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那些著名的书法碑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6收藏

我国有那些著名的书法碑帖,第1张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附: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名单

国家级珍贵碑帖

00515 萧敷及敬太妃墓志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博物馆

00516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五年

(631)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17 魏元丕碑 东汉光和四年(181)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8 范式碑 三国魏青龙三年(23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9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0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21 皇甫诞碑 (唐)于志宁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十七年(643)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2 李思训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唐开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23 大智禅师碑 (唐)杜昱撰文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宋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0524 李秀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郭卓然摹勒并题 □慈敏 张昂等

镌 唐天宝元年(74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0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1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元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2 瘗鹤铭 (南朝梁)华阳真逸撰文 上皇山樵书 南朝梁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73 龙藏寺碑 (隋)张公礼撰文 隋开皇六年(586)刻石 元拓本 沈

树镛跋 上海图书馆

00574 昭仁寺碑 (唐)朱子奢撰文 唐贞观四年(630)刻石 宋拓本 北

京大学图书馆

00575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6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7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578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

00579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

物馆

00580 郎官石柱记 (唐)陈九言撰文 张旭书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刻石 宋拓本 王世贞跋 上海博物馆

00581 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撰文并书 李旦篆额 唐天宝十一年

(75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82 滑台新驿记 (唐)李勉撰文 李阳冰篆书 唐大历九年(77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583 神策军碑 (唐)崔铉撰文 柳公权正书 唐会昌三年(843)刻石 宋

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584 许真人井铭 (五代)徐铉撰文并书 十国南唐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585 水头镬铭 (宋)黄庭坚撰文并书 邢肃刊 北宋元佑二年(1087)

刻石 宋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0696 (开皇本)兰亭序 (晋)王羲之撰文并行书 隋开皇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697 争座位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行书 唐广德二年(764)刻石 宋

拓本 何绍基跋 上海图书馆

00698 十七帖 (晋)王羲之草书 唐大历元年(766)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699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00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博物馆

00701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王

淮等跋 上海博物馆

存四卷(四、六至八)

00702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03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704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5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6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三卷(二、四、五)

00707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五卷(二、四、六、八、十)

00708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王

世贞跋 南京大学图书馆

存一卷(六)

00709 汝帖十二卷 (宋)王寀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0 兰亭续帖上下册 北宋政和初年刻石 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

00711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 北宋宣和二年(1120)刻石 宋拓本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2 鼎帖 (宋)张斛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图书馆

00713 绍兴米帖 (宋)米芾书 赵构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南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14 历代钟鼎款识法帖 (宋)薛尚功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5 西楼苏帖 (宋)苏轼书 汪应辰辑刻 南宋乾道四年(1168)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716 松桂堂法帖 (南宋)米巨容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17 甲秀堂帖 (宋)庐山陈氏辑 李氏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8 忠义堂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书 南宋嘉定八年(1215)刻石 宋

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

00719 群玉堂帖 (宋)向若水摹 韩侂胄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20 英光堂帖 (宋)米芾书 岳珂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21 郁孤台法帖 (宋)聂子述辑 南宋绍定元年(1228)刻石 宋拓

本 上海图书馆

00722 凤墅帖 (宋)曾宏父辑 张节摹勒 欧阳信明 欧阳庚等刻 南宋

淳佑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十二卷

00723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4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5 宝晋斋法帖十卷 (宋)曹之格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640 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刻石 清出土初拓本 蒋祖诒跋

上海图书馆

01641 曹辅墓志 (宋)杨时撰文 陈渊书 囗经篆盖 翁文模镌 南宋建

炎二年(1128)刻石 明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642 孔宙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154

01643 张迁碑 东汉中平三年(186)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644 赵清献公碑 (宋)苏轼撰文并书 北宋元佑四年(1089)刻石 明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707 集古印谱二卷 (明)顾从德辑 明隆庆钤印本 开封市图书馆

01708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泰州市图书馆

01709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0 杨氏集古印章四卷 (明)杨元祥辑 明万历十五年(1587)钤印

本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01711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

钤印本 安徽省图书馆

01712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刻朱墨套印本 湖南

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3 罗氏古今印薮不分卷 (明)罗龙文辑 明钤印本 安徽省博物馆

01714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5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6 泰山刻石 传(秦)李斯篆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 明

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717 乙瑛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8 伊阙佛龛碑 (唐)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正书 唐贞观十五年(641)

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719 天一池碑 (元)揭傒斯撰文并书 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明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1837 乐善堂法帖 (元)赵孟頫书并绘 顾信摹勒 吴世昌 茅绍之镌

元延佑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838 真赏斋帖 (明)华夏辑 章文镌 明嘉靖元年(1522)刻石 明拓

火前本 故宫博物院

01841 甘氏印集四卷 (明)甘暘篆刻 明万历刻钤印本 南京图书馆

01842 方元长印谱五卷 (明)方逢吉篆刻 朱统■辑 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钤印本 湖北省图书馆

01843 郑弘佑印谱一卷 (明)郑基相篆刻 明崇祯六年(1633)刻钤印

本 安徽省图书馆

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

1、篆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类。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和六国古文字等。小篆是专指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定文字,流行于秦汉。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早在上古时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符号文字出现,虽然其文字功能还没有从图画记事的简单作用中摆脱出来,但与后来中国文字的渊源关系已比较明显。

2、隶

隶书从秦经西汉到三国,在楷书创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但其形体却时有变化和美化。西汉的隶书还保持秦代的遗风,到东汉,特别是末期,就趋于工整细巧。结体平扁,笔划里边出现了波磔(汉字中的捺),形成了汉隶的基本形态。

