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了,百会穴还开着
那不叫百会穴开着,那叫囟门
一般而要,2岁左右囟门就关闭了,关闭不全见于前天禀赋不足,是先天肾精不足,不属于后天意义上的肾虚,是不需要补肾的。
不用太在意他,有的人是会这样,也不需要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百会穴别名·三阳五会 31 百会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特异性 35 所属部位 36 百会穴的定位 37 百会穴的取法 38 百会穴穴位解剖 381 层次解剖 382 穴区神经、血管 3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3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3112 灸法 312 百会穴的配伍 313 文献摘要 3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3142 退热作用 3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145 对痛阈的影响 3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3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3148 治疗子宫脱垂 3149 治疗小儿脱肛 3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31411 降低cGMP 3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3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31414 矫正胎位 4 太阳、少阳、阳明·三阳 5 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五会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阳五会 1 拼音
sān yáng wǔ huì
2 概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
三阳五会有二解:1经穴别名;2太阳、少阳、阳明的总称、五会乃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1]
三阳五会又称三阳五输。见《韩诗外传》。[1]
3 百会穴别名·三阳五会三阳五会为经穴别名,指百会穴[1]。见《针灸甲乙经》。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2]。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2][4]。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2]。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2]。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31 百会穴的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32 出处《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33 穴名解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2]。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5]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5]
34 特异性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2][4]。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2]。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6]。
35 所属部位头顶[7]
36 百会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8]。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4]。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2]。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37 百会穴的取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2]。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2]。正坐取之[2]。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9]。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38 百会穴穴位解剖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3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2]。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0]。
382 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0]。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4]。
3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2]。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6]。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6]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6]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5]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5]
310 百会穴主治病证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2]。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4]。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0]。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9]。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2]。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4][2]。
平刺05~08寸[9][10],局部酸胀[9],可扩散至头顶部[9][9]。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2]。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9]。
3112 灸法可灸[2][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9]。
312 百会穴的配伍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2]。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2]。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2]。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9]。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9]。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9]。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9]。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9]。
