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全都失传了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5收藏

《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全都失传了么,第1张

  关于三坟、五典、九丘、八索的来源,早期的古书中不断有零星记载。 但没有全貌了。

  《春秋 左氏传》中有:

  (传十二·十一)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干溪?”

  这里可以看到确切的看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名称。

  《周礼 太卜》中有:“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这里已经可以看到三坟的具体内容是:《连山》、《归藏》和《周易》。

  《山海经》中有:“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这里又将《连山》与伏羲、夏后联系了起来。

  上面三部古代经典属于后来公认的本原正典,不存在伪造的嫌疑,而且成书年代至少都在战国或以前,所以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就其存在的真实性是无可质疑的,问题是,学术界一直认为,这些上古神秘遗书早都已经亡佚,现存三坟中的内容,包括《乾坤易》,后人都以为属于伪造,《九丘》真容后世当然不曾见过,关于八索,到是还有人说是八卦,比如当代台湾著名易学家南怀瑾先生,他以为八索就是八卦,下面是南先生在《易经杂说》中一部分的引用: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不要说现代人不知道,连我们当时的袁先生也弄不清楚。三坟是什么?三坟就是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经,或者说是《尚书》,洪范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畴,就是《河图》、《洛书》的理数。”

  其实南怀瑾先生的观点是来自西汉时代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告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 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这样看来,三坟五典九丘八索的问题又寻根到了孔安国身上,据汉书记载,孔安国大概是孔子的第十二代子孙,由于鲁共王想要扩展自己的宫殿,所以要拆除孔子宅院,在这个过程中,从孔子宅院的夹壁墙中发现了其中的《尚书》、《孝经》《周礼》等古书,这样当时的孔子后裔孔安国就得到了这些书,由于汉武帝时代,十分重视经典的考证,孔安国就作为汉武帝博士开始研究《尚书》。所以孔安国的观点应当是具有经典权威的性质,所以后代学者也十分信奉孔安国的观点。

  但是,除了《八索》是八卦的之外,三坟、五典、九丘还是不曾有确切的下落,难道这些古书确实都亡佚了不成么?我不敢断然无依据的得出是或否的结论,既然自古至今都在争论,那也不妨继续争论下去,不过继续的前提是要有新的足以立足的文史依据,我想就个人的一些发现来参与这个讨论,希望为这个结论假设一种可能性。

  我想有人已经说了,八卦就是八索,我也十分赞同这个说法,而且还希望能提供一些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不过可以把这个工作放到最后来作。

  而我首先要提出来的是,“太玄”就来自“九丘”。九宫八卦就是九丘八索。《玄》《易》体系是《丘》、《索》体系的继续和发展,所谓“丘索”,可是说就是“求索”,是一个华夏百科文明通过总结升华聚合成《易》,反过来又提供实践指南和应用的过程。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以下依据。

  九八体系,反复的出现在古代典籍中,比如前面说的九宫八卦、九丘八索,在黄帝内经中有九宫八风和九野八风,古代还有九州八方,当然过去人们理解的九八往往就是井字分格的图形,八在外,九有中,不是我所发现的九九八十一,和八八六十四的关系,但是从研究的结果看,八九的分法可能是八十一和六十四的简化导致的误会。其实八九的分法后来也有继续简化的痕迹,就是所谓二三的问题,庞朴曾研究的古人“天三分”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而老子《道德经》主张的“守一”归一问题也就是这种简化的极端。

  关于八十一的问题,众多道家经典的章数也都是八十一,比如《参同契》比如《道德经》等等。中国古代音律学中的三分损益的基础也是八十一,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宫数就是八十一。

  我在有关《太玄》和《易经》的关系的文章中,详细的说明了玄易的准应关系,从这种准应关系中包含的严密的逻辑性来分析,得出了太玄的原作者并不是扬雄,但是如果不是扬雄又是谁呢?我当然不能说出是谁作了太玄的基本体系,但是可以说明的是,太玄来自九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九丘的名称表明和两个特征字有关,一个是“九”,一个是“丘”,我们不妨来检索一下,在《太玄》中去寻找包含了“丘”字首名,结果会令人感到惊讶,太玄八十一首中,确实是不多不少的有九个首包含了“丘”字,这是一个隐藏了几千年的天机,罗列如下供大家验证:

  1、礥: 次六:将其车,入于丘虚。 测曰:将车入虚,道不得也。

  次七:出险登丘。或牵之牛。 测曰:出险登丘,莫之代也。

  2、干: 次五:蚩蚩,干于丘饴,或锡之坏。测曰:蚩蚩之干锡不好也。

  3、狩: 次三:卉炎于狩,宜于丘陵。 测曰:卉炎丘陵,短临长也。

  4、增: 次七:增其高,刃其峭,丘贞。 测曰:増高刃峭,于损皆行也。

  5、释: 次四:动之丘陵,失泽朋。 测曰:动之丘陵,失下危也。

  6、夷: 次六:夷于庐,其宅丘虚。 测曰:夷干庐,厥得亡也。

  7、唫: 次六:泉原洋洋,唫于丘园。 测曰:泉园之唫,不可讥也。

  8、聚: 次七:竦萃于丘冢。 测曰:竦萃丘冢,礼不废也。

  9、养: 次三:粪以肥丘,育厥根荄。 测曰:粪以肥丘,中光大也。

  由此可以提出这个假设,九丘就是当今流传的、被普遍认为是扬雄所著作的《太玄》中赞辞,由于其中包含了九个丘字,并且又合乎九九之数而得名“九丘”。

  如果是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这九个丘字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呢,我想,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的说法还是可以相信的:“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当然,不能从书面看到这些内容,丘实际有可能是具有地理图典的功能,当今传世的《太玄》可能并不是九丘的全部,仅仅是图罢了,当然,图也是十分关键的,所谓图就是《太玄》中首名的顺序以及和易经的准应关系,应当说,还有许多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解释和说明,亡佚的应当是大量的说明文件。

  在我发现的《玄易经纬图》中的《斗建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玄易的地图意义,这一点也恰好符合《尚书序》中有关:“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的描述,所以《太玄》和《九丘》的关系是有古代地理依据的。

  关于九丘的地理含义,本人也一直在寻找,目前已经找到了一个地方,有一些地面遗迹可能和此有关,不过需要继续考证,待考证完结后再总结公布。

  下面就解决前面说的,关于八卦就是八索的依据问题。

  著名的楚国大夫屈原,流芳千古,经久不衰,他有一章句令后人传诵成为千古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屈子的忠烈,也不讨论他的文采,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求索”的来历。《玉篇》中说:“求,索也。” 《说文》中说:“索,入家搜也。”到此可以看出,求索一词来源应当十分久远,我们当今使用“搜索”“检索”“寻求”等词的来源就与此有关。作为索这个字,分解开来可以看到,有一个关系的系字,这个系字具说和上古时代结绳而治的习惯有关,就是用绳子大结来记录世代传承的关系,包括子孙这些字的甲古文字型也都和此有关。我在易经中也希望使用查找特征此的方法来验证八索的的问题,结果发现,索子、系和包含系字的素的和是八:

  否: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随: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 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无妄: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遯: 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遯之厉,有疾惫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姤: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踟躅。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震: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 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 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未得中也。 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渐: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解释《易经》的有《系辞传》之所以叫系词,可能和“索”、“素”中的系和本身的“系”有关。此点依据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可以作为前人观点的一个旁证。

  另外,关于求和丘字,古老的含义是否一致,有待继续研究,不过从甲古文字型来看,丘字是两个人相背而立,是否可以理解为:“不用说话就可以明白意义”,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出题,请另一个求解。当然这需要验证,不过求和丘最近已经有人说其中有关联了。现在的求字,按《说文》的解释是:“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还有就是裘皮大衣的意思。不过孔子的名字为“丘”,所谓“孔丘”不知是否和九丘有关也不得而知,不过丘字曾经因为避讳孔子的名称而改过“邱”字,不知是否影响过这个字的含义。如果真的有关系,“求索”一词的起源含义可能就有出处了。-------------------------------------------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张择端。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扩展资料:

