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的《度人经四注》 中的时间、 空间学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5收藏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的《度人经四注》 中的时间、 空间学说,第1张

《度人经》 本身包含的哲学思想, 主要是宇宙生成论。 《度人经》 的作者和另三位注者严东、 薛幽栖、 李少微都受汉代哲学很大的影响, 基本都是炁一元论者, 认为是梵炁生成一切。这个梵炁是原初物质、 万物的发生因的意思, 并无本体的含义。薛幽栖明确认为道也只是炁。李少微虽同意梵炁生成一切但是是杂气, 但又认为炁是有, 道是无, 道不是炁。成玄英与他们皆不同, 他虽承认梵炁的存在, 但说梵炁只是混杂之炁, 真正作为原初物质的叫做妙炁。至于其中原因, 下文具体分析。梵炁通过演化而生成时间、 空间和万物, 时间的单位叫劫, 空间的单位叫天, 这些说法均来自印度哲学。关于时间的学说, 比较简单。 《度人经》 、 严东、 薛幽栖、 成玄英均认为宇宙开始时初劫叫做延康, 之后是龙汉, 再是赤明。成玄英进一步说, 延康劫时混沌未开, 只有妙炁; 龙汉劫混沌初开, 仍未有万物; 赤明劫始有阴阳日月, 诞生诸天。妙炁绕诸天一周, 便是一年; 与五方五行之炁交汇, 便产生四时和万物。而李少微说法不同, 他认为先有龙汉劫, 然后是赤明劫; 最后是延康劫, 三个大劫加若干小劫组成一个大周期, 当延康劫末时, 种民四天以下, 一切彻底毁灭。

然后是关于空间问题的诸天说。诸天说可能是 《度人经》中最复杂的问题, 已有几位学者对其进行总结, 但都不够完整,问题是他们都把 《度人经》 中的诸天说当做完善的学说。笔者现将经中和四位注疏者的诸天说总结如下。五者的诸天说相同的地方是都认为有三十二天和大罗天, 此外就都是分歧。 《度人经》 给三十二天命了名, 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四位注疏者都认为三十二天代表修行境界上的高低, 分为四大境界, 即欲界六天、 色界、 无色界和种民四天。但在空间位置上, 则是四方各分布八天, 且完全没有高低的不同。区别在于, 严东认为色界有十二天, 无色界有十天, 薛幽栖则改为色界有十八天, 无色界只有四天。李少微和成玄英则认为色界十八天可进一步分为色尘六天、 细尘六天和轻尘六天。李少微还不忘说, 境界越高则享寿越长。三十二天之上, 分歧更为复杂。严东认为三十二天之上有大罗天, 大罗天由梵炁生成。但大罗天不是一层天, 而是黄天、 苍天、 青天三层天的合称。梵炁分化为**的元炁、 白色的始炁和青色的玄炁, 三者分别生成黄天、 苍天和最高的青天, 三天合称大罗天, 或大梵天。严东也曾说大罗在玉清之上, 还说上清是紫微宫在玉清之上, 但严东恐怕并不把玉清当做一层天的名称, 那么严东持的应是三十五天说。与严东相比, 《度人经》 提到了三十二天上有大罗, 也提到玉清、 上清, 但未提及有三天, 而当时玉清、 上清、 大罗很难说是不是一层天的名称, 那么 《度人经》 中的是三十二天说或三十三天说。从现存文献看, 成玄英的诸天说和李少微基本相同。但李少微的说法更是漏洞百出, 他明确说总共有三十六天, 又说有三清天, 但又说上清天就是玉清天, 也就是大罗天。又说大罗天在三天之上。那么三十六天中最高的四天是哪四天?三清天究竟是几层天?大罗天和三清天是什么关系?李少微完全无法说清, 同样, 成玄英对此也是含糊其辞。此外, 李少微认为还有与三十六天相对应的三十六地。最奇特的还是薛幽栖的说法, 有些学者认为薛幽栖主张三十二天说, 这是个误解。薛幽栖认为在三十二天之上, 另有层层提高的三十六天。他将三十二天中之前的三界二十八天称为小罗天, 种民四天称为中罗天, 这三十二天合称四梵天 (而李少微则把种民四天称为四梵天) 。之上另外的三十六天合称为大罗天。薛幽栖的矛盾在于, 他既说有三清天, 又说上清天也就是玉清天; 既说这层天是三十六天中最高天, 又说这层天是高于三十六天的另一层天。那他究竟是认为有68还是69层天呢?关于诸天说, 无一人不自相矛盾, 尤其对于三清天和大罗天各自指什么, 完全没有统一的意见。可见道教在改造佛教的诸天说时是何等的狼狈不堪了。

