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读了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书籍,谢谢。
读了能让人内心平静的书:《清静经》、《心经》。
《清静经》被列为道教修行的第一经书,只在于这一篇经文着实点破了修真的关键——“清静”。
人们难以清静身心,是因为内心总是被欲求牵引,只懂得向外释放自己的情志,却不懂得收敛内心。
鉴于世人往往总是沉迷在欲望和诱惑中,《清静经》中便为众人求清静提出了一个寻求清净的途径,经文中写道:“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番话将人们之所以不得清静的原因说得透彻,人之所以不能清净,是欲望太多,而徒增烦恼。
既然因为被物化的欲望牵引,而失去了清静,那么首要一点就是绝除外欲的诱惑,进而澄澈自己的内心。
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经文中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
必须通过修养,把所有东西,包括自己身体和自己的思想都看作是空的,这才能达到“清静”的目的。要摒弃一切的欲望和思虑,把自己处于一个完全“空”的境界中。“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意识中什么都没有了,就会出现光明空澈的寂静,这是处于最高的寂静境界,这时哪还有欲望?这才是真静。
《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心经》里面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我们自己没有了那一种执念,我们放下了那个欲望,你就会发现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接受了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或者我们跟随这个世界的变而变,我们去拥抱那个变化。好像你对它就没有那么多要求,你也就不会那么多痛苦了。
风水书籍
这是我以前学风水和相术时看过的一些玄学书籍,比较适合你自学,其它看到此回答的网友不要追问我去里找这些风水术和相术的书籍,
我只说一遍,注意看图中两册书的右下角处,此两册风水和相术的书籍全出自于此
风水类书籍:
《地理家宝手抄本》《地理精蕴图书集成》
《地理全书-洞林照胆九宫篇》《地理三字经》《地理山洋指迷-清周景一》
《地理枢要》《堪舆正论-韩国藏书》《堪舆说原》《赖布衣二十四山立向线法大全》
《龙缠度真本》《秘传阳宅望门断》《名墓点穴立向秘诀图说》—张九仪
《平阳地理玉函经》作者 无极子《三元通天照水经》《阳宅粹精》《阳宅真决》
《阴宅四大局秘传》(古籍)《阴宅制煞秘法》(古籍)《地理水法全成》
《地理四真全书》《地理演会》《地理要览-韩国网版》
《地理阴阳诀》《董绳遇-水法拣金》
相术书籍
相术类书籍:
《手相与人生]》《道教-面相手相宝典》《手相中隐藏的秘密》《中国手相学》
《五官相手抄本》《敦煌相书》《命理天机一掌经》《安徽相法神仙断》
《安徽相法过三关》《命相真谛陈镜伊》《命相真谛》《安徽古相法秘笈》
《命相钩奇》《五形相法》《刘伯温古相法过三关》《麻衣神相真本》
《鬼眼相法》《中国秘传手相术》《五术-农民历-算命不求人》
《相学实战》《神相全编》》《[相学绝学:惊天眼]》《相面算命真相》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坐忘论》、《太上感应篇》、《道德经》、《学仙必成》…!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是做人的基础,相当于小学;道家注重因果,止于成仙,相当于中学;佛家让人断恶修善,脱离六道轮回,相当于大学。请仁者自行斟酌,次第修行!
