:薁,蘡薁也。《疏》云:蘡薁者,亦是郁类而小别。晋·宫阁铭云: 华林园有车下李三百一十四株,薁李一株。 车下李即郁,薁李即薁,二者相类而同时熟。而‘郁’及‘薁’即是一种山葡萄。

哈密瓜,种植于新疆已有四千年历史,中国唯有新疆、甘肃敦煌一带出产。

汉武帝平定河西走廊后,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部,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太平广记·阴贵人》载,“ 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时有敦煌献异瓜种,……名穹窿 ”。‘穹窿’即是哈密瓜。

开心果,原产于波斯和叙利亚。又名阿月浑子,别称胡棒子、无名子。

《本草拾遗》云:‘ 阿月浑子……生西国诸蕃,云与胡榛子同树,一岁棒子,二岁浑子也。 ’《本草纲目》亦录着,引《海药本草》云:“ 按徐表《南州记》云:无名木生岭南山谷,其实状若榛子,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也。 ”唐代后,由中亚传入中国。

无花果,原产阿拉伯南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自公元前三千年,在西南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居民即已开始种植无花果,并作为祭祀的果品。

古埃及、古巴比伦之浮雕、以及希腊神话中,均有关于无花果之记载,《圣经》亦称无花果为‘ 天堂之果 ’。

唐时由波斯传入。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称无花果为‘底称实’,曰‘ 底称实,波斯国呼为阿驿,拂林(叙利亚)呼为底称,树长四、五丈,枝叶繁茂,叶有五出似蓖麻,无花而实。 实赤色类蓖子,味似干柿而一年一熟。 ’

香蕉,发源地位于太平洋上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但未经驯化,香蕉中包含很硬的种子。

后由葡萄牙商人,把香蕉从东南亚带入中美洲,经过不断的选育,而籽少肉多,成为如今只香蕉,并开始大规模种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最广泛种植的香蕉品种是「 大麦克 」。

因香味浓郁,皮厚耐储,而深得各个国家喜爱。后却因疫病,而毁灭了几乎整个品种。 如今的主流香蕉,则属于香芽蕉。 「大麦克」虽并未完全灭绝,但却仅存在于东南亚小规模种植园里。

我国野生香蕉和野生芭蕉在古代皆被统称‘芭蕉’。据传,汉武帝起扶荔宫时,收集天下奇花异木时,即有香蕉。

西瓜,原产非洲,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即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唐时,由西域传入我国,宋时传入中原。

所以称之为“西瓜”,据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载:“ 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榴莲,相传明朝传入中国,原产于东印度、马来西亚。马来语称榴莲为“ 徒良 ”,中文译为“榴莲”,具有“ 水果之王 ”的美称。

芒果,原产印度及马来西亚。《大唐西域记》载“ 庵波罗果,见珍于世 ”,即芒果。不过亦传芒果是荷兰人在台时引入。

野生草莓中国自古有之,但今日之草莓,属于大果凤梨草莓,却是原产于南美。据《 北满果树园艺及果实的加工 》载,一九一五年一个俄罗斯侨民从莫斯科引入五千株草莓品种‘维多利亚’到黑龙江省亮子坡栽培……

菠萝,起源于今巴西,由印第安人于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十八世纪开始驯化和栽培。十七世纪伊始,葡人将菠萝种植传入中国澳门。

如今在台湾以及周边地区曰凤梨,二者虽同属,却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

其中菠萝的叶子边缘有锯齿,而凤梨的叶子却光滑;菠萝的芽眼凹槽呈橙红色,而凤梨的如芽眼凹槽却是深绿色;且凤梨并无肉刺,去皮可吃,味道亦并无生涩、刺激之感。

《诗经·木瓜》曰,‘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木瓜虽中国自古有之,但却并非今日之木瓜……

《诗经》之木瓜,拳头大小,椭圆光滑。 不适生食,味道酸涩,通常蒸食、制药。 而今日之木瓜,却是番木瓜,原产于东南亚,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方才引入中国。

