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六--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在腹部空回肠的周围,是传导之官,主排泄糟粕,主津。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所以大肠和肺相表里。
(1) 大肠的解剖 :大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部分。它的上口和小肠相连接,交接处为阑门。下段是广肠(也称直肠),广肠的下端开口处是肛门,中医学称它为魄门。这些就是古代解剖学对大肠的认识。
(2) 大肠的生理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大肠主传化糟粕。大肠为传导之官,主大便,这就是说大肠把小肠传来的糟粕,变化成粪便,排泄到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之所以能够传导糟粕,排泄粪便,是在燥化的作用下完成的。
那什么是燥化作用呢
燥化作用是指大肠的热力,有温化、干燥水湿的作用,促进和吸收小肠传过来的糟粕中的水液部分,使糟粕形成条样粪便。燥化作用一方面使大肠的气机能够推动粪便下行,一方面使大肠内的水湿不致于太过,从而保持大肠内一定的水液,以濡润肠道。如果燥化作用减弱,可以表现为无力推动大便下行而致便秘。也可以表现为大肠的水液过多,而致大便泻泄。如果燥化作用过强,可以表现为因大肠蠕动过度而致大便次数增多。也可以表现为大肠因燥热过甚而津液不足,使肠壁失去滑润而致便秘。所以燥化作用的正常进行,是维持大肠传送糟粕功能正常发挥的关键。另外大肠排泄大便的正常与否和肺、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因为大肠依赖于阳气以健运,而大肠的阴气又根源于肾阳的温煦。同时肾又主二阴,所以肛门的开合又和肾气的盛衰有关系。除此之外,大肠和肺相表里,大肠排便也需要肺气的力量压迫大肠排泄大便。因此临床中肾气不足,或肺气不足的病人,大便的排泄也会受刭影响。
其二是, 大肠主津 。大肠有调节肠内津液的作用,通过这种调节可以保持大便的正常形状和大肠壁的滑润,以维持大肠的正常活动。所以有大肠主津的说法。
(1)手附明经的循行:大肠的经脉叫手阳明经。手阳明经,起于食指的末端商阳穴的地方,沿着食指的内侧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问的部位,向上进入腕部的两筋中间的凹陷处,再沿着前臂前方,向上循行,进入肘部的外侧,然后沿着上臂外侧的前缘循行到肩端的两骨间,沿着肩峰的前缘向上镅行于颈椎的“手足三阴经聚会处”即大椎穴的地方,接着向下逑入缺盆部,在胸中与肺脏相联络,通过横膈下行与大肠相连。
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部上走颈部,经过颊进入下齿龈中,回绕到上唇的水沟穴处时。左右相交叉,左脉向右循行,右脉向左循行,分布在鼻孔两侧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经相交接。(见图)
2)手阳明经的生理:手阳明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它起着运行大肠的血气的作用。因为手阳明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其循行通过膈膜下行,属于大肠,所以它以运行大肠的血气为主。因此《灵枢·经脉篇》有“大肠手阳明之脉”的说法。另一方面它联络并濡养着大肠及与大肠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器官。因为手阳明经循行于上肢体的外侧前缘,进入胸腔后络肺属大肠。它的分支行于颈、颊、下齿、鼻等部位。所以大肠通过手阳明经和颈、齿等组织器官及体表的部位相联系。同时,这些组织器官都需要手阳明经脉运行的气血来濡润和滋养,以维持它们的正生理功能的发挥。如果手阳明经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就会影响大肠及其有关的组织发生病变。比如手阳明经的经气热盛,就会出现下牙痛、咽喉肿痛、鼻衄等病证。手阳明经的经气运行出熀郁阻,就会导致肩及上肢外侧前部的疼痛。
总之,手阳明经属于大肠,以营运大肠的血气为主。它是大肠与其它组织器官的联络和供给营养的途径。但是它同时也必须依赖于肺的血气的濡养,才能够发挥它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原文
详解
“气”,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上下”,指司天在泉“气之上下”,是指六气与司天在泉之间的关系。
“身”,指物的主体部分。此处是指一年。“身半”,即半年。“其气三”,指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天气”,指司天之气全句意即一年之中,分为六气,上半年占三气,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这三气均属司天之气所主。因此司天之气主管该年上半年的气候变化。
