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富人家要抄金刚经送给穷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5收藏

古代为什么富人家要抄金刚经送给穷人,第1张

《金刚经》:“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 抄写本经功德之殊胜: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问题一: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r\n\r\n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r\n\r\n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r\n\r\n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r\n\r\n(转第一品)\r\n\r\n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r\n\r\n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r\n\r\n“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r\n\r\n“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问题二: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问题三:《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要用到唯识宗的“五位百法”,您可以深入研究。

一切有为法

“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识非意识的总和就是一切。

“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与“无为法”相对。

如梦幻泡影

“如”:与・・・・一样,好像・・・・・

“梦”:梦境、做梦。因人颠倒梦想,为梦所着。

“幻”:幻术,虚无。如空中花、水中月,不可得。

“泡”:水泡。波浪起,水泡灭又生。人心浮躁。

“影”:影子。万物因日月之光而有影,若无日月,则无影。

“梦幻泡影”皆是因缘所生,虚无不可得也。

如露亦如电

“露”“电”亦是因缘所生,且不能长久,昙花一现。露水只在晨朝,午后则消。闪电只是一刻,一闪而过。

应作如是观

应该作这样观,怎么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问题四:金刚经里面的相,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

问题五:佛教 金刚经 能作是念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上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叫着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陀洹有没有这个意思,我得须陀洹了、我证须陀洹果了!这是释迦牟尼佛测验须菩提,就跟宗门讲的你会么、你懂吗;测验他。

须菩提果然真的明白了,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你以为真的入了?入了哪里?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我们从这个地方才恍然大悟,须陀洹已经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了。那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一定,我们不敢断定。四相他离了,他决定不会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要着相他不是须陀洹。我们才明t大乘经上所说的,有这一段经文可以作证,确实不是个容易事情。

你可以自己在参悟一下就了解此句的深意了。

问题六:金刚经里的分是什么意思 部分 分类 分段 分集

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就是:第一部分 标题是“法会因由”

佛经都是从古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排列形式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

问题七:金刚经的大意是什么? 赞同一楼的回答。

讲空性。

金刚经是智慧所在,佛法亦依智慧而生,所以金刚经是佛法的核心。请好好持诵,古往今来依《金处经》而得利益、得解脱的例子不胜枚举。

且不管他是什么意思,讲点什么,只要老实持诵(就是诵读),你就能得到其真实利益。

金刚经 讲的非常深奥,推荐看些大德的讲记和注解。在持诵的同时看讲记,两不误。

问题八:金刚经的含义是什么 世间一切法 如魔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问题九:金刚经中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可是一本非常厉害的经,号无坚不摧的经

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为认知的客体,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于佛经中的般若部,这一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

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周问答,经文上都作「云何应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诸位仔细看经文,你就晓得。江味农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根据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意思不一样。句子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为我们说明,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哪里?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口气是这样的,「应该住在什么地方」?这是问「发菩提心要怎样安住,才能够叫心神集中,不至于分散」,这明明是为初发大心人所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云何」是为什么要这样住?这个意思当然不一样,意思确实是不相同。前面世尊解释得很多,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于是乎不能没有这一问。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单独它应住?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也没有了。后面这一问,发菩提心那个人是不是住在发菩提心上?疑问在这个地方,佛是不许我们住。那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发心,那就没得发。究竟是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这是为已经发心、已经修行人而说的。像这样深入发明,古大德注疏没有见过,他对于《金刚经》的妙义,发挥得精彩、透彻,像这样地方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在《讲义》里面能看到的,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面,在《讲义》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

◎经题

本经的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七个字是别题,后面「经」字是通题。经题七个字可以分为三段。

「1、金刚:物名,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又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金刚是物名,金中之精,就是金中的精华,金中最精之物,称之为「金刚」。「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这是先说明这个物质它的名字叫「金刚」,因为在一切物质里面,它最坚固、最锋利,一切物不能够破坏它,它能破坏一切物,它比其它的五金都要坚固。

「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这是希有之宝物,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已经见不到,许许多多的宝藏,我们都见不到了。为什么见不到?众生福薄。一切众生福报大的时候,这些许许多多的珍宝都自然出现。实在讲,这也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随着正报,福报的大小;福报大的自然七宝现前,福报没有了,七宝就不见了,就隐没了。这都是心转境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原理是真实的。

因此世尊用这个来比喻般若智慧,「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这是取它坚利、锋利能破烦恼。「彻见一切凡情妄相」,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够照破无明。「照破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见到了。所以用金刚来做比喻,金刚的特性是「坚固、锋利、光明」,三个特性,比喻般若。

「2、般若:是梵语,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就理体曰觉性。又名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般若」是梵语,这是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智慧。我们不把它翻成智慧,还用般若,这在从前翻译体例里面,叫做「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尊重,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佛与大菩萨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他们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种能力就叫做「般若正智」。

「就理体曰觉性」,般若之体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本能就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名实相般若」,实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是真实的,般若不是虚妄的;这一种能力是真实的,一切现象是虚妄的。这都是讲它的本体,讲它的理体。「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有体就有用,实在说我们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讲,它的体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就是照见。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我们现在的心是被污染了,所以佛常说「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从事上讲是讲我们生活环境,从理上讲就是讲我们的心。浊是污染,五种严重的污染。因为严重的污染,所以这个心起作用,就起恶念,起贪嗔痴这些恶念。因为有恶念,才会有错误的行为,才会有苦报。我们现在的话叫「恶性循环」,是轮回不息的原因。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实相般若的起用。

