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谁是总纂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四库全书谁是总纂官,第1张

《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

《四库全书》始编于清乾隆38年(1773),乾隆皇帝于当年下诏征书,命开设四库全书馆。第二年,乾隆又下诏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的结构样式,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兴建皇家藏书楼。

《四库全书》共抄录7部,自乾隆44年至49年,陆续建造了七幢样式相同的藏书楼以贮之,称为“南北七阁”,其中北方四部为皇家专用,分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又称“内廷四阁”。

南方三部分藏于“南三阁”,即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和镇江文宗阁,主要供当地文人士子阅览。

传统分类法将古代图书统分为四部,唐代的官书,就已按经、史、子、集分库庋藏,这也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传统。所谓“四库”之称,实即包含全书之意。《御制文渊阁记》说:“而总名之曰《四库全书》,盖以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夥,都不出四库之目也。”

《四库全书》的典藏,即按传统分为四部。为便于清点、检阅,各部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装潢。书册的用纸、装帧以及贮藏别具一格,十分讲究。

纸张上,选用浙江上等开化榜纸,纸色洁白,质地坚韧,堪称上品;书册装帧上,采用绢面包背装,即将书叶正折,使版心朝外,书叶左右两边都向书背,用纸捻订牢,然后,以丝绢将书册前后连书背一并包裹糊连而成。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皇帝自身

乾隆中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清朝呈现出盛世景象。思想学术文化亟待总结的要求,政治经济的保障,以及乾隆个人的喜好,学术界的呼声,使中国传统的盛世修书在这个时候又展示出巨大魅力,催生出继顺康雍之后再次修纂大型书籍的态势。

盛世的宏阔是需要鸿篇巨制来充实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时代留给自己的使命。

四库修书就表面而言,起于三方面。一是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二是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

三是朱筠、王应采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辑佚书籍。但实际上是学术文化发展到总结时期,以及学术与政治的合力的需要。当然,乾隆想超越父、祖修书之功,尤其是超越祖父《古今图书集成》的私意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库全书

《石头记》的故事是发生在哪里?从语音、气候、物产、地点等多个方面考察。

《石头记》作者不是北京人

《红楼梦稿》的修改前的原文证明,《石头记》作者不会北京话的准确发音,如将「宁可」写成「能可」,「转眼」写成「展眼」,「专」写成「端」,「自」写成「是」,「碰」写成「蹦」,「不想一头就蹦在一个醉汉身上」,「都」写成「多」,「你多长这么大了?」等等,说明原作者不熟系也不精通北京话。

《石头记》作者不是北京人,也不是写作于北京,作者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清朝乾隆时期北京人曹沾或者曹沾。

北音

《石头记》第五十一回:庚辰双行夹批:“朔”字又妙!“朔”作韶,北音也,用此音奇想奇想。

脂砚斋经常专门点出《石头记》南北音混用的例子,以及使用北音的例子,正好说明《石头记》作者是南方人,北音不是作者的母语。

吴语

《石头记》主要用白话写成,其中有大量的吴语。

后人改写为《红楼梦》时,增加了大量的儿化等北方语言的成分。

对比《石头记》和时代接近而稍后问世的《儿女英雄传》,可以知道《儿女英雄传》是居住于北京的满族人写的纯正的北京话。《石头记》绝对不是纯正的北京话,可以证明《石头记》不是居住于北京的满族人写的。

东音

明朝的普通话是东音。

冯梦龙《古今谭概》:杨安国进讲:杨安国言动鄙朴,尝侍讲仁宗。一日讲“一箪食,一瓢饮”,乃操东音曰:“颜回甚穷,但有一箩粟米饭,一葫芦浆水。”又讲“自行束修以上”一章,遽启曰:“官家,昔孔子教人,也须要钱!”帝哂之。评:本是个村学究,差排做大讲官。

东方土音

《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石头记》,有可能都是同一作者。这个作者追求创造一种他称为东方土音的基本框架,也就是白话加吴语的基本框架。《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又添加了山东方言,但是这些山东方言是二手的,来源于外出到福建等地的山东人或者去过山东的朋友比如谢肇淛等人的转述。《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之中的山东方言重复出现的不多,说明作者写作这两本书的时候对于山东方言的熟悉程度是不一样的,写作《醒世姻缘传》的时候更为熟悉,正好说明两本书的作者一直都不是山东人,而是在学山东方言的外地人。

《石头记》多处使用侬。福州人自称侬。

姚旅《露书》:侬。自称也。福州一府。闽人自称,不日弟、曰我,必曰「侬」。盖吴侬之旧也。

蠢物

《石头记》提到蠢物。

蠢物是福建方言。

乾隆《福州府志》:谓不慧曰:“蠢物”,亦曰:“呆。”《晋书·天文志》:“庶物蠢蠢。”唐韵小呆大痴,不解事者。”

南方所产米酒

贾府日常饮用之酒,主要是南方所产米酒,而不是北方烧酒。

福州诗人大多数很少喝酒。《石头记》作者徐兴公少年时喜欢喝酒,酒后骑马。脂砚斋林雪也喜欢喝酒,徐兴公的儿子徐陵去拜访林雪拿回《石头记》手稿的时候就带了很多酒送礼。史湘云原型张燮特别喜欢喝酒。

《石头记》作者是东吴人

《石头记》第一回: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吴玉峰没有籍贯,东鲁孔梅溪有籍贯,非常奇怪。

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是把东吴二字拆开,用于隐晦地表达作者所在东吴的地理位置。

东吴即包括福建。福建在三国时期就属于东吴,建安郡。

热带雨林气候

《石头记》的故事发生在韧带雨林气候地区。

《石头记》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说,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天。这显然是南方热带雨林气候的表现。

 《石头记》的炎热天气

《石头记》其中多处写到炎热天气,完全就像是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写的热带爱情小说。福建天气炎热。

天气炎热。《石头记》第二十九回:只因天气炎热,众位千金都出来了。

《石头记》第二十九回:况且大暑热的天,哥儿受不惯。

热天毒日头。《石头记》第三十回:紫鹃道:「姑娘又不是了。这么热天毒日头地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

热的很。《石头记》第三十回:(宝玉)又道:「姐姐怎么不听戏去?」宝钗道:「我怕热,听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呢,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躲了。」

大热的天。《石头记》第三十回:凤姐这些上虽不通,但只看他三人的形景,便知其意,也笑问道:「这么大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

凤姐天热午歇,《石头记》第三十回:到他院门前,只见院门掩着。知道凤姐素日的规矩:每到天热,午间要歇一个时辰的,进去不便。

天热。《石头记》第三十一回:贾母因说:「天热,把外头的衣裳脱脱罢。」湘云忙起身宽衣。

大热天。《石头记》第三十二回:湘云道:「阿弥陀佛!冤枉冤哉!我要这么着,就立刻死了。你瞧瞧,这么大热天,我来了,必定先瞧瞧你。你不信问缕儿:我在家时时刻刻,那一会不想念你几句?」

怕热送扇。《石头记》第三十二回:宝玉望着,只管发起呆来。原来方才出来忙了,不曾带得扇子,袭人怕他热,忙拿了扇子,赶来送给他。

大热的天。《石头记》第三十二回:宝钗听了,忙说道:「嗳哟!这么大热的天,叫他做什么?别是想起什么来生了气,叫他出去教训一场罢?」

热天。《石头记》第三十二回: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跑什么?」

天热困倦。《石头记》第五十六回:有时放下镜套还好,往前去天热困倦,那里想的到放他?

