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1、爱国。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2、利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3、仁爱。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5、“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
6、“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智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
造和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明智慧的重要载体,构成了它的核心,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其高尚的精神和神奇的魅力铸成了中华文化的灵魂。经典 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之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发展,使有些人的价值观产生转变。崇洋媚外、贪图享乐,对中国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不自觉地丧失了中华民族精神。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抛弃了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就会丧失民族自信心,就难以自立于民族之林。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思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经是世界性悲剧。”面临愈来愈严重的大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共同提出:“人类在21世纪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神、深远智慧以及品格魅力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推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渴求,对中华美德的敬仰,已成为当今时代持久不衰的社会热点。可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要想让中华的民族智慧、民族美德、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代代传承,并在全世界发扬光大,就应该从少儿开始抓起。
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承载历史的重任,传承中华的命脉,弘扬中华的美德,开拓中华的未来将是他们最重要的使命。在少年儿童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是人生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众所周知:少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0-3岁,幼儿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情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入人心、终身不移。正是构成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很可惜,一般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理而轻易错过。其实,只有最纯净的白纸,才可能绘制出最没的底案,构建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4-13岁幼儿语言迅速发展,已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这时的儿童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中国有:“蒙以养正,圣功也”的圣训,更有《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千古名言。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要从小怡养正知正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华民族之所以被世界赞誉为文明古国,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历代都重视人的教育。认为教育是治国之本,人是教育之本,德是人之本,孝是德之本。《学记》中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古人的“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的示训,正是对我们后人的严厉告戒。如果我们没有把中华美德和做人的准则传承给少年儿童,我们将陷人民于不仁,陷国家于不义。在教育孩子这一最重大的问题上,我们应当不忘圣贤的教诲,不忘党的教诲,把人格教育、把文化素养的提升放在教育的首位。唯有成人,才能成才。
三、是人的生理与心理成长和发展规律的需要。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到老,三岁定一生。现在西方人也有认同。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正常人生出来,大脑就有140亿个脑细胞,它们彼此孤立,主要靠六岁以前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刺激,才能使他们各自生出许多树状突起而互相联结,建立错综复杂和稳固的精神网络。0-3岁脑细胞发展最旺盛,3-6岁次之,到了18岁,树突停止生长,20岁以后,则每天以十几万个的数量死亡。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又告诉我们: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主要靠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教育来完成,少儿时期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少儿时期形成的一切品质和习惯都是非常牢固的,往往成为一生的性格基础和行为准则。
科学证明:大脑的开发、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都奠定在人生的最初几年。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少儿开始抓起的科学依据。
四、当前,青少年道德状况,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教育。在信息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少年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各种网络中受到的不良影响非常严重。我们不难看到社会正义感的日渐消失,君子之风日渐远去。短视近利,尔虞我诈。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犯罪年龄下降,校园暴力频传。许多青少年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见利忘义,追求享乐、内心空虚、人生失落、意志颓废。所谓江山难改,本性难移,道德教育如果不从小抓起,一但养成不良的品质,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可怕局面。可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而且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在少年儿童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区别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文化提倡“竞争精神”,而中国文化提倡“奉献精神”、“贵德精神”。中国古圣先贤把“为公”称之为“大道之行”。他们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旺,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都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和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提倡在少年儿童从小立志、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长大以后才能贡献祖国、为国争光。
二、以树立孝亲尊师的道德风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都是以孝亲尊师为基础的,所以被称为伦理型文化。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就是《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比做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如同日月星辰之运行,春夏秋冬之循环。还说:“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则能实现“其教不肃而成,其治不严而治”的理想效果。把孝敬父母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理原则,视为一切德行中最伟大的品格。《吕氏春秋·劝学》中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荀子还特别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人讲孝道,讲师道,讲厚道,讲报恩。提倡“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作为一个人更应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报答父母养育恩,报答师长教育恩,报答人民服务恩,报答祖国护卫恩。确实,孝亲尊师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试想,一个不孝父母,不尊敬师长的人,能爱祖国爱人民吗?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需要他们奋斗拼搏时,能公而忘私,无私奉献吗?在独生子女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可以说我国的少年儿童能否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因此,树立孝亲尊师的道德风尚应作为教育的重点,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三、以诵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典为教育的最佳途径。
中华优秀的文化经典,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的庞大载体,已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学习的智慧宝典。“以和为贵”的理念;“大公无私,打济天下”的胸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失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感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气概;“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中国文化中这种系统而完整的,崇高而伟大的伦理价值体系,是世界罕见的,它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我相信,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将到来。作为中国人,首先要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文化。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从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经典开始。孟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教,不知学问知大也。”少儿时期是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及早让儿童读诵中华优秀的文化经典,就是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直接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宝藏,使他们从小就能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使经典文化中高尚的思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他们一生不断消化理解的精神食粮,奠定他们一生高雅的人格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历史重任。
中国因拥有优秀的文明而文明,中国文化因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而不朽,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的原因之所在。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中华美德在少年儿童中传承,世世代代传承。
作者:葛守瑍 来源:省人生学会 编辑:张建
主要是 诚信\孝道\
