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下中日“鬼”文化的不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5收藏

想了解一下中日“鬼”文化的不同,第1张

  日本鬼文化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做"节分"。这一天,不论在寺庙还是在每个家庭都举行一种叫做"撒豆驱鬼"的活动。它可能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即一种过年活动。现在举行撒豆驱鬼活动时,在寺庙中,一般都是处于本命年的男人担当撒豆驱邪的任务。民间信仰认为,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捡这种豆子。而在每个家庭里,没有专门规定撒豆子的人,往往由父亲戴上鬼的面具担当鬼的角色,孩子们向"鬼"撒豆子,这时候人们异口同声地喊"鬼出去,福进来!"场面显得很热闹。虽然这个时节屋外还很冷,但从这种喊声中人们还是能感受到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氛。

  在此所说的"鬼"与中国的"鬼"不同,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念为ONI(日文作おに)。在日本,鬼是一种很普遍的妖怪。它们根据身体颜色的不同,有红鬼、蓝鬼、黑鬼等种类。它们的身躯比一般的人高大,头上有角,在很可怕的脸上还长着长长的虎牙,它们穿着老虎皮的兜裆布,手持带刺的铁棍。它们常常来到人间抢走公主或财宝,也吃人。因此,在日本的民间故事里它们担当的角色很像西方民间故事里的龙:一个英雄为了夺回公主需要进行斗争和惩办的对象。

  妖怪一般住在深山里或海中的孤岛上。就是说,与人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这与日本人的异界观念有关系。日本人自古以来一直把山、海看作是异界,是由人类以外的秩序来统治的、神和妖怪住的地方。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神衰落后的形象,从其根源来说它们二者是同一个东西。无论哪个民族,在对神的认识上都有这两重含意:神既能带给人们以富裕为代表的幸福,也有带来灾祸的力量。因此人们通过供奉神的方法来祈望除掉灾祸,得到丰收。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这些不相宜的东西不再害怕,它们就被看做是应该由人的力量来除掉的东西了。因此神也分为了好坏善恶的两个极端,好的仍然称为神,坏的就被称为妖怪。于是,妖怪就成了人们生活中总是应该被除掉的东西了。

  日本的鬼,也是给人们带来灾祸的妖怪之一。所以,民间故事里的鬼也理所当然地向英雄们提供了发挥他们特殊能力的机会。在民间故事里,鬼一般都很凶恶,尽做坏事。但它们也带有过去当过神的痕迹,即在它们那里有很多财宝和宝贝。所以治服它们的英雄在救回公主的同时,也常常带回来很多财宝和宝贝。比如桃太郎带回来很多财宝后,尽力行孝,和父母过着幸福的日子。这样的例子也同样见于中国: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主人公也常常从异界带回来宝葫芦,这相当于日本的"万宝槌"。在日本,治服鬼的另外一个英雄一寸法师,也利用它(万宝槌)变成了很英俊的小伙子。

  这里提到的桃太郎和一寸法师都是日本民间故事中有代表性的治服鬼的英雄。他们的出生都不同凡响。一寸法师是没有儿女的老夫妻通过祈祷而得到的天赐的孩子,他一出生只有一寸大,并且一直长不大,与中国的枣核娃一样。桃太郎则是从一对没有孩子的老夫妇,在河边捡回的一个顺水漂流下来的大桃子中出生的。但与一寸法师不同,他却生长得很快。柳田将这些具有特殊出生经历的英雄叫做"小小人儿",认为他们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对象。就是说,只有这种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驱除可怕的鬼。

  但日本人喜欢这些故事,不仅是由于古老的信仰原因,而且还在体味一种快感,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儿或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治服比一般人还大还强的妖怪。日本人自古一直怀着一种心理:喜欢那些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败又大又强的人,甚至创造了表现这种心理的专用词或典故(HOUGANN-BIIKI)。作为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中没有规定体重级别也可能与此种心理有关。

  关于鬼的俗语也不少。"碰到了鬼或者蛇"(前途吉凶莫测)、"连鬼都笑了"(预测遥远的将来)、"鬼得了铁棍"(因得了一件有用的东西,本来很强的人更强了。如虎添翼)、"鬼不在的空隙洗衣服"(阎王不在小鬼闹翻天,猫儿不在老鼠跳梁)、"鬼口边念佛"(猫哭老鼠,假慈悲)、"像砍掉鬼的头一样"(得意洋洋的样子,如立奇功)、"鬼也会流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流泪,顽石也会点头)、"鬼也有十八岁"(丑女妙龄也有相)等等不胜枚举。另外,学校里的学生们常常给特别严格的老师奉献的外号是"鬼某某",其反义词是"菩萨某某"。对河滩上扁平坚硬的大石头,一般都叫做