《石头记》第六十三回:宝玉说:「天热,咱们都脱了大衣裳才好。」

《石头记》第六十三回: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

《石头记》第六十三回:因饭后平儿还席,说红香圃太热,便在榆荫堂中摆了几席新酒佳肴。

《石头记》第六十三回:目今天气炎热,实不能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

《石头记》第六十四回:宝玉笑道:「这真难为你想的到。只是也不可过于赶,热着了,倒是大事。」

《石头记》第七十二回:因为穿着这袍子热,先来换了夹袍子,再过去找姐姐去。

《石头记》第七十八回:宝玉满口里说:「好热。」一壁走,一面便摘冠解带,将外面的大衣服都脱下来,麝月拿着,只穿着一件松花绫子夹袄,襟内露出血点般大红裤子来。

怪热的。《石头记》第二十九回:宝钗笑道:「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不去。」

《石头记》第三十一回:晴雯道:「怪热的,拉拉扯扯的做什么?叫人看见什么样儿呢?我这个身子本不配坐在这里。」

《石头记》第三十四回: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

《石头记》第三十五回:莺儿道:「这么远,怪热的,那可怎么端呢?」

《石头记》第三十六回:宝玉道:「上回连大老爷的生日我也没去,这会子我又去,倘或碰见了人呢?我一概都不去。这么怪热的,又穿衣裳。我不去,姨妈也未必恼。」

《石头记》第六十四回:宝玉笑着挨近袭人坐下,瞧他打结子,问道:「这么长天,你也该歇息歇息,或和他们玩笑,要不瞧瞧林妹妹去也好。怪热的打这个,那里使?」

炎天暑日。《石头记》第三十三回: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

大暑热天。《石头记》第三十三回: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

《石头记》第三十四回: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

可别热着。《石头记》第三十六回:说毕,凤姐见无话,便转身出来。刚至廊檐下,只见有几个执事的媳妇子正等他回事呢,见他出来,都笑道:「奶奶今儿回什么事,说了这半天?可别热着罢。」

如今天热。《石头记》第三十六回:如今天热,睡觉都不留神,哄他带上了,就是夜里纵盖不严些儿,也就罢了。

《石头记》第三十六回:你怕热,就清早起来,到那里磕个头,吃锺茶再来,岂不好看?

五月里,天气热。《石头记》第三十五回:紫鹃笑道:「咳嗽的才好了些,又不吃药了。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该还小心些。」

热着了。《石头记》第六十四回:宝玉笑道:「这真难为你想的到。只是也不可过于赶,热着了,倒是大事。」

大毒日头。《石头记》第三十二回:谁知宝钗恰从那边走来,笑道:「大毒日头地下,出什么神呢?」

《石头记》第三十六回:龄官又叫:「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去请了来,我也不瞧。」

天气暑热《石头记》第三十七回: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妨碍不便,故不敢面见。

槟榔

《石头记》提到热带植物槟榔。

《石头记》第十三回: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

《石头记》第六十四回:贾琏又不敢造次动手动脚,因见二姐手中拿着一条拴着荷包的绢子摆弄,便搭讪着往腰里摸了摸,说道:“槟榔荷包也忘记了带了来,妹妹有槟榔,赏我一口吃。”二姐道:“槟榔倒有,就只是我的槟榔从来不给人吃。”贾琏便笑着欲近身来拿。二姐怕人看见不雅,便连忙一笑,撂了过来。贾琏接在手中,都倒了出来,拣了半块吃剩下的撂在口中吃了,又将剩下的都揣了起来。

荔枝

荔枝,是福建特产水果。徐熥兄弟关注、重视荔枝,徐熥写了把荔枝拟人化的《绛囊生传》、《十八娘外传》。徐兴公著有《荔枝谱》。明朝荔枝主要产区是福建、广东、四川,只有这三个地方有新鲜的荔枝。

《石头记》提到荔枝不多,但是需要注意鲜荔枝随手可得。

《石头记》第三回: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石头记》第二十二回,贾母出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贾政已知是荔枝。

《石头记》第三十七回:晴雯笑道:「给三姑娘送荔枝去的,还没送来呢。」袭人道:「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晴雯道:「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

《石头记》第三十七回:宝玉听说,便展开花笺看时,上面写道:妹探谨启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未忍就卧,漏已三转,犹徘徊桐槛之下,竟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亲劳抚嘱,已复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抑何惠爱之深耶!

胭脂米

《石头记》第五十三回:御田胭脂米二石。

徐兴公《冬日田园杂兴》五:农事初成乐有秋,水田黑术及时收。买将曲米胭脂色,速唤山童补酒篘。

《授时通考》:「古田县物产稻之属,赤早,谷黄,米红,无芒。」「福清县土产,早稻有白赤二种。」「胭脂秫色畧似胭脂。」「泉州府物产稻之属,早稻有赤白二种,晚稻有赤白二种。」可见福建红米极为普遍常见。

雪景

《石头记》有很多雪景。福建冬天很少下雪,但是也不是绝对没有。

贾惜春原型林之蕃《藏山堂文集》说,万历二十三年丙申(1596)二月,福州积雪数尺。

曹学佺、商梅等福州诗人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冬天,也下了雪。

湖水冬天不结冰

《石头记》贾元春省亲,坐船直达贾府,说明故事发生在很温暖的地方,不可能发生在北京。北京湖水、河水冬天都是结冰的。

南京冬天偶尔结冰。

福州冬天绝对不结冰。

林黛玉暗示故事发生在福建

林家为福建大姓,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

林黛玉暗示《石头记》的故事发生在福建,作者是福建人。

武夷九曲

《石头记》第二十六回甲戌侧批:武夷九曲之文。

脂砚斋评语提到武夷九曲,武夷山是福建地域独特风景。可见作此评语者熟悉福建武夷山。

鳌背三山

《石头记》第五十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徐兴公家居住在鳌峰山麓。

三山为福州别称。福州有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

红楼

《石头记》又名《红楼梦》,来自徐兴公家藏书楼名为红雨楼。徐兴公害怕暴露自己是作者的身份,是反对使用《红楼梦》这个书名的。

《石头记》中有绮霰斋书房。谢眺诗:余霞散成绮。绮可以视为红色。红雨楼、绮霰斋是近义词。

绿玉

《石头记》中多次提到绿玉。贾宝玉所居住的怡红院最早就是题名为红香绿玉。

《石头记》第十七回: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石头记》第十八回: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徐兴公家有绿玉斋。红雨楼东南有绿玉斋,是徐熥于万历十七年(1589)创建的。