“身半以下”,指下半年。“其气三”,此处指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地气”,即在泉之气。全句意即一年之中,下半年也占三气,即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三气均属在泉之气所主。因此,在泉之气主管该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
“名”,此处指三阴三阳。“以名命气”,即以三阴三阳来对六气命名。这就是风气命名为厥阴,热气命名为少阴,火气命名为少阳,湿气命名为太阴,燥气命名为阳明,寒气命名为太阳。“气”,此处仍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以气命处”,即以六气的顺序来确定六气所主的时间。这就是厥阴为初之气少阴为二之气,少阳为三之气,太阴为四之气,阳明为五之气,太阳为终之气。
“半”,即半年。“天枢”,即阴阳升降的枢纽。此句意即每年的上半年在季节上为春、为夏,每年的下半年为秋、为冬。在阴阳属性上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一年之中,春去夏来,冬来秋去。上半年与下半年之间,阴升阳降,如环无端因此,上半年与下半年之间就成为阴阳升降的枢纽。这就是此句所谓的“天枢”。
不过应该指出,关于这里所谓的“身半以上”,“身半以下”,“天枢”的理解,自王冰以下的历代注家均把“身半”作为人身之半解,把“天枢”作为脐旁的天枢穴来解。笔者不同意这样理解。因为“身”者,不仅作人之身体来解,而且还指物的主体。同时,原文在这里是讨论司天在泉胜复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上下文均未涉及人体。因此不可能是讨论人体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关系问题,所以,笔者不从历代注家。
“上胜”,即司天之气偏胜。“下俱病者”,指司天之气直接影响到该年的下半年。“地”,指在泉之气。“以地名之”,即司天之气也可以成为在泉之气。举例来说,阳明燥金司天,上半年气候偏凉。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下半年气候应该偏热。但这一年实际情况不然。下半年还是气候偏凉,因而这一年从实际气候来看,下半年就不能说少阴在泉气候偏热,而成为“上胜而下俱病”。在泉之气受阳明燥金司天之气的影响而气候偏凉。因此在治疗上也就要按“燥*于内”来处理。质言之,也就是应从实际气候变化出发来处理问题,所以原文谓:“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
“下胜”,即在泉之气偏胜。“上俱病者”,指在泉之气影响到了该年的上半年。“天”,指司天之气。“以天命之”,意即这一年的在泉之气也可以成为该年的司天之气。举例来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这一年上半年气候应该偏热下半年气候应该偏凉。但实际情况不然。这一年上半年也偏凉,下半年也偏凉。因此这一年就成为“下胜而上俱病”,这一年的在泉之气实际上也是司天之气,所以原文谓:“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命之。”
“胜”,指胜气。“报气”,即报复之气,亦即复气。“屈伏未发”,指复气还没有产生作用。此句是承前句而言。意即前述“上胜而下俱病”,或“下胜而上俱病”,都是指胜气已至而还没有出现复气,因而此时在治疗上完全可以按胜气来处理。
“复至”,即复气已经产生作用。“天地”,指司天在泉。“天地异名,”此指司天在泉之名互易。此句是承前文而言。意即如果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时,疾病可以按胜气处理。但如果复气已至时,则不管司天在泉之气原来情况如何,均按复气来处理,复气是什么就治什么。
原文
详解
“时”,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所属的时间“常位”,指固定的位置和时间。“气”,指胜气或复气。“必”,同“常位”,也是指固定时间。本句是对“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这一问话的回答。意即六气虽然可以分为六步,各有一定的所属时间,但什么时候出现胜气,什么时候又出现复气却不一定。一切还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机械对待。
以下是 讲胜复之气的一般规律 。
