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1收藏

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有哪些,第1张

 我们每一位龙的传人都应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杰出的祖先而感到自豪,并为沉睡了两百年的祖国中医的现代化及世界化而做一些诚挚的努力, 因为仅有极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足以推动这个伟大的事业的!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有哪些吧。

 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有哪些

 简介

 四 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古代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五 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古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经典,也是衡量"君子"礼仪文明的社会标准。六 经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十三经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三字经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千字文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千家诗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史 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沈括和《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时代的沈括所著。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1088年他奉旨可以任便居住,后定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内。1095年病故于此园,终年65岁。他一生论著甚多,仅据《宋史·艺文志》所录就有22种,共155卷,但现在有传刻本的仅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19卷等。其中《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下的著作。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不少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忠实记录,还有沈括本人深入钻研的科学成果,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在天文历法方面,沈括注重观测的思想贯穿于他的天文研究中。1074年沈活分别对测量天体位置的浑仪、测量时间的浮漏和测量日影长短的景表这三种天文仪器,提出了改进意见和设计方案。沈括在奉命兼任司天监职务时,曾亲自推荐精于历术的淮南人卫朴于1074年修成奉元历,并于1075年起颁行。沈括大胆主张使用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十二气历,即以“十二气为一年”,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一大一小相同,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这样,可以做到“岁岁齐尽,永无闰余”。他的建议十分简便科学,比现行的公历――格列高利历还要合理。  在数学方面,沈括主要研究了“隙积术”和“会圆术”等。隙积术属于求解垛积问题和高价等差级数求和问题,对此,沈括创立了一个正确的求解公式。会圆术是一个已知弓形的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问题。沈括推得求弓形弧长的近似公式。之后,元代的王恂、郭守敬在修改历法制定授时历中就利用了沈括的这个公式。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通过纸人实验发现了“共振现象”,他还亲自做凹面镜成像实验。用实验探讨阳燧引火的原因。对古代的透光镜作过细心的观测和研究。  在地学方面,沈括对地形地貌2和了大量的观测研究,指出泥沙的淤积作用是形成华北平原的真正原因。他首创的立体地图很快得到推广。  在医药学方面,沈括根据实物,对药物名称做了大量的证同辨异工作,并注意收集验方,编有《苏沈良方》15卷。他在实地考察、仔细观测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合理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自然界引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灿烂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 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医圣。《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 中国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弟子规》是什么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对于读书,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践行的。因为读书可以使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征程。在大学里,更需要读书来充实自己,来使自己适应即将步入社会的准备。

对于大学生而言,我觉得可以读读以下几本书 :

1、《做最好的自己》,作者李开复。这本书围绕价值观、六种好的人生态度、六种好的行为方式展开了精彩的论述,给年轻人非常有益的启示。书中告诉人们成功的秘诀是:成功=价值观+态度+行动。

书中这样写到:许多成功的人士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充满激情地工作,是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兴趣,有着勇敢而执着的精神,这才是成功的根本。

2、《逻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现在的社会就是逻辑的社会,现在逻辑思维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罗振宇是视频头口秀《逻辑思维》的主讲人,互联网知识性社群试水者,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

《逻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3、《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书中教会你破解身体的滞碍,化解情绪的瘾头,检视思想的谬误,以及放掉无谓的身份认同。最后,再通过吸引力定律,当你真心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会吸引那样东西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作者还强调,一定要感恩。

4、《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这本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书籍给人晦涩难懂的印象,而是利用生动的病例,专业的解析为人们揭示心理疾病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中有这样一句话:解决人生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要仔细读书,在书中找到自己所欠缺的东西,然后不断修正自己,使自己向着自己的人生巅峰走去。

还有很多书都是可以读的,自己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对于自己有用的书籍,然后从中受益。希望每个人都热爱读书,并不断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使自己更加强大。

9“典籍里的中国”《尚书》

1900年,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藏经阁中发现了《尚书》。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是文化元典。记录第一次统一音律、度量衡等。孔子晚年编撰。

典:标准、规范。

读《书》的好处:

知先贤治政之本;

知朝代兴废之由;

