蘼芜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千金》卷十八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蘼芜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蘼芜丸 1 拼音
mí wú wán
2 《千金》卷十八 21 方名蘼芜丸
22 组成蘼芜8分,贯众8分,雷丸8分,山茱萸8分,天门冬8分,狼牙8分,雚芦4分,甘菊4分。
23 主治小儿有蛔虫结在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闷寒热,饮食不生肌,皮肉痿黄,四肢不相胜举。
24 蘼芜丸的用法用量3岁饮服5丸,5岁以上以意加之,渐至10丸。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丸如大豆大。
26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本经》言蘼芜辟邪恶,除虫毒,取其辛散也;贯众、雷丸、狼牙、雚芦皆杀虫之味;山茱萸既能治心下邪气,亦能敛肝肾精血;天冬能杀三虫,去伏尸,又能强骨髓;甘菊能治恶风湿痹,虫乃风湿所化,虽无杀虫之功,能散湿热,即虫失所养,必随诸杀虫药而下出矣。
古籍中的蘼芜丸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一]蛔虫第二上用楝实一枚内孔中。(一云∶治蛲虫。)《千金》蘼芜丸治少小有蛔虫结在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闷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九诸虫门]蛔虫附论白微炒)桂(去粗皮)人参(各半两)赤硝外。粗捣蘼芜丸治少小有蛔虫结在肚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
《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用药处方第四]三虫第三十六山茱萸槟榔卫矛芜荑天门冬天名精桑白皮干漆蔓荆苦参蘼芜雷丸特生石楝实苋实麝香通草白颈蚯蚓桃仁桃花连翘贯
《本草图经》:[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芎,古方单用芎含咀,以主口齿疾。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欲寝服之,治风痰殊佳。《本草图经》宋苏颂公元9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十二果部上品]果之草节欲守神
欲即欲望,是指人们对一切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节欲就是节制自己对这两个方面的过于勉强的追求,使身体不致于因欲望太过而耗神伤精。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欲望呢?《抱朴子·内篇》认为:“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一个人若在生活上贪欲无度,永不满足,使心神耗散,心理健康就要受到损害。人之 ,乃是生物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对身体无害,而且还可调节情志,使心情愉快,调动生活和工作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生活保健,尤其利于心理健康。但若不加节制,纵欲无度,耗伤精血,使脑海空虚,元神失养,则损害健康。历代医家认为,节欲保精是长寿的根本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失精过多即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张景岳也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年半百而衰也。”有些古人还认为,少年当迟婚,少壮当节欲,老年宜绝欲。若早婚纵欲,精水耗尽,什么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人之精髓有限,生难耗易,如油满灯明,油干灯灭。纵欲伤精,借助药力,毁坏机体,是最愚昧的表现。
适当的节欲,并不是勉强抑制,勉强克制对身心也有害无益。
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才有害,过用者衰竭,任其自然而不勉强。这里的关键在于心理卫生保健,做到不为外物所迷惑,不为心火而扰动,这样,精自可不动。心不收不养,必将损志坏德。前人还认为如不静养心神,心火扰动,相火妄动,扰动精室,使精自流,不使纵欲也会伤精损神。因此,只有做到节欲守神,才可使精髓充盛,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
提醒您:节欲守神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目录 1 拼音 2 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中医大辞典》·地牯牛 21 地牯牛的别名 22 来源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3 蝼蛄科昆虫蝼蛄或大蝼蛄的干燥全体·《中医大辞典》·地牯牛 31 地牯牛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使用注意 36 化学成分 4 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的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 41 拼音名 42 地牯牛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47 摘录 5 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中华本草》·地牯牛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地牯牛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状 59 性味 510 归经 511 功能主治 512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 513 各家论述 514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牯牛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牯牛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牯牛 1 拼音
dì gǔ niú
2 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中医大辞典》·地牯牛地牯牛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1]。
21 地牯牛的别名蚁狮、沙谷牛、地拱[1]。
22 来源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Myrmeleon micans Mac Lachlan的幼虫[1]。
23 性味辛、咸,温,有毒[1]。
24 功能主治
通窍,散结,截疟[1]。
①治砂淋,炒研末,加白糖开水调服;治疟疾,炒研末,于疟发前半小时,温开水或兑酒服,每次7至10个[1]。
②治瘰疬破烂,配硼砂、冰片捣敷;疔毒,捣敷[1]。
③治竹木刺及铁砂入肉,配南瓜瓤捣敷[1]。
3 蝼蛄科昆虫蝼蛄或大蝼蛄的干燥全体·《中医大辞典》·地牯牛地牯牛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蝼蛄之别名[1]。
31 地牯牛的别名土狗、地狗、地牯牛、拉拉狗、拉蛄[2]。
32 来源及产地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或大蝼蛄G.unispina Saussure的干燥全体[2]。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2]。
33 性味归经咸,寒[2]。入胃、膀胱经[2]。
34 功能主治利水退肿[2]。
1治水肿,小便不利,石淋。内服:煎汤,3~45g;或焙干研末,每次2g,日服三次。[2]
2治小儿脐风汁出,与甘草研末撒;竹、木刺入肉,与红糖捣敷伤口处[2]。
35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2]。
36 化学成分蝼蛄睾丸、血淋巴及尿中含多种游离氨基酸[2]。
4 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的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 41 拼音名Dì Gǔ Niú
42 地牯牛的别名倒推车、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蚁狮、蚁地狱、地拱、沙虱、沙挼子、摇摇锅、砂牛、倒后虫、退退窝窝、啊喽喽
43 来源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秋二季从砂土中刨出,新瓦焙干或鲜用。
