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的主要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俗世奇人的主要内容,第1张

全书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

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小说中既有作家想要肯定的人物,比如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等,他们具有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每个行当里的能耐人,他们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认真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

《俗世奇人》里还有一部分是褒贬都有的,比如苏七块,妙手回春的同时,缺少点医者仁心;蓝眼,火眼金睛的同时,缺少点自信。

还有一部分则是作家讽刺批判的对象,比如死鸟贺道台、酒里掺水的酒店老板、靠卖嘴皮子的杨巴等,在他们身上读者看到了良知和道德的欠缺。作家用看似轻松的笔调,写出了对民族前途的忧思。

-俗世奇人

常听爷爷辈的老一代人说的事,那是明时朱元璋洪武时期的事了,当时朱元璋还在艰苦创业,有次作战路过淮河边一个镇上,事物缺少,人困马乏,天气炎热。大部队都好久没吃喝了,都口渴厉害,距离淮河还有几十里地,但快坚持不下去了。

有前哨兵发现了一口水井,因天气炎热很久没有下雨了,井水水位很深,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打水上来,不一会儿这事就传到朱元璋那里了,朱元璋很快就和其他大将来到水井边,都在想办法,急得焦头烂额,也没想到好办法。眼看大家口渴的坚持不了了。

朱元璋也是急得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要是井口斜一点倒一些水不就可以往下游些了吗。这样打水就很方便了”。只见朱元璋话刚落音,井口真的斜了倒了。众人都惊呆了,此时也可以看见水了。这就是所谓的皇帝真言吧!

此事是个传说,也可能是有其事肯定没有那么神奇。不过在我们这一代流传很久了。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朝代立的久了,他的历史上好人变会多一点,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他的历史上好人就会少一点。因为朝代时间长,写史的人是本朝人,写的自然好,朝代短了,则写史的非本朝人,当然坏人坏事坏话就多了。”

就像刘邦斩白蛇起义,母梦见雷电与神遇而生,唐高祖李渊有三个乳房,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体有金色异香,几日不变。都是为了神话开国皇帝本就有天命当皇帝,让人更相信天命所归。崇拜而已。

就像现在某人事业有成,就会把他以前的事情传到神乎其神仿佛本就如此。“人家就是那命,我们就是平民百姓”。这种认命的状态。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奋斗,也许就那命吧。

《酉阳杂俎》 <<山海经>> <<穆天子传 >> <<茶经>> << 逸周书>> <<老乞大>> <<朴通事>> <<杂事秘辛>> <<古今注>> <<搜神后记>> <<大业拾遗记>> <<玄怪录>> <<次柳氏旧闻>> <<明皇杂录>> <<因话录>> <<奉天录》 《广异记》 《封氏闻见记》 《独异志》 《桂苑丛谈》 《历代崇道记》 《河东记》。。。。。。《四库全书》里面都有啊,我有四库全书的电子档,你要的话我发给你,你告诉我你的邮箱。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俗世奇人》里面记性差,不认人,只认牙的是谁?

这位知友,《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版本包含18篇小说,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 2016年版本包含36篇小说。

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 

2018年8月11日,《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认牙

有一个牙医叫华大夫,医术顶天,只要病人一张嘴,华大夫就知道病人的哪颗牙动,哪颗牙疼,哪颗牙酸。华大夫还能把真牙修得像假牙一样漂亮,把假牙修得像真牙一样耐用。华大夫医术为什么这么高?真令人费解。

华大夫有一个毛病,就是不认人。你昨天刚从他那儿治完牙,第二天在街上遇见他,他就不认识你了。但是有一天,华大夫抓住了一个罪犯。别人问他怎么抓住的,华大夫说,他曾经帮助罪犯治过牙,认出了他的虎牙。现在大家都说:华大夫只认牙,不认人。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治牙上,医术能不高明吗?