徐熥《绿玉斋记》:山中树木虽富,唯竹最繁,扶疏掩映,窗扉不扃,枕簟皆绿,天籁自鸣,故名绿玉斋。

姚旅《露书》:闽中竹品甚多,莆中业有二十四种,曰:樱竹、湘妃竹、木竹、笺竹、苦竹、淡竹、猫竹、箭竹、赤竹、绿竹、慈竹、紫竹、钓竹、含筑竹、方竹、桃竹、石竹、凤竹、佛眼竹、箸叶竹、桃枝竹、斑桃枝竹、赏管竹。王敬美谓闽中、大都有慈孝竹,无他佳者,亦耳视矣。

凹晶馆

《石头记》第七十六回: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

凹晶馆,有两个特点,低凹,近水。石仓园中浮山堂也是一样。

曹学佺《石仓园记》:浮山堂与石仓隔一大池,介乎其中者衢路也。山自水而来,故曰浮。而山中凹,若分左右然。右者石,左者土。

逗蜂轩

《石头记》第十三回: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

逗蜂轩:徐兴公山居养蜂,《红雨楼文集》有细腰蜂说。

梦坡斋

《石头记》贾政的书斋叫梦坡斋。徐兴公父徐㭿字子瞻,号相坡,喜爱苏轼。

沁芳亭

《石头记》沁芳亭来自积芳亭。

薛宝钗原型谢肇淛福州家有积芳亭,徐兴公等人多次在此聚会,品荔枝,赋诗。

芙蓉

晴雯为芙蓉女儿。徐兴公家附近有芙蓉山。

万历《福州府志》:芙蓉山:去城六十里而遥。山形秀丽若芙蓉。

补天石

《石头记》补天石,出自福州乌石山石天景区。

据《乌山志》记载,石天景区因宋代名臣李弥逊诗句而得名。

李弥逊《游乌石山饮鸦浴池》诗:“女娲补天余,坠此百炼石”。现在这句诗刻在石上,立于石天景区的路口。

石天,明代大臣高积随同名士谢宜相游乌山时于嘉靖丁亥年将“石天”刻上而得名。也有说,石天,意为以石为天。因为此处三块花岗岩相互支撑,开口不大,内部却十分广阔,可以容得下数十人,岩石面集中有元明清多幅摩崖题刻。

三生石

《石头记》三生石,出自福州乌石山石天景区双峰梦。

“石天”左侧有两块巨石伏地相撑,顶出一个天然岩洞,右侧的巨石壁上题着明代闽中郡邵嘉民纪念唐朝隐士周朴所书的楷书“双峰梦”三字,笔力刚健、行云流水。

清代福州本土小说《闽都别记》开篇第一回就是说“周太朴幻入双峰梦”的故事。相传唐末周朴有才识,因厌倦官场而归隐乌石山寺庙内。后因不从黄巢造反,被杀。生前曾小憩于此两峰相卧处,一日久梦方醒,已然知晓后三世之缘,古石名“双峰梦”。

徐兴公作品中经常提到周朴,对于周太朴幻入双峰梦,知晓后三世之缘的故事非常熟悉。

《石头记》第一回有三生石,福州有三山,也有三石亭,都可以视为三生石。

曹学佺家中有三石亭。

天香楼

古时福州乌石山此处石壁之上建有神光寺,香火鼎盛,寺周边遍植茉莉花。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古人认为茉莉花冰肌玉骨,有淡泊名利之寓,是国色天香中的“天香”,故此地为“天香台”。

凤姐原型陈一元居住在乌石山天香台下。

太虚幻境

《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做梦,过了牌坊,进入太虚幻境。

王应山《闽都记》:太虚庵。在邻霄台下。嘉靖初,有僧北来,顶大笠,趺坐乌石岩。后作庵今所。有泉、石、花、竹之胜,号太虚上人。归寂,寿几九十,竟不知其何许人也。

徐熥《乌石访虚公》:“飞锡何年住此山,长松修竹掩禅关。斜阳影里暮钟发,三十六峰烟霭间。

霹雳岩

《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做梦进入太虚幻境,即被霹雳一声惊醒。

太虚幻境旁边的霹雳,来自乌石山霹雳岩。

霹雳岩,岩石大小10米许,分裂成两半,露一隙,有小径,行人可通。据史载,唐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朗读,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霹雳岩由此得名。据传“霹雳岩”三字楷书是宋熙宁福州郡守程师孟题写的。

石林涛园

薛蟠,家住蘅芜苑。人物原型许豸,家住福州石林涛园,石林围绕,十分凉爽。

藕香榭

《石头记》藕香榭。

曹学佺石仓园中有琴香榭、沉香榭。

徐兴公《鳌峰集》同华大生黄惟良诸君及女郞长君集石仓憩琴香榭泛舟宿夜光堂次能始韵。

香菱原型许友,字瓯香。瓯谐音藕,藕、菱同类。瓯香,即香菱。

藕香榭即是许友居住的地方,许友字瓯香。藕香榭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内嵌香菱二字,已指明是香菱住所。

大观园

大观园就是福州城整体,输入十二金钗居住地址验证。距离、方向完全符合,没有错误。

大观园局部描写,参考了曹学佺石仓园。

瘟神庙

福州有瘟神庙。刘姥姥说到的瘟神庙是清流县的渔沧庙。清流渔沧诗社取名于此。刘姥姥天下邹时丰是渔沧社诗人。

《福建通志》:渔沧庙,在清流县,东临渔沧潭。神为樊令,华亭人,唐季仕为银青光禄大夫。贑寇曾常侍作乱,神奉命讨之,战殁。宋淳熙、庆元间建庙。绍定中,贑寇掠近县,时闻庙中有金鼓声,俄而神兵旗帜罗列山上,贼惊遁去。明洪武初,知县方仕英以其事闻,诏新其庙,题主曰唐光禄大夫樊公之神。九月朔,神诞辰,命有司是日致祭。