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

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建议要看增删和卜筮正宗,我是从这两本书上走过来的,可以这样说,如果六爻看完这两本书,你绝对已经登堂入室了,如果你天赋异禀,那么你再参考一些现代六爻你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了,如果你天赋一般,仔细看完这两本书你绝对可以卖卦与江湖了。基本上这两本书看完你的六爻预测水平肯定在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之间。如果你只看筮府珠林那绝对以后要反过头看增删,因为增删在清末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占断很有针对性,但内容不够丰富,但是卜筮正宗就很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我还是建议你不要舍本逐末啊,建议建议!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根据一些古籍的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类传说,鲁班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爱迪生”。他的一生发明了很多造福后世的伟大创造,尤其是在建筑和木工领域,现代人至今都在使用的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都是鲁班祖师爷的首创的。《鲁班书》在历史上也逐渐被认为是一本容易招致灾祸的妖书,被历朝历代列为禁书。但是在民间,《鲁班书》从未绝迹,总有很多的人难以按捺内心的好奇,要一窥春秋时期祖师爷鲁班留下的奥秘之术

木工师傅现在用的曲尺又名鲁班尺,这一命名也是为了纪念这么一位大师。鲁班在那个时代发明的大量木工工具大大解放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原本繁重、琐碎的人力劳动得到了缓解,工作效率也成倍地提升,土木工艺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由此看来,鲁班可以列为历史上的一大伟人。但是如果了解他的一生,你也许还要将他奉为一个奇人。

在一些坊间流传的异事中,每当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诞生,上天会有冥冥之中的预兆。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同代之人的杜撰和润色,历史上的名人出场,多少要带一点排场

相传,鲁班降生的时候白鹤在家门口云集,屋内出现了一股奇香,几个月都没有散去。待鲁班长到七岁大时,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自学本领,而且学得又快又好。

鲁班生在一个工匠之家,从小看着父亲刨木头长大,继承了父亲的一双巧手,加上天赋异禀,鲁班本人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年后的鲁班开始游历各国,拜师学艺,他很快就能融会贯通地运用这些本领,自成一派。除了发明了不少便民的劳动工具,鲁班甚至还充当军械师,帮一些国家制造兵器,用以打仗。相传云梯就是鲁班的一项伟大发明。在《墨子·公输》就有相关的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中我们看出,鲁班曾经为楚国效力,将他的创造天赋用于了古代的战事。

升官图又名彩选格、选官图,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图板游戏,产生年代不详,据传由明代倪元璐所创,亦传创自唐代。升官图是一种依靠转动四面陀螺赌赛的图版游戏,参与者在一幅标志着各种官衔的图板上游戏,从白丁起始,依照转动陀螺获得的判语升迁贬黜,以最先升任最高官制者为胜。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最流行的升官图是依照明代官制编写的,依清代官制编制的也有很多,民国之后,还出现了从小学生到大总统的升官图游戏,此外,还有依据小说《红楼梦》编制的升官图,此外也有八仙过海主题的升官图。各种升官图游戏虽然形式不同,但基本规则和玩法却是完全一样的。

清朝过年守岁,除了掷骰子外,通常还会用一种写有「功、德、才、赃」四个字的四面陀螺玩「升官图」(图十一),玩法类似现今的「大富翁」。这种游戏演变到後来,发展出许多不同的设计,如「八仙过海」(图十二)、「葫芦棋」(图十三)、「星君图」、「览胜图」、「凤凰棋」、「逍遥图」(也有地方称「小谣儿」)等。仔细观察这些纸上游戏,是不是每一种图案都会出现两次,至於这当中的玄机,翻到下一页亲自玩玩看就知道了,而且你还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用画的或以贴纸来做棋盘呢!