这是冯骥才《俗世奇人》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他善于通过曲折生动、精妙有趣的故事来刻划身边普通又不凡的市井人物,揭示生活的哲理。一般而言,小小说以离奇曲折的情节,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和独特的社会环境三大要素组织成文,往往以出人意料的结局引发人的思考,达到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认牙这个故事的构思精妙之一在于巧设悬念,欲扬先抑。文章开篇交代人物的职业、性格,并以两个“费猜”设置了两个悬念,这为后文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一是华大夫非同寻常的“能耐”: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牙医“医术可谓顶天了”、“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这近乎夸张的语言不得不让人产生好奇,心理反复地疑问“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

或许你不相信,但这可说是作者有意为之,否则不能突显华大夫的高超牙医技术,也难以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调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急想知道下面会有什么事发生。

二是他那健忘的“毛病”:一个“人善”、“正派”、“规矩”的老人,天天与人打交道,可是却“记性差”,换了任何人都觉得忒健忘了,也就自然生发奇怪的问号,“可为嘛记性这么差?”。

当一切让人觉得看似两处不可思议的特性集中反映在华大夫一人身上时,也就意味着会有故事发生了,那么小说会有一个怎样让人期待的后文呢?两个悬念又会怎么解开呢?而要想了解这一点,必然要在即将发生的故事才能得以知晓。

小说矛盾至此得以解决,把一个治牙医术高超的华大夫放置在这样一件事中才更能证明他的“顶天”的医术,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小说正是体现在这个“巧”字上了,一切都似乎在情理之中却结局又在意料之外。

1、傅介子斩杀楼兰王

傅介子与部下都带了金币,扬言是要赠送外国的礼物。到了楼兰,楼兰王并不亲近他,他就假装离去,到了楼兰西界。

让译员传话:“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于是拿出金币给译员看。译员还报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财物,就来会见使者。

傅介子与他同坐饮酒,陈列财物让他看。酒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天子使我私报王。”就是说汉朝皇帝派我向大王秘密报告。

楼兰王相信了,起身跟着傅介子进入帐中密谈,两个壮士从背后刺楼兰王,剑刃穿出胸前,立刻死去。他的侍从人员都吓得逃散。

傅介子宣告:“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因此没有引起动乱。

于是傅介子带了楼兰王安归的头回朝廷报告,文武大臣都称赞他的功绩。昭帝下诏说:楼兰王安归曾为匈奴间谍,拦杀了汉朝使者。发兵杀掠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批人马。

以及安息、大宛等派来的使者,抢去汉朝使者带去的节印和安息、大宛所献之物,违背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出使斩了楼兰王安归的头,已挂在北阙,给予适当的报复,而不烦兴师动众。

现在封傅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动手刺杀楼兰王的两个壮士都补为侍郎。汉朝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都善”。

2、刘询身毒宝镜

《西京杂记》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汉宣帝幼时被收系在郡邸狱时,胳臂上还佩戴着祖母史良娣编织的彩色图案的宛转丝绳,上面系着来自身毒国的宝镜一枚,宝镜像八株钱那么大。

传说这枚宝镜能照见妖魔鬼怪,能够佩戴它的人会得到天神的祝福,因此宣帝从危难中得到了解救。

汉宣帝即位后,每每拿起这枚宝镜长时间地感叹呜咽。他曾用琥珀装饰的竹筐装宝镜,用戚里出产的织成锦(又名斜文锦)包裹。汉宣帝驾崩后,宝镜不知哪里去了。

万里之遥的印度宝镜出现在西汉并非无稽之谈。张骞出使西域时曾身处大夏。并从大夏商人那看见了身毒国的商品。

此镜或是得于彼时。张骞还朝后或将宝镜赠与太子刘据,刘据希望长孙病已能逢凶化吉,便让史良娣编织丝绳,系起宝镜。

3、袁天罡断龙脉

在阆中古城东南郊,有一奇异的山脉绕古城蜿蜒向南,其山形地貌如一条游龙,故名“蟠龙山”。在其“龙颈”处有明显被人工挖凿的痕迹。

据当地老百姓说:这是被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纲“断龙脉”时“锯”断的。因为唐太宗接到报告,称西南千里之外有天子之气。袁天纲遂奉命测王气到了西南。