知个人修身之要。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

夏商周,名望兴替,礼德治邦。

民本思想: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8“典籍里的中国”《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开纪传体先河共130篇。

《本纪》12

《表》10

《书》8

《世家》30

《列传》70

《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记录的是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公孙轩辕,是华夏的道德楷模,人格典范;也是华夏的人文始祖。黄帝善战,炎帝善耕,炎黄联盟(合体)。

正史:家国青史,国家主修。《24史》,《史记》位列第一。

前四史:《太史公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青史:可以资政,可以育人;人人可读,人人应读。

鲁迅:欲知大道,必读史。读历史者,不可不读《史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遇李陵之祸(李广之孙)遭腐刑,写《史记》;

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周易》;

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

屈原被放逐赋《离骚》;

左丘双目失明做《国语》;

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孙膑兵法》;

《诗》300篇多数是圣贤的发愤而作。

一箱《史记》,头一昏早买回了家,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开看。

曾国藩进京考试落榜,回家借路费100两,结果路上买了《史记》。回家每日圈读十页,第二年考中进士。所以我认为《史记》对读书人来说是个吉祥物。

7“典籍里的中国”《论语》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1万六千字。

论:编纂。语:谈,说。

读《论语》知道如何为学、为人、为政。

《论语》的核心是“仁”。仁就得人,做人要有仁德。仁即二人,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55岁带着理想出发,周游列国14年。

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推己及人。

2)耳顺——好话坏话听在耳中,可内心十分平静。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松柏:指在逆境中意志坚定,坚持操守的人。

4)读《论语》就是跟孔子学习。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思想。

5)子路:(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朝闻道,夕死可矣。

6)做学问应与时偕行。

7)学《论语》如何做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在《论语》中吸取心灵的力量,悟得生命的智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孔子的三个爱生: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子路(护卫孔子40年)。

9)孔子穷困的时候激励自己: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好一件事,事前的准备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会向老师求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的学生会。

身在千里之外你会做梦都想你的老师吗?

孔子的学生会。

子贡问夫子(4问)

1夫子求什么?

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以求天下大同。

2如何学为君子?

君子当以大道为志向,以德行为根基,以仁爱为依托,以六艺为修身。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何为仁?

爱人,孝悌,忠恕,博施众济。

4何为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6“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

孙子,孙武田姓,被赐姓“孙”,字长卿,出生于齐国军事世家,是兵家之圣。20岁写完《孙子兵法》,用一生来完善这本军事巨著、兵学重典,是百代谈话兵之祖,6000字,13篇。

伍员,字子胥,楚国人。孙武的好朋友兼兄弟。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慎战、不战。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重战、慎战、安国全军。

1)中华民族不好战但知兵;知兵但不好战。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2)止戈为武,打仗就是为了希望过上太平日子,战争是获取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外事和兵事都是保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能用外事解决的问题,不用兵事。

4)兵法之道应遵仁道。以人为本,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孙武和伍子胥在吴国兴令城郭、广积余粮、充实仓廪、充实兵库(甲坚盾固矛利),用六年养兵蓄锐的战略定力赢得了柏举之战。吴王不愿意休养生息,孙武归隐吴国山林。

6)曹操给《孙子兵法》注释,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

《道德经》5千多字,《孙子兵法》6千字,就是看不懂,不然真想读。[呲牙]

5“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

  徐弘祖, 号霞客,明朝江阴。徐家布,赛丝绸,夏天透凉,冬天暖。徐家织布买布。

外出游历,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长江溯源——金沙江。九嶷山又叫苍梧山。徐霞客30年行走于山水之间。徐母过世后万里遐征,长江溯源,三年有余。

三江源是黄河、澜沧江、长江的源头。

黄山的莲花峰,是最高峰。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脚下有根。

徐霞客游历回家会将一路的见闻讲给母亲听。徐母寿元81。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

4“典籍里的中国” 《道德经》

中国哲学开山之作——老子的《道德经》

中国哲学鼻祖——老子

叔本华: 《道德经》是关于理性的学说。

老子:宇宙的本源是“道”。老子成功悟道与水有关系,以水悟道。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问;探索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和普遍的法则;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哲人究天地万物之法则。