  "鬼的搓板"。所有的日本人小时候都大概玩过"鬼追人游戏"就这样,鬼仍然活跃在日本人的现代生活里。

  前面提到的"撒豆驱邪"活动中的鬼,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的追傩传到日本的宫廷以后,再传到民间而形成的。因为走在游行队伍最前边的方相氏装扮得奇形怪状,人们误以为他就是应该被除掉的邪恶的妖怪,于是他慢慢地变成日本的鬼了。另外,在日本从平安时代以来一直流行的不动明王的画像形象上也与鬼很相似。再者,我们在中国古建筑物的门上常常见到的铺首,其形象也有点像鬼。职能上二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心理上的震慑感觉,大概也是一样的吧。这样说来,这种在日本已扎根很深的妖怪,也好像是个进口货。它在日本经过很多春秋,慢慢地进行本土化,到现在已经完全变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日本文化有一个特征,即将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后,利用它形成自己的文化。从鬼的身上我们也能见到这一点。

  中国鬼文化

  一、中国鬼文化的成因

  “鬼”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而存在的各种“魂灵”。围绕“魂灵”问题,在中国历代社会的各阶层都 存在着大量的传闻和描述,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每谈及鬼灵诉怨、冤厉索命等问题都津津乐道。 我们把这种围绕“魂灵”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古籍、典章、礼仪、风俗统称为“鬼文化”。 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构成了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社会意识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都可从社会存在中求得其依据, 鬼文化的形成亦不例外。从本原意义上讲,鬼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当原始人还过着动物般的 生活,在意识上尚不能使自己和周围自然界分开时,就不可能产生鬼魂、精灵等表象。只有当人们为了谋取生 活资料,对自然界经过长期不断的斗争,逐步地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分开,有了清楚的自我意识,并认识了一 定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从而才有可能去寻找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寻找上述联系的过程中,原始人看到 有些自然现象给他们带来意外的享受,而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他们带来祸害甚至伤亡。久而久之,人们对自然现 象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在生产斗争中获得的能驾驭自然力的知识,如两木摩擦可以生火,火可以燃 木,可以取暖、熟食等。另一种是人们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的各种错误的、幻想的观念,精灵、恶魔、善鬼等 表象就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他们把给人带来好处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作善神、善鬼,反映了当时社会 物质生活的不安全性。把不利于人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成恶魔,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们在 自然现象面前所表现的软弱无力的恐惧心理。

  鬼魂观念的形成除了上述社会经济的原因之外,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自己身 体的构造,对梦现象的疑惑也直接导致了鬼魂观念的产生。人们在梦中会见别人或已死去的人,并和他们打交 道,做各种各样的事,醒来时却一无所见,这不但使原始人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一个实体,而且还从会见 已死的人的梦境中得出灵魂不死的结论。原始人还认为自己在梦中能飞翔、能入水,是离开肉体的灵魂比附于 肉体的灵魂具有更大的能力的表现。此外,梦中出现各种奇怪的似人非人的形象,也极易被原始人当作鬼怪存 在的证据。总之,原始人由于不能正确区别醒时的感觉与梦中的幻觉,以至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为 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实体,因而产生出鬼魂的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害怕黑暗、畏惧死亡也是鬼魂观念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害怕黑暗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当黑暗遮没一切的时候,人失去了所有的参照物,也就等于失去了自己,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人们需要设 想黑暗中有某种必然存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人具有威胁性,于是害人之鬼便有了产生的可能。畏惧死亡与 鬼的产生更是密切相关。一方面,生死是两种断然相异的状态,不久前还是精神十足的人,一死却变成了冰冷 僵硬的尸体。古人把两种状态相比较之后,认为死是人体内少了某种东西的结果,这种东西虽然摸不着,看不 见,却是使身体温暖、能活动、能说话的一种力量。我国古代的“三魂七魄”学说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印证。 另一方面,古代任何人一旦想到总有一天要对自己生活过的世界告别,个人的喜怒哀乐、世界的沧桑荣枯,都 将随着死亡而消失,不能不深感畏惧。为了摆脱这种死亡大限,人们便渴望死后有知,鬼魂观念便由此产生出 来,灵魂托生转世,无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安慰。

