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明、清、民国时期都有哪些刻铜名家?谢谢了。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刻铜艺术以陈寅生、张樾臣与姚茫父三人最著名,人称刻铜三大家。三人中,陈寅生成就最大。
陈寅生,其名麟炳,清同冶秀才,通医学,能书善画,首创在墨盒上的刻铜艺术。陈寅生的刻铜艺术纤细秀丽,不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都能游刃有余,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可谓字字珠玑,飞云流畅,其代表作品有楷书“兰亭序”、“出师表”等。
张樾臣,名福荫,14岁晋京在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拜师学艺。宣统二年移寓“明远阁”墨盒店专事刻铜。曾得到严复、杨守敬、陈师曾、袁寒云等指点相助,技艺大增。张樾臣的刻铜刀法遒劲,圆润纯熟,并大量采用名家的作品画稿,故有较高的艺术性。
姚茫父,字重光,别署莲花龛主,光绪进士,后留学日本。早年,姚经常在琉璃厂出入,与张樾臣结为至交,并开始合作,由茫父作画,樾臣镌刻,后两人常合作刻铜墨盒,姚往往署名茫父。
而姚自刻之作品,则落款姚华,其作品多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婉丽。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无不精通。书、画则山水、花卉,篆、隶、真、行,亦有高深造诣。
扩展资料
刻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传统錾铜艺术,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人物传记等。由于铜器耐氧化,可以上千年不变,所以錾铜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刻铜艺术发端于北方,历史上的刻铜名家大都云集北京,这些刻铜名家,他们是书画篆刻造诣颇深的文化人。
刻铜的材质有白铜、黄铜、紫铜,以前二者居多。所刻铜器物有墨盒、镇纸、古钱币、薰香炉、水烟袋、手炉、茶叶盒、文具盒、茶壶、压尺、烟具、铜锁,动物立件等,其中尤以墨盒最为驰名。
由于刻铜器物大多为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书画篆印,极富有文人书卷气。刻铜器物又常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所以它们已成为人们情有独钟的收藏艺术品。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唐代,宫廷金银器盛行的年代,民间刻铜也已经成为一门非常成熟的技艺,好多失传的技法,以至于明清包括现代科技也无法突破。
--刻铜
说起才子,那必然是有貌又有才者,才可获得才子的称号,当然必不可少的那便是出色的家境,因此能够称得上民国才子的人,也都是兼具以上三者之人,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真的有外界描述的如此多才多艺吗?
那么第一位便是张伯驹
张伯驹,河南项城人,外界赠号为好好先生、游春主人。他的父亲名叫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的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担任过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务,到了民国时期,又被任命为河南总督,但是因为镇压白朗起义而失败,所以被贬官,据说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事情,全是张镇芳一人策划的。而他的儿子张伯驹也并非等闲之辈,他自幼便聪明机智,7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识字写诗,有神童的美称。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洋洋得意,反而一心钻研学问,最终成为书法家、收藏家和京剧艺术研究家,成为一代艺术界的奇才。
第二位是袁克文
他是袁世凯的次子,母亲是袁世凯的三姨太,是一位朝鲜人。而袁克文也是跟随母亲,从小便出生在现在的韩国首尔。袁世凯一共有三十多个子女,而唯独对儿子袁克文宠爱有嘉。因为袁克文继承了其母亲的美貌,长相俊郎,而且十分的有才情。
在他六岁的时候,便可以识字,七岁的时候,更是饱读经史,十岁便可以写文章,到十五岁的时候开始习学诗赋,十八岁的时候便被荫封为法部员外郎,一直被父亲寄予厚望。传闻,袁世凯想要将自己的产业交给自己的儿子袁克文继承,但是袁克文却戏曲、辞赋之中,对权势一点儿都不敢兴趣,并且对政治一点儿也不敏感。反而经常会跟北京的一帮文人谈诗说赋,一度还成立诗社,整天沉醉于文人雅士的喜好之中,将自己活成了一位翩翩公子。
第三位是张学良
他是辽宁海城人,父亲是东北军阀张作霖,他和父亲一样,深入军队,成为东北三省有名的大将军。他年幼的时候,便和父亲深入军队作战,最终凭借自己的勇猛最终一战成名,成为人人知晓的大将军。
在自己的父亲被日军炸死之后,张学良便继承父业,重现掌管东北三省。在他的带领下和苏联发起了大战,后来又抵抗住了日军的勇猛进攻,成为骁勇善战的大统领。但是后来却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日军对自己发动进攻,便代领军队放弃了东北三省,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落入敌人手中。张学良可谓是兼才子的才情与风流于一身,他吸食鸦片、可卡因等,同时又深爱女明星,一生享尽风流。