“初气终三气”,即初之气到三之气这一段时间。“天气”,即司天之气“天气主之”,即上述三气为司天之气所主。“胜之常也”,即胜气之常。全句意即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因此,一般来说,当年的司天之气即属当年的偏胜之气。例如厥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风气。少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热气。少阳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火气。太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湿气。阳明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燥气。太阳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寒气等等。
“四气尽终气”,即四之气至终之气这一段时间。“地气”,即在泉之气。“地气主之”,即上述三气为在泉之气所主。“复之常也”,即复气之常。全句意即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因此,一般来说,当年的在泉之气即属当年的复气。例如,阴司天,风气偏胜。厥阴司天,少阳在泉。火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少阴司天,热气偏胜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凉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太阴司天,湿气偏胜。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寒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少阳司天,火气偏胜。少阳司天,厥阴在泉。风气就是当年的复气。阳明司天,凉气偏胜。阳明司天,少阴在泉热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太阳司天,寒气偏胜。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湿气就是当年的复气等等。应该指出,上述六气司天在泉胜复之气,除厥阴与少阳之间的关系与胜复概念有矛盾之处以外,其它如少阴与阳明之间的关系是热胜凉复或凉胜热复。太阴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是湿胜寒复或寒胜湿复。此均属气候的自调现象。唯有厥阴与少阳之间的关系是一风一火,一温一热,不属于自调因此少阳司天或厥阴司天之年,有胜无复,所以对物候、病候影响较大。由于少阳司天或阴司天之年,本身不能自调,只能依靠它气自然来复因此少阳司天或顾阴司天之年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严重,疾病变化也较一般年份为大。
“有胜则复”,意即有胜气必然就有复气。“无胜则否”,意即没有胜气也就没有复气。于此说明:所谓“胜复”,实际上就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的一种自调现象。
原文
详解
“复已”,即复气之后。“胜”,指又出现了新的胜气。此句意即复气在矫正了胜气之后,由于复气本身也是胜气,所以复气此时又成了新的胜气。
(15)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胜”,指新的胜气。“复”,指新的复气。“常数”,即固定数量。“衰”,指胜气衰减。全句意即“复已而胜”时,原来的复气变成了新的胜气。在胜复规律的支配下,又必然产生新的复气。这个新的复气大小不定。胜气大复气也大,胜气小复气也小。到了胜气衰减的时候,复气也就自然停止。张隐庵注此云:“此申明有胜则复,辗转不已,必待其胜气衰而后乃止耳。”即属此义。
“复已而胜”,指出现了新的胜气。“不复则害”,指新的胜气产生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复气来加以制约,那就成了有胜无复,必然就会形成新的灾变,使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受到伤害。张介宾注此云:“若有胜无复,则亢而为害,故伤生也。”即属此义。
“复而反病”,意即在复气产生作用,矫正胜气而复气又成为新的胜气之后,又会形成新的灾变。“复气”,本来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的一种自调现象,为什么又会出现“复而反病”的现象呢?歧伯回答:“居非其位,不相得也。”所谓“位”,即六气应有的位置和时间。这也就是前述的六气六步。“居此处是指“复气”所居的位置和时间。,因此没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复气产生时就有可能与六气固有的时间相冲突例如间。“不相得”,即不一致。“居非其位,不相得也。”意即由于复气的产生是“有胜在冬季里出现火气来复,夏季里出现寒气来复,就与季节固有的气候变化发生冲突形成矛盾,从而使正常气候和物候受到损害,形成新的灾变。这也就是对出现“复而反病”的回答。