在阆中见大小蟠龙山如两条蛟龙盘绕其后,凤凰山高举凤头,左右张开两翅,若揽若抱,形成龙凤之势,于是便命人将大小蟠龙山结合部砍断以破龙脉,以此确保阆中“方圆百里之内不出天子”。

4、陨石事件

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颗流星坠落到东郡。东郡是在秦始皇即位初吕不韦主政时攻打下来的,当时此郡是齐、秦两国交界地,现已是大秦帝国的一个东方大郡。

陨石落地还不可怕,可怕的是陨石上刻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7个字非同小可,代表了上天旨意,预示着秦始皇将死、大秦帝国将亡。秦始皇听到这消息震惊不已,立即派御史到陨石落地处。

逐户排查刻字之人,结果一无所获。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处死这块陨石旁所有人家,并立即焚毁刻字的陨石。人死了,石焚了,但是,秦始皇心中的阴影并没有随之而去。   

5、鬼谷子

鬼谷子晚年归隐云梦山,一则聚徒讲学,二则孝敬老母。一日,王瑞霞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娘为你饱受人间疾苦,如今为娘两鬓斑白。

风烛残年,娘无他求,我死后,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龙聚汇的地方。儿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从井水中可以看到为娘的身影。”话刚说完,就谢世归天了。

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热泪在九龙聚汇之处安葬了母亲。为早日再见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亲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凿成。

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亲的容颜。朝看母亲十八九,暮观老母鬓如霜。从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边瞻仰母亲的遗容。星转斗移,天长日久,鬼谷子又发现了此井的一个奥秘。

根据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气阴晴变化。井水上升,天阴有雨,井水下降,则无雨天晴,因此这口井又被称为“井中洞天”。此井是鬼谷子为怀念其母而凿,故曰“鬼谷井”。

      《独异志》是唐代李亢编著的一本轶事兼志怪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自三皇五帝到唐代流传的奇闻异事,有些故事的记录,出处是最早的。此书所记载的轶事,或荒诞、或诡谲、或悚然,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正如李亢在序中说的:“《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载所繁者,俱不量虚薄,构成三卷。愿传博达,所贵解颜耳。”

        让我们静下心来,闲坐小窗,翻开此书,静静地品读书中的韵味。

原文:

伊尹无父,生于空桑中。

新编: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伊尹饮下自己煎制的汤药。他最近一段时间太累了,太甲不遵祖法,暴虐乱德,把朝政搞得乌七八糟的。

        最近一段时间,伊尹经常忆起当年和先王在一起的日子。想起他们当初诛伐暴桀,建立殷商的伟大功绩,想起他以烹饪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国家日益繁荣昌盛。那是一段多么辉煌灿烂的日子。

        而如今,太甲毫不在乎祖宗的规矩,肆意妄为,任意发号施令,一味享乐,百姓苦不堪言。伊尹再三规劝,甚至写了《伊训》、《肆命》和《徂后》三篇劝文,希望太甲改邪归正,从新再来。可是这一切的努力毫无作用。

        “葛根是味好药”,伊尹站起来,踱步到窗边,他舒展了一下腰背,对自己的方药甚是满意。多日来,他心力交瘁,偶感风寒,项背不舒,于是便组方遣药,便有了这剂葛根汤。

        这剂葛根汤被他收录在他的《汤液经法》里。

        伊尹遥望着桐宫的方向,那是先王沉睡的地方。没错,就是那里了!

        他久久的注视着那片天空,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当年生他的情形。

        当年的伊水边处处留下了母亲的足迹,她辛勤劳作,采桑织布。终于,上天赐给了她一个孩子,她怀孕了。她欣喜不已,翘首盼望着孩子的诞生。

        一天夜里,她做了个梦,梦见神仙来了,神仙告诉她,如果明天看见石臼冒出水,就赶紧往东方跑,但千万别回头。

        第二天,石臼果然出水了。

        善良的母亲惦念着乡邻,她抓紧时间叫上乡亲们,大家一起朝东方跑去。

        然而,母亲竟然忘记了神仙的劝诫:千万不要回头!