水月庵

水月庵,来自徐熥诗《送善上人募建水月庵》。

谢肇淛《小草斋集》有诗《宿水月庵》。

徐兴公的好友景翩翩,明建宁名诗妓。小字三妹,名倾一时。有十二金钗第一人之目。尝作《红榴纪梦诗》,原葬东郊水月观之左。

栊翠庵

《石头记》栊翠庵。

王应山《闽都记》:积翠庵。在白云洞下。万历中,僧悟宗建。

梅溪

《石头记》第一回: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何乔远《闽书》梅溪:梅埔山。下有锺潭。旧志:」潭水有锺。」唐贞元中,僧惟亮欲取之,见蛟龙出没,遂不敢近。其木多梅。梅溪之水出焉。又西为小箬,界於古田。

铁网山

《石头记》第十三回:秦可卿亡,薛蟠往吊,并愿提供一幅棺材板,说这“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

《石头记》第二十六回:冯紫英在铁网山打猎受伤。

铁网山在海边,可以打猎,出樯木。

王应山《闽都记》:网山。自海口西行三里许。民皆业渔,故名。邑宰范处义尝问亦之网山佳处,亦之云:“最好是此山,但无读书家耳。”

芹山

曹雪芹的名字,来自于福州地名雪峰山和芹山。

何乔远《闽书》,福州附近有芹山,是著名道士白玉蟾修道的地方。

曹雪芹

雪芹,字面出自苏轼诗。徐兴公和父亲徐㭿都喜欢苏轼,但是可能另有原因。

徐兴公使用曹雪芹为笔名,原因可能是徐兴公主张三教合一,曹雪芹代表了三种宗教。

曹,代表儒教。徐兴公的朋友曹学佺,想修儒藏。

雪,代表佛教。福州附近有雪峰寺。徐兴公作有《雪峰寺志》。

芹,代表道教。福州附近有芹山,是著名道士白玉蟾修道的地方。

曹学佺毕生好学,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尤其工于诗词,写景抒情诗是他的特长。他的私人藏书量达到上万卷,储于“汗竹斋”有《汗竹斋藏书目》。徐火勃记道:“予友邓原若、谢肇淛、曹学佺皆有书嗜,曹氏藏书则丹铅满卷,枕籍沈酣。”在文学方面,他与徐火勃、谢肇浙等人在诗文上颇有建树,并带动了自明朝中期以来沉寂的闽中文坛,被认为是明末福建文苑的复兴者。他与李贽、焦竑等学者都有交往,这两人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同时他也接受了许多佛教思想。他将佛教的出世解脱和儒家的入世精神统一起来,因而其思想开阔,虽然在官场多年,但功名之心并不太深,内心追求幽静。曹学佺因先后两次罢职,家居“石仓园”中,著书20年,曾谓:佛家有佛藏,道家有道藏,儒家岂可独无。决心修儒藏与之鼎立。于是,采撷四库书,分类编纂,历时10余年,未完稿而明亡。

其一生著书多达30多种,辑有《石仓十二代诗选》。《周易可说》七卷,《书传会衷》十卷,《诗经质疑》六卷,《春秋阐义》十二卷,《春秋义略》三卷,《蜀中人物记》六卷,《一统名胜志》一百九十八卷,《蜀汉地理补》二卷,《蜀郡县古今通释》四卷,《蜀中风土记》四卷,《方物记》十二卷,《蜀画记》四卷,《蜀中神仙记》十卷,《蜀中高僧记》十卷,《石仓诗文集》一百卷,《石仓十二代诗选》八百八十八卷,《蜀中诗话》四卷,另外还有《宋诗选》四十九卷,所有作品共计1329卷。他的著作如《石仓诗文集》因为在清初被列为禁书而失传。仍流传在世的有名的作品包括了《一统名胜志》一百九十八卷与《石仓十二代诗选》,另外福建师范大学藏有《曹大理诗文集》十二册(不全),日本东京藏有《曹能始先生石仓全集》一百卷。