3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3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9]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2]。
3142 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9]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3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9]
3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9]
3145 对痛阈的影响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9]
3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9]。
3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2]。
3148 治疗子宫脱垂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149 治疗小儿脱肛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3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31411 降低cGMP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3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5]。
3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5]
31414 矫正胎位艾灸百会穴还有矫正胎位的效应[5]。
4 太阳、少阳、阳明·三阳三阳乃太阳、少阳、阳明的总称。见张守节《史记正义》[1]。
5 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五会道教性命双修特别注重小宇宙(内宇宙)的精气神,另外也要懂得采集外宇宙能量的方法,否则单靠体内精气神的训练,完全不借用外界力量就比较慢,炼了几十年未必有多大收效。如果能够采集日月星辰的能量就会大大缩短修炼的时间,即使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事半功倍,三年五载即能达到别人修炼十年二十年的效果。所以采集日精月华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
讲解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普及一些道教名词。有些初学之所以不容易听懂,主要是对道教名词不了解。比如常常说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我们来解释一下:
三花聚顶 :第一朵“人花”,是炼精化气得到的成果,当我们先天的精被凝聚起来,慢慢地炼化为气,气就是体内比精更高一个层次的能量,我们的精真的练好了练得圆满了,对人类这种低层次的动物界的*欲就不感兴趣了,就是“精足不思*”,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是高层次的出世间的法门;
第二朵“地花”,当我们炼气化神,把气继续凝聚达到更高的境界它会更加细微(但是道教自身能够体悟到,是有感觉的能够知道的这种神),它对外界就会“如如不动”,“不惊不恐,无忿无怨”,也就是心态非常平稳,外界环境的变迁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我们有智慧去观照世界,但是世界要来干扰我是非常困难的。此时神就畅通了气也非常足。有一个特点叫“辟谷”、“气足不思食”,气满了之后就不想吃东西,但是精神越来越好,能量越来越充足,就可以餐风饮露,吸收的是宇宙中另外的能量,不依赖于人类的饭菜饮食。最长的道士可以辟谷三年,不用吃任何东西,只喝一点水就可以了。靠的是什么?就是靠采集能量;
第三朵“天花”,就是把神继续炼,炼到更虚更虚的境界,更加精微,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在这个状态里边有一个东西,很细微,这就是炼神还虚,精充足了,气充足了,神充足了之后,睡眠就会越来越少但还是一样有精神,这种睡眠少和神经衰弱完全不一样,“神足不思睡”,如果三花都练成了,精气神混而为一聚到泥丸宫(头顶百会穴里的一个宫殿)。
五气朝元 :五气指心、肝、肺、脾、肾这五脏之气,它和西医所讲的脏腑是不一样的,和中医的脏相学说是相通的,因为中医来源于道教,《黄帝内经》里讲的真人就是指道士修到高境界称为真人。
第一个“心气”心脏系统里的气,当我们使心脏系统,心经这条线里的精气、神气充足,这就叫做“南方赤帝之火气朝元”;
第二个“肝气”这里所指的都是中医所谓的脏相,不是西医所讲的实实在在的内脏。因为肝脏里边藏的是我们的魂,当我们使整个肝的脏相真气充足,那么魂就在那里很安定,此时叫“东方青帝之木气朝元”;
第三个指“脾脏”这里边藏的是“意”,意识的意,真气充足则意定,不会胡思乱想心猿意马,此时叫“中央黄帝之土气朝元”;
第四个指“肺脏”,在道教中医里认为藏的是“魄”,像有的小孩子受惊之后要沿路叫他的名字让他的魂魄回来,就是指肝脏里的“魂”肺脏里的“魄”被惊到了。真气充足时魄就会安定在里边,这叫“西方白帝之金气朝元”;
第五个是“肾脏”,藏的是精微的“先天之气”,训练到真气充足则精定,叫做“北方黑帝之水气朝元”,这就是“五气朝元”。
当我们把“五气”和精气神的“三花”全部凝聚到天门,我们的元神就可以出去,就修出了“身外有身”,除了肉体以外,另外有一个身可以飞升到很多很多世界,遨游宇宙之间。
再解释一个道教名词“ 六根震动 ”,这是真实现象。六根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修到一定时候每个地方有震动的现象出现,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时能感觉到这种震动。最开始震动的是小腹部,现在每次听课,不管保持什么姿势一定要全身放松,站桩、打坐、睡神仙、行走都可以,姿势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放松。这个放松不单是肉体的放松,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放松,只有身、心放松通道才能打开,道教所讲的真正要修的是灵魂,身心不放松,不可能达到灵魂。灵魂是更加内在的更精微的,所以从头到脚都要放松进入境界里。这样开始下面正式的修炼,大家才会真实地有景有验有感觉,能够关注到。
六根震动第一种是小腹部也就是“下丹田”,很多同学通过认真修炼,已经有这种境相了,就是小腹部发热,而且有的人热得很厉害像发高烧,但是这是健康的,就像烧开水,我们观察一下,滚开的水热气腾腾,炼到一定高境界时小腹部也会出现这种类似现象,小腹部有感觉震动得非常厉害,有点像汽车发动一样;
第二种震动是继续修炼到两个肾脏,就是腰部忽然感觉发烫,并且有震动的感觉;
第三个震动是慢慢训练,打开了天目(印堂穴)用光向里边观察,他就会发现除了天目以外,两个眼睛也向外冒出光线,有的人还会冒火,闭上眼睛能够关注到。也有的人会流眼泪,这都是好现象,说明体内的能量被激发出来了,一般的疑难杂症在这个过程中都好了,身体清安无病;
第四个震动是两个耳朵,修炼到一定时候两个耳朵忽然感觉有大风在吹,先是微风,后来有很大的风从两个耳后呼呼吹过来;
第五个震动是脑袋里边有轻微的震动,像夏天打雷的感觉,也有的人会全身发抖。然而要注意性命双修,这个过程内心要非常平静,有的人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心情非常激动,这就容易被打出来,从那种境相中又回到现实当中,那效果就差很多了。如果心情很平静就比较好,然后就会出校第六种震动,整个鼻子从山根(两眼中间)一直到鼻梁都会震动得非常厉害,也有的人会感觉发胀发麻,像发动机在发动一样。这叫做“六根震动”。
这些现象都是内丹成就的一个征兆。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练出了内丹、金丹。以上情况不一定全部发生,有的人发生一种、两种、三种震动,都是里边已经开始“采药”。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之后,接下来开始讲解今天的课程。
日月星相当于体外的精气神,我们要学会采集吸收它的能量。现在请大家保持好姿势,把身边的烦恼暂时丢开,好像来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山洞里、草地上打坐或者站桩。闭上眼睛全身放松面带微笑,在这种状态下让自己进入境界,这样就能够性命双修而不仅仅是听些知识,如果仅仅是听知识完全达不到这么好的效果。然后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道教修真到底是如何修的,怎样采集这种日精月华。