道法自然——“道”遵循天地万物的活动与法则。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

日出而落,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节奏的生活。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就会造成破坏,生态失衡。

善上若水——柔韧是有力量的。学习水滋润万物的美德。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对万物的福泽就像“水”。柔韧胜刚强,拥有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

天,福泽万物;地,成就万物;人,生发万物。

只有读不完的书,没有不会走的人;典籍如灯照亮世人,每天的积累都是向悟道迈进。

悟道求学的路上,李耳与祁清、悉达多与乔文达,是挚友也是学伴。

尹喜:紫气东来(大人物要过关)。

守藏室之史,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李耳的老师——商容先生:保护天真(问题先生——有提问才有答案。)所有的哲人都是从提问开始。

“海”是最广大的水,最聪明的水,守在最低处,所以长得最大。

鱼头冲着老人

3“典籍里的中国” 《周易》

《易》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本源:敬天爱人。

稻盛和夫将“敬天爱人”视为他的人生哲学。

《易经》与《易传》,经传结合成为《周易》。

《周易》是一画开天地,画出大道至简;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元典。

孔子(杏坛讲学):加我数年,50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读“易”就是要通晓世间的大道真理。

韦编三绝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说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易”。

《易经》是中国人感知世界,总结思想成果,指导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知行合一的大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头脑,行是知的落实;真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真知的达成。

知行合一——学到道理,就想去检验,推究事物的道理。

曾子曰:“传不习乎!”(将夫子的话记下来,进行实践应用。)

孔子的弟子记录老师的话有了《论语》

王阳明的弟子记录老师的话有了《传习录》

圣贤——能够领悟天道的人,是按天道行事,能够为百姓谋福的人。

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人,为天下人谋福。王阳明学做圣贤,并求文武双全。

高清视频,正如撒贝宁说,四百年后的读书人遇到王阳明——挺爽!爽里各爽~

《本草纲目》192万字,编写30年,校勘10年。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忘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

格物——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大医精诚——待病人,皆如至亲之想。

旋花汤(脚夫):补捞损,益精气。

一个人,无论是喜欢读书或者不喜欢,但对于读书都会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自然也会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读书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读哪些书可以快速提升一个人的素质?你买那么多书一个人读的完吗?一般人一年读多少书比较合适?林林总总的一大堆问题,有些可以说的清楚,而有些则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由和说辞。本文要回答的就是其中的一个。

那么到底一个人一年可以读多少书呢?普通人一年读多少书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毕竟这是一个很个性化的问题。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欢读书,只要一拿起书本就犯困,而有些人基本没有时间阅读,例如做餐饮的小老板们,他们基本上没有时间读书,他们一天可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而另外一些人,他们的工作、生活乃至个人成长、修养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读书来输入和积累知识和素材。这些人一年至少要读几十本、几百本乃至上千本各类书籍。许多人可能会质疑这些惊人的数字,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事实上,这并不奇怪。

例如,《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印南敦史,每天至少要读两本书,并未其中一本撰写书评,也就是说,他一年最少可以读书700余本书籍。台湾著名作家、阅读狂人詹宏志,家中藏书4万余册,每年买书2000本,一小时可以阅读十万余字。

或许有些人一定不会同意我的观点:我们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凡人,怎么能和他们相比呢?是的,我们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成他们那样的成就,但是只要我们愿意,一年读几本书总是可以的吧。

通常情况下,一本书大约会有200-300页,二十几万字的样子,我们可以每天阅读10页,一个月至少可以阅读1本书,一年就是12本,如果每天阅读30页,一年可以阅读将近40本书,这样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平均阅读量的十倍以上。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国学爱好者,工作的原因又让我必须时刻保持学习成长的能力。目前我家里的个人藏书约有1500余册,大部分粗略读过一遍,有些经典的书籍可能一直在读,比如《史记》。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大的限制,每年阅读基本保持在50-60本书,也即平均每周阅读一本书。

那么究竟一个人一年阅读多少书籍比较合适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个人阅读量的几个基本因素。