道教书籍在很多平台上都可以找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平台:
1 淘宝:在淘宝上搜索“道教书籍”,可以找到很多销售道教书籍的店铺。
2 京东:在京东上搜索“道教书籍”,也可以找到很多销售道教书籍的店铺。
3 孔夫子旧书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古老的道教书籍。
4 微信读书:在微信读书上,可以找到一些道教书籍的电子书阅读。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助到您,如果有任何具体需求或需要帮助,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类简史》:这是一本从动物到上帝的人类发展史,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这本书被认为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
《原则》:这是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的一套原则,也是他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他认为我们可以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并将其系统化为一系列原则。这本书阐述了他的原则的两大基石——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创意择优,以及基于可信度评价的决策机制。
《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指出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使得政治、宗教、教育等领域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作者想告诉我们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第二性》:这是女权主义经典之作,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并强调了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沉思录》:这是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日记,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和斯多葛派哲学的代表作。作者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对于生活、道德、自由、幸福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并提出了一些普世适用的处世原则和生活智慧。
《乡土中国》:这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著作,作者费孝通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中国人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以亲缘、邻里和朋友为基础的“差序格局”,而不是一个以法律、契约和公民身份为基础的“等级制度”。这种差序格局既有其合理性和生命力,也有其弊端和局限性。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裸猿》:这是一本融合了动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作品,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以一位动物学家的视角,将人类视为一种特殊的动物——裸猿,探讨了人类的起源、进化、生理特征、行为模式、社会组织、性爱习惯等方面,试图揭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异同,以及人类本性的奥秘。这本书打破了人类对自己的傲慢和偏见,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所属的物种。
《当下的力量》:这是一本畅销的心灵成长书,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借鉴了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和哲学的智慧,阐述了他对于人生、存在、意识、痛苦等问题的看法和体悟,并提出了一种超越思维和情绪的生活方式——活在当下。作者认为,当下是唯一真实的时刻,也是我们接触内在本质和创造力的途径。只有通过觉察当下,我们才能摆脱过去和未来的困扰,实现自我觉悟和心灵自由。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是一本教人写作的书,作者介绍了一种利用卡片来收集、整理、创造信息的方法,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作者认为,卡片是最简单也最强大的写作工具,它可以让我们把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小块,然后通过分类、排序、组合等方式,形成新的知识和观点。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写作,也适用于学习、思考、创新等各种场合。
《路西法效应》:这是一本揭示人性阴暗面的心理学名著,作者菲利普·津巴多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探讨了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力有多大,以及如何防止自己成为恶行的从犯或受害者。作者认为,任何正常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下,都有可能变成坏人或者被坏人所利用。
书籍·《中国道教史》前言综观
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
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
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尔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
1神秘的气化学说。
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
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
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
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尔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
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
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
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
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
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
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
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
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祇,驱役山河之神。
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
《三皇经》在元朝被焚,现已失传。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
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
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
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
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
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
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
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
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辩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编隋唐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
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
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既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第七章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
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
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么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
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第九章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第十章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
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秽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正一四品治箓。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第十二章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变迁同样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乱时期,造成了道教内容的改变和道士成份的改变。
此时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如唐初的潘师正。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如刘商(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如孙登。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世外,这类人有罗隐之,郑云叟等。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详情查看《太平广记》《江淮异人录》等。
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代表就是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唐末五代以后人们对道教的追求则较多的带有实用目的,内儒外道的道士无形中使道教渗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这种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可成的思想发生动摇。第二是神仙的出世与神仙的救世变成神仙不高高在开界,神仙可下世救民于苦难。这也影响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的过程。在全真教里神仙已不再是远离世外超出凡间的了,而是可以变化升举,长生永驻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成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说。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
继唐以后,宋代是中国道教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忧的时期,农民起义高达113次之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道教不仅没有爆发过宗教性的社会骚乱,而且稳步走向繁荣,这与宋代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这一时期新的神被大量引进。妈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如茅山,合皂山,龙虎山的三山符录,是宋朝规定授录地点,成为符录派三大宗派。总体来说,宋朝各代对道教是信而不疑的,这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央集权的政府内设立中央道录院,地方道正司,加强对道教的管理,设立宫观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宫观设立的审批与限制。设置了道冠职官制度。
宋代是道冠职官体制最复杂,最完整的时期。
规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龄,第二是家长同意,第三是不违法背俗,第四是必须礼师。
又规定了道教的等级即紫衣师号等级制度。规定真人只用于封神,金门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炼师是指一般道士。师号是政府代表皇帝赐给僧道的称号,它具有赐的政治特征,道号是为学道或好道之人的别称,自行随意而取的称号。
综上所知,宋王朝采取是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限制宫观数量,防止社会直接生产者减少。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道教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
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吧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概观张伯端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性为特征,主张从传统内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须用先天精气为药物,炼精气须用元神所主生真意为主人。
书籍·《道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佛教的你可以看《地藏本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金刚经》《六祖坛经》。
道教的有《道德经》,《南华经》。
佛在《楞严经》中说: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教说的是归于自然,一切阴阳二气造,自然造万物。(其实自然又岂非是心念造化的境界? 编者加)修仙可以说是归于自然融入自然鸿蒙。道教没有归到自心本性,而是执着外物,心外求法。修仙非是正觉之道,仅仅是“人中炼心”虽得长寿,但不能脱离轮回生死。究竟解脱。
佛教说的是心,三世一切唯心造,心种念头,念头化境,如日思夜想。成佛即觉了自心本来清净真如法性。究竟解脱。
佛为根本皈依处,六道十生,三世一切,包括上帝(佛经中讲天道的帝王)亦在六道的天道,尚未出离生死六道,虽然福德深厚寿命无疆,所在天堂光辉庄严,然于无上道果则未及。不能究竟解脱。虽能教人仁爱大义获福无量,生于天堂,却不能教以无上法味,令得解脱。
广播爱种,爱满世间,能教人远离苦难,往生天道虽是大善!