“日精”指的是太阳里的能量,要把它吸收到身体里来,以此帮助我们更快地修炼;不仅如此,而且将来我们要帮助其他人,能量消耗的时候,可以快速地补充。“月华”指的是月亮里的精华。过去一些山里的动物尤其是狐狸等会修行的,他们往往懂得拜月亮,其实就是在采集月亮的精华,有的可以修炼成人形,特别聪明智慧高的可以修炼成仙。
采集日精
现在我们全身放松面带微笑,保持一种很安静的状态去体会。首先体会内气的发动,然后体会全身放开毛孔打开的感觉,这都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把两手缓慢举起,放在头部两边,掌心向着天上,此时天眼是打开的,闭上眼睛好像也能看到天上的太阳,然后仔细观察太阳;再回过来忘掉世间的一切,忘掉身体,仿佛宇宙之中只有我身体里边的灵魂,肉体都不存在了,进入这种境界,放得越松越好,越能体会这种灵魂、灵力的感觉;接下来所讲的方法,由于能量聚集之快之大,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大家训练之后如果出现什么特殊现象一定要给我留言,我好为你解答和指导,这样就不会出现偏差。如果出现异常现象告知我来指点你就会很安全,否则自己不知道怎么处理,时间久了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因而在此提醒大家。接下来训练,想着我们的下丹田里边有一团火,一个火球在丹田里,观想这一团火在旋转,开始慢慢地旋转,然后越转越快,其速度之快好像身体周围刮起了巨大的龙卷风。速度越快能量越大产生的磁场越大,然后以此为中心点,再返回来观想太阳,太阳里有一位神仙叫“太阳星君”,而太阳慢慢向我靠近,整个宇宙只有我和太阳,它从远处慢慢向我靠近,悬在我的头顶一丈两丈三丈之处,里边的太阳星君,身上飞出很多火球忽然向我的三个地方飞来,从头顶的百会穴、两手心的劳宫穴进入,这三个地方就不断接收,观想出来,然后进入我的体内,与下丹田的火球合二为一,反复这样训练,下丹田的火球不断地旋转像龙卷风一样迅速,太阳的火球不断进入我们身体,慢慢就能得到非常宝贵的能量,而且百会穴、劳宫穴这些穴位会统统打开,之后就拥有了我们和外界的通道,灵魂、元神和整个宇宙的通道就会被打开。
这属于“武火训练”,所以力量非常大。安静地在这种状态下一直观想,太阳真君的火球一团一团不停地进入我的身体,非常快速,和身体里的火球合二为一,然后体内的火球不断旋转,把这些能量统统吸收。稍微敏感的同学会感觉全身震动,这就得到了能量采到了药,叫做“采药”。最后像西游记的孙悟空,在自己的下丹田凝聚一颗强大的内丹,能量就会越来越巨大。然后过一会把两只手慢慢收下来,不要采得太久因为这种能量太巨大了,两手交叉放在下丹田,以道教的方法,左手在外为阳右手在内为阴,大拇指虎口交叉;想着所有的能量收进下丹田存起来,缩得越来越小形成一颗内丹。这就是采集太阳精华的方法。
以后每天早上都可以训练自己,能量会越来越充足自己感觉越来越明显。安安静静的在这种状态下守一会,平静下来自然呼吸,每次一定要注意把能量收入下丹田,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天地人三界归一,精气神全部合为一体;要从后天慢慢地返回先天。就是道德经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这样训练出来的。
采集月华
我们开始训练月华的采集方法。这时首先要把前面的全部忘掉,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里,仿佛整个灵魂一下子穿越到了晚上,到了一个黑洞里面,观想自己安安静静地坐在或站在一个漆黑的山洞里,天上慢慢出现了一轮明月,月光越来越亮,白色的光芒四射,我们打开百会穴,仿佛百会穴上开了一个洞,现在我们的人体也变得很大,平时的肉体是很小的,但是进入灵魂状态,把灵魂的体量变大,是肉身的一倍、两倍,继续长大变成三倍。此时天上的月亮发出白光,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最后悬在我们的头顶,然后观想月亮里边有一位神仙“太阴星君”,他的手上发出白光,从我们打开的百会穴通过中脉(人体从头顶一直到会阴的一根线)不断灌注进来,白色的光芒不断进来我们不断吸收,观想得越清楚得到的能量越大,这样“水火既济”。因为如果只吸收太阳的能量刺激身体容易燥热,现在吸收月亮的精华,这种燥热就会慢慢平息下来,月亮属阴这样一阴一阳平衡成为一个太极图。观想月亮里的太阴星君不断帮助我们给予我加持力,为我发送银白色的光芒不断从百会穴缓慢地进入身体,慢慢到达下丹田,照亮我的全身,而我的灵魂出体,比肉身要大三倍,因为三生万物,“三”在道教里有特殊的含义。这样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把体内的元神炼得非常强大,在这个基础上时机成熟,灵魂可以观照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实证亲眼目睹另外的时空到底有些什么。但切记要心如止水不能激动,有的人在此境界中观察到一般人平时看不到的景象,心情一下激动起来,要注意平复心情,如果身体发生外动也不必理会,不管是身体里边的震动还是外动都不用管它,专注于吸收月亮的能量。
现在开始收工:把整个比人体大三倍的自己缩小到两倍,继续缩小到一倍,继续缩小进入下丹田,下丹田里一片光芒,光芒之中坐着一个小人,就是我们自己未来要练出来的元神。现在可能不太清楚,恍兮惚兮的,未来练出来之后就会非常清楚,然后把全身个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八万四千毛孔全部关闭,两手捏拳头,大拇指握在里边捏紧,全身用力三次把所有的能量关在体内不能漏掉,全身用最大的力气收紧三次。这样就收工了!
以后早上、晚上可以自己训练,时间长短自由掌握,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都可以,今天就分享到此。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百会 5 经穴名·百会 51 百会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百会穴的定位 57 百会穴的取法 58 百会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百会穴的配伍 513 特效 514 文献摘要 515 百会穴研究进展 515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5152 退热作用 515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5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5155 对痛阈的影响 5156 对胃分泌的影响 515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5158 治疗子宫脱垂 5159 治疗小儿脱肛 515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51511 降低cGMP 515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515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51514 矫正胎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百会 1 拼音
bǎi huì
2 英文参考Bǎihuì GV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bǎihu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百会: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
4 人体部位名·百会百会指巅上,相当于百会穴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巅上一灸之。”王冰注:“百会穴也,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
5 经穴名·百会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1]。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3]。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1]。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51 百会穴的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52 出处《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53 穴名解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4]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4]