  由此可见鬼魂观念的产生,既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也有其重要的认识论、心理学依据。我国历史进 入阶级社会后,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方面被统治阶级大肆宣传,他们利用各种鬼魂 素材来愚昧百姓,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维护本集团内部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广大的人民群众 也常藉此手段来抨击时政,警世自律,消遣娱乐。总之,鬼魂观念一经产生,便经过纵向的历史继承和横向的 人际舆论,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二、中国鬼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鬼文化在原始社会的土壤中萌生,同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异、更新的 过程。纵观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中国的鬼文化由于其形成背景的特殊性,在总体上也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鬼文 化根本不同的突出特征。

  (一)家族宗法制的长期存在使中国的鬼魂观念与祖灵观念紧密结合,从而给中国的鬼文化留下了鲜明的 宗法烙印。

  家族宗法制在西周确立之后,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以不变应万变,贯穿于中国社会三千多年, 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鬼魂观念受其影响,在西周前后曾发生过质的变化。从殷都废 墟中发掘的考古资料看,西周之前的殷人的鬼神观依然存在着多种崇拜的倾向,日月星晨、风雨雷电、山川河 流都有灵魂,均具备降灾降福、佑人害人的功能。不仅如此,在殷人看来,父母及祖先的亡灵和自然界的其它 神灵一样也经常无端做祟,危害后代。“贞祖辛祟我”[1]、“贞妣己祟帚好子”[2],这里亡故的考、妣和祖 考、祖妣无端做祟,和其它天灾人祸具有同等的意义。

  周代以后,随着家族宗法制的确立,亲祖之灵作祟的提法逐步消失。因为在周人心目中,祖宗之灵是以“ 敬德保民”为己任的,他们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亲族子孙道德行为的监护者,绝不会无缘无故作祟,危害子 孙,干违背道德的事情。随着对祖宗亡灵作用的美化,祖先崇拜在各种崇拜中逐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出现了 祠祭、家祭、墓祭等多种多样的对祖先的祭祀形式,特别是宗庙、祠堂作为祭祖的重要场所,其营建构造逐步 受到重视。《礼记·曲礼上》有所谓“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说法,即诸侯、天子营建宫室,要 首先建宗庙。与之相适应,在宗庙、祠堂内逐步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祭祀活动,“月祭”、“四时之祭”等。除 此之外,对那些无主孤魂,以防其作祟,在郊外临时设坛进行“招魂致祭”。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与祖先崇拜 相连的祠庙建筑、墓地建筑广布于中国各地,组成一个文化传播的大系统。至今为止,我国有关鬼的小说、戏 曲、美术、舞蹈等所涉及到的人、景、物,大都与祖先亡灵、宗庙、祠堂、墓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祭祖活 动的经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样化、祭祖意识的普遍化,使得中国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家庭宗法特色,使之显著 区别于西方及其它地域的鬼文化。

  (二)道教的广泛流行,使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点。道教是以老庄的哲学 为理论基础,以民间巫术、神仙方术为主要内容,并吸收部分儒学、佛学思想综合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体系。它自东汉中叶产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社会 的许多方面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我们知道,民间巫术作为道教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巫是人与鬼神之间的中介者 ,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是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先民以为疾病是有鬼附体,需用 巫术加以祛除,由此有符咒驱鬼的法术。道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期 ,随着“巫”走向衰落,道士代替了巫的大部分职能,如主持丧葬仪式、驱鬼求平安、超度亡灵等,成为操纵 鬼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由此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巫合一的局面。

  此外,道教还吸收老庄哲学中“神人”、“至人”、“真人”轻举独往、逍遥世外的思想,迎合人们渴望 飞升成仙的心理,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据不完全统计,道教诸神共计430位之多。诸如:菩萨、玉皇 、玄女、财神、门神、灶神、海神、关帝、城隍等,还有众多行业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乞 丐崇罗祖大仙等。至于鬼谷子、张天师、许真君以及人们常说的八仙更是妇孺皆知。通过对道教经典《道藏》 的研究,我们发现,道教的神仙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有名、有姓、有形、有质、有情、有欲,并有一部得道 成仙的生活史。道教的这种创造神仙的思维方法,极易给普通世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人死本为鬼,但只要得道 便可由鬼或变神或变仙,由此导致了中国鬼文化的鬼、神、仙相通,混杂不分的特点。