一、个人读书的意愿

是否具有强烈的读书意愿是影响个人读书数量和质量的首要因素。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很个性化的问题,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考量的。

决定个人读书意愿强弱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

1、将读书当成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读书感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爱好,必定会极大地激发起个人读书的热情,阅读量也会因之大幅提高。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同桌的大哥去香港出差,带回来一套四册的《笑傲江湖》。当时,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都是狂热的金庸武侠迷。同桌的大哥指给了我们一周的时间来读这套书,因为他的同事们也都强烈要求阅读这套书。

在我们知道这些信息之前,我同桌读完者四册书已经用去了两天多的时间。等他拿着书到学校向我们显摆的时候,时间已经剩下不足四天,留个我们五个好朋友的阅读时间平均不足24小时。剪子包袱锤,我赢得第一个阅读,就此开始疯狂阅读模式:不听课、不写作业、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只是读书。排在后面的兄弟,就等在身边,你看完一册,他们拿走一册,但他们绝不从后面看起,要的就是悬念和读书的乐趣。

还真别说,四册书在他们不停地督促下,没用20小时就完成了。写作想来,在当时字都认不全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强烈的兴趣与爱好,怎么会有如此高的热情和效率。

2、工作需要带来的外部压力迫使我们不断增加阅读量

工作是我们谋生的工具或者成就事业的平台。因此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会迫使我们大量阅读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这类阅读要求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是最高效最有质量的阅读。

之前,我作为某中国500强企业总部的高管,被要求协助老板组建一个新的二级集团。说是协助,其实具体工作就是我和新组建的筹建团队在做。

我的特长和专业是实体企业的大运营工作。因此要做好此项工作,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所以在此期间,我突击阅读了近20本有关战略管理、集团管控、金融投资、企业绩效等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专业知识,让自己迅速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职业途径。

3、自我学习与成长的需要

关注自我学习与成长,是影响一个人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关键要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知识会过时,信息会失效。因此,通过读书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持续成长。这将成为适应当今世界潮流的一项重要能力。

通过不断阅读,特别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书籍进行系统地阅读,会极大地增强我们学习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能力,而先进的复杂技能会有效地阻遏竞争,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为自己走向成功、获取财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的基础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相应的基础,阅读也不例外。想要快速的识图,就必须有设计的基础知识;想要很好阅读英文原著,就必须有足够的单词量作为基础;你能够想象一个连水浒、三国、西游、红楼梦都当成文言文来阅读的人,如何能够熟练地阅读先秦诸子、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古籍。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就必须打牢阅读的基础。

1、首先解决点文字的拦路虎。

读一本书,许多字都不认识,何谈阅读乐趣和阅读量,因此必须解决识字的问题。这一条不用多说,想要阅读英文原版书,足够的词汇量;想要阅读中国古籍,古汉语的字词和繁体字就是不能绕过的障碍。

读初中的时候,由于朋友从香港带来的武侠小说并不全是简体中文版的,繁体字对我们的阅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由于狂热地喜欢金庸武侠,而当时内地很少能买得到,因此决定突击扫除繁体字的障碍。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将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面涉及的繁体字全部背过。虽然现在不会再用它阅读港版的武侠小说了,但是它如今带给我阅读古籍的方便,让我终生受益。

2、熟知阅读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对某一阅读领域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则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寸步难行。而这些不时出现的小障碍会迅速耗尽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读书热情。

因此,在计划要阅读的领域中,一定要提前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对陌生的阅读领域,建议从入门级读物,以降低阅读难度。例如,在我喜欢的古文领域中,王力老师主编的教材《古代汉语》就是必读基础读物。将这套图书(一套四册)读透了,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国古籍的阅读速度和兴趣。

3、学习一定的阅读技术

三、阅读的速度

读书,每个人的速度都各有不同。有人一目十行,而有人则习惯于字斟句酌。阅读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单位时间内你所能看完的书籍数量。