54 特异性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3]。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1]。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5]。
55 所属部位头顶[6]
56 百会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7]。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3]。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1]。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57 百会穴的取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1]。正坐取之[1]。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8]。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快速取穴: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9]。
58 百会穴穴位解剖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0]。
582 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0]。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3]。
5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5]。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5]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5]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4]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4]
510 百会穴主治病证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3]。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0]。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8]。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1]。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3][1]。
平刺05~08寸[8][10],局部酸胀[8],可扩散至头顶部[8][8]。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1]。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8]。
5112 灸法可灸[1][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8]。
512 百会穴的配伍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1]。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1]。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1]。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8]。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8]。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8]。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8]。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8]。
513 特效两手中指叠压,按百会穴3分钟,长期坚持,可使人开慧增智、益寿延年[9]。
5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方》: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515 百会穴研究进展 515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8]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1]。
5152 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8]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515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8]
515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8]
5155 对痛阈的影响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8]
5156 对胃分泌的影响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8]。
515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1]。
5158 治疗子宫脱垂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159 治疗小儿脱肛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515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51511 降低cGMP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51512 降低尿素氮含量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4]。
51513 对性激素的影响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4]
51514 矫正胎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最详细的人体穴位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头颈部穴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推拿手法
百会穴按摩方法有四种: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2,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8下。3,意守法: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守时以此穴出现跳动和温热度为有效,时间约10分钟。4,采气法:站坐均可,全身放松,意想自己的百会穴打开,宇宙的真气能量和阳光清气源源不断地通过百会进入体内,时间约10分钟。
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胸腹部穴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背腰骶穴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气海俞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上下肢穴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致晕11穴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103穴位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5岁了,百会穴还开着
本文2023-10-26 04:29: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0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