“大复”,指复气偏胜。“大复其胜”,意即复气对胜气制约很强。“主”,指主气,即六气六步的固定位置和时间。“则主胜之”,意即在复气力量十分强大时,则主气就要受到影响。正常的季节气候、物候就会受到破坏,因而也就会出现新的反常。这里的“则主胜之”一句,注家多解为主气战胜复气。笔者不同意这种解释。因为主气战胜了复气,则复气就不会对主气产生作用,季节气候就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正常,因而也就谈不到“反病”的问题。所以窃以为“则主胜之”应作“主气为复气所胜”来理解,亦即复气战胜了主气。故未从诸注。
原文
详解
“微”,指胜气微弱,亦即轻度偏胜。“随”即听其自然。“微者随之”,意即胜气微弱时,亦即气候只有轻度偏胜时,可以听其自然,不加处理。为什么“微者随之”,因为按照胜复规律来说,微者复微,胜气微则复气亦微,对人体影响不大,所以可以不加处理。“甚”,即胜气很盛,“制之”,即加以制约。“甚者制之”,意即胜气很盛时,那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例如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等都是“制”的方法。为什么“甚者制之”?因为按照胜复规律来说“甚者复甚”,胜气甚,复气亦甚,对人体影响也就很大,所以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和”,指温和,此处是指复气微弱。“平”,指和平。“和者平之”,意即复气不甚时,可以和平过渡,不加处理。此与前述“微者随之”之义基本相同。“暴”,指暴烈,此处指复气很甚。“夺”,指夺去,亦有制约之义。此与前述“甚者制之”之义基本相同。全句意即对待复气的处理也与前述对待胜气的处理一样。“复气”不大时,听其自然,可以不加处理。“复气”太盛时,则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理由与前述对胜气的处理相同。
“皆随胜气”,即上述治疗要注意到以治“胜气”为主“屈伏”,此处是指屈伏未发的复气。“安其屈伏”,意即在胜气方面如果能得到早期处理,则复气就可以屈伏不发。“数”,此处是指处理上的轻重缓急。“”,指正常。“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意即在处理胜气时,其轻重缓急并无一定,一切以人体生理活动恢复正常与否为标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恢复,治疗上也就终止。张介宾在注文中认为:“此言皆随胜气者,非单以胜气而言,而复气之至,气亦胜矣,盖兼言之也。”此与经文原意不符,因为经文原意“安其屈伏”即指复气。如果此处所指胜气亦包括复气在内,则“安其屈伏”一句就毫无意义,也不符合《内经》关于“治未病”的一贯精神,故不从张注。
本节重点论述了六气的胜复问题。原文首先指出了胜复的一般规律,即:有胜气就一定有复气。一般来说上半年出现胜气,下半年也就会出现复气。其次,指出了由于有胜气然后才会有复气,没有胜气自然也就没有复气。因此什么季节出现胜气,什么季节出现复气也就不能机械对待。再次指出,出现了胜气之后,必然要出现复气。如果没有复气,那就会影响生命现象的成长,形成灾害。又再次指出,复气制约了胜气之后,复气本身又往往会成为新的胜气,形成新的灾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复已反病”。为什么会“复已反病”?这是因为复气“居非其位”与主气“不相得”的结果。最后指出,对于胜气和复气的处理原则,即胜复之气微者可以不加处理,但对胜复之气甚者,则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据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胜复”,实际上就是自然气候变化中的自稳调节现象从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来看,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自稳调节现象。中医学根据自然界的胜复现象推之于人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治疗法则。
这是古人在长期与自然界和与疾病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医学在人体生理、病理生理和辨证论治方面的一个主要特点,值得认真加以发掘和发扬。
太阴经包括脾肺二经,肺属金,为燥,脾属土,易湿,即湿者,太阴土气所化。在太阴经中,脾肺关系就是土与金关系,就是燥与湿的关系,尽管燥能化湿,即“肺以辛金而化湿”,但是肺金之燥的程度小于脾土之湿的程度,故有“太阴以湿土主令”,土湿说明脾阳虚。我要出去办事,实在抱歉了,请您原谅,以后再补充
首先中医症候不能与西医病症划等号,对号入座是不对的
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与现在大叶性肺炎类似。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伤寒论》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与肠梗阻类似。