之所以将阅读的速度单独列出来,是因为提升阅读速度能够实实在在为我们节约很多的阅读时间,而时间又是最宝贵的财富。

上文提高到的《高效阅读》和《快速阅读术》就是专门指导提高阅读速度的书籍,建议找来读一读。

四、可用于读书的时间

可用于阅读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一个人一年内能够阅读书籍的数量。当我们身份不同时,我们可以用于阅读会有很大的差别。

大学生,其身份就是专业学习的。如果愿意,这些大学生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每年可以阅读50-100本书是可以的,因为他们有很多整块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我不建议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过多地参加社会实践,而应借此大好时光多读一些,等走上社会,就很难在静下心来专心读书;

对于职场人士,基本上很难有整块的时间用来阅读。这些必须要学会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读书。如果有可能,每天下班之后,能够固定一小时的时间专门用来读书就已经非常好了。

文采斐然的古书首推史记。

史记虽然是史书,但是它的文学成就相当的高。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要学习的就是史记,到了宋代,欧阳修也是从史记之中汲取精华。我在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论丛的时候,看到他点评水浒,他认为水浒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行文上都有史记的影子。阅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项羽的垓下悲歌,都有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是读通鉴论。

这本书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阅读经典的时间都被碎片化的阅读占据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六十九岁,距离他去世还有四年,如果他不是呕心沥血的写读通鉴论,也不会那么快离世。这本书是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但是议论非常之精彩,谈到一件事不仅旁征博引而且能够发前人之未发。读起来酣畅淋漓,古人曰:汉书可以下酒。那么这本书也可以下酒。

再次是管锥编。

这是钱钟书呕心沥血的一本书,也是他最满意的一本书。钱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非常的辛苦,但是有一个桌子,白天写管锥编,晚上睡觉。这本书是他阅读古书的笔记,虽然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是依旧是用文言文写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钱钟书先生的才华,也可以看到他中国文化的热爱。

以前这三本书都是我最近再看的书籍,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还有许多的书籍,限于篇幅,只能够罗列出来,前四史无论是文笔还是构思都是上乘的作品,先秦诸子的每一本书都是文采斐然,我个人首推庄子。章太炎先生写过一部书,名字叫訄(求)书,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总结,文辞典雅,文风犀利。

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

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于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5书杂记》卷上)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十三经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宿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

三、十三经简介

(一)《周易》

原称《易》,又称《易经》,是古人卜卦用的书。周朝统治者习惯用蓍草来占卜吉凶。称为占筮。占卜时根据蓍草茎数量的奇、偶,排成各种卦,再参照占筮书的记述,判断出吉凶。《周易》就是这类占筮书的一种。

《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分别称为阳爻、阴爻。把和叠列三层,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叫做八卦,又称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乾三连,坤三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这八卦的每一卦代表一种物象,一种事物,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对于每一卦象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例如乾既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国君、朝廷、君子、男人、刚健、阳气等,而坤除了代表地外,还可以代表臣子、女人、柔弱、阴气等。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7叠,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称为别卦。在《周易》中,对于每一卦以及卦中的各爻,都有阐述其意义的解说,这就是卦辞和爻辞,它们是《周易》的正文部分。

《周易》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是怎样的?《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春秋时期,圣人孔子为之作《易传》十文,即《十翼》。可见《周易》是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写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就是说:《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古代曾有伏羲氏、神农氏推演八卦的说法,那只是传说,并不可信。近代学者们根据卦辞、爻辞记载的一些历史材料,比较有把握地推断这部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但具体的作者仍然难以判断。

现今传世的《周易》中,还包括解释经文的传,称为十翼。十翼是由《彖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象》上下、《杂卦》等十部分组成的。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据研究,《彖传》写作最早,似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其余的则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了。这十翼对《周易》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经文的原意,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它们去理解《周易》的正文。

《周易》本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但是书中在讲到阴阳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化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到了汉朝,《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人们认为它包含了其他各经最根本的道理。汉朝在国家学校中教授《周易》的博士就有施、孟、梁丘三家;此外,民间还有大约十家,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流派。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帛书《周易》的残本。它同今天流行的《周易》相比,虽然六十四卦的卦名全都相同,但是卦的次序却很不一样。汉朝的学者们大多以象数之学来讲解《周易》,也就是依据形象和数量来推测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因此《周易》常常成为他们预言灾异的工具。三国时期,王弼改变了大谈象数的风气。他注释《周易》主要是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王弼在注中糅合了《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为魏晋时期的“玄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古代有大量解说《周易》的著作,除了一部分涉及古代哲学思想的以外,还有许多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必须注意把它们区分开来。

