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用"则"和"*"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疲劳,增加劳动的乐趣,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诗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内容越来越丰富,种类也越来越多,诗人们自然也越来越多,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下面从各个时间段对这些诗歌与流派进行划分。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的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扩展资料
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诗中有戏剧,戏剧中有诗)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常说的诗又指《诗经》。
《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按故事情节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诗词
典故的意思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拼音:diǎn gù。
引证释义:
1、 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北史·高隆之传》: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老舍《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
近义词:故事、掌故、典籍、智取。
典故造句
1、这篇文章滥用典故,有些句子读起来有晦涩之感。
2、这首诗里堆砌了大量典故,显得太过矫揉造作。
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典故让人不禁赞叹和敬佩。
4、在前往中学的小面包车,大哥哥给小朋友讲了“君子绝交不出恶语”的典故。
5、张大爷给我们讲述了“嫁鸡逐鸡,嫁犬逐犬”的成语典故。
6、仉氏含辛茹苦,为教育年幼顽皮的孟轲,留下了杀豚不欺子、三迁择邻、断织劝学的著名历史典故。
古书的意思是什么?古书是什么意思?
古书的意思是:★「古书」在《汉语大词典》第3430页 第3卷 24★「古书」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古书gǔ shū(古书,古书) 1 指古文尚书。 ▶ 《汉书•王莽传上》:「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2 泛称传世的古籍。 ▶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然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 ▶ 宋·曾巩《<列女传目录>序》:「自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书作于经史间,而非经史可附者,概曰古书。」 3 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 ▶ 唐·张怀瓘《书断上•八分》:「既言古书,岂得称隶。」 4 指古人手书。 ▶ 元·虞集《题吾子行小篆卷后》:「丹书所载,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书之不可复见也。」——————————古书gǔ shū 补证条目 1泛称传世的古籍。▶ 汉王充《论衡•案书》:「夫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
古书的拼音gǔ shū
古书是什么意思
★「古书」在《汉语大词典》第3430页 第3卷 24 ★「古书」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古书gǔ shū(古书,古书) 1 指古文尚书。 ▶ 《汉书•王莽传上》:「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2 泛称传世的古籍。 ▶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然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 ▶ 宋·曾巩《<列女传目录>序》:「自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书作于经史间,而非经史可附者,概曰古书。」 3 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 ▶ 唐·张怀瓘《书断上•八分》:「既言古书,岂得称隶。」 4 指古人手书。 ▶ 元·虞集《题吾子行小篆卷后》:「丹书所载,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书之不可复见也。」——————————
古书gǔ shū 补证条目 1泛称传世的古籍。 ▶ 汉王充《论衡•案书》:「夫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
经学产生于西汉。秦代即设有博士官,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於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汉代起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博士之说。从此儒学独尊,由於《乐》已无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可以将经学视为先秦原初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古诗的由来?
本文2023-10-26 06:24: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