        母亲回头了,她大概是想看看有没有落下的乡邻,或是再最后一眼看一看自己温馨的家。

        瞬间,母亲化成了一棵桑树,一颗空桑树。

        而伊尹,便诞生在那颗空桑树里。

        伊尹再一次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他此刻无比的思念母亲,但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哭泣,他拭干眼泪,又坚定地望了一眼桐宫的方向。

        他要像母亲一样,但坚决不能回头。

解读:

        伊尹,伊姓,名挚。商代名相,辅佐汤灭夏兴商。伊尹善烹饪,常以烹调理论喻治国之道,所以他还被尊为厨师之祖,所谓“药食同源”,伊尹不仅善于烹制食物,对药材也很有研究,据说《汤液经法》,又名《伊尹汤液经》就是出自伊尹之手,此书是汤药的祖书,就连经方之祖《伤寒杂病论》都是受《汤液经法》的影响呢。

        据记载,伊尹夏朝末年生于空桑,因为他母亲居住在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

        关于伊尹出生的传说有很多,有说是有莘国一女子采桑时在大桑树洞里捡的,有说是他母亲怀孕后梦见一位神仙告诉她,如果看到家门口的石臼出了水,就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石臼果然冒水了,而她母亲却忍不住回了头,发现身后已是一片汪洋。她瞬间变成了一棵空桑树,树中有一婴儿,便是伊尹。总之,各种记载里都没有伊尹父亲的信息,大概伊尹所生的年代可能还留有母系社会的遗风,故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罢。也有传说伊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奴隶,一个善烹饪,一个善采桑。至于究竟是怎么回事,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史料缺失,我们无法获知,这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空桑又是什么地方呢?根据传说,空桑是空心的桑树,事情当然不这么简单。历史上的名人有很多都与空桑有关联。

        比如孔子:《春秋演孔图》:“孔子母徵在,游大泽之陂,睡,梦黑帝(遣)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

        羲和:《山海经》郭璞注引《启筮》:“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

        颛顼:《吕·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轩辕氏:《路史》:“轩辕氏,作于空桑之北。……伐山取铜,以为刀货。”

        神农氏:《逸周书·尝麦解》潘振云注曰:“赤帝,指神农九世孙帝榆罔也,居空桑。”

        甚至空桑还是一个姓氏:《荒史》:“泰壹之后有空桑氏。空桑,兖地也,一曰广桑。”

        空桑这个地名出自《山海经》,指的是山名。《山海经·东山经》:“《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郝注云:“此兖地之空桑。”北山经》:“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滹沱。” 空桑之山产琴瑟之材。

        据专家研究,空桑作为上古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此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古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菏泽、济宁,以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等地。此处是龙山文化的主要聚集地,空指地方很大,桑指桑树,当时这一地区广种桑树,所以孔子也是出生在野外的桑树林里。

        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就以专家说的为准吧,毕竟人家是权威,当然,说的也是有道理的。

古代皇帝迷恋道家方士在历代都屡见不鲜,有向方士求长生,有向道士求炼丹的,这其中多是为了求长生。一些野史小说中的奇人异士数不胜数,唐朝的唐玄宗竟然向方士学习隐身术。罗公远是鄂州人,唐朝时著名的方士,此人虽一把年纪,但面容却如十六七岁的少年。据史上记载:罗公远身怀奇技,唐玄宗曾求其施法,让自己到月亮上走一圈儿。一天晚上,罗公远站于后宫,将手中竹杖抛向空中,顷刻间化作一架长桥。唐玄宗登桥而行,走了大约十多里地,感到面前月光夺目,寒气侵人,抬头望见是一座宫殿。罗公远说:“此即月宫!”唐玄宗很高兴,溜进宫中,见有仙女数百,皆着素练霓衣,舞于庭下,影姿曼妙,美丽异常。唐玄宗问其舞曲为何名,一名仙女回答:“《霓裳羽衣》也。”