(二)《尚书》

原来仅称为《书》,是中国夏、商、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也包括某些追述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因此它属于政治书。春秋以后,《书》被儒家学者们尊奉为经典,称之为《书经》。自汉朝开始,又称它为《尚书》。“尚”即是“上”,“尚书”就是指上古时代的史书。

最初《尚书》中保存的历史文献是很多的。至西汉初年,由山东人伏生传授下来的《尚书》只有28篇了。这部《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抄写的,所以汉朝人称它为“今文尚书”。传授今文《尚书》的学者们常常利用阴阳五行的观点阐发他们的迷信思想,形成了《尚书》的今文经学派,并且由朝廷立为博士官。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先秦时期用古文字体抄写的《尚书》,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东汉学者贾逵、马融、郑玄等人对古文《尚书》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他们多从名物制度、文字训诂等角度来解释经文,形成了《尚书》的古文经学派。在汉朝,古文《尚书》未被朝廷所承认,没有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它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了。东晋时期,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贡献了一部《尚书》,共58篇。梅赜根据一些散佚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梅赜同时又吸收了原来今文《尚书》的28篇(但被离析为33篇了),共凑成58篇。这就是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两部分合成的。此外,梅赜还贡献出一部《尚书孔氏传》,十三卷,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这部书后来经清朝学者们考定,实系后人伪造,于是称它为伪《孔安国尚书传》,但也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了。

(三)《诗经》

最初只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其中有揭露、斥责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也有对庶民的爱情、劳动等社会生活的歌颂。《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周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周初及“宣王中兴”等有价值的史料。《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内容以反映王室统治危机的政治诗为主。《颂》主要是统治者敬神祭祖的庙堂颂歌。需要指出的是,《风》、《雅》、《颂》三部分在内9容上不是截然分清的,它们也有混杂交错的情况。这三部分的区别,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还有音乐方面的不同。一般地说,十五国《风》要配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歌唱;《雅》大多是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一带乐调谱曲的;《颂》的配乐表现出庄重、肃穆的特点。

古代传说周王朝有定时派人到民间搜集诗歌的做法,叫做“采诗”。这大约就是《诗经》的最早来源。在周朝上层社会的政治活动中,人们常常借用《诗》的一章或一两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曾经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诗》便无法和人交谈。

《诗经》传至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前三家都属于今文诗学,西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立于学官,各设了博士官并教授门徒。今文诗学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毛苌所传授,属于古文诗学。现今传世的是毛《诗》,共311篇,其中有6篇仅存名而无诗文。《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周人早期的开发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它不仅作为文学巨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仪礼》

原来只叫《礼》,汉朝时又称它为《士礼》、《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讲究各种典礼仪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希望通过“礼”来区分人们的贵贱尊卑地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仪礼》就是详细记载古代各种礼仪的书。传说此书是周公所作,但缺少根据。《史记》等书则认为它出于孔子之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仪礼》成书约在东周时期,不过书中记载的各种典礼仪式,应该在成书以前就存在了。孔子很注重采辑、整理各国礼仪,他把演习礼仪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在他游说列国的路途中,也坚持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现今传世的《仪礼》包括:士冠礼、昏(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觐礼、丧服、士丧礼等,共17篇。它们记载了周朝统治阶级的加冠、婚丧、交际、敬老、宴饮、外交、觐见、祭祀等各种礼仪。西汉初年,由鲁高堂生传授下来的《士礼》即今《仪礼》17篇,至西汉中期分为戴德(大戴)、戴圣(小戴)、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派,朝廷也设立了博士官。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汉代抄在简上的《礼》多篇,为我们校定今本《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子。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礼古经》56篇,是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礼经》,其中有17篇与今文的《仪礼》内容基本相同。至于另外的39篇,汉代称为《逸礼》,早已失传。

