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称的由来
古籍:古人写、印的书籍。是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清朝以前古装形式的书籍。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在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如有人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对。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
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
古人对石头的雅称有:文石、采石、美石。
1、文石:战国后期《山海经》提到出产文石的名山有8~9处之多,当时文石是指有美丽纹理石块,而与今天博山文石含义则不尽相同。
2、采石:《山海经西山经》称:“采石指彩色者”。民国时,章鸿钊在《石雅》中称:“采石多以色著,而异乎文石以多纹著者出”。如今,台湾有称“采石”,与《山海经》中意思不同,系指色容较宽的奇石。
3、美石:首见于《山海经》之《东山经》云:“独山之下多美石”。唐郑维忠《古石赋》称:“博望候周游天下,得美石而献汉武帝”。苏轼在《怪石供》中称:“今齐安后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
相关资料:
在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所取的众多雅称中,“奇石”于古籍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而且这个称呼在赏石界也基本得到认同,东南亚许多国家,如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也多这样称呼。
人类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的认识与研究,发展到今天,总应该对它有一个总的称呼。“奇石”作为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的一个总的名称,想来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其实,“怪”、“异”、“奇”这三个字,都有“罕见、特殊”的意思。“供石”、“文石”、“采石”、“美石”、“雅石”等,代表的观赏面有限。“观赏石”之称,其客观容量还包括工艺石在内。
尽管如此,这些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域所出现的众多雅称,总是从某一个审美角度出发而命名出来的,因此有它的个性,有时代的、地域的特征,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1、凤眸
凤眸是汉语词语,读音是fèng móu,指细长,眼角有些上挑的眼睛。
2、杏眼
杏眼的位置略高于标准眼位,特点是睑裂宽度比例适当,较丹凤眼和狐狸眼宽,外眦角较钝圆,不像桃花眼和丹凤眼的眼尾那么长,眼黑比例占的较多,眼皮褶皱少,多为内双或双眼皮靠近眼睛,眼神干净清澈,常给人清纯娇憨之感。
3、桃花眼
桃花眼,眼型的一种,因酷似桃花而得名。若是女子长了一双桃花眼,则其眼神似醉,而又楚楚可怜,正所谓一枝梨花春带雨;若是男子长了一双桃花眼,则满眼深情,眼睛黑白分明似醉非醉,眼周、眼角略带浅浅红晕。让人心神荡漾。
4、丹凤眼
丹凤眼是凤眼的一种,严格来说应该是狭义的。并不一定指单眼皮 其型极细长、内勾外翘,延伸到太阳穴附近,开合而有神光逼人。
古籍记载:(见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54年版,第145页)。女人,有了一双凤眼,就天生有了美丽聪慧的资本。凤眼须清。若眼光暗淡朦胧,则不智。凤眼须与人的整体形貌联系起来看。
只有美的形貌中的凤眼,才有上述之美和聪慧性格。有一些人若孤立看他(她)的眼睛,确是凤眼,但其整体形象不美,甚至是丑、俗、愚,则其眼仅是形似而已,不足道也。只有内外双修,才能使凤眼大放异彩。
5、双凤眼
双凤眼就是指:双眼皮的凤眼。
双凤眼代表人物:
她有一双清澈无比 不带任何欲望的眼睛。眼睛成了汤唯一夜成名最惹人的一处。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有那暗送秋波 欲说还休的劲儿。那双凤眼勾魂 眼尾带出的慵懒,还有眼波流动,成了众多整形女性的所求。
1、伊
是第三人称,相当于“她”、“他”、“彼”(多指女性)。
最早出自《诗经》中的《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2、母
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
如:母妗(舅母);祖母;叔母;伯母。
3、妾
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指女奴,或旧时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上流社会的正妻也自称妾。
作为动词,谓役使如女奴,或娶为小妻。
作为代词,是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
扩展资料:
古代称呼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未婚女子自称奴家等等。
-妾
-伊
-母
中国有许多别的称谓:
1、赤县神州
在中国的古书《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2、华
古代时候这个字的意思和“花”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
第二种说法是:“华”含有红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为华。
第三种说法是:华是由中国的古称“华夏”省略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3、中华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5、华夏
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6、 禹城·禹迹·禹甸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一个叫大禹的人去组织大家治理水灾。据说,禹治水后,按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来世代相传下来称中国为:禹城、禹迹(大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传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古书《淮南子·地形》又记: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以九州的意思还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区等许多名字。
8、海内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本文2023-08-03 18:32: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