  (三)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固有的地狱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隆盛,它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地狱观” 上。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相比,佛教的地狱突出“狱”的特点。即刑罚世间之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 其鬼魂均要到阴间地狱接受冥王的审判,这无疑为进入阶级社会后,伸冤无门的中国百姓提供了一种心理解脱 的手段。佛教的地狱数目之多,为其它宗教所不可比拟,且极为混乱,大致有根本地狱、孤独地狱、十八层地 狱等。每类大的地狱又包括众多的小地狱。每种地狱内皆有多种多样的刑具,让亡灵在此以生前行为的善恶进 行或轻或重的制裁,而且还有以阎王为首,佐之判官、鬼吏、鬼卒的一整套管理地狱的官僚体系,所有这些是 我国上古幽冥世界观中不曾有过的。后来佛教的地狱观念吸收了中国早期幽冥观中“地下九层说”的某些因素 ,并与中国的官吏体制相结合,创造出汉化的“十殿阎王”。“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 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王包;第六殿:卡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 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轮转王薛”[3]。各殿阎王职责分明,分管着阴间的各类事宜。可见佛 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互为补充、互为依靠,共同构成了中古以后我国庞大复杂的幽冥世界体系。

  (四)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因其推崇“忠孝仁义”的做人原则,受其影响,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浓 厚的伦理至上性特点。

  儒家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疏远的态度,孔子认为应当“敬鬼神而远之”[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但另一方面,儒家对与鬼文化有关的丧葬、祭祀活动又给于高度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从 根本上讲,儒家承认鬼神的存在。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儒家之所以对丧 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其目的不完全在于事鬼神,而在于以此为手段来增强人们的忠孝仁义观 念,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制度。曾参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6]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儒学创始者 及后世继承者正是以“民德归厚”为出发点,将“忠教仁义”的伦理观念注入纯属于巫术、仪式范畴的鬼文化 活动中。随着宗法制度的日益巩固,儒学对丧葬、祭祀的讲究更是到了繁文缛节、甚至不近人情的地步。历代 有关丧葬之礼的阐释、论著汗牛充栋,对孝子贤孙在丧、祭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推崇更是史不绝书。《礼记》 一书便是对丧祭活动进行完整归纳的代表作之一。这种把丧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义理化的做法,客观上极 大地推动了鬼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使中国的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伦理至上性的色彩,由此构成了中国鬼文化显 著区别于其它鬼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中国鬼文化的社会作用

  由于中国鬼文化的上述突出特点,使得它一经产生,便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社会,鬼文化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俯首可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 其作用的主要方面择其要而述之。

  (一)鬼文化的发展,导致厚葬之风久盛不衰,使得大量财物被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

  作为厚葬的标本,有陕西临潼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有咸阳北原和洛阳北邙山上那一座座栉比鳞次、气象 恢宏的汉代陵墓群,有北京的地下宫殿,有河北的东陵、西陵。人死了千方百计厚殓丰葬,把珍贵的金银珠宝 、绫罗绸缎,以至把陶俑、活马、活人塞进坟墓里陪葬的事,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在帝王厚葬之风的影响下 ,一般达官、显贵也相沿成习,竞相效仿。《潜夫论.浮侈篇》对东汉贵戚、豪门厚葬的情景作了生动的记载 :“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儒梓梗楠,良田造茔,黄壤置葬,多埋珍 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植松柏”。与厚葬之风相适应,便是葬礼的隆重繁琐。西汉重臣孙光死后,送 葬时羽林孤儿诸生共400余人挽送,车辆达万余乘,道路皆举哀以送丧。霍去病死后,送丧时武帝发属国玄甲 军阵送行,从长安一直摆到茂陵。厚葬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构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之一。《晋书·索琳 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即新皇帝即位一 年后,要从每年所得的贡赋中拨出三分之一来修建皇陵。

  (二)无论是上古神治、人治合一时期,还是后来人治、神治分离阶段,鬼文化的盛行都极大地影响了中 国古代的政治生活。

  在上古人治、神治合一时期,“鬼”凌驾于一切政治之上,鬼神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政治行为上。例如,黄 帝即是华夏部落集团的首领,同时又是部落中最大的巫师。传说他“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 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7]。后来他与蚩尤逐鹿大战,参战者除华夏部落集团各氏族外,还有四方的鬼神。在神治、人治分离的过渡 时期,鬼神对社会政治的裁决权仍然表现的十分重要,这从殷商社会可以清楚地看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 鬼,先鬼而后礼”[8]。国王事无大小,都必需请示鬼神而后决。

