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青黛散简介
青黛散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36首。
中成药青黛散的主要成分为青黛、甘草、硼砂(煅)、冰片、薄荷、黄连、儿茶、人中白(煅)。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治疗口疮,咽喉肿痛,牙疳出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载有青黛散的部颁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青黛散 [ 最后修订于2017/6/3 11:08:39 共625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古籍中的青黛散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秋季比较燥热,此时人体容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根据五行学来看,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因此外感燥邪多从肌肤、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开始。因此,秋季 养生 应以润燥、养阴、润肺入手。
1、性味:平,淡
2、归经:归肺经、胃经
3、功效:滋阴润肺
4、古籍记载:
“此云五木耳而不显四者是何木,按老桑树生燥耳,有黄者,赤、白者,又多雨时亦生,软湿者入采以作俎”——《本草经集注》
“生犍为山谷,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名医别录》
5、 保健建议:
银耳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有助于减轻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日常可以在煮粥、炖肉的时候放一些银耳。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冰糖银耳羹,润肺美容,滋养清肺。但外感风寒者不建议食用。
1、性味:甘,平
2、归经:归肝经、肾经、大肠经
3、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4、古籍记载:
“芝麻,补心脏,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强身”——《神农本草经》
“服和芝麻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出”——《本草纲目》
5、保健建议:
芝麻中的维生素E可以防止过氧化脂质对皮肤造成损害,治疗多种皮肤癌症,维系皮肤的白皙、光泽,与此同时,芝麻也有着养阴润燥,缓解便秘的功效。日常可在煮粥或泡茶的时候加一点芝麻粉。如出现发炎反应或牙痛、肠胃炎时则不建议食用。
1、性味:甘,平
2、归经:归肺经、脾经、肾经
3、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4、古籍记载:
“治头疼,助阴力”——《食疗本草》
“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本草纲目》
“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日华子本草》
5、保健建议:
众所周知,山药具有滋阴养肺的功效,日常保健时可多吃一些山药,用于调整代谢,滋肺润肤,但糖尿病患者、前列腺癌患者或乳腺癌患者等不建议食用。
1、性味:甘微酸,凉
2、归经:归肺经、胃经
3、功效:清热镇静、化痰止咳、润肠通便
4、古籍记载:
“治胃中痞块食积,霍乱吐泻,小儿偏坠疼痛”——《滇南本草》
“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本草纲目》
“主客热、中风不语,又疗伤寒热发,惊邪,嗽,消渴,利大小便”——《开宝本草》
“胸中痞塞热结者可多食好生梨。卒闇风失音不语者,生捣汁一合顿服之,日再服”——《食疗本草》
5、保健建议:
梨子一直是秋天的润肺佳品,对于秋季引起的干咳、口渴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日常保健可将梨榨成果汁,或加冰糖、蜂蜜等炖煮来喝,用于缓解咳嗽,保护嗓子。但容易怕冷、血气虚弱,夜尿频繁等患者不建议食用。
1、性味:甘,寒
2、归经:归心经、肺经
3、功效:养阴清热,滋补精血
4、古籍记载:
“清痰火,补虚损”——《本草拾遗》
“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熁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日华子本草》
“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药性论》
5、保健建议:
百合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淀粉、蛋白质、钙、维生素B族以及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日常食用百合不仅能起到很好地滋补作用,同时还能缓解因天气干燥而带来的多种疾病。但对于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则不建议食用。
秋季干燥,本就容易伤肺,除了上述药食可适当饮用外,凡事也应心平气和,保持良好心态,如此一来才能从内而外做到滋阴养肺,达到最终的 养生 目标。
参考文献:
1、秋冬相交,润肺食物宜常吃——《药物与人》2012年第11期,64页
2、九大白色食物生津润肺解秋燥——《 健康 生活》2012年第11期,45-46页
3、食物巧搭配,润肺止咳——《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2年第8期,79页
4、润肺三个怪方,大笑可润肺——寻医问药
除了陆羽的《茶经》外,史上还有《茶录》等关于茶文化的文献古籍。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喝茶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文明层面,这与茶书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密切相关。《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叶生产历史、起源、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巧的专著。
《茶录》是蔡襄的代表作,灵感来源于陆羽的《茶经》,特别推荐北苑贡茶。《茶录》中所记载的,更符合北宋时期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书中描述的不仅仅是对茶的评论和认识,还有对点茶的详细描述。但对茶叶的制作却少有描述。书的后半部分记载了各种茶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一部颇有影响的茶叶专著。
一部《茶经》使茶圣陆羽的名声从唐代流传至今。除了传说中发现茶的神农氏外,堪称茶界的楷模人物。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诞生了很多以研究茶为终身目标的人。他们被现代人称为茶科学家。陆可以说是世界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但是,除了茶经,还有一本书,你应该也知道,是《茶录》。