後来又有人发明「碟仙」游戏(图十四),二人以上以手指压住反扣的碟子边缘,口念「请碟仙出坛」,并提出想问的问题,「碟仙」显灵後,碟子会动起来,边缘红色箭头所指的字就是答案,你相信吗? 升官图游戏的工具是一幅棋盘和一枚四面陀螺。棋盘一般为方形,以木板套色印刷。正中并列三格,分别写有太师、太保、太傅每一格下分四栏用小字进行标注,分别写明了德、才、功、赃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奖惩办法。环绕太师、太保和太傅的是三圈大小不一样的格子,每个格子均写有一项官衔,这些官衔依照所属的衙门规类排列,从京内的内阁、六部到外埠的督抚道县均有,在每个格子的下方都用小字附注德、才、功、赃的奖惩办法。在正方形棋盘一侧的最外围一圈,格子中所标注的不是官衔,而是出身,从白丁开始到状元为止共有15种出身。游戏者需从白丁开始首先获得出身才能进一步得到官衔。

清代升官图陀螺

陀螺是升官图游戏的另一个工具,陀螺共分四面,多为木质,也有高级陀螺用红木或象牙雕刻,陀螺四面分别写有德才功赃的字样,高级的陀螺四个字分别用红、绿、蓝、白四色书写,普通的陀螺德才功用红色写,赃则必须用黑色书写。

除了使用陀螺,也有使用骰子的玩法,根据唐代古籍《骰子选格序》记载,升官图游戏“以六骰双双为戏,更投局上,以数多少为进身职官之差”但是以六枚骰子进行游戏的具体规则早已失传。 参与者各用一枚棋子,从白丁起始,轮流转动陀螺,根据陀螺停止转动之后显示的字,按照棋盘上的判词移动棋子,通常德的判词最好,可以获得越级升迁,才也能获得升迁,功则原地不动,转得赃便会被贬黜。

现今试以极简略的文字说说它的内容和玩法。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密密麻麻写上上万字的清代内外文职衙门和官员的名称,每一官员的上面写着品级,下面写着六行“升”和“降”移转的趋向。这六行是用四颗骰子掷出来表现的,两“四”为“德”,两“六”为“才”,两“五”为“功”,两“三”为“良”,两“二”为“柔”,“两”么为“赃”。绯色的“四”是最好的,故称为“德”,“才”和“功”也不坏,“良”和“柔”只平平。这里我才知道从前的版本不知其义的“由”字原来是“柔”字的同音字,为图简便才用这个“由”字,“柔”者“优柔寡断”之谓,做官而柔,自然不是一个褒词,连平平也够不上的。以上五个字都是升迁或滞迟,要降罚的则只有两“么”的“赃”,做官做到贪赃当然要降罚了,不过只要四颗骰子中除两颗“么”之外,还有一颗“四”,那便免于降罚,叫做“赃不行”,说明这位不讲廉政建设的官员有了靠山,得贵人庇助,这是很有现实和讽刺意味的。还有官做得高了,如正一品的大学士和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则干脆掷了两“么”不需要一颗“四”,也明示“赃不行”,说明他们本身便是贵人,再无须人相助,便可公然贪赃枉法无从制裁了。至于为何六项之中,只有一项是降罚,则因为图名“升官”,主要是升,若升降参半,则这种游戏将永无结局,且不为玩此图者主观愿望所喜,这也可见创造此图者的匠心独运。

四颗骰子中若有三颗相同的,叫做“聚”,例如有三颗“四”,便叫“聚四”,作两个“德”算。若是四颗均同,叫“全色”,那可了不起,六项之中,立颁“封典”,恰好是公、侯、伯、子、男加上王爵,那是在玩的时候极罕见的,除非是历史上的刘裕和李隆基,才有此好手气,骰子会听他们使唤的。