  而代表鬼神发言的是巫史,巫偏重鬼神,代鬼神发言用筮法。史偏重人事,代鬼神发言用卜法。国王的行 为须征得巫史同意方可。到了神治、人治分离后,鬼文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虽然不再具有直接性、决定性特点 ,但它仍然从思想上、精神上间接地发挥着影响作用。如,历代统治者利用祖先崇拜来维护王族地位的神圣性 ,调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因果报应的鬼文化观念作为政治的补充手段,更是有效地 钳制了下属劳动者的思想,起到了维护封建基层政权的作用。

  (三)历代围绕鬼神有无问题所展开的争论,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形神关系 的争论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神灭即无鬼,构成了无鬼论。神不灭即有鬼,构成有鬼论。自春秋战国到汉代,围 绕形神关系问题曾有过长期的争论。墨子以杜伯鬼魂射杀周宣王、庄子仪鬼魂杖杀燕简公等历史记载为依据, 强调鬼神无所不在,主张敬祭鬼神。庄周用气的聚散来解释生死现象,强调“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 物以形相生”[9]。孔子则主张敬天法祖,敬鬼神而远之。稍后一些的荀况则直接否认人死为鬼。汉代桓谭、 王充借烛火之喻否定灵魂不死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入,神不灭论广泛流行,神形关系的争论遂 掀起一高潮,无神论者范缜写出《神灭论》名作,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哲学思想。隋唐之后,形神 关系的争论依然存在,时有交锋。正是在上述思想论证中,“生”、“死”、“形”、“神”等概念逐步成为 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仅此可见鬼魂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四)鬼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对包括文学创作、美术、雕塑、音乐、舞蹈、戏曲等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化艺术 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方面讲,一方面随着丧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的进行,出现了与之有关的墓志铭、祭文、吊文等文体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以民间鬼故事为基础创作了大量鬼神志怪作品,诸如:《搜神记》、《灵鬼志》、《 幽冥灵》、《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者在其作品上借鬼事言人事,以辛辣的笔锋对世 态炎凉,人间善恶给以淋离尽致的揭露。不仅如此,诸如“鬼哭狼嚎”、“鬼斧神工”、“神使鬼差”等鬼文 化名词,也早已融入我国文化的大血脉中。从艺术方面讲,鬼文化对中国的美术、雕塑也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钟馗捉鬼图》、《张天师骑虎镇邪》,民间年画中广为流行的《镇宅门神图》都是鬼文化观念的反映。敦 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有关鬼文化的雕塑更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中国的许多音乐、舞蹈都直接 来源于上古人类巫祝祭祀鬼神的仪式活动。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鬼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既有社 会经济的原因,也有认识论、心理学的依据。它一经形成,受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便呈现出与其它地域的 鬼文化的不同的诸多突出特点。又在上述种种特点的作用下,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丨曹鲁晓(兰州大学)本文首发于网易历史频道

中国古人对待鬼神之事并非只是敬而远之。因为有很多时候,他们认为自己会偶遇鬼神或者被鬼神找上门,所以与鬼神打交道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久而久之,鬼神也就不再是人们避而远之的存在,人们逐渐在处理人鬼关系之中找到平衡点,并且开始思索鬼神,研究鬼神,甚至寻找与鬼神相见的方法。

食丹法

成书于晋代的道教典籍《抱朴子》中有记载:“服鹑(音同“淳”)子赤石丸、及曾青夜光散、及葱实乌眼丸、及吞白石英(音同“奇”)母散,皆令人见鬼,即鬼畏之矣。”可见,道家认为,通过服食“鹑子赤石丸”、“青夜光散”等丹药便可以使人看到鬼,不仅能看到鬼,这些丹药还能增强人的气力,让鬼害怕。

修炼法

同样是在《抱朴子》中,也有修炼以见鬼神的记载:“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峰中三魂七魄,而天灵地氏,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说若想通鬼神,必须修炼丹道到“金水分形”的境地,如此才可以看见自己的三魂七魄,也可以看见天地之间灵异的东西,甚至连掌管山川的神灵也听从你的调遣。

招魂法

招魂在中国是一种很普遍的建立人鬼联系的方式。人死之后,死者亲属会到屋顶上挥舞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向北呼喊死者姓名,为亡魂指引回家的路。

在《楚辞》中,就有关于此的记载:“乃下招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音同“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归来!不可以些。”

大意是:“魂魄啊,你快点回来吧!何必要离开你的躯体呢?何必要往别的地方乱跑,离开最适合你的地方呢?你去的地方实在不详,所以你赶快回来吧!东方你可不能去啊,那里有专门索魂的巨人,你到了那里就会被他抓走啦!那里的天上有十个太阳,连金石都会融化,你到了那里就会被晒死啦!回来吧,那里不适合你居住啊!”