晚明的福建,一度也是书家画人的摇篮,曹学佺以其才华名列“闽中十才子”之首。据称,在林则徐的福州府第“七十二峰楼”的大堂中,悬挂的就是曹学佺的《贞松图》。步作洗泉诗轴,行笔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得晋唐风尚,无娇揉做作之态,显露出温婉敦和、落落坦然的君子气象。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广大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然而,令人感到希奇的是,半个多世纪来,在数以千计的《三国演义》研究论文中,关于张飞形象的专题论文却仅有十篇左右,不仅远远少于有关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三绝”的论文,而且少于有关刘备、赵云的论文。是因为人们对张飞太熟悉所以没有多少话可说?是因为张飞性格不够丰富所以不易写出新意?似乎都不一定。我曾经写道:“《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带有较多民间色彩和市井气息的英雄,一个血肉丰满、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这里想就这一形象的形成和演化,作一番更加深人的探讨。一从《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等有限的史料来看,历史上的张飞,主要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长期追随刘备,历经艰辛,忠心不二。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是年底始改为中平元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关)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在长达三十八年(184-221)的布满惊涛骇浪的岁月里,刘备曾屡遭挫败,丧师失地,最狼狈时甚至无立锥之地。但无论在何等艰难竭赚的情况下,张飞始终追随刘备,不弃不离,不懈不怠,耿耿忠心,可对天日。其二,雄壮威猛,英勇善战。在这方面,最突出、最有名的有两例。一是建安十三年(姗)“独据长阪桥”之事: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面对乘胜而来、气势汹汹的大队曹军,手下仅有区区二十骑的张飞毫不畏缩,横眉怒视,以其凛凛威风展摄敌胆,竟使曹军“无敢近者”。在古代战争史上,这真是罕见的奇迹!另一例是建安二十年(215)“大破张邰”之事: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部守汉川。部别份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遨邻军交战,山道窄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邰。邰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张飞传》)张邰乃是曹操手下的一流大将,机警勇猛,屡建战功,在曹军中的实际声望高于深受曹操倚重的亲信大将夏侯渊,此役竟被张飞打得如此狼狈,仅与十余人逃回南郑。这既是张一生的奇耻大辱,也是张飞一生打得最漂亮的一仗。难怪陈寿评日:“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其三,尊贤爱士,敬慕君子。张飞出身,史无明文;但从《张飞传》中“少与关羽俱事先主”一语来看,显然门第不高。然而,这位刘备手下资格最老、功劳最大的元勋之一,这位戎马一生、威名赫赫的勇将,却并不满足于做一个赳赳武夫,对那些博学儒雅、英毅耿介之士,他非常敬重,总愿与之交友,颇有礼贤下士之风。最脍炙人口的自然是“义释严颜”之事: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张飞传》)面对铁骨铮铮的严颜张飞转怒为喜,将这位阶下囚变成了座上客。这不是一般莽夫能够做到的。严颜甘作“断头将军”固然可敬,张飞“壮而释之”也十分难能可贵,这正是此事成为千古美谈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件很少被人提到的事:张飞尝就(刘)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三国志·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此事发生于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夺取益州,刘巴归附刘备之后不久。那位出身名门、才智过人而又颇为自负的刘巴,一时瞧不起武夫出身的张飞,并不希奇。而张飞不以胜利者自居,更不因刘巴曾经一再反对刘备而憎恶之,却因其高名而主动表示亲近,“就巴宿”,这显然表现了张飞倾心于高雅之士的作风;尽管由于刘巴“不与语”这种很不礼貌的态度,他曾一度“忿恚”,但经过诸葛亮的劝解,非凡是刘巴自己变高傲自负为“恭默守静”以后,二人想来是言归于好了的。后世记载张飞善书法,懂绘画,当非空穴来风,大概是他与才士们长期交往,耳濡目染的结果吧。其四,性格急躁,遇下寡恩。身为勇将,历经波折,性格急躁甚至急躁一点,本不足怪;但驰骋疆场数十年,与士卒一起出生入死,甘苦与共,至少应该懂得善待部属这个起码的道理。然而,张飞却偏偏不懂这一点,对士卒极其粗暴,动辄鞭挞致死。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刘备就曾多次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飞传》)但张飞却依然故我。还是动不动就拿部下出气,这当然要激起某些部下的不满甚至报复。果然,章武元年(221)六月,正当他预备从阆中出兵,到江州与刘备会合,一起伐吴之时,却被部将张达、范杀害。一代虎将,壮志未酬,竟死于非命,令人痛惜,但这却是他自己粗暴性格酿成的可怕后果!陈寿评张飞云:“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实在没有冤枉他。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张飞,不愧为一代名将,刘蜀栋梁,其个性也非常鲜明;但在待人接物上,他最突出的特点却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在思想感情上,他与普通百姓有着相当大的距离,难以让后代的市井小民们感到亲切可爱。二从宋元时期起,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通俗文艺的发展,三国历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在讲说三国英雄的故事时,往往按照市民自身的历史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改造历史,改塑人物。在“尊刘贬曹”的主导倾向下,张飞成为一个最具知名度的人物。在今所知见的数十出元杂剧三国戏中,以张飞为主角的就有《莽张飞大闹府院》、《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张翼德单战吕布》、《张翼德三出小沛》、《摔袁样》、《莽张飞大闹石榴园》等十余出,数量位居前茅。而在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中,《张飞见黄巾》、<张飞杀太守》、《张飞鞭督邮》、《张飞独战吕布》、《张飞摔袁襄》、《张飞三出小沛》、《张飞捉吕布》等关目,颇为引人注目,使张飞成为此书前半部中最有活力的人物。这些以张飞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通俗文艺作品,按照市民阶层的意识,将历史人物张飞“勇而暴”的性格特色,改造为“勇而莽”的性格特色。这是一个轻易被人忽略、实则非常重要的变化。“暴”的精神指向是“残暴”,意味着不讲道理,暴虐好杀,它只能减弱人们对刘蜀集团和张飞本人政治上的好感,而绝不会让小民百姓喜欢。“莽”则意味着鲁莽、粗心,也意味着无城府、少心计。它虽然经常导致误事,却没有那股令人害怕的杀气;它是许多平民百姓也会有的毛病,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缺点。所以,此时的“莽张飞”,已经向市民的艺术口味大大地靠拢了一步。不过,此时的张飞形象,由于作品的粗陈梗概而显得不够丰满,还由于某些情节夸张过分而明显失真(如《三国志平话》写他在长坂桥头“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曹军倒退三十里”),他的“可爱”度还不高,还期待着天才作家的进一步塑造。元末明初杰出的通俗文艺作家罗贯中,一面充分熟悉汉末三国史料,一面选择吸收通俗文艺的养料,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全新的张飞形象。罗贯中在塑造《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时,除了保持历史人物张飞忠于刘蜀集团、勇猛善战的基本特点之外,主要按照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和审美观,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其一,斌予张飞一个接近市民的出身。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张飞出身,史无明文。”《三国志平话》卷上称他“家豪大富”,却没说明他以何为业。而在《三国演义》第1回中,张飞首次出场,便自称“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英雄。”所谓“颇有庄田”,当然算得上富裕;而“卖酒屠猪”(尽管他本人不一定亲自操刀杀猪)则是普通市民们相当熟悉、相当接近的行当。这样的出身,很自然地赋予了张飞较多的民间色彩和市井气息。有意思的是,刘关张三人的实际出身都不算高:历史上的刘备,虽然说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不得不以“贩屦织席为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国演义》据史叙述云:“家寒,贩屦织席为业”(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1回,毛本《三国演义》第1回作“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历史上的关羽,出身不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开篇便说他“亡命奔涿郡”,想来应该是出身于下层;《三国演义》亦未明言关羽的出身,而第一次写他出场的动作则是“推一辆小车”(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1回,毛本《三国演义》第1回作“推着一辆车子”),显然是下层劳动者模样;民间传说便干脆说他是卖豆腐(或卖黄豆)出身。