(五)《礼记》

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们在传习《仪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进一步解释、补充《仪礼》经文,阐发其经义,人们称之为“记”。当时这种《记》很多,作者也只一两个人。至西汉时期,礼学家们也都各自选取一些《记》作为讲授《仪礼》的辅助教材。这些《记》流传到东汉中期,只剩下了两种:一种是相传为戴德选辑的85篇本的“大戴礼”;另一种是相传为戴圣选辑的49篇本,称为“小戴礼”。东汉学者郑玄为其中的49篇本作了注解,从而使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原来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转变为独立成书,人们称它为《礼记》。在唐代,《礼记》更被列为九经之一,它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称为“三礼”。

《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杂说汇编。它的内容庞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丧大记》、《问丧》等篇;有记述各种礼节、礼制和守则的,如《投壶》、《礼器》、《明堂位》、《曲礼》、《内则》等篇;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其中许多是假托孔子之名来阐发儒家的言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有比较系统地论述儒家某一思想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此外还有一篇属于授时颁政的《月令》,记述了夏历一年十二月的时令及有关的事物。《礼记》中有些篇章如《大学》、《中庸》等,谈及儒家关于如何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观念,被后世理学家编入《四书》中,加以大力宣扬。《礼记》中还有《学记》、《乐记》两篇,从理论上对教育、音乐作了精辟的论述,至今仍可资借鉴。

《仪礼》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而《礼记》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度的意义、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对于封建统治者强化思想文化统治、利用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言行,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

(六)《周礼》

原名《周官》,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这是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

关于《周礼》的成书,过去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则指斥为刘歆所伪造。现在一般学者都认为这部书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搜集了周王室的官制以及春秋时各国政治制度,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据《汉书》河间献王本传记载,汉景帝时,河间献王搜集到流散在民间的古本《周官》,才使此书为世人所知。因为这部书是古文经,所以长期遭到古代今文经学家的诋毁。

《周礼》记有三百多种所谓周朝的职官,并对其所司职务作了介绍,其中也涉及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全书共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大部分组成。书中的《冬官司空》早已佚失,西汉时以先秦古籍《考工记》补入。《周礼》一书对后世的政治有较大影响,诸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及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等政治改革,都曾以《周礼》为号召,试图以此为依据。

近代学者曾以周代铜器铭文所记职官对照《周礼》的官制进行考查,找出一些不相符合之处,以此证明《周礼》系战国人所杜撰,并非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如实纪录。然而《周礼》中记述的另外一些制度,又确实在周代实行过,这可以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那里得到证实。因此,这部书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是我们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七)《春秋》及其三传

“春秋”曾经作为东周各国史书的通称,同时也是春秋时期鲁国史书的专称。现存的《春秋》一书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4年间的鲁国历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据记载,孔子曾对《春秋》进行了修订、整理,并且把它列为六经之一,作为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教科书。相传孔子在修订《春秋》时,曾经运用一些隐微的言辞,暗喻、示意某种深远的意义,后世儒家学者们把孔子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称为“微言大义”。例如《春秋》经于鲁隐公元年下说“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此则解释说,由于共叔段的表现违背了做弟弟的伦常,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称呼他;这一事件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争权,所以用“克”字;又由于共叔段的失败是因郑庄公蓄意逼迫造成的,所以经文不称郑庄公的谥号,而用“郑伯”,以批评他对弟弟有失教诲。不过我们今天看来,《春秋》经的这种“微言大义”被古人过分渲染、夸大了。

古代为《春秋》经作的传,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本来有自己的单行本,后来按照编年次序,人们把它同各种传文合并起来,先列经文,后述传文。经文对史事介绍十分简短、概括,所以后世学者都要配合传文加以研读。

《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或《左传》。旧传作者为春秋时的左丘明,近代学者们根据《左传》中所述史事,认为它当成书于战国初年。《左传》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经多出17年;《左传》所记史事更延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经晚27年。

《左传》以叙事为主,书中用大量史实补充、说明了《春秋》经,有时也订正《春秋》经的某些错误。因此《左传》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经的那些概括、简略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史料,加之它叙事生动流畅,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和文学著作。