这就是人们招魂时所呼喊的话语。

法镜照鬼

鬼怪存在于无形,所以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是看不到鬼怪的。但是,鬼怪却可以在镜子里看到。所以古代道士进入罕无人烟的深山时,都会随身携带一把法镜防身,若有人搭讪,便先用镜子照其容貌,人鬼立现。

跳神通灵

跳神是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的巫卜仪式。跳神前,摆好香案、灵位、贡品,跳神者先对着灵位敬拜,然后闭目请鬼神,若鬼神到来,则一跃而起,开始手舞足蹈,同时哼念咒语,或者与鬼神对话,或者质问厉鬼。

随着仪式的进行,身体舞动幅度越来越大,直至精疲力尽,口吐白沫,扑倒在地,这时鬼神便离开,跳神仪式完成。在东北满族人聚居的地区,有跳萨满的仪式;在西南布依族聚居地,则有跳迷纳的仪式。这些仪式都是通过舞动身体和哼念咒语来获得与鬼神的通灵。

意外见鬼

这种见鬼的方法就比较随机了,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都发生在夜间并且人体阳气衰弱的时候。比如,《幽明录》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孙权病,巫启云:有鬼着绢巾,似是故将相,呵叱(音同“斥”)初不顾,径进入宫。其夜,权见鲁肃来,衣巾悉如其言。”

人在生病的时候阳气最衰弱,所以,鲁肃的魂魄会在孙权生病的时候来找孙权。除了生病的时候,人在疲累、倒霉、委屈的时候阳气也会很衰弱,这时也易见鬼。

上述几种见鬼的方法或是记载于古籍当中,或是通过口耳相传流衍至今,十分诡异和玄幻,它们在吸引着我们兴趣的同时,也证明了古人在考虑生死、鬼神、阴阳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努力。

历史文章推荐

清明有鬼来说鬼:阴间生活烦恼多

周日电台|七月半 众鬼出来改善生活

女鬼、冥婚与厌女症:宋代人怎么讲鬼故事?

--征文&招募

《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大德跋驮木阿译出,

又复一法。若人遇大重病及诸鬼病等。当作面粥三器。咒之七遍。于旷野中施诸饿鬼。如是二七日。所遇病痛即得除愈。又复国土中恶业毒流行。人民疾疫畜生夭横者。当作火炉……

《仿寓本草》记载了一例鬼崇脉案,让人大开眼界。

谢蕉石先生江西人,原任开归道现扬州安定书院掌教,其人胆怯多疑。适虞运司有七情郁结之病而爱吃热药,扬医郑姓尽以桂附投之,镇江府学司训陈君更加石琉黄丸,以致脏腑烧烂,大便下血如烂鱼肠,犹不肯稍服养阴而死。蕉石先生素所交好,因此伤怀,转生疑惧,忽然间日不寐,不寐之日,夜固难过,而昼亦各病丛生,如头晕头痛,腰疼腿疼,心跳肉晌,腹胀痛等症,或来或去,变幻无穷,惟得寐之日较为安静。扬医无能治之者,先生更加惶惧,延一张医字学林留住斋中,日夜医治,毫无效验,而病象更多,精神日减,隔江延予。

