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侯珠的传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随侯珠的传说,第1张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关成语

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随侯珠的传说,并且探讨了随曾之谜,确认了随国就是曾国。 既然曾侯就是随侯,那么如果我们在曾侯墓葬中找到宝珠,有没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 ”随侯珠”呢?刚好,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战国蜻蜓眼玻璃珠。经检测,不但有本土生产的铅钡系珠子,甚至还有舶来的西方钠钙系珠子(中国玻璃最初是为模仿玉石,采用不透明的铅钡玻璃;而西方玻璃则是模仿青金石或绿松石,采用透明度较高的钙纳玻璃)。看来东西方贸易开始得远比我们想象的早,而且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自己独特配方的玻璃制造工艺了。 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 何为蜻蜓眼?蜻蜓眼是「 ”眼睛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发源于西亚或印度,人们相信眼睛可以辟邪。这些玻璃珠上面有一圈套一圈像蜻蜓复眼的眼圈纹,或凸起或剔刻,颜色丰富,因而得名「 ”蜻蜓眼”。「 ”蜻蜓眼”玻璃珠是埃及的一大发明,最早的标本为埃及公元前1400年—前1350年的一串项链。在古代埃及,蜻蜓眼是一种护身符,不同的图案和纹理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和法力。在中国,则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了。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点基本都分布在长江流域上游支流、下游荆楚及陕西、山西、山东等范围内的富庶诸侯国,如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1号墓随葬「 ”蜻蜓眼”玻璃珠;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末270号墓随葬「 ”蜻蜓眼”玻璃珠;甚至连远在云南滇文化分布区的李家山春秋晚期22号墓,也出土了六棱柱形琉璃珠。 江陵九店楚墓出土战国蜻蜓眼 再来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随葬的战国初「 ”蜻蜓眼”玻璃珠,该墓里有173颗西方生产的玻璃珠串,其中一串为典型的「 ”蜻蜓眼”玻璃珠……仅随葬于王公贵族墓,说明蜻蜓眼在当时是稀有珍贵之物。 可能有人会想玻璃而已,有何珍贵? 玻璃,中国古代称「 ”琉璃”、「 ”料”(明清时期北京流行的称谓)、「 ”罐子玉”( 「 ”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明·曹昭《格古要论》)、「 ”药玉”(源于《穆天子传》,顾名思义即如熬药般烧炼出来的象玉一样的东西,晋代郭璞的注释为「 ”今外国人所铸器者亦皆石类也。按此所言,殆今药玉、药琉璃之类”)。在汉以前,玻璃绝对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原材料的获取和工艺的复杂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西汉恒宽编纂的《盐铁论》中说:「 ”……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 我们都知道,跟那些中原大国相比,随国或者说曾国并不算大,可是在曾国墓地里,却常见丰富的青铜器和其他珍贵遗物,彰显出曾国的富庶。因此,也有学者推测,曾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蜻蜓眼珠子的出口。 既然玻璃珠源自西方,它是怎么来到中国,又发生本土化的呢?据著名考古学家林梅村先生统计,西域和中国「 ”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点自西向东为: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亚)的斯基泰古墓———新疆轮台穷巴克古墓———山西长子牛家坡———山西太原赵卿墓———山西长治分水岭———河南洛阳中州路———河南郑州二里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林教授认为,「 ”根据这些出土地点,完全可以复原一条从古波斯中心到长江流域楚国的交通路线。基本上可以认定,这些玻璃珠是由活跃于中西亚的商旅或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由于受到贵族阶级的追捧热爱,中国的工匠们开始尝试研制「 ”蜻蜓眼”,但中国人采用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来制作,不仅原料和助燃剂等配方与西方不同,在工艺和美学设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甚至原创出了方形蜻蜓眼珠子和蜻蜓眼管子。 在秦统一的过程中,不少传统手工艺都在此中断,而蜻蜓眼的装饰工艺在中原地区彻底消失,只留下随侯珠的传说。不过这里并非无懈可击,把蜻蜓眼推测为文献记载的随侯之珠,终究有很大的推测成分。传说中可以媲美和氏璧的珍宝到底是不是当年风靡王室的蜻蜓眼?是进口的还是本土的?运用了怎样的工艺?只能期待未来的考古挖掘给我们更加准确的答案。

一、禹皇九鼎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成为了夏朝的天子,为了稳定天下,巩固政权,大禹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和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用一鼎代表一州,并将禹皇九鼎集中摆放在夏王朝都城。从此,禹皇九鼎就成为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成为夏朝、商朝、周朝的传国之宝。直到战国时期,秦国将禹皇九鼎运入秦国都城,秦亡后禹皇九鼎便神秘的失踪了。

二、随侯珠

随侯珠是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因偶然救了一条大蛇而得到此珠,所以,此珠又叫“灵蛇珠”。随侯珠与和氏璧齐名,同属春秋战国时期珍宝,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

据张衡《西京赋》记载随侯珠:“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说明这个珠子会发光,可以当蜡烛使用。后来这个珠子随着随国的灭亡也最终流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奇怪的是,秦国灭亡后,这个随侯珠也就销声匿迹了,有人认为,随侯珠很有可能随秦始皇殉葬了,此刻正在地下照亮着始皇帝的墓室。

三、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玉玺方圆四寸,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秦始皇是第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因此传国玉玺也就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拥有传国玉玺为正统,凡是没有得到此传国玉玺而登大位者,则认为是“白版皇帝”而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秦朝以后,传国玉玺经历多朝屡易其主,最后传到了唐朝末帝李从珂手里,叛军攻城时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上玄武楼自焚身亡,从此传国玉玺失去了踪影。虽然后代偶有人声称获得传国玉玺,但是经过考证后都被认定为赝品。

四、连山易、归藏易

《易经》又叫《周易》,为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有三部,一部是神农所著《连山易》,一部是黄帝所著《归藏易》,一部是周文王所著《周易》。

《连山易》、《归藏易》魏晋之后突然下落不明,后人再也无缘得见,民间传说由于《连山易》、《归藏易》内容包罗万象,无物不算,有夺天地造化之功,故而被神明收回或者毁坏,流传至今的仅是部分《周易》而已。

随侯珠的传说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