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一下如图古籍的版式《淮南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描述一下如图古籍的版式《淮南子》,第1张

此为沈仲涛旧藏,以其钤有“研易楼”也。

清嘉庆九年(1804)宝庆经纶堂重刻本,十一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栏。

(注:黑口OR白口需看原书,看不出来。暂且写个白口。)

其形式基本为卷轴。史料记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刻印技术,始于隋。唐朝时宰相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要刻印。刻书风气,由此转入鼎盛。

造纸术的发明,尤其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同时,宋朝的书籍刊印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宋代雕版印刷盛行,从而刻本取代抄本成为图书流传的主要形式,线装书以宋刻为最佳,也最古老。其书多出自名匠之手,肥细有度,宋版刊刻的书也是后世书籍的典范。北宋刊本的特点是:单边,白口,大字,行款,墨色浓厚,疏朗悦目。版心口刻字数,中刻书名,下刻刊工姓名。字体接近手写。早年用欧阳询的书法,后流行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纸质匀称,纸张光洁坚韧,黄白两色。 其字均为匠人雕刻,不古不今,字体奇异,与宋元均不相同。字小,墨色亦浅。明嘉靖以前,盛行黑口。字体款式都继承元代,和元版极其近似。嘉靖年间,刻书风气骤变。北宋的白口本又在社会上东山再起。黑口本几乎绝迹。版式和北宋本相差无几。字体也采用欧体、颜体,但是刻功欠佳,给人以呆滞的感觉。纸张是上等白棉纸,洁白细腻,墨色鲜亮。这种变化,与当时文化上追求复古运动密不可分。另外,明后期,许多书籍用手写体刻版,还有用行、草书刻版的,可谓独树一帜。

明万历后,黑口本又渐多。字体发展为方正字体,笔画古板。明后期盛行朱、黑套印书籍。这类书多为白口,左右双栏,中无界行。正文字体是宋体,白纸,黑字,彩色评点,令读者赏心悦目。

书籍插图是晚明时期的一大特色。主要涉及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刻画精美,线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品位,并且发展出几大流派,争奇斗艳,各有特色。在我国的书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清鸦片战争前,仍在沿用明末的风格。清初的刻本,字体分为软、硬两体。硬体是明末的方笔体,软体为手写体。康熙后,又恢复了呆板平庸的“宋体字”。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古代书籍的版式风格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继承、再创新、又回归的轮回过程。一种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它所传达出的文化、精神、民族传统,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描述一下如图古籍的版式《淮南子》

此为沈仲涛旧藏,以其钤有“研易楼”也。清嘉庆九年(1804)宝庆经纶堂重刻本,十一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栏。(注:黑口OR白口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