十二支配六气是:“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即逢子午年为少阴君火之气所主,逢丑未年为太阴湿土之气所主,逢寅申年为少阳相火之气所主,逢卯酉年为阳明燥金之气所主,逢辰戌年为太阳寒水之气所主,逢巳亥年为厥阴风木之气所主。
十二支之所以这样配六气,是因为三阴三阳六气有正化和对化之不同。正化、对化之说出自王冰的{玄珠密语》。所谓正化就是指生六气本气的一方。所谓对化就是指其对面受作用或相互影响的一方。换言之,“本位”是正化,与“本位”相对的就是对化。十二地支中的寅卯辰位于东方,巳未午在南方,申酉戌在西方,亥子丑在北方。午与子均为少阴君火,但午为南方火位,所以说午为君火的正化。子为北方的水位,虽然不是火位,但在南方午主君火的时候,则北方的子便与午相对,也成了君火之主,所以说子是君火的对化。未与丑均为太阴湿土,但未在西南方,未为六月月建,六月为长夏,土旺于长夏,所以说未为太阴湿土的正化。丑位东北方,在西南方未主太阴湿土的时候,则东北方的丑便与未相对,也成了太阴湿土之主,因此丑为太阴湿土的对化。寅与申均为少阳相火,火虽得南方的午位,但午已取君火之位,寅位东方,东方属木,木能生火,火生于寅,所以寅为少阳相火的正化。申与寅相对,故申为少阳相火的对化。酉与卯均为阳明燥金,但酉位正西方,西方属金,所以酉为阳明燥金的正化。卯与酉相对,故卯为阳明燥金的对化。戌与辰均为太阳寒水,但戌位西北方,西方属金,北方属水,因金能生水,为水之母,所以戌为太阳寒水的正化。辰与戌相对,故辰为太阳寒水的对化。亥与巳均为厥阴风木,但亥位北方,北方属水,水能生木,为木之母,所以亥为厥阴风木的正化。巳与亥相对,故巳为厥阴风木的对化。
这种六气正化对化之说为王冰所首倡,并为后世刘温舒、李梃、张景岳等医家所从。其中刘温舒对此有精辟的论述,谓:“六气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节令时日而司地化。上下相召,而寒、暑(热)、燥、湿、风、火与四时之气不同者,盖相临不一而使然也。六气司于十二支者,有正对之化也。然厥阴所以司于巳亥者,何也?渭厥阴木也,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对化于巳也。虽有卯为正木之分,乃阳明金对化也,所以从生而顺于巳也。少阴所以司于子午者,何也?谓少阴为君火尊位,所以正得南方离位,故正化于午,对化于子也。太阴所以司于丑未者,何也?谓太阴为土,土属中宫,寄于坤位西南,居未分也,故正化于未,对化于丑也。少阳所以司于寅申者,何也?谓少阳相火,位卑于君火也,虽有午位,君火居之,火生于寅,故正化于寅,对化于申也。阳明所以司于卯酉者,何也?谓阳明为金,酉为西方,西方属金,故正化于酉,对化于卯也。太阳所以司辰戌者,何也?谓太阳为水,虽有子位,以居君火对化,水乃伏土中,即六戌天门戌是也,六己地户辰是也。故水虽土用,正化于戌,对化于辰也。……此天之阴阳合地气十二支,动而不息者也”(《运气论奥谚解》)。
六气以三阴三阳为主,结合地支,用以说明和推算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每;年的六气,一般分为主气和客气两种,主气用以述常,客气用以测变:客气和主气相合,称为客主加临,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气候的复杂变化。
喜润恶燥的脏腑是胃。
一、胃为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燥热,需津液源源不断加以滋润,才能维持胃正常功能。如果胃中津液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则出现胃脘嘈杂或灼热,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呃逆,大便干结等症状。
二、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及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三、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
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脾胃虚弱的症状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脾胃虚弱常因病后,或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所致。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六--2手阳明大肠经
本文2023-10-26 07:05: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0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