入局玩的人每人有两根细长不同颜色的筹子,一根是官员的本职,另一根则是应明、清官制本职之外放差和考成需要而设的,考成是现代语,那时京官的考成叫做“京察”,外官叫做“大计”,定期举行。在明代吏部权重,举行这种“铨典”时真真掌握进退人才的大权,到清代便不怎样了。“铨典”的结果,好的有“卓异”、“内记名”、“保举”、“加衔”、“议叙”、“加级”和“记录”等等,坏的则是“处分”,有“交部”、“革留”、“严议”以至于充军到“军台”。碰到掷着“铨典”,便把另一根筹子放在一专栏上,那时便要看你下一掷的手气了。至于“差使”,原是临时性的派遣,本职仍保留着,差使完毕,仍回原任,例如会试的总裁,乡试的主考,各省的学政,包括同考、知贡举和监临;派往外藩属国的使臣,明代册封亲藩的礼使,祭祀山<SPS=0803>河川的专使。其实连各省封疆大吏的巡抚和总督,都属于差使,并非实职,这以后还要详谈。 玩此图要取胜得采多,当然得靠手气,即常常手下掷出绯色的“四”来,尤其重要的是开局时的一掷,叫做“出身”,出身的好坏决定全局。最好是掷个双“四”,便是生员即俗称秀才或诸生,这是正途,若是连掷几下双“四”,由举人而进士入翰林,这便一帆风顺,可以入阁,可以“拜相”,死后易名之典可以谥“文”。清代左宗棠只是一个举人,他自恃功业盖世,以不得入阁不得谥“文”为憾,竟异想天开,在统兵西北的紧要时刻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这无异是敲一下朝廷的“竹杠”。朝廷无可奈何,只得破例钦赐他一个进士,并给他翰林院检讨的从七品官,这样他是正途出身的太史公了,以后便入阁为东阁大学士,死后并得“文襄”的美谥;不过人们在背后还是称他为“破天荒相公”。

正途出身的即使庸庸碌碌,二十多年也便可官至极品身跻宰辅;若是出手掷个两“二”、两“三”,那便终身蹭蹬,沉浮下僚,只好在官场最低层打滚,品级连“从八”、“从九”都挨不上。这些人的可怜相,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把他们描绘得淋漓尽致,实在可怜亦复可笑。玩《升官图》的人若出手不佳,便兴趣索然,坐看同局意气飞扬、得采频频,而徒呼奈何。 升官图是长宽约一尺半的正方形图案,被黑线分成一块块的长方形格子,并排一定数量的格子又组成长形条带,一条条的长带最后填满正方形的升官图框架里。顾名思义,升官图者,升官发财之图也。

升官图的基本单元就是上面说的长方形格子,其实这个格子还不算最小元素,它还由两个部分所组成:格子的顶部,被划出一个小的方形,里面印上官职名,剩下的部分分别被贯以“德、才、功、庄”四个特征,四个特征下面,分别给以转换的另外一些官职。举个例子,在六部衙门下的官职里,有一个叫做“员外”的官职,不要把员外错误理解成戏剧里的地主老财,这个员外可是正儿八经的政府干部,相当于现今局级,工资虽然不算多,可也有三品四品,外省衙门里的官吏也得侧目。员外条下的四个特征分别对应为:“德”转京府衙门下的府丞,用现代官职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北京市政府的第二把手;“才”转外府衙门里的知府,知府就是外省府一级行政单位的头把手;“功”转本部衙门里的郎中,这个郎中可不是中医师,却是员外的顶头上司,距离部长--尚书,仅有两步之遥。最后一个特征是庄,“庄”转京府衙门较低的官职京判。

除了这张图以外,升官图游戏里还附有一个骰子,骰子是木头做的,是一个尖头的陀螺,顶部有柄,有火柴杆粗细,比火柴杆短些。陀螺有四面长方形侧面,每块侧面写上四特征“德、才、功、庄”中的一个字,如果用大指姆和食指轻轻捏动陀螺的柄,再放开它,这个陀螺骰子就可以在桌上旋转起来,待它停止下来以后,总会倒下来,呈现一面特征字,这就是该游戏参与者在这一轮里所掷的标记了。

参加升官图游戏的人员不限数目,但至少得有两人,否则,一个人孤孤零零地走上升官之路,犹如高干子弟在官场里旁若无对手,权势固然熏天,却毫无竞争的乐趣,也得不到宦途蹉跎的锻炼。