44 性味咸,凉。有毒。
45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用于高血压病,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异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痈疮,无名肿毒。
46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1~2分。外用适量,焙干研粉敷患处。
4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5 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中华本草》·地牯牛 51 出处1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2《本草拾遗》:砂挼子,有毒,杀飞禽走兽,合射罔用之。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虫子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一名倒行狗子。性好睡,亦呼为睡虫。
52 拼音名Dì Gǔ Niú
53 英文名antlion
54 地牯牛的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
55 来源药材基源: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56 原形态黄足蚁蛉,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晴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触角棒状黑色,柄节**。前胸**,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并有**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5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幼虫居于干燥砂地土中营漏斗状穴,潜伏穴底,待小昆虫堕入,即捕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58 性状性状鉴别,虫体呈圭**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内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59 性味味辛;咸;性平;有毒
510 归经膀胱经
511 功能主治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主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倒敛
512 地牯牛的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513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5《四川中药志》:治症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514 摘录1医古文的内容简介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
本书分文选、基础知识及模拟试题3部分,每篇课文都有学习要点、注释、译文及供练习用的阅读材料。
2医古文的简介
《医古文》是一本书的名字,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中医药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使用。
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
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与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
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
教学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并进而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本课程以“医古文”为主干,构建成融合医古文(文选)、中医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注释纲要、中医文献学等课程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配合古代汉语选读、中国古代名著赏析、古代诗歌概要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促进学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古文课程简介 一、“医古文”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
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就广义而言,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以及研究中医药古籍的文辞义理并正确应用之。就狭义而言,是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其义理并能够进行断句、标点与语译。
本大纲以狭义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准。基于本课的性质和作用,“医古文”还兼有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与任务。
三、“医古文”的教学内容 “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而确定的。就体系结构而言,分为“文选”、“基础知识”和“练习”三大部分。
其中的“文选”,按照性质,分为医学文选和与医学有关或关系密切的文选;按照内容及其时代,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事论文”、“医学论文”等。文选的教学,以字、词、句、意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其义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积累必要的医古文感性材料并培养一定的感性认识。
“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九章(九大类),即: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句读、语译、文化常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兼顾体系、突出重点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练习”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训,目的在于加深所学每一篇章的内容与要点,培养学员具有正确解释词语、断句与语译等能力。 四、“医古文”的教学要求 通过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学员应达到以下水准: 1、能够认识繁体字,写出其相应的简化字。
2、能够辨识文选中的通假字、古字与异体字,写出其相应的本字、今字与正体字; 3、能够准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特别是常用词(含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形、音、义; 4、能够解释文选中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5、能够正确理解医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义; 6、理解“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方法,用以解释有关问题; 7、能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较为准确、通顺地语译古文; 8、能够较准确地为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断句; 五、“医古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由于文选是医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论乃是从对它的。