相近的出身,给了他们彼此接近的机会,成为他们顺利结拜为兄弟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刘备后来成为蜀汉的开国之君,谥“昭烈”,关羽早在北宋即已追封为王,元代已习称“关大王”,在普通民众心目中,他们已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和神祗。因此,尽管刘关张原本都有市井气息,张飞的家境还好于刘备、关羽,却只有张飞最能使芸芸众生感到亲切。其二,充分突出张飞爱僧分明、嫉恶如仇的道德品格。历史上的张飞,对刘蜀集团确实忠心不二,但那主要是群雄纷争中各事其主的政治立场,说不上有多少高于他人的道德色彩(夏累之忠于刘璋,均不亚于张飞)。在《三国志平话》中,张飞杀死定州太守,是因太守斥责刘备就任安喜县尉时“违限半月有余”,“是拖酒慢功,嫌官小,故意违慢”,差一点要杖责刘备;他鞭打督邮,则是因为督邮奉命前来调查杀太守之事,由于刘备涉嫌而下令将其拿下。这里虽有一点反抗暴政的因素,但主要是出于不愿刘备受气、而要为之撑腰的坚强性格,因此“善”与“恶”的界限还不够鲜明。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许多行动都带有正义的色彩:军阀董卓兵败时曾被刘关张所救,却因三人是“白身”而傲慢无礼。张飞为其忘恩负义而大怒道:“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提刀便要杀掉董卓(第1回)。这是英雄好汉对势利小人的怒斥。刘备任安喜县尉不到四个月,督邮前来巡视,索要贿赂不成,竟拷打县吏,逼其诬陷刘备。对这个贪财害民的家伙,张飞抓住就是一顿痛打(第2回)。这是清白自守者对贪官污吏的惩罚。虎牢关前,当八面威风的吕布打败公孙瓒,纵马追击之时,张飞挺矛飞马加以拦截,大喝道:“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第5回)这是具有人格尊严者对见利忘义者的极大蔑视。这些言行,足见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表现了正义对邪恶、高尚者对卑鄙者的道义优势,可使那些长期遭受压迫欺凌、满腹怨愤、经常敢怒而不敢言的市井小民们拍手称快。其三,大力凸显张飞“鲁莽”的性格特色。在《三国志平话》初步形成的“勇而莽”的性格基础上,《三国演义》进一步强化了张飞“莽”的一面。刘备、关羽出征袁术时,他主动承担留守徐州的重任,却因醉酒使性,责打曹豹,使吕布乘机袭取徐州,害得刘备顿失依据,进退两难(第14回)。刘备依附吕布吕布前来围攻,迫使刘备放弃小沛,投奔曹操(第16回)。这类情节虽然不多,却使“莽张飞”的形象深人人心,与关羽的“刚而自矜”、赵云的稳重精细、马超的好勇斗狠、黄忠的老当益壮判然有别,表现出独特的风采。其四,一再渲染张飞真诚坦率,心直口快的个性。刘备一顾茅庐,他不以为然;二顾茅庐,他很不耐烦;三顾茅庐,他见诸葛亮高卧不起,气得要到屋后放火;诸葛亮出山之初,他很不服气,但火烧博望一战成功,他马上与关羽交口赞扬:“孔明真英杰也!”从此心悦诚服,恭听指挥,再不扯皮(第37一39回)。庞统刚投奔刘备时,刘备以貌取人,仅任其为来阳县令,庞统怀才不遇,每日饮酒,不理政事;他听说后大怒,想抓住庞统问罪;而当亲眼看到庞统的真才实学,便立即赔礼道歉,并向刘备极力举荐(第57回)。当他率兵人蜀支援刘备时,被严颜挡住去路,还被一箭射中头盔,恨得咬牙切齿;而捉住严颜后,却被这位“断头将军”的慷慨不屈所感动,马上来了个“义释严颜”(第63回)。这些情趣盎然的故事,与历史上的张飞“爱敬君子”的举止在内涵上已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了张飞坦白豪爽、服膺善类、胸无城府的个性,从而为小说中的“莽张飞”增添了许多可爱之处。其五,不时表现张飞的粗中有细。在凸显张飞“莽”的性格特色的同时,《演义》又设计若干情节,描写他往往粗中有细,偶然也会想出几条妙计。当刘备重新占据徐州后,曹操命刘岱、王忠前去攻打。张飞迎战刘岱,刘岱不敢出战;张飞声称要去劫寨,故意走漏消息,等刘岱设下埋伏等待时,却来个反包抄,一举生擒刘岱(第22回)。当阳长阪之役,手下仅有二十余骑的张飞为了阻挡曹军,为兵败势危的刘备赢得喘息之机,先是灵机一动,心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他本人则独据长阪桥,故布疑阵。等大队曹军赶来,他倒竖虎须,圆睁环眼,紧握蛇矛,稳稳地立马于长坂桥头,既不前冲,也不后退,有意在精神上威慑敌军。经过三次大喝,竟然吓退了害怕“又中孔明之计”的曹军(第42回)。曹操夺取汉中后。其大将张部率兵进攻巴西。镇守巴西的张飞与之对垒,一次又一次地用计,几度战胜张部,后又智取瓦口关,使曾夸下海口“必擒张飞”的张都一败涂地,仅剩十余人,步行逃回南郑(第70回)。这些生动的情节,或超越史书记载,或出自小说的虚构,既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变展,更表现了张飞性格的丰富性。其六,让张飞的语言带上较强的市井色彩。《三国演义》全书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庸愚子(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称赞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不象正史那样“理微义奥”,“不通乎众人”,又不象《三国志平话》之类讲史那样“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是雅俗共赏,“人人得而知之”。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与书中人物多是统治阶级的上、中层人士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在众多的人物中,唯有张飞的语言带有较多的白话成分和市井色彩。如他冲进馆驿擒拿督邮时那一声怒吼:“害民贼!认得我么?”(第2回)关羽斩华雄后,他不顾身份卑微,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人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第5回)陶谦二让徐州,刘备再次推辞,张飞劝道:“又不是我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第n回)吕布到徐州投奔刘备,曹操致书刘备,教杀吕布;刘备尚在盘算对策,张飞却径直拔出宝剑,对吕布大叫:“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第14回)留守徐州时,他宴请众官,强迫曹豹喝酒道:“厮杀汉如何不饮酒?我要你吃一盏。”(第14回)这些话,浑然出自市井人物之口,不仅表现了张飞粗豪的性格,而且使普通民众感到亲切。更有趣的是第16回写张飞抢了吕布部将买的三百匹好马,吕布怒而率兵攻打小沛,二人有这样几句对话:张飞挺枪出马曰:“是我夺了你好马!你今待怎么?”布骂曰:“环眼贼!你累次渺视我!”飞曰:“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张飞的两句话,均为通俗的口语,直率天真,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读者看了,不禁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总之,尽管《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性如烈火,脾气急躁,不止一次因好酒而误事,最后竟因此而被害;但总的说来,他粗犷的气质、豪爽的举止、通俗而愉快的语言都比较适合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因而深受读者喜爱。三《三国演义》对张飞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首先,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张飞,从“豹头环眼,燕额虎须”的外貌到“卖酒屠猪”的出身,从鲁莽豪爽的举止到坦率愉快的语言,早已不是历史人物张飞,而是经过《三国演义》改造和重塑的形象。他既以历史上的张飞为原型,又有很大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市民阶层塑造自己所喜爱、所向往的英雄人物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通俗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其次,张飞形象的塑造在通俗文艺的发展中,伟大的作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真正杰出的作家,既是市民意识的优秀代表,但又不是所有市民意识的简单复制者和大杂烩式的展示者。封建社会后期的市民,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代表着新的生产力萌芽的手工业工人,又有大大小小的行商坐贾,还有七十二行的匠人和没有固定职业的闲汉游民。在某些方面,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精神需要;但因实际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异,由于文化教养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爱好和欣赏习惯是千差万别的,其中还有若干粗糙的、庸俗的、消极的成分。杰出的作家,总是深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又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上,决不当庸俗文化的传声筒,而是市民意识优秀成分的提炼者和引导者。罗贯中正是这样的杰出作家。他塑造的张飞形象,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政治目标和道德旗帜,不仅是普通市民喜爱的豪杰,而且是符合中华民族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英雄,因而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再次,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长期以来,许多人已经习惯于将历史人物张飞和艺术形象张飞混为一谈。在非学术性的场合,这并无大碍;但一些学术性著作也动辄有“张飞豹头环眼、卖酒屠猪”之类的不准确叙述,就不大合适了。二者原无高下之分,但性质究竟有所不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宜混淆不清。笔者作为《三国演义》研究者,仍然认为,当学者们从事严厉的教学和研究时,还是应该将历史人物张飞和艺术形象张飞的联系和区别分辨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地熟悉《三国演义》的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不仅在《演义》写到的上千个人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开启了明清小说中以“粗犷鲁莽”为特征的英雄人物系列。他们当中有李逵、程咬金、牛皋、孟良、焦赞……而张飞,却是这个形象系列中任何人也无法取代的、影晌最为深远的“这一个”。