即予初亦不解,不过育心宁心等药,亦无甚效。三日后予细想病情,审视脉象,不觉恍然大悟,盖其脉象三日以来大小疏数不能一致,有似邪脉,而察其神情并无外来邪祟,必三尸为之也。盖尝考之三尸,或称三彭,上尸彭琚住泥丸宫,中尸彭质住膻中,下尸彭矫住脐下丹田,三尸喜人为恶,不喜人为善,修炼家必斩三尸而后得道。然能斩之者何人,修炼反成疯魔,皆三尸为之也。至于人之运用,总在一心,夜寐则神静心藏,何反多梦,亦三尸为之也。人有隐瞒之事不肯告人,而梦中反自说出者,三尸喜揭人之恶也。夫心为君主之官,胆为中正之官,如果心正胆壮,三尸亦可安静。若心虚胆怯,疑惧环生,则三尸从中侮弄,病情愈出而愈奇,俗所谓疑心生暗鬼者实常有之,不必外来之鬼,大约即三尸耳。三尸谓之虫,又谓之神,极其灵异,虽守庚申者不能斩也。今蕉石先生心胆本虚,又生疑惧,故三尸得间之作祟。此非治三尸虫不可,但用药不与病人知,病人知之,则三尸虫知之,二竖之技量可畏也。于是与四少君细剖其理,嘱以开方,勿与尊人看阅,症始可治。少君有难色,谓家君不独阅方,且时本对草,焉肯不看方药即另立药方,家君常常服药,稍有异味,要追究奈何予思方不与阅不可,药全与知不可,好在先生有性命之忧,而十分信予,当可进言。因于进诊时谓之曰:大人此症调治良难,然能不究方药,则予煎方外外另有丸方,可保一服即效。若大人必知何药,则药必不灵,予技已穷,只好告辞。先生因予言激烈,只得答应。予因另开丸方,皆杀三尸虫之药,加以宝贵镇邪宁心之品,是晚正值不寐之期,以二煎汤药下丸药三钱,居然一夜安眠,从此以后无夜不寐,精神如旧,二十日来并无反覆。予即告辞归里,蕉石先生云:病已痊好,不敢屈留,但早晚必得一人看脉才可放心,并愿送银一两在此过夜,当请何人予对曰:府上本有张先生住此,何不仍请伊来。张医脉理颇好,时运未通,一两一宿,必然情愿,好在无须伊另用药也。于是将张学林请来,予告之曰:大人此症甚奇,予幸猜着,特荐先生来此,万勿更方,先生住此,大人全愈,即算先生看好,亦可得名,不与先生争功也。伊似甚感佩,再三问予究系何症,丸方何药,予如不告,恐其多心,因大略告之曰;此因疑生虫,不过用杀虫之品,加朱砂、琥珀以宁心育神耳。但治法药不与病人知,幸勿说破。次日予即辞归,乃七八日又专差过江说病已反,逼予到扬,予至谢府,先晤四少君,问病何故忽反少君曰:此张先生之害也。家君本时访丸方为何药,总对以冠仙先生不知在何处合来,实在不知。乃张先生来,家君再三盘问,伊即言略知一二,大抵朱砂、琥珀之类,家君即将予唤进大声呼斥,谓予明知不言,朱砂如何吃得,人家以毒药杀汝父,汝亦不吉耶。从此以后不吃丸药,仍间日不寐,诸病丛生。张先生无法可施,只得又来奉请。予闻之,亦着急之至,进见蕉石,即恳予曰:先生救我。予曰:予前本救大人,不敢毒杀大人也。病已愈二十日予始辞归,予之治法,本嘱大人不问药始有效,奈大人多疑,必访何药,张医不知医理,告知大人,因此不服丸药,除此之外,尚有何法耶大人曰:吾今再吃丸药如何予曰:再吃亦断无效也。是夜正当不寝,大人嘱煎药人加丸药三钱在内,临卧服之,依然不寐,次日难过异常,吃饭时忽请予进内,谓予曰:先生看我如何时二月初春寒不减,大人重裘皆大毛也,乃忽皆脱去,止穿丝绵小袄,而大汗如雨,将小袄湿透胸膛坦开热气腾腾,据云近日每饭必然大汗,今日仅吃饭一口而汗即如此,直截不能吃饭,奈何先生务要救我。予想三尸虫因知昨晚药内有制他之药,故更幻出此象也。予因此转得灵机,因慰之曰,不必过急,容予思之。盖汗虽心之液,而饮食时多出于胃,蕉石性多偏好,其饮食非极热者不吃,其胃本有积热,三尸故得借此作祟,今借治胃热,暗加一治三尸之药,假设其词,使病人知其药而不知其用,三尸虽灵同二竖,亦不知所避也。少间谓之曰:大人不寐之症尚可缓治,而此大汗倒甚可畏,急须挽救,不然恐汗脱也。伊本心虚胆怯,闻此急求治汗。予曰:大人果然顾命,从此饮食不可过热,而胃中积热已多,必须重用芦根带凉带通,汗可渐少;但芦根必须常服,而其性颇凉,恐服之又生泄泻,必须更得一药可制芦根,不至泄泻。如二术健脾可制泄泻,而未免过燥,与芦根不合。再四思维,止有黄精一味,脾肾双补,可与芦根合用,不改其清凉之性,而又可不至泄泻也。蕉石即要本草来看,予即将本草赞黄精功用处指点与看,而内有杀三尸虫一语,伊本不留心,而予不等看完即令拿去。