3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4关于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的,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作品出处《柳河东集》。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作品出处:范文正公集。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国风·秦风·蒹葭》是春秋时期《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
《观沧海》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5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6医古文课文的翻译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3+2”五年一贯制高职、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及普通大学的必修必考课程。
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文特别是医古文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当他们一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医古文》这门课程时,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很大,学习热情不高。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专业的,学不学医古文无所谓,而不知学习医古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老师的教授引导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多数同学不仅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在学习古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从先贤们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中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魅力,并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依据,结合这几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写下此文,一则给学习者以津梁,二则以就教于行里。
面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对他们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她绝非一人所创,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百代传承,千载创新而成为救死扶伤的国之瑰宝,并以其奇特的医理疗效而在世界独树一帜。然而,传承这一瑰宝的载体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载体就是医古文。
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学好医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医古文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1 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
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
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
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
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 《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
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
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
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 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 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
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重点明确了,那么这个重点怎样才能抓住?怎样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论述的实际上也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个重点的措施与方法。
32 明确三个目的这三个目的就是阅读、理解与应用。教材主编段逸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古文最为标准的尺度,是测试医古文阅读素养的圭臬〔1〕。”
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阅读理解?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可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课文效率的“三结合”方法。 321 点面线结合“点”就是字、词、义。
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字义词义。“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课文。
这四。
7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
(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
(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
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
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8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35 运用 36 摘录 4 《疬科全书》方之加减逍遥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傅青主女科》卷上方之加减逍遥散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加减逍遥散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加减逍遥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85 运用 86 摘录 9 《辨证录》卷二方之加减逍遥散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04 摘录 11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逍遥散 111 组成 112 功效主治 11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14 运用 12 《辨证录》卷三方之加减逍遥散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3 《丹台玉案》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4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5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加减逍遥散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155 各家论述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逍遥散 1 拼音
jiā jiǎn xiāo yáo sǎn
2 概述加减逍遥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三首。
3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31 处方当归、白术、柴胡、陈皮、茯苓、牡丹皮、甘草、栀子、白芍药[1]。
32 制法上药为粗末[1]。