摘要: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智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明智慧的重要载体,构成了它的核心,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其高尚的精神和神奇的魅力铸成了中华文化的灵魂经典。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民族精神。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一、中华民族的由来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翻开历史的画卷,给人以许多无限的遐想。但是,这一词的概念的提出,只有仅仅一百年来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一词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中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华”是舜的名字。“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中华”一词是在唐代法律中正式出现。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和近代西方传入的“民族”一词相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是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但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实体则是远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称出现以前数千年就形成了。梁启超是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二、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蕴涵于整个民族中的一种深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上,它始终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劫难而奋发图强,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前,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精神;其支撑点是自强不息的开创精神、艰苦奋斗的自立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集中表现为:对自己祖国的领土与主权的无比热爱和维护其完整的巨大责任感;对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乡土人情、优良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高尚的民族自豪感;为自己祖国的独立、发展、富强而英勇奋斗以至流血牺牲。
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正是凭借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其时间毕竟相对短暂。由于统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断,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以维护,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不断发展。
在古代,我国各族人民坚持反对民族和国家领土的分裂,缔造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坚持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反对民族压迫,抗击外敌入侵;坚持不畏艰险、世代相承地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源,改造祖国的山山水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去年我们经历了西独分子的挑衅,在我们各族人民坚持反对民族和国家领土分裂的战斗胜利中,表现出我们团结一心,也让那些恶势力的到了自食自食其果的下场。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社会势力和腐朽制度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中,推动了祖国,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前进。
在近代,我国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如火如荼、艰苦卓绝的斗争。从鸦片战争,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人民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运动,创造了光照千秋的爱国主义业绩。
历史发展到现在,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为统一祖国而努力奋斗。
三、中华民族的现在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史。爱国主义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之中,它本身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表现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始终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中华民族精神多种多样。中华民族素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历史上曾有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佳话;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美谈。这些都表现了我们古人艰苦奋斗的美德。
艰苦奋斗是党和革命队伍的优良传统。老一代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永远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大家都熟悉方志敏烈士的革命事迹。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和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和狗巢似的住所!不希罕闲逸,宁愿做16点钟工的劳苦!不希罕富裕,宁愿穷困!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练我的意志!”革命先辈这种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献身的艰苦奋斗精神,来源于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共产主义思想。没有伟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不可能具有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而没有先辈们坚忍不拔的艰苦奋斗,也就不会有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与命运的顽强搏斗和抗争,培育出艰苦奋斗的自立精神。早在先秦,就有了治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比喻。这种精神,又被古人概括为“居安思危”。《易传》上有一句名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就是要求统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陶醉于胜利的欢乐,应具有忧患意识。孔子也有忧思。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他看来,道德教化不能普及天下,正是他的忧思所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离骚》,更是忧患情怀的杰作。宋代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这样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长期的历史熏陶,让我们养成了以勤俭为荣的风尚。历史上世代流传的家训格言,充满了这方面的内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中华民族陶冶性情、磨砺人格的重要环节,而且逐步扩展,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艰苦奋斗被看作立身、立家、立国的根本。
离开了艰苦奋斗,我们将寸步难行。艰苦奋斗是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只有艰苦奋斗,中华腾飞才能实现。
朴素节俭历来是劳动人民的美德。朴素是艰苦奋斗的保证,要艰苦奋斗,就必须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许多优秀人物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朱德同志不论在井冈山,还是在延安的窑洞里,总是穿着草鞋和粗布衣裳,同战士们一起吃大锅饭,朴素得就象一位忠厚、纯朴的老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十分朴素的人。他一年到头不知要接待多少外宾,但是,就连衬衣也不肯多添两件。他的一件衬衣,已经换了领子和袖口,补得深浅不一,洗的时候稍一用力就会搓破,他也不肯换新的。春秋冬三季他总是穿着一双黑皮鞋,这双鞋已经穿了20多年了,修补过多次。我们的周总理就是过着这样朴素的生活。
四、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要怎样做
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的美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需要我们继承下去、流传下去的。中华传统美德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让中华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地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区别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文化提倡“竞争精神”,而中国文化提倡“奉献精神”、“贵德精神”。中国古圣先贤把“为公”称之为“大道之行”。他们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旺,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都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和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从小立志、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等我们有能力为国家做出有意义的事时,才能贡献祖国、为国争光。
总之,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三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最主要的内容。结合时代的特点,我们要在学校的教育中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使中华美德一代一代的发扬光大!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长孙无忌的《律疏》、屈原的《离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内容:仁 、义 、礼 、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1、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2、“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扩展资料: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核心内涵
仁 :有仁爱之心 ——唐太宗爱民如子
义 :重情义 ——荆轲刺秦王
礼 :懂礼数 ——孔融让梨
智 :明智果断 ——空城计
信 :诚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
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尽管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道德之主要架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其间,特别是作为宋明理学的“顶梁”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二程将“仁、义、礼、智、信”发展为“五常全体四支”说,即“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
意思是说,如果把“仁”看作是整个身体,“义礼智信”则是身体的四肢。朱熹则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论断。
参考资料:
一、仁爱孝悌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那么,究竟哪些美德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呢?
首先,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美德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诚信被视为人际关系和商业交易等方面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则之一。诚信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也能够带来商业上的成功和社会上的尊重。
其次,孝敬父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美德。在中国古代社会,孝敬父母被视为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以及国家伦理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孝敬父母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更是一种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另外,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美德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被视为人际交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则之一。礼仪不仅能够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还能够增强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
最后,勤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美德。在中国古代社会,勤劳被视为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勤劳不仅能够带来物质上的收获,更能够提高个人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修养。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诚信、孝敬父母、礼仪、勤劳等美德都需要我们时刻铭记在心,并通过实践来将其转化为自己身上具体行动和实践。
一、仁爱孝悌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本文2023-10-26 05:28: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