苹果,古曰“柰”、“来禽”、“林檎”等。‘来禽’、‘林檎’者,有飞鸟来集之意。

尽管中国自古即有与其十分接近之水果,但今之苹果,却是原产于欧洲东南部,土耳其以及高加索一带。一八七〇年前后开始传入中国山东,而中国本土苹果栽培则逐渐消失。

苹果之名则出现于明朝。究其渊源则是‘苹婆果’之简称,‘苹婆’起初写作‘频婆’。

称“苹婆果”者,据说是出自佛经《采兰杂志》云:‘ 燕地有苹婆果,味极平淡,夜置枕边,极有香气,即佛书所谓苹婆,华言于思也。 ’

饮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饮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说起吃每个人都不陌生,人人都会吃,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饮食,但是说起饮食文化却很少人知道,我为大家整理好了饮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饮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1

饮食文化包括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饮食理论、饮食审美、饮食神髓、饮食风俗、饮食流通以及烹食历史、风味流派、传统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此外对我国独特的饮食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梳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中原菜是八大菜系的根源。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结束语饮食理论、饮食审美、饮食神髓、饮食风俗、饮食流通以及烹食历史、风味流派、传统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都属于饮食的中心。

饮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2

古代宫廷饮食文化常识

史料显示,先秦时期中国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周代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豆也是如此,《礼记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种等分出自古代的记载。《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礼仪虽在不断改变,但总的精神是不变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的权力比你大,吃得也要比你好。中国的食文化悠久与精美也在皇帝那张嘴巴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年齐桓公吃厌了珍馐美食,就想换个口味——直接说吧,他齐桓公想吃人肉了。他手下有个臣子叫易牙,此人的厨艺非常出色,齐桓公就把自己的这个意思对易牙说了,易牙就马上回家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做成汤给齐桓公喝了。在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而最好的美食总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中国的宫廷御膳,称为天厨,代表了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高峰。

中国古代宫廷贵族饮食文化

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封建帝王不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统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无上,而且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作为饮食行为,也就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宫廷饮食。

首先,宫廷饮食的特点是选料严格,用料严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权力的无限扩大,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宫廷就已有职责分得细密而又繁琐的专人负责皇帝的饮食,《周礼注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渔人、腊人、食医、疾医、疡医、酒正、酒人、凌人、笾人、醯人、盐人”等条目,目下分述职掌范围。这么多的专职人员,可以想见当时饮食选材备料的严格。不仅选料严格,而且用料精细。早在周代,统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后来,统治者的饮食越精细、珍贵。如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的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窝鸡皮鱼丸子、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鸭汤、燕窝炒炉鸡丝。

其次,烹饪精细。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宫廷饮食在烹饪上要尽量精细;而单调无聊的宫廷生活,又使历代帝王多数都比较体弱,这就又要求其在饮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细。如清宫中的“清汤虎丹”一个菜,原料要求选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其状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时先在微开不沸的鸡汤中煮三个小时,然后小心地剥皮去膜,将其放入调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渍透彻,再用专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的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见烹饪的精细。

再次,花色品种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箱,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餐总“共备正菜一百种”,同时还要供“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除了正餐,“还有两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复的,由此可以想象宫廷饮食花色品种的繁多。 宫廷饮食规模的庞大、种类的繁杂、选料的珍贵及厨役的众多,必然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极大的铺张浪费。

官府贵族饮食,虽没有宫廷饮食的铺张、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的特点。

贵族饮食以孔府菜和谭家菜最为著名。孔府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内厨和外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饮食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菜肴。这无异是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祖训的影响。

孔府宴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菜名,还是食器,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如“玉带虾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荣。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艺术造型的食具外,还镌刻了与器形相应的古诗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镌有“碧纱待月春调珍,红袖添香夜读书”。所有这些,都传达了天下第一食府饮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饮食,当属谭家菜。谭家祖籍广东,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而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谭家菜的主要制作要领是调味讲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时易于软烂,入口口感好,易于消化;选料加工比较精细,烹饪方法上常用烧、火靠、烩、焖、蒸、扒、煎、烤诸法。贵族饮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极具个性化的制作方法。

饮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3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3、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5、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小结:我们都喜欢吃,吃好像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别人来教。但是,我们也要懂得吃,中国的饮食文化内涵这么丰富,我们要做一个很能吃,也很会吃的中国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