33 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厥阴经疟,三日一发[1]。
3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5 运用若热多加黄芩;寒多加生姜;恶寒加羌活、升麻[1]。
36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4 《疬科全书》方之加减逍遥散 41 处方柴胡、牡丹皮、焦栀子、煅牡蛎、陈皮各一钱半,茯苓、白芍药各三钱,白术、当归、半夏、白芥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薄荷叶三分[1]。
柴胡1钱5分,炙甘草1钱,茯苓3钱,白术2钱,当归2钱,白芍3钱,丹皮1钱5分,黑山栀1钱5分,煅牡蛎1钱5分,薄荷3分,广陈皮1钱5分,半夏2钱,白芥子2钱。
42 制法上药为粗末[1]。
43 功能主治《疬科全书》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伤肝疬,凝结不消[1]。
妇人情志不逐,忧郁内伤,阴火上炎,而致生疬凝结不消者。
4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三至五钱,水煎服[1]。
45 摘录《疬科全书》
5 《傅青主女科》卷上方之加减逍遥散 51 处方茯苓、白芍(酒炒)、甘草(生)各五钱,柴胡、陈皮各一钱,茵陈、栀子各三钱[1]。
茯苓5钱,白芍(酒炒)5钱,甘草(生用)5钱,柴胡1钱,茵陈3钱,陈皮1钱,桅子3钱(炒)。
52 功能主治《傅青主女科》卷上方之加减逍遥散功能舒肝解郁,健脾利湿[1]。主治妇人青带,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气腥臭[1]。
主治妇人青带。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5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54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6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加减逍遥散 61 处方牡丹皮 白术各45克 当归 芍药 桃仁 贝母各3克 山栀 黄芩各24克 桔梗21克 青皮15克 甘草03克
62 功能主治《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痰中见血。
6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64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7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71 处方当归6克 白芍6克 白术45克 茯苓9克 柴胡24克 甘草24克 胡黄连18克 麦门冬6克 黄芩6克 地骨皮9克 秦艽9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灯草10根
72 制法上锉一剂。
73 功能主治《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功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血虚肝郁,子午潮热。
7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75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
8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加减逍遥散 81 处方当归(酒洗)1钱,白芍(酒炒)1钱,白术(土炒)1钱,白茯1钱,柴胡1钱,甘草(炙)5分。
82 制法上锉1剂。
83 功能主治《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8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加煨姜1片,薄荷少许,水煎服。
85 运用如发热盛,加地骨皮、知母;如手擅掉,加防风、荆芥、薄荷;如咳嗽,加五味子、紫菀;如气恼胸膈痞闷,加枳实、青皮、香附;如吐痰,加半夏、贝母、瓜蒌仁;如饮食不消,加山楂、神曲;如发渴,加麦门冬、天花粉;如胸中作热,加黄连、栀子;如心慌心跳,加酸枣仁、远志肉;如久泻,加干姜炒黑;如遍身痛,加羌活、防风、川芎以利关节;如吐血,加生地、阿胶、牡丹皮;如自汗,加黄耆、酸枣仁;如左腿血块,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如右腹气块,加木香、槟榔;如怒气伤肝,眼目昏花,加龙胆草,黄连、栀子、白豆蔻;如经闭不通,加桃仁、红花、苏木;如小腹痛,加玄胡索、香附米。
86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9 《辨证录》卷二方之加减逍遥散 91 处方柴胡2钱,白芍5钱,白术3钱,当归3钱,生地3钱,甘草1钱,炒栀子1钱,半夏1钱,青皮5分。
92 功能主治《辨证录》卷二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怒后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之汤,加芩、连、枳壳之类,杳无一应,更加祛风之味,反致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属郁怒未解,肝气未舒者。
9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94 摘录《辨证录》卷二
10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 101 处方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陈皮、甘草、柴胡、当归、神曲(炒)、熟半夏、石斛。
10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小儿脾虚受湿,肿胀,或作泄泻,或兼呕吐。
10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
104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11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逍遥散 111 组成柴胡1钱半,白芍3钱,茯苓3钱,白术2钱,甘草1钱,山栀3钱,蕲艾3钱。
112 功效主治《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逍遥散功在平肝解郁以安胎。主治妊娠胎动不安,或腹痛下血,兼精神抑郁,心烦善怒,肋胁胀痛,时有潮热,嗳气食少,或呕苦吐酸,脉弦而滑。
11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114 运用心烦躁甚者,加黄芩2钱;出血多者,加乌贼骨8钱,生地炭3钱。
12 《辨证录》卷三方之加减逍遥散 121 组成白芍1两,当归1两,甘草1钱,白蒺藜1钱,蕤仁1钱,陈皮5分,茯苓3钱,甘菊3钱,柴胡3分,半夏3分。
122 功能主治《辨证录》卷三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目痛日久,终年累岁,而红赤不除,致生怒肉攀睛,拳毛倒睫者。
12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3 《丹台玉案》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 131 组成当归2钱,白芍2钱,白茯苓2钱,丹皮2钱,甘草1钱,山栀1钱。
132 功能主治《丹台玉案》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经前潮热。
133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加灯心30茎,水煎,食远服。
14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 141 组成当归、白芍(炒)、茯苓、柴胡、甘草(炙)、荷叶、木耳、贝母、香附、石菖蒲。
142 功能主治《证因方论集要》卷四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厥阴肝经风热,变为聤豆抵耳。
15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加减逍遥散 151 组成柴胡5钱,白芍两半(酒炒),鳖甲3两(醋炒),生地5两,茯苓3两,白术两半(炒),木香1两,米仁5两(炒),智仁3两(盐水炒),生姜2片。
152 制备方法上为散。
153 功能主治《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加减逍遥散主治腹胀潮热,脉弦虚数者。
154 加减逍遥散的用法用量熟地、砂仁1钱煎汤,煎3钱,去滓温服。
155 各家论述蘼芜丸简介
本文2023-10-26 00:50: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6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