升官图之旅从“起手”开始,“起手”以后的第一个“官职”叫白丁,白丁就是目不识丁的人,白丁当然不算官,属于最低社会地位的一类人,但若把社会地位也按官本位概念纳入“官”的定义里,则白丁也可以视为广义的官,或者说是不是官的官,可能有些人以为这样定义不合逻辑,错了!非但合逻辑,而且具有高度抽象概括出新概念的地方,和近代集合论数学定义“空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集合论的定义里,“空集”就是没有元素的集合,引入空集的定义以后,集合的定义才得以完备。你看,升官图的构思里蕴涵了多么高深的道理!

白丁格属于一条长长的条带里第一个,后面依次出现:童生、案首、监生、秀才等。贡生、举人、解元、进士,探花、榜眼、状元,状元是这一排的最后一个格子。现代人大多不熟悉其中一些名字,比如监生,《儒林外史》里面就有个很吝啬的严监生,监生仅仅比白丁高三个基本社会地位单位,文化程度很低,钱又不多,哪得不吝啬?又比如解元,解元就是乡试第一名,乡试是明清时期各省的会考,取中省第一名,犹如一个省高考第一名,在青年举子里,也可以独步高视了。明朝的才子唐寅,字伯虎,就是弘治时期江南贡院乡试的解元,不要小看江南乡试,江南乡试在明清时期里是质量最高的乡试。俗语里说,天下才子出三江,每年京试里,江南举人总占据了最大份额,就不消说江南乡试的第一名了。可那唐伯虎,却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恃才傲物,赴京赶考里,被众人抬举得不知天高地厚,终于酒醉后大言,说他已经猜到考题了,因为有一个主考官和他私交甚好,而主考官的一个乡人恰恰想贿赂那官。唐的大言被嫉妒他的人反映到朝廷,案发以后,把乡人企图贿赂考官的事一并兜了出来,唐伯虎解释不清楚,下大狱,被定罪为科场舞弊,落得个除名,从此失去了挤身仕途的机会,转而攻诗、书、画,后来成为有明一代大家,这是走题的话了。

参加升官图游戏的众人,可以各用一个小物件以便标志自己在宦途中的位置,开始时,大家都把物件一起放在“起手”处,表明大起点是平等的,没有人以出身高贵可以占据任意的官位,然后大家轮流旋转陀螺,以旋转结果的某一特征字所对应的官职,挪动代表自己的小物件,例如小刀,小石头,小铜钱等等,挪到新的官职格子里,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依次进入太师格而后荣归。

太师是升官图里的最高官位,严格讲来,太师其实不能叫做官,至少在现实里不是最高的官。当然,广义定义下的官可以包括太师。太师,就是皇帝青少年学习时期的老师,既然当过皇帝的师傅,皇帝即位以后,太师大约总是可以当上一品宰相的,但这要看老皇帝是否决定决定此皇子为储君,要是皇帝有许多皇子,那就要看皇子师傅的运气了。而且,太师也不一定都是名副其实的学问渊博之人,有些奸臣,例如董卓,不过是一介武夫,只不过把陈留王,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扶了上去,就把自己美其名曰为太师,可见太师虽然不算现实官场的官,却是地位极高,道貌岸然的官了。

官至太师以后,已经封了顶,如果还想升迁,就只有皇帝了,最发人深思的是,升官图的始作俑者可以把白丁广义化到官里,却不把皇帝广义进去,何也?盖皇帝是不能靠升迁上去的,倘若太师有升迁上皇帝的非分之想,如董太师者,那就可能有杀身之祸。

