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方与中药验方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中药经方与中药验方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第1张

中药经方是指中药经典方剂的意思,主要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我国历代名医所创的经典名方。狭义的说,就是指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中实际记录269个方剂,被尊称为“经方”。广义的说后世历代名医又从经方中衍化出的名方,记载在中医古籍名著中的名家名方也可称为经方。

中药验方是指临床经验方的意思,主要是指通过多年的临床运用,虽然不是经典方,但是临床实践验证了其疗效的方子。当然了,验方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是需要拿出一些确实有效的病案才可以的。

书名《普济方》《普济方》为中医方剂著作 。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刊于15世纪初。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包括脏象及脏腑诸病候)、身形(包括头、面、耳等部位所属及身形诸病)、诸疾(包括伤寒、杂病、疮疡、外科、骨科以及各种治法)、妇人(包括妇、产科)、婴儿、针灸、本草等共100余门。据《四库提要》记载:“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对于所述病证均有论有方,资料非常宏富。所涉范围广泛,叙述系统完善。现存永乐等明刻本及1949年后排印本。《普济方》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74/pujifang/indexs方剂名普济方《李氏医鉴》卷二之普济方方名普济方组成白丁香30个(乃雄雀屎,凡用研细,甘草水浸1宿,焙干用)。主治《李氏医鉴》卷二之普济方主治咽塞生疮,喉痹,乳蛾。用法用量以砂糖和作3丸,以1丸绵裹含咽。即时遂愈,甚者不过3丸。《李氏医鉴》卷一之普济方方名普济方组成冬青叶。主治《李氏医鉴》卷一之普济方主治一切眼疾。用法用量贴之。制备方法研烂,入朴消。

详见百科词条:普济方 [ 最后修订于2015/11/6 18:17:53 共5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臣佐使为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臣佐使的分工方剂是单味药向多味药使用发展的结果。“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组方的目的是通过药物的合理配伍,既提高药物疗效,又降低毒副作用,并能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扩大治疗范围。然而,组方并非药物的简单堆砌和药效的单纯相加,而是根据疾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成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适当的剂量而组成。在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医组方理论,前人将其概括为“君、臣、佐、使”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方剂中药物主次从属的地位,对遣药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是指导分析研究古今有效成方,以及临床创制新方的依据。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臣药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3种意义:一是佐助药,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是引经药和调和药。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比较复杂,亦可用至二三味。君药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而且互相牵制,影响疗效。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总之,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不可缺少的,而臣、佐、使是否均需具备,以及其药味的多少,则应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以及所选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以治疗伤寒表证

详见百科词条:君臣佐使 [ 最后修订于2016/6/15 4:47:47 共8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方剂配伍原则 41 君药 42 臣药 43 佐药 44 使药 5 方剂配伍宜忌 51 相须 52 相使 53 相反 54 相畏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方剂配伍 1 拼音

fāng jì pèi wǔ

2 英文参考

preion patibilit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tibility of medicines in pre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方剂配伍为方剂学术语[1]。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及配伍禁忌等原则,选择适当品种和剂量的药物配伍而成[1]。方剂配伍的原则,是按各药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臣、佐、使四部分[1]。而配伍的宜忌,则有相须、相使、相反、相畏四种情况[1]。

4 方剂配伍原则 41 君药

君药为指方剂配伍中的主药[2]。《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君药是针对主证发挥主要作用的药物[2]。

42 臣药

臣药为方剂配偶中协助君药(主药)或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3]。

43 佐药

佐药为方剂学名词[4]。组方配伍中的一类药物[4]。方剂中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甩;或用于治疗次要症状的;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与峻烈之性的,或用作反佐的药物[4]。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4]。

44 使药

使药为方剂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或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的统称[5]。分调和药、引经药等[5]。

5 方剂配伍宜忌 51 相须

相须指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以互相增强作用[6]。如知母配黄柏[6]。出《神农本草经》。

52 相使

相使指两种以上药物同用[6]。一种药为主,其余药为辅,以提高其药效[6]。如款冬花配杏仁[6]。出《神农本草经》。

53 相反

相反指两种药物同用可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6]。如乌头反半夏[6]。出《神农本草经》。

54 相畏

上清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17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上清丸的部颁标准。组成为菊花 60g、薄荷 10g、川芎 10g、白芷 60g、荆芥 10g、防风 20g、桔梗 20g、连翘 60g、栀子 20g、黄芩(酒炒)100g、黄柏(酒炒) 40g、大黄(酒炒) 120g,具有清热散风,解毒,通便的功效。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鼻窦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详见百科词条:上清丸 [ 最后修订于2017/5/25 23:19:42 共367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人参,首载于汉朝《神农本草经》,被列为温补上品。西晋末年开始栽培,迄今1660多年历史,我国系世界最早引种。祖国医学认为,其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固脱生律,保脾养胃,安神益智,治多种疾患。诸如《本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药性论》谓之“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下不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名医别录》称其“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本草纲目》记述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出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疠,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人参亦为与他药配伍的主品,单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应用人参的方剂达41条,明朝大医家李时珍介绍含人参的处方计62条。

冲任虚寒是中医中的一种病证,主要症状是下腹冷痛,带下量多,质稀如涕,腰膝酸软等。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经期或产后不慎风寒,外邪侵袭,客于冲任;或素体阳虚,寒从内生,阳气不运,冲任失煦等。

在古籍中,有针对冲任虚寒的治疗方法,如《傅青主女科》的温经摄血汤和《金匮要略》的温经汤等。这些方剂的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补虚养血。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或他人有相关症状,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中药经方与中药验方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

中药经方是指中药经典方剂的意思,主要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我国历代名医所创的经典名方。狭义的说,就是指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