《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本是用战国时的古文字写成的,因此在汉代它属于古文经传,而且长时期只在民间传授,未能被朝廷立于学官。《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它们的编年都与《春秋》经一样。古代学者曾经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分别为战国时的学者公羊高和谷梁赤所撰写,并且二人同受学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可以肯定的是,二书在战国时仅是口传心授,直到西汉初年才用隶书字体写成定本,因此它们都有属于今文经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内容都有着重于解释《春秋》经文,很少述说史事,所以它们不是史书,只是儒家后学们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著作。《公羊传》、《谷梁传》二书的作者是要把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点破、说明,让人明了其中的意义。不过,实际上这两部书的内容冗长空洞,所讲的“大义”也未必符合《春秋》的原旨。同《左传》相比,这两部书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史料,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不过汉代及以后历代的今文经学家常常利用它们来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把它们作为议论时事的理论根据,因此这两部儒家经传、特别是《公羊传》,在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八)《论语》

这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和他的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事的记录,其成书在战国初期。《论语》在西汉时还只作为经书的辅翼,被看作是传、记一类的著作。直到东汉时,才作为正式经书列入“七经”之中。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的学术活动以及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于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早期学说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论语》一书传到汉朝时,已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今文本的《鲁论》、《齐论》以及古文本的《古论》。现今传世的《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参照上述各种本子整理而成的,共20篇。汉代以后,《论语》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同《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并为之作集注,使《论语》在宣扬封建礼教方面,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九)《孟子》

这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当时人及门人弟子们相互问答的谈话记录。《孟子》一书主要是由孟轲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大约孟轲本人也亲自进行过润色。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在封建社会,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孟子在政治上提倡“民贵君轻”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以及宣扬人性善等思想,则反映了他的好古、唯心观点。

在汉代,《孟子》同《论语》一样,仅被当作“传”、“记”一类著作。直到宋代,《孟子》才由理学家们作为经书列入“十三经”。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更加深了它在封建文人中的影响。《孟了》现今只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早已佚失,今本“外书”系明人伪作。

(十)《孝经》

今本《孝经》仅1799字,分为十八章,基本内容是儒家倡导的封建孝道,宣扬“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说教。虽然《孝经》通篇提倡行孝,但也由讲孝进而劝“忠”,主张孝子对待国君应该忠贞不贰。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孝经》十分重视,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熟读它,特别是汉代,是读书人第一部必读的书。

《孝经》在内容上,有许多地方抄袭了《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有时是撮取其大意加以复述,加上书中某些方面内容陈腐、文字粗陋的缺点,因此它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有“孔子”、“曾子”、“孟子门人”等多种说法,但都不足信,不过认为总是孔门后学所作,当不致有误。《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汉代曾有古文《孝经》,南北朝时已亡佚。

(十一)《尔雅》

这是一部古代训诂知识的汇编,即对古代经典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书。所以《尔雅》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常用它来解说儒家经义。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一般词语的解释,其余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如《释亲》、《释器》、《释山》、《释草》、《释鸟》、《释畜》等等。关于《尔雅》的作者,旧说或认为周公所著,或指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也有人以为出于汉代儒生之手。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据近世学者们的研究,《尔雅》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缀辑多家训诂材料汇编而成的。《尔雅》大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后来又经过汉初学者们增补润色,最后才成为今本的样子。

中学生必读书籍,要精华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阅读对于我们的成长和提升非常重要。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分享几本值得中学生阅读的精华书籍。

我推荐《红楼梦》这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而闻名于世。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性的复杂和家族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它也提供了许多关于情感、友情和家庭之间互动的思考。这些主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我推荐《1984》这本乔治·奥威尔的小说。虽然这本书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但它探讨了权力、控制和个体自由等重大主题。通过描写一个完全被极权主义政府统治的世界,它提醒我们保护自由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

古代思想文化典籍有哪些

 我们每一位龙的传人都应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杰出的祖先而感到自豪,并为沉睡了两百年的祖国中医的现代化及世界化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