晋唐以后至近代,虽然各种书体,特别是楷体盛行,但是隶书仍然广泛流传,就是由于两汉的隶书结构用笔富于变化,风格多样,艺术性强的原故,它始终博得人们的喜爱。

3、草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一般认为是书写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字右仍有波磔,这是它保留隶意,不同于今草的特征。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4、行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

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书写流动,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为广泛。

5、楷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古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最初产生于西汉的民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内有不少隶书的痕迹。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汉魏时是楷书逐渐成熟的时代,还有许多章草(即草隶)的笔法,东晋才是楷体的盛时,现存在的最早楷书只有三国时钟繇等人的作品。另外,当时还有“吴之谷朗碑”等,字体笔划和楷书相近,其中有些章草痕迹。要注意草书并不是在楷书之后才有的,就和简化字一样,草体楷化,字就简单多了,也便于学习。

扩展资料

古代著名书法家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

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参考资料:

-书体

古时候书家一如浩瀚无垠星空的星一样多,枚不胜举,就在书法字典记述的有名有姓的就会有几千名。书法家赵孟頫。称之为书圣,写的兰亭序,是书史上第一隶书。是晋韵的意味着。字具遒美劲力。制胜于流便,无定法,情性主要表现出了文人墨客雅致。唐朝颜真卿是喜爱的第二位书家,其祭侄稿属于第二行书。奔突情感,辛酸泪书,写下了心电图检查。颜体,字的笔画骨筋肉体皆备,圆转方折皆存,空气厚实,刚直不阿状,端肃整顿。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前221年),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现行政策,由丞相张仪承担,在秦朝原先采用的籀文籀文的基本上,开展简单化,撤销别的六国的异体字,研制的统一汉字书写方式。一直在我国时兴到西汉末年(约公年8年),才渐渐被篆书所替代。从这种方向上说,张仪可以说我国较早的书法名家之一。但这一观点并不是很精确,终究张仪是管理方法新文本研制工作中,研制文本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项目,并非一人之功能够进行。  

  周、秦、汉、唐是中国书画发展趋势的关键历史时期。大家先而言秦代的书法名家程邈。程邈,字元岑,开创篆书,内史下邽(今陕西咸阳)人。流传他最先将篆字改革创新为篆书。蔡邕称其" 删古立隶文"。秦隶书并没有彻底摆脱篆字型体,文本形状古色古香浑厚,具备万钧之势。

陈遵:西汉时的书法名家。而西汉时期,可以说成书家人才辈出。张芝,汉朝书法名家,造就了草体面世之后的第一座高峰期,他将那时候时期的字心差别、字的笔画分离出来的草法,改成左右牵涉富有转变的新书写,颇具原创性,在那时候危害非常大。被称作"草圣"草体之祖",其书法艺术被称作"一笔书"。汉朝的书法名家也有许多,例如杜度、史游、崔瑗、蔡邕、师宜官等。在其中许多书家中间有明晰的中医师承关联。史游曾以隶草创作《急就章》,崔瑗、杜度以章草著名,后代合称“崔杜”。

书法的书体,按大类分为篆、隶、草、真、行五类。

篆书书体最古,是秦代以前通行的汉字字体的统称。其中,以秦代小篆为代表。小篆又称“铁线篆”,是秦统一中国后废去六国文字,在秦篆的基础上颁行的当时的规范汉字。其书体特点是笔画粗细均匀,字体圆润。小篆以前,通行于秦国内部的文字书体称为秦大篆,其特点与小篆接近,但更为古朴,现存典型的字帖就是《秦石鼓文》。篆书中还有两类书体,一是先古时期的甲骨文,一是夏商以来铭刻于钟鼎青铜器上的“金文”,称作“籀书”。在书法中,这些书体都笼统地称为“篆书”。篆书字体的字形与今天的汉字有极大的差异,故除去考古、文字学等专业领域,只见与书法与篆刻作品。

隶书始形成于秦代,到了汉代成为通行的规范汉字,由隶书起,汉字字形由长圆转为扁方。隶书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笔画揲笔。有“蚕头燕尾”之称。

随着隶书而产生的是章草,这是当时一种速记的字体,后来的今草与狂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些书体统称为草书。草书的产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记录速写的需要,所以书体笔画相连,又多省笔与简笔。

到了两晋与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楷书,将原先隶书中上挑的揲笔,变为下挫的顿笔,字体更见方正。这种书体基本奠定了今天汉字的面貌。楷书的楷,有楷模典范之意,过去也叫真书。真书中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书体,见于北魏时期的碑刻,与后世的碑刻由书家写出,转拓于石上凿刻不同,此时的碑刻,都是直接将字写于石上再凿刻而成,且其字体虽作楷书之写法,但仍保留很强的隶书味道,故后世称其为“魏碑”体。

行书是随着楷书的出现而产生的,最早见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贴,亦是在楷书书体的基础上的速写法,只是较草书为工整,采用连笔法,而基本不用省笔与简笔。行书亦分行楷与行草两种,行楷更近于楷书,连笔较少;而行草较多连笔,且部分采用草书中的简笔与省笔。

以上即是书法书体的大类,至于细分则各家皆成一体风格,如楷书之钟、王、欧、颜、柳、赵,草书之张、怀等等,数不胜数。

中国书法没有八大字体,只有五大字体,分别是:

1、隶书:

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2、楷书:

楷书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3、篆书:

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

4、草书: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5、行书: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我国有那些著名的书法碑帖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名单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