《茶录》是北宋蔡襄在祐年间(1049-1053)撰写的一部茶学专著。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茶,第二部分是关于器具。说到蔡襄,作为宋四家的一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叶专家。自福建道上任以来,他为福建当地的茶叶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福建省的茶叶生产情况也是受当时蔡襄的影响。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散剂散剂(powder)为药物剂型之一。又称“粉剂”。是指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即药物研成粉末为散。散剂的用法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西药·散剂散剂是药物剂型之一,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药物研成粉末为散。可内服又可外用。散剂的分类散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口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也可直接用水送服。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局部用散剂可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处应用;专供治疗、预防和润滑皮肤的散剂也可称为撒布剂或撒粉。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散剂的质量要求生产与贮藏散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一、供制散剂的成分均应粉碎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口服散剂应为细粉,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二、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制备含有毒性药物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三、散剂中可含有或不含辅料,根据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等。四、散剂可单剂量包装也可多剂量包(分)装,多剂量包装者应附分剂量的用具。五、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药物的散剂应密封贮存。质量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粒度粒度除另有规定外,局部用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粒度应符合规定。检查法 取供试品10g,精密称定,置七号筛。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E第二法单筛分法)检查,精密称定通过筛网的粉末重量,应不低于95%。外观均匀度外观均匀度检查法 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干燥失重干燥失重
详见百科词条:散剂 [ 最后修订于2017/8/4 23:39:02 共12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大部分都是真实有效的,因为古代医书中记录的中药,都是根据现实应用得出的经验再加以整理记载,当然也有一些迷信的成分混杂其中,比如鲁迅说的蟋蟀要公的,各种奇奇怪怪的药引子,有玄学成分在里面,古人采药都很讲究,根据不同季节,药龄,药性,地域加以采收炮制,现在因为滥采中药,根本不管什么季节药性,只管追求利益,很多药物根本不熟就被采收,有的为了品相,还要用热水煮烫,药物的有效成分非常少,为了省事根本不再炮制,所以现在的药和古代根本没法比。
为了使的应用能够更合理,疗效更可靠,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就以下几个谈谈几点看法。
1、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是药物取得疗效的关键。药物随着剂量的不同,作用也随之而改变。例如红花少用则养血,如大剂量则变为破血;又如厚朴三物汤和小承气汤,二方的药物组成相同,只是每味药物的剂量不尽相同,它们的功效和主治证就。可是在传统用药中有的药物不用质量计,却用数量计。如蜈蚣、天龙等习惯用条计,而每条有大有小,有的一条大蜈蚣的质量相当于几条小蜈蚣的质量,但是处方的医生事先并不知道药房里蜈蚣的大小,这样势必会造成用药的剂量不准确,结果影响疗效。所以建议处方的医生把用数量计量的药物如蜈蚣、天龙等改用质量计,以免影响疗效。
2、脚注 脚注是医生对配方人员的医嘱和要求,在古籍中很多都有脚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需要特殊处理的中药均作出了规定,各地区《中药炮制规范》也根据地方用药分别作出了规定,不需医生再标脚注,除非医生有特殊的用药要求,如对按常规应“后下”的大黄,若医生脚注吞服,配方人员应付大黄粉,并注明吞服字样向患者交代清楚,如医生不标脚注,则应按常规作“后下”处理。
3、药引子 服用,常常需加药引子,特别是在验方、秘方、土方中更为多见。中药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使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药引子。药引子多是既可药用又可食用的物质,如生姜、葱白、酒、醋等。药引子在药方中虽不是主要药物,但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是所有方剂中必须有药引子,应根据情,由医生来决定。
4、饮食禁忌 为了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确实应该饮食禁忌的。在服用含有地黄、何首乌的药物时,忌服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不应吃鳖肉;服用茯苓时,食物里不能放醋;吃鳖甲时,不要配苋菜;服用泻下剂如大承气汤、麻仁丸时,不宜过早食用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驱虫药时,也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服药为宜。另外,在患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黏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有特殊 性的食物,都应避免食用。有咳嗽症状的人,饮食不能过甜、过咸、过于油腻,也不要吃辣椒,同时要戒烟、戒酒,以助早日痊愈。
5、服用次数 一般常规服用次数为早晚各一次,即一日2次,笔者认为这样不甚合理,药物要在体内达到治疗效果,体内血药浓度应达到最小有效血药浓度,但不能超过最大有效血药浓度,也就是说血药浓度应保持在最小有效血药浓度和最大有效血药浓度之间,达到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药物的服用次数应根据药动学原理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物的半衰期,表观容积等药动学参数来计算每日服药的次数,以确保体内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因此,应以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每日的服用次数。
6、不良反应 不少人认为中药无毒,比西药安全。这种看法不够全面。总的来讲,中药是比西药不良反应少些,但是,中药引起不良反应也屡见报道,也有因造成死亡的病例。中药自古就有“,一日而遇七十毒”之说。曾有人报道近几年来雷公籐中毒200例,其中死亡51例。
7、结语 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是从古至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剂型,所以正确使用中药是发挥中药疗效的关键。
中应、应用、
古籍中的青黛散简介
本文2023-10-26 04:55: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