伊怕出汗,即令速买二味,芦根二两,黄精三钱,当晚与服,是晚吃饭亦即无汗,是日本当寐之期,夜固安静,明日当不寐之期仍服二味,汗既不出,夜得安眠,从此煎方,以二味为引,夜夜安眠,诸病皆无。予屡告归,伊家款留不放,直至一月后始得旋里。四少君问予前丸方何以无黄精予告之曰:此用药之道也。此等怪症实不经见,予精思而得之,所用丸药十数味,多方以治之,以为当可有效,尚留一二,以为后图,设使竟用完了,后被张医说破,岂不束手无策耶!

1、《聊斋奇女子之辛十四娘》

辛十四娘,红衣俪人,美艳不可方物,因前生作孽太深,勾引有妇之夫而导致别人家破人亡,故投胎后被贬为狐妖。她虽为狐仙,但心地善良,着意行善积德,以助人为乐,以修道成仙为志。一次救下书生冯生,冯生不介意十四娘狐妖身份。

在舅婆撮合下,两人成亲,十四娘为冯生赤诚真爱感动,愿意放弃修练成仙,欲与冯生轰烈相恋。其间豺狼妖物横行,为害人间,在与豺狼妖物同归于尽时,十四娘善行终于感动天地,最终得道成仙。

2、画皮

明朝末年,太原有个叫王生的书生,偶然在路上遇见一无家可归的姑娘,这女子生得年轻漂亮,王生见色起意,便把女子带回家藏进密室每日云雨。岂料这女子是一个专门吃人心的恶鬼所变,实际上“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

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后来,这妖精被一道士识破,但道士好心肠,觉得“此物亦良苦,甫能觅代者,予亦不忍伤其生。”就让王生在家门口挂个拂尘,想把她吓跑就得了。不料这妖精比较好面子,恼羞成怒之下挖了王生的心脏后逃走。

道士大怒,“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于是运用法术轻而易举地将其干掉。最终王生也在他妻子陈氏的努力下死而复生。

3、黑鬼

胶州的李总镇,曾买过两个黑鬼。黑鬼黑得跟漆一样,脚上的皮又粗又厚,把刀子竖起来摆成条路,黑鬼能在上面来回行走,丝毫不受伤。李总镇给黑鬼配了个妓女,生下的儿子却是白的。

总镇的同僚和仆人跟黑鬼开玩笑,说儿子不是他的种。黑鬼也怀疑,便杀死了儿子,发现骨头是黑的,才感到后悔。总镇常常命两个黑鬼对舞,舞姿倒还值得一看。

4、《绿衣女》

写一位绿衣长裙的少女进入一位书生的书斋,发生的只有平淡而不俗的欢娱情状,没有故事性,结尾处一个小波折,是要显示少女原是一个蜜蜂精,似乎可称做散文式小说。许多篇幅不太长的篇章,只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写出一种情态、心理。

5、《西湖主》

写陈弼教在洞庭湖落水,浮水登崖,闯人湖君禁苑、殿阁,本来便有“犯驾当死”之忧,又私窥公主,红巾题诗,到了行将被捉、必死无疑的地步,却陡地化险为夷,变凶为吉,做了湖君的乘龙快婿,极尽情节腾挪跌宕之能事,可以说情节的趣味性胜过了内容的意义。

—聊斋志异

吸血鬼症,就是卟啉症,患此病的人惧怕看到阳光,暴露在阳光下,会令他们的皮肤起水泡,很多人的皮肤就会感到疼痛和灼热。这种症状像吸血鬼一样,因此人们称此病为吸血鬼症 。这是一种遗传病中国很少有这病,古代没有记载。

想了解一下中日“鬼”文化的不同

  日本鬼文化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做"节分"。这一天,不论在寺庙还是在每个家庭都举行一种叫做"撒豆驱鬼"的活动。它可能起源于中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