古代巴渝神话,如灵山十巫和巫臷国神话、廪君英雄神话、大禹导江神话、巫山神女神话、缙云仙佛战斗神话、丰都仙鬼神话等。先秦有歌诗4首、《鹖冠子》文19篇,两汉民歌9首。

晋代文立存文3篇、唐代诗人李远存诗41首、文赋5篇,五代辛寅逊存诗3首,文1篇。宋代冯时行《缙云文集》4卷,存诗294首、词13首、文70篇,杨甲《隶华馆小集》1卷,度正《性善堂文集》15卷,陈德荣《云山翁诗集》等。

明代江朝宗《紫轩集》、《蜀中人物记》,李实《出使录》1卷,邹智《立斋遗文》5卷,刘茝《秋佩文集》,刘春《凤山集》,刘台《是贤集》,罗洪载《浒溪文集》5卷,张佳胤《居来山房集》65卷,蹇达《凤山堂集》,向伟《向伟诗文集》,王应熊《涵园集》20卷,李养德《秋英墅集》13卷,刘道开《自怡轩诗文集》、《痛定录》等。

清代破山海明存诗100多首,傅作楫《雪堂》、《南行》、《西征》、《燕山》、《辽海》等诗集,刘慈《鹭溪集》,龙为霖《松荫堂文集》10卷、《橐驼集》2卷,周开封《诗影》、《诗铄》,王恕《楼山诗集》6卷,王汝璧《铜梁山人诗集》23卷,胡超《军余纪咏》1卷,王清远《修竹堂文集》,李惺《西沤文集》,李世棻《天瘦阁诗半》6卷、《天补楼行记》、《同沤馆随笔》8卷,钟云舫《振振堂集》,陈景星《叠岫楼诗草》等。

现代有白屋诗人吴芳吉、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李寿民、小说家陈翔鹤、文学家何其芳、马识途及小说家沈起予、刘盛亚、巴波、谌容等,诗人沙鸥、方敬、小桥老树等,文学批评家蒋孔阳、王利器、杨明照、牟世金、程代熙等。 六朝以来写乐府《巫山高》20多首。唐代杨炯2首,陈子昂8首,李白12首,王维4首,孟浩然2首,戴叔伦4首,李端3首,司空曙5首,杜甫470首,白居易112首,刘禹锡诗44首、文14篇,孟郊13首,张籍13首,元稹18首,韦处厚12首,李涉4首,张诂5首,许浑3首,项斯3首,李群玉5首,李频7首,李咸用4首,郑谷8首,李洞3首,唐求3首。宋代三苏巴渝诗数十首,黄庭坚20余首,王十朋夔州诗300多首,陆游夔州诗60多首、散文《入巴记》,范成大60多首、散文《吴船录》,此外李复、周敦颐、邵雍、王延禧、宋肇、曾、宇文虚中、郭印、张俞、晁公溯、项安世、李焘、阎苍舒、朱熹、余 、程公许、李石、李曾伯、陈谦、汪元量等都有巴渝诗。元刘因、吴澄、赵孟頫、吴皋、刘麟瑞;明宋濂、刘基、杨基、孙蕡、沈庆、王廷相、何景明、徐祯卿、杨慎、郭棐、傅光宅、钟惺、曹学佺、刘綎、刘绘、朱嘉征、黄翼等,都有巴渝诗。现代陪都时期流寓重庆的如郭沫若、老舍、巴金、梁实秋、阳翰笙等大批外地作家及其作品,构成重庆抗战文学和大后方文学系列。

以上两类作家及作品构成了古代、现当代巴渝文学史的主要线索。

兰因馆

试注——

1、 兰因馆 :①《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

春秋时郑文公侍妾燕姞梦见天女赠给她一朵清幽的兰花,不久她就与郑文公结成了夫妻的。所以“兰因”经常被用来比喻像兰花一样美好的前因。

②陈文述所辑《兰因集》:得隙地于孤山巢居阁,西为菊香小青两女士修墓,并建兰因馆。其上为夕阳花影楼,楼左为绿阴西阁,以祀小青;右为秋芳阁,以祀菊香。先是为明女士杨云友修墓于智果寺西,因以附祀秋芳阁中。诗以纪事,并索海内诗人和焉。与其他咏叹、祭奠冯小青的文人活动所不同的是,这次文人唱和的主角并非仅小青一人。陈文述修冯小青、菊香、杨云友三人墓,时人并称“三女士墓” ,冯小青为其一也。(陈文述重修冯小青墓及《兰因集》修定考论)

2、 钱唐苏小是乡亲 :

①白香山应是指白居易,而这句诗却是出自唐·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 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鱼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②袁牧闲章:

余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诃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一座冁然。(随园诗话)

3、 竹垞老人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

他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其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等。

4、 苏小墓 :西湖墓址最有名。几经毁建。选摘其一:《西湖新游记》却说“墓实系伪作。盖康熙南巡,偶向侍臣询及苏小小,浙抚乃连夜抔土西泠桥下,一夕成冢,以备御览。”

5、 秀州 :嘉兴别称。古州名,包括旧嘉兴府(除海宁外的今嘉兴地区)与旧松江府(上海市的吴淞江以南部分)。

6、 争墩之习 :谢安的表字与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后来王安石退居金陵,买的宅院正好在谢安的府邸旧址,宅内有以谢安命名的“谢公墩”。王安石于是戏作诗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时人评曰:“与死人争地。”

7、 小青 :(1595—1612)即冯玄玄。明万历武陵才女冯小青,生于扬州闺塾师家庭。年十六嫁为杭州冯生侧室,为正室不容。冯姻亲杨夫人劝其他适以脱困,小青婉拒,独居孤山梅屿。年十八病逝。逝后生平所作尽遭冯妻焚毁,仅残篇被后世文人编辑成集,以《焚馀》之名流传至今。

冯小青去世之同年,明万历壬子年仲秋,戋戋居士据其生平作《小青传》,从而拉开了明清两代延续三百余年的“冯小青现象”的序幕。期间,文人以“冯小青事”为主题进行的规模较大的诗文唱和共四次,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终于民国四年。