在太师位置的玩者,只有在掷了德以后,才算“荣归”,荣归就是光荣地退休还乡,这在升官图游戏里,算是最后取得了胜利。太师的屁股后面跟着太傅和太保,这两个官都可以靠掷德或者才上去,但奇怪的是,当他们掷庄时,却只是“不动”,注意,“庄”字在升官图里被写成是简体字的“庄”再加上一点,那时还没有简体字,实际上是“赃”字的异形字,赃就是贪赃枉法,可能在升官图游戏里,为使掷赃的人心理上好受一些,就用了这个不是赃的赃。我始终弄不明白的是,为啥太师、太傅、太保在犯了贪赃枉法的罪行或者错误时,受到的惩罚是官位沿地“不动”?等待下次掷个德或者才,再升迁或者荣归,是不是“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在作怪? 玩升官图曾经是非常流行的年俗,家长常鼓励孩子们进行这个游戏,希望这个游戏刺激小孩读书上进进入仕途。

也有文人以升官图为主题作文做诗,讽刺朝政,明末曾有诗:“纷纷争欲做忠臣,杨左孙周有几人,当日忠臣不惜命,近日升官有捷径”

升官图是中国传统的图版游戏,和流行的电脑游戏大富翁非常相似,有业者以升官图为蓝本开发类似的电脑游戏,令古老的游戏在信息时代重现。

清代升官图游戏电子档 可供下载打印出图。 《升官图》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游戏,据说汉代早已有之,称为“采选”,后继起于唐代的李<SPS=1715>,宋代刘敞有过《汉官仪新选》,称为《选官图》,著名学者刘继庄尝欲自制“升官图”。这些实物都已不可见,但它的意图和作用,便说明是一种寓学问于游戏的玩意,说是能将“职官考课铨选之法皆了然,亦读史之一助也,贤于博弈远矣”,虽然它一样是博采赌胜负,却说是“贤于博弈”,可见得它是“为学”的成份多于游戏。我无意也不能深入于它的考据,只能说说今天能见到的实物的《升官图》。

那便是明、清两代的《升官图》。据说现代的《升官图》创始于明末的倪元璐,说起此人而会创作此图,真有些令人惊奇,他是崇祯朝五十一位宰辅中之一个,李自成攻陷北京殉节,南都易名之典是极崇高的“文正”。这样道貌岸然的人物居然会搞这种玩意儿,可见此图之不凡。其实明季的士风有的的确很通脱超俗,和南宋甚至清代大不相同。倪元璐还把“诰命”给了他的小妻,曾大大给头巾气的朝士攻击过一通,但临大节的时候却慷慨捐躯,正和写小说、唱山歌的冯梦龙、凌<SPS=0711>初一样,并不因搞那些俗文学便能掩他们的忠烈大节。

倪元璐创作《升官图》当然也只是传说,不像冯、凌两位在著作上署了名,很多人这样说,我也深信不疑。不过清代的职官虽一沿明制,但也有部分的改动,《升官图》自然也随之有所变更,大致是按照乾隆四十五年的官修《历代职官表》中清代职官为基础,一直到清季光、宣之际官制改革为止。那种昙花一现的新官制则并不曾在图中出现过。

笔者所见到和玩过的只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石印本,方方的一张厚纸印制,其大恰占一张八仙桌的主要部份,刚好在那时盛行的石印印石上印刷;若是铅印,是没有那么大的印架的。我孤陋寡闻,所见到的《升官图》仅此一种,据说还有各种《升官图》,有清末新官制的,有民国的,有武职的,但玩的人只取此一种。听说周一良先生藏有各种《升官图》,有木刻印制的,可惜没有眼福一见。

二三十年代玩此图时,还不懂得去研究一下它的版本,那时因为玩的人多,销路广,印制的书坊很不少,内容也略有不同,当然都在那时印刷中心的上海印制。随着时代的进展,年轻人已不复玩此图,到三十年代中,到处可买到的东西突然销声匿迹,再也见不到了。到了八十年代,和一位老朋友谈天,慨叹于所见到的一些文章和**电视中对官制的无知,朋友说这些作者和编剧要是玩过《升官图》便好了,我也同意此说,同时也感叹已久无此图,徒成为早年的回忆。

《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全都失传了么

  关于三坟、五典、九丘、八索的来源,早期的古书中不断有零星记载。 但没有全貌了。  《春秋 左氏传》中有:  (传十二·十一)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