第四位是溥侗
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是正宗的皇家之人,凭借着出色的家境,他从小便和京剧大师接触,由于从小受京剧的耳濡目染,所以对京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加上本人刻苦的钻研,很快便把京剧的各个角色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又饱读诗书,对民家经典无所不知,所以经他演化的角色每一个都出神入化,仿佛真的一般,给听众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中国戏曲界的一代奇才。所以才子也并非只是风流之人,他们的才能及才智并非常人可比拟的,一个个都是绝代佳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身影。
他是朱熹第25代世孙,价值百亿收藏捐给国家,马未都对他敬佩不已
咱们都知道,朱熹是我国两宋年间的大学问家,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是当之无愧的儒家扛把子。朱老夫子死了800多年,恐怕也没想到自己的第25代世孙能受让马未都敬佩不已。马未都说起来也是个自来熟,三教九流都认识,据说还有盗墓贼。马未都早年结交过不少从民国走过来的老先生,可谓是阅历丰富。朱老夫子的第25代世孙便是这样一位从民国走过来的大师级人物,他在晚年将价值百亿的收藏捐献给国家,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从侧面也反映了民国大师的风采。
他便是朱熹的25代世孙朱家溍,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收藏家。在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由于朱熹对儒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两宋之后的历代皇帝对朱熹一脉很是友好。朱熹一脉基本上没遭到什么大灾大难,到明代正统年间,还让朱熹子孙与孔子子孙一道享受免除赋税的殊荣,这一待遇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所以,朱家溍的父亲朱翼庵可以有余力搞金石碑拓收藏,并且每一件都是国宝级文物。
朱家溍在收藏上很有造诣,其编撰的《欧斋藏帖目录》、《两朝御览图书》、《明清帝后宝玺》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收藏界的必读书目。朱家溍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对故宫文物的修复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在收藏上影响深远,而且在昆曲保护上也是不遗余力。昆曲可媲美国粹京剧,建国后几近灭绝,朱家溍的功劳正在于此。
朱家溍建国后,便将朱家的收藏如数上交给国家。现在人们觉得马未都收藏惊人,可朱家溍的收藏绝对是惊人中的惊人。1953年,他捐献各类碑帖多达700余种,共计1000多件。朱家以鉴定文物见长,收藏的都是精品,每一件重出江湖,恐怕都不止百万。1976年,他更是将2万多本稀缺古籍捐献给了国家。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明清黄花梨木、紫檀家具以及珍藏文房四宝,如数捐给国家。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一件明清黄花梨木家具估价都在千万级。朱家溍将百亿收藏捐给国家,确实是体现了民国大师的家国情怀。马未都对此是敬佩不已,在早年便与朱老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民国大师级人物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十分遥远的事情。马未都有幸看到朱家溍老先生,感受到了什么是文化人。马未都早年曾请王世襄、朱家溍两位老先生吃饭,人家去的还不是那种看着气派的饭店,去的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马未都比朱家溍小了五十多岁,那都是实打实的祖父辈,请人家吃饭那也是懵的不信。最后,马未都请两位老先生去了丰泽园。
马未都那时候有俩小钱,请人家吃糟溜鱼片。可人家朱老先生,上去筷子一夹就知道味道不对。朱家溍表示,吃这种鱼得吃鲮鱼,而且是天津近海生产的鱼才行。对于时令要求更高,必须是立秋以后立冬之前中间的鱼才是理想的味道。朱家溍这么一尝,人家对马未都慢悠悠的说,这鱼不够脆。马未都在两位老先生面前简直成了棒槌,还真是第一次听说鱼吃着不够脆。马未都心里犯嘀咕,吃萝卜知道什么是脆,可这鱼还真不知道什么是脆,如此一来人家马未都就问朱家溍。朱家溍的学问就显现出来了,人家说这鱼之所以在立秋以后立冬之前,到了一定的岁数吃起来才味美。还有这鱼得是斤半,多半斤人家都能吃出来。
从朱家溍与马未都吃鱼这个轶事来看,人家在学问上确实是将就,一般人还真做不到。民国的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在细枝末节都能看出来,现在所谓的大师都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大师。朱家溍老先生的学问,让马未都是敬佩不已,从民国走过来的大师就是不一样啊!
请教明、清、民国时期都有哪些刻铜名家?谢谢了。
本文2023-10-25 23:46: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