8、 陈云伯 大令 文述 :大令,古时县官多称令,后以大令为对县官的敬称。

陈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沈明,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陈曼生从弟(堂弟)。

9、 杨妹子 :杨云友,(1567-1627)名成岫,又名慧林,号云道人,别号林下风。钱塘人,明末女画家、词人。人称“诗,书,画三绝噪于西泠”,“书法二王”,《明画录》、《无声诗史》等有记载。 她没有文集留存,流传下来的词仅有三阙。她的画受到董其昌、陈继儒、柳如是等人的重视。 李渔后来把她牵强附会写在《意中缘》里,又经后人误传,写成小传。

10、 菊夫人 :一作鞠夫人。宋人。善歌舞,妙音律。高宗时为仙韶院之冠,宫中号为“菊部头”。以不获际幸为恨,称疾告归,为宦者陈源以厚礼所聘,蓄于西湖适安园。后被召再入掖禁。其事被演而为曲,名曰《菊花新》。后世即称戏班或戏曲界为“菊部”。

11、 方稚韦 孝廉 懋朝 :方懋朝,字稚韦。钱塘人,举人。

12、 吴飞卿 女史 规臣 :吴规臣,字飞卿,一字香轮,号晓仙,江苏金坛人。朗斋女,吴县顾鹤妻。画花卉,得潘榕皋(奕隽)之传,性喜艺苑,每对花写照,风枝露叶,雅秀天然。兼精岐黄,通剑术。鹤令米脂,从征喀什噶尔,规臣留居吴门,夫家母家皆恃其往来金陵、维扬间鬻画供给。同时嘉兴沈谷山水,吴蕙花卉,南海黄之淑兰竹,并出冠时。

13、 汪小韫 女史 端 :汪端(1793~1839), 清代女诗人。字允庄,一字小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湖北候补同知陈裴之(陈文述子)之妻。幼即能诗,熟于史事典故,喜高启、吴伟业诗。选明诗初、二两集,有《自然好学斋集》。

女史:本为古代女官的名称,旧时借用为对妇女知识分子的尊称。

14、磵:古同“涧”。

高菊磵 :高翥(1170~1241)是南宋江湖派诗人中较有才情的一个,字九万,浙江余姚人(今匡堰镇高家村),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1岁那年,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代表作有《菊磵小集》,《南宋群贤小集》等。黄宗羲称高翥为余姚的诗祖,葛绍体称高翥“诗名空满浙江东”。

《清明日对酒》入选《千家诗》被广为流传。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5、 翟晴江 :翟灏(?~1788)清藏书家、学者。字大川,改字晴江,自号巢翟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

性嗜藏书,自经史外,凡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稗史说部、佛乘道诰等书,广加收罗。建书楼三楹,储书检校,名“书巢”,藏书家杭世骏亦记其“环堵之室,而卷且盈万。”作有《书巢记》,记其储书经过。撰述勤奋,至老不倦。目录学之书有《汉书艺文补志》,著有《四书考异》、《尔雅补郭》、《湖山便览》、《艮山杂志》、《通俗编》、《无不宜斋诗集》、《说文算经证》、《周书考证》等。弟翟瀚,字莼江,亦好藏书,所收多善本。藏书印有“翟瀚之印”。

16、 谢芳姿 :约生活于晋穆帝永和至孝武帝太元(345~396)年间。晋中书令王珉嫂婢女。与王珉相爱,情好日笃,嫂笞挞甚苦。珉兄止之。芳姿善歌,嫂令歌一曲,当赦之。

芳姿以珉素喜执团扇乃应声歌《团扇》:“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珉问讯来问,芳姿即改云:“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后人因而歌之。事见《古今乐录》

《诗归》评论谢芳姿所作〈团扇歌〉诗曰:“清白得妙、两见字各一意,各有其妙、恨在羞字,为郎鹪顇却羞郎,又道破矣”。

17、 琼姬 :①传说芙蓉城中仙女名。借指美女。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王迥字子高 ,族弟子立 ,为苏黄门壻,故兄弟皆从二苏游。 子高后受学於荆公 。旧有周琼姬 事, 胡徽之为作传,或用其传作《六幺》。 东坡复作《芙蓉城》诗,以实其事。” 元·张可久《小梁州·雪晴诗兴》曲:“ 琼姬争卷珠帘看。画船中歌舞吹弹。”参见“ 芙蓉城 ”。

②指青女。主霜雪之神。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 琼姬 ,素衣,纷纷巧剪鹅毛细。”

③传说中春秋吴王夫差女名。元·杨维桢《夜行船序·吊古》套曲:“离宫废,谁避暑? 琼姬墓冷苍烟蔽。” 明·高启 有《夫差女琼姬墓》诗。

18、 毛驰黄 :毛先舒(1620年—1688年)明末清初文学家,西泠十子之一。原名骙,字驰黄,后改名先舒,字稚黄,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末诸生。入清,不求仕进,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其诗音节浏亮,有七子余风。毛先舒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作词喜用“瘦”字,在《玉楼春·闺晚》有“月明背着陡然警,我信我真如影瘦”,在《踏莎行·书来》有“空闺寂寂念相闻,书来默淡知伊瘦”,在《临江仙·写意》“鹤背山腰同一瘦,且看若个诗仙”;因这三首词中有三个瘦字,被沈东江嘲为“毛三瘦”。

著述宏富,有《东苑文钞》2卷、《东苑诗钞》1卷、《思古堂集》4卷、《匡林》2卷、《声韵丛说》、《韵问》、《南曲入声客问》、《南唐拾遗记》、《常礼杂记》、《家人子语》、《丧礼杂说》、《语子》、《稚黄子》、《谚说》、《撰书》、《小匡文钞》、《格物问答》、《诗辩坻》、《南曲正韵》等传于世。

19、 诸九鼎 :(约1659年清世祖顺治十六年前后在世)字骏男,一名昙,字铁庵,钱塘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工诗文,著有乐清集、铁庵集传于世。

20、 茂漪 :卫夫人。卫铄,(272-349),号和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东晋时代著名女书法家,师承钟繇,高徒有王羲之。代表作有《笔阵图》《名姬帖》等。

21、 临池 :指俯视溪池。典故源于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刻苦学习曾巩的《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为故迹,岂信然邪?”

22、翁大人 :公公。

23、 墨琴夫人 :指卫夫人?未查到出处。

24、 齐国淑妃 :冯淑妃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妃嫔,北齐灭亡后成为北周代王的妾,自杀。

25、 蒋家小妹 :即蒋小青

上一篇:扬州炒饭的起源?下一篇:简介屈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