网络配图

皇帝深晓音律,默记音调于心。及至归还,回望那长桥,随着自己每走一步而消失一点。转天,他招集乐工,依其音调,创作出唐朝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同时,皇帝还从月宫里带回了一种烧饼,其形如月,这就是月饼的由来。

本故事讲的是皇帝向罗公远学习隐身术的故事。据说,掌握隐身术的人,如心存善念,二十年后可变化形体,这在道术领域被称作“脱离”。再过二十年,可跻身“地仙”行列。 玄宗学隐形于罗公远,或衣带、或巾脚不能隐。上诘之,公远极言曰:“陛下未能脱屣天下,而以道为戏,若尽臣术,必怀玺入人家,将困于鱼服也。”玄宗怒,慢骂之,公远遂走入殿柱中,极疏上失。上愈怒,令易柱破之。复入玉磶中,乃易磶观之。玉磶明莹,见公远形在其中,长寸馀,因碎为十数段,悉有公远形。上惧,谢焉,忽不复见。后中使于蜀道见之,公远笑曰:“为我谢陛下。”

网络配图

话说,玄宗想学习隐身术,罗公远本不欲传授,但最后被逼无奈,只得从命。于是,玄宗皇帝好奇地学了起来,但隐不利索,总露出点什么,皇帝很不愉快,就责问为什么。罗对皇帝进行了一番劝讽:“陛下,您是一国之尊,不治理国家,却忙着学我们道家这些小法术。如果您真的想全部学会,那一定将怀揣着玉玺走进平常人家,被困于百姓生活中。”玄宗听了特生气,破口大骂。罗毕竟是当时顶级的法师,于是遁形于殿柱中,继续揭露皇帝的过失。玄宗更怒,叫人把柱子砸开,罗又跑到柱下的玉石里。玄宗又叫人劈开玉石,碎成十几块,每块上都有罗的人形。玄宗一下子害怕了,于是认错。

在这里,罗公远把玄宗皇帝戏弄一番,施展了奇异的道术。不过,在此之前的一次斗法中,他却败给了唐朝的密宗大师不空和尚。不空是天竺人,少年时跟随师父来中土大唐传教,修行高深,为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代皇帝所尊崇,圆寂后朝廷赠司空、封肃国公,这在中国高僧中绝无仅有。有一天,玄宗皇帝无聊,将罗公远和不空请至后宫,让他们较量法术。比赛开始后,罗公远不断反手挠背,不空说:“借一下您的玉如意。”当时后宫殿上有光滑的花石,不空挥舞玉如意,击碎了块块花石。罗公远找不空要那玉如意,不空说:“你来取。”罗公远见那玉如意就在不空手中,于是出其不意猛地一够,却没够着。又够,还是摸了一把空。

网络配图

罗公远这才知道不空和尚确实不简单,他明明看到那玉如意在不空手中,怎么摸上去却空空如也此时玄宗急了,欲帮罗公远去抢不空手里的玉如意。后者说:“李三郎请不要起来!你现在看到的不过是如意的影子!”随后,不空又朝罗公远挥了挥手,那意思是,你瞧:玉如意还在我的手里。 显然唐朝最著名的道士之一罗公远败在了佛门不空的手下。 后来,在《西游记》中,作者参考上面的传说,设计了一场车迟国僧道斗法的故事。在离开玄宗后,他就再也没回来。后有朝廷使者在四川的蜀道上看到罗公远,罗笑对使者说:“为我向陛下道歉!” 据说,后来在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玄宗到四川避难,罗公远在剑门迎接,将皇帝安全送到成都后才悄然离去,也算是不白拜陛下一场。

当然,这个罗公远的隐于柱子中,应该是使用了一种障眼法。既然是障眼法,玄宗肯定是学的不能利索了。

俗世奇人的主要内容

全书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