在这里关于三十二天境界的高下, 成玄英初步展露了他的哲学才能, 他认为欲界的人有六欲根, 净化一根则可上升一天,六根俱净就进入色界, 再逐步净化六色尘、 六细尘、 六轻尘, 则进入无色界。无色界第一天的人没有形体, 只有心识。修行炁观, 可进第二天。舍弃心识, 达到无为, 可进第三天。这里的无为与下文兼忘是同义, 特指将空有等一切都看作无。成玄英指出, 这样则只保留了真, 而失去了应。如能将真与应统一, 认识到若有若无, 既无形象, 又能生成万象, 则升第四天。关于三十二天, 保留的成玄英的疏文至此结束, 很明显, 这里是成玄英重玄学思想的第一次登场, 我们猜测后面他也许会说达到非有非无的境界就能升入种民四天。在 《度人经四注》 中借空间来论述修行境界, 并不是只有成玄英一人, 但他的论述最为深刻。此前在解释原始天尊说经十遍的一段经文时, 也只有成玄英一人将其解释为修行境界的提高。 《度人经》还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仙道贵度,鬼道相连”之旨。《度人经》卷二至六十一卷,每卷各立品目,内容据第一卷加以阐述,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根据阴阳、三才、五行之理论,说明宇宙生成、人物繁育及其顺德济功之道。如《玉明运度品》、《阴阳离合五行化体品》等。第二类举陈消灾、辟邪、制鬼、鎭魔之方,以尽祈禳济度之用。如《祈禳水旱品》、《斩灭五行邪怪品》等。第三类论保形养神、长生成眞之方。如《长生乆视品》、《回生起死品》等。各卷文体结构与第一卷相同,但间附眞雯寳符。

度人经自道家玄学盛行,南朝起历代多有注释。多有以丹道注释者。然其经文,以十为用。在数术上是超过九转金丹大道的。注释中以北宋初陈景元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最重要。其中严东、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四人注疏中,又以李少微(清微派祖师),成玄英(唐朝哲学巅峰)的注解最为精彩玄奥。严东、薛幽栖的哲学思想明显较李少微、 成玄英二人的原始、 粗陋。成玄英的疏是对李少微的注的疏解,所以成玄英注解《度人经》的思想跟李少微最为接近,他们虽承认梵炁的存在, 但说梵炁只是混杂之炁,道不是梵炁,道是虚极之理,真正作为原初物质的叫做妙炁。此外成玄英和李少微都提到了真和应这对概念, 但并无深入分析。

《度人经四注》 中两个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概念玄和梵。先将关于玄的不同含义 (除去用作专有名词如玄都、 玄武等) 总结如下, 《度人经》 中 “玄” 的含义有: ① “玄坐” 的玄, 通悬; ②微妙; ③炁; ④空。严东注: ①空; ②炁; ③深奥; ④黑色; ⑤天; ⑥深远。薛幽栖注: ①微妙、 隐秘; ②空; ③真; ④道; ⑤天; ⑥炁。李少微注: ①主观方面能认识道的智慧; ②客观的至理、 妙数; ③微妙、 深奥; ④天; ⑤空; ⑥阴。成玄英疏: ①天; ②黑色, 众色之主; ③无穷无极之貌; ④空; ⑤微妙; ⑥至理。作这些罗列并非无用, 至少可以看出成玄英、李少虽还未将玄按照重玄学解释为不滞, 而仍按传统解释为天、 空, 但他们并不同意将其解释为炁, 反而解释为理。

然后总结 “梵” , 《度人经》 中 “梵” 的含义有: ①天; ②炁。严东注: ①炁; ②天; ③道; ④真。薛幽栖注: ①道; ②玄; ③天; ④真; ⑤炁。李少微注: ①天; ②炁; ③通泛, 混杂; ④通泛, 遍在。成玄英疏: ①炁; ②通泛, 混杂。现能清楚地看出成玄英和薛幽栖代表两种对立的立场, 而李少微接近成玄英, 严东接近薛幽栖。薛幽栖将梵、 道皆看做是炁。而成玄英与李少微的解释, 将泛杂说成是梵的本意, 梵炁并不是高贵的万物始祖, 而是杂炁, 是指掺杂了两个星宿的炁, 这样大大降低了梵的地位。这种解释出于两种考量。首先是哲学立场的考量, 成玄英与李少微认为道是真常之理, 不是梵炁, 而薛幽栖认为梵就是道, 也就是梵炁, 这是成玄英与李少微决不能同意的。还有就是出于宗教立场的考虑, 成玄英与李少微的思想较之前的道教学者都要成熟。他们对于印度思想中的概念, 能为道教所用的就照用不误, 印度味过重且与道家理念不合的则坚决不用。 不像之前的大多数道教学者, 对于佛教的思想概念食而不化, 勉强进行调和附会。梵完全是一个印度词汇, 早期道教常常对佛教思想及佛教顺带引入的印度其他哲学思想采取 “拿来主义” , 以此丰富道教的理论体系。对于 《度人经》 这样将梵摆在一个至高的地位, 成玄英与李少微也是不同意的。

云豪度人经是一部佛经,收录于大正藏的藏经分类中的“道藏”中第45本经典,即《大正藏》第1455册。《云豪度人经》是一部关于佛教戒律的经典,主要内容是讲解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戒律,以及如何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据传说,这部经典是由南传佛教大师龙树菩萨所著。经文内容囊括了佛教三藏戒律中的戒律体系,包括出家众和在家众的持戒处世之道。佛教戒律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云豪度人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经典,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佛教戒律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佛教徒中,这部经典也有着广泛的传承和研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