而佛菩萨则能令众生觉了本来自性光明清净,根本无有厄苦烦恼颠倒妄想,又何需远离?再好的世间救助也只在苦痛之后,信佛念佛,忏悔罪过则能消宿业恶报,压根没有苦报,又何需求治呢?非只苦患,世间一切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只能说是弥补,救得一时一世,不能相救永远。而若用佛法正心,则能救千生万世乃至无量究竟解脱。老病死苦,源于生,生源于业力,业力源于取著境象,境象则由念想幻化,若迷于自心念影境象,再种念想,则念想又复化境。。。如此念境轮回辗转不息,烦恼生死无常轮回亦为不息。是名为苦,不觉悟则无有息时。人生福罪二报唯有心所生,如同日所思夜所梦,一切起心动念都将化作境像出来,这个镜像便是生生世世包括六道轮回十类众生乃至一切见闻受触皆是化出的境像,故而这一世当中的善人也有遭逢灾劫的时候,不善也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正如同居住在美好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恶梦,居住在恶虐的环境中也不一定不做好梦,梦皆由心念幻化,人一世的境像发生也非由此生的作为单一决定,但是也能影响。有时影响还很大很大,比如学佛修行。这种心念与境像的幻化是随缘的,所以不该抱怨“为什么有的善人遭厄,有的不善无灾”正如人不该抱怨“我过得这么好,你偏要化出恶梦!我过的这么差你偏要化出好梦!”境像的幻化皆与心念有关,非只一世的心念,而是无始以来的一切念想交织幻化,其间非是有谁主宰,而是一个“心”在作用,所以“心外无法”。佛法正是这个“心”的阐述,修行也正是了知觉悟一切本末究竟,原来一切皆是妄想妄生,从而究竟觉了幻灭一切妄想而实无妄想可灭,即为解脱而实无解脱者,本来觉了!”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那样层次分明,所以道家经典主要以时间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的说几部吧:
基本功:《清净经》、《度人经》、《玉皇经》
先秦诸子时期:《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化书》
北宋:《悟真篇》、《黄庭经》、《乐育堂语录》,
东汉时期:《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这些道家经典古籍都出自的最上面,都有PDF格式电子版道家经典书籍
不常见的道家经典古籍: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中下卷经折装3册明宣德6年内府泥金写本1431年》
《安居金镜八卷清周南吕临等合辑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1780年》
《封神真形图2册55像清代墨绘本》
《小十三经十六卷十三种明顾起经辑明嘉靖时期祗洹馆刊本》
《居家必备阙名辑10卷读书坊藏板明刻本》
《忄生命又又修万神圭旨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6卷首1卷明回阳子编明万历30年刘氏明德堂刊本》
《新刊禽遁大全4卷附补全明池本理著明弘治09年进贤书舍刊本》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6卷晋干宝集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年》
《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汪淇编清康熙元年1662年》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董氏诹吉新书上下册明董德彰撰清光绪20年重刊本1894年》
《道德经释义外六种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刊1809年》
《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撰附菜根谭二卷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
《遵生八笺(重订全本)[明]高濂 巴蜀书社1992年》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阴骘文图说4册清黄正元著绘像丹桂籍清同治6年奉天锦府文英斋刻本1867年》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1卷附御制真武庙碑缺首页明永乐时期刊本》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2卷清道光12年寿恩堂刊1832年》
《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佚名撰西岳天竺国藏板清刊本》
《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十卷首一卷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崇祯十六年余应灏三台馆刻本》
《丹鹤图谱3册纹部调度部水野忠央著江户晚期刊本19世纪》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六壬图像二十四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彩绘钞本》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2卷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道光6年》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4卷光绪8年》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嘉庆9年(1804)刊本》
《南工庙祠祀典3卷李奉翰纂辑清乾隆44年序刊本1779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7卷明余文龙重编旧钞本》
《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致和堂藏板明刊本》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新刻星平总会命海全编10卷首1卷明薛承爱遗稿夏从仁编明万历39年潭邑文林积善堂陈奇泉刊本》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镌仙媛纪事9卷明杨尔曾编明代万历30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1602年》
《无文印20卷语录1卷宋释道撰释惟康辑宋咸淳九年惟康刊本有补钞1273年》
《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八段锦图清梁世昌撰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冲虚至徳真经巻1-8列子张湛注》
《祝由科秘诀奇书乾元亨利贞五册明末清初钞本》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推荐一部读了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书籍,谢谢。
本文2023-10-26 00:29: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