「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这个要晓得,体跟用是一不是二。清净心是体,清净心起作用是照见,体跟用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的,学般若,学大乘,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众生在迷,自己心性里面,虽然本来具足、本有,但是不知道!人人的心都清净,哪个人的心不清净?真心都清净,不清净的是妄心,假的,不是真的。我们都有一个真心,真心被迷了。虽有,不知道。在不在?在。佛告诉我们,佛讲得很清楚,佛说我们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耳朵听音声,第一念是真心。我们眼看、耳听,第一念是真的,真心。为什么?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能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没有看见。看见,清清楚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是真心。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起分别了,这是花,这是红的、这是黄的,很美,我很爱它。完了!这就完了,堕落在妄想、分别里面去了,这就迷了。诸佛菩萨有本事保持第一念,不堕在这二念,他们的本事,他们用真心。我们第一个念是真心,二念、三念就完了,变成妄心。妄心作主,真心不管事,不起作用,这叫凡夫。能够保持第一念,就是佛、大菩萨,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佛把这个事实真相、这个道理跟我们说清楚,后人把佛的话记录下来就变成文字。佛当年说法那是般若,那是言说。现在记录下来成文字,就叫「文字般若」。所以文字是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相。虽然说三种,诸位要晓得,一而三,三而一。

「3、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跟我们中文文法恰恰相反,我们中国人讲「到彼岸」,他说「彼岸到」,我们依原文的意思来翻,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这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涅盘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永生,以后再也没有生死,这叫涅盘彼岸。涅盘也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灭的是什么?灭的是念头。诸位要晓得,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念头,念头有生灭,前面念头灭了,后面念头生了。有生灭就有生死,就有轮回。涅盘的意思,就是没有生灭的念头,心真正达到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真心完全现前,妄心没有了。妄心没有了,给诸位说,生死轮回就没有了,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所以叫「了生死、出轮回」。这是把这个道理为我们说出来,只要你心里头生灭的念头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轮回生死都没有了,诸位想想看,你还会有什么老、病?当然没有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了,这些完全是真实的事实。

「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这一句梵文里头含的意思很多,有到彼岸、到家。到家是指功夫做到圆满,我们称「到家」了。像这几天我看到这边许许多多名书法家写了很多字,字写得很好,「某人这个字写得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印度人叫「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家了。画画的功夫,画到最好就是到家了。你会炒菜,炒菜炒得功夫好,色香味具足,也叫波罗蜜,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它有究竟圆满的意思,称为「波罗蜜」。

「10、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

「经」字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之为经。经有很多意思,这个地方只举出最简单的四个意思,这是通常一般所讲的「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第一、「贯」,是贯穿的意思。同学们也许看过佛经的批注,古人的批注在经的前面都有科判,表解一样。再大部头的经,科判都判得很细密。像我们常见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部头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册。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分量大,它的科判,这么厚的本子有好几本。我看到之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科判是解释经的,从科判里面去观察,才能够发现佛经不简单。真正做到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加一个字,累赘,可以删掉的;少一个字,它的科判就断了,就连接不上,看出章法结构的严密,这是科学的方法。从章法结构就能够看得出它思想的细密,条理整整齐齐,丝毫都不乱,这是贯的意思;好的文章能够符合这个标准。像现在一般报纸杂志里面这些文章不行,那个文字删掉一句、删掉一段没关系,意思还不会错;再添一点也没关系,可以增减的,这就是不能符合贯的这个标准。我们读中国的古文,古文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摄」。摄就是能够摄受人心,这就比较难了。这个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你读了之后是欲罢不能,好象磁铁一样,它能够吸引,它有这个力量。诸位看报纸看一遍,我想不会再看第二遍,那就是没有摄受的能力。好的小说,像中国古时候的四大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你看一遍,还想看第二遍;但是你看十遍、二十遍以后,不想再看了,它的摄受能力只有这么多,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如果你读四书五经,那个摄受的力量就强,可能从你小时候念起,胡须都白了还念不厌,愈念愈有味道。换句话说,这种能力可以摄受几十年,让你一生都不会厌倦;每读一遍,有读一遍的味道,这个力量就大,所以称之为经。佛经摄受力量超过世间的典籍,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部经都念不厌,这个摄受力量太强大了。佛门的典籍,任何一部经论,都有这个摄受力量。读的遍数愈多体会愈深,我们通常讲悟处。他为什么喜欢读?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处,充满了法喜,他才不会厌倦,愈念愈欢喜。

第三、「常」,「常则三世不易」。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晓得佛讲经,距离我们现在,依照中国人的记载,老一辈的大德们,像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谛闲法师,他们都采用中国古代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外国人讲是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相差几乎有六百年之多,实在讲现在无法考订,除非让释迦牟尼佛再来,向他请教,否则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找到证据,谁也不能够否定谁。这些争论我们都把它舍弃掉,没有关系,时间是假的,空间也不是真实的,何必去计较?佛法重在行门,自己真正心清净了,真正开悟了,那才重要,其它的东西不重要。三千年前讲的这些道理,现在还可以用,三千年前讲的方法现在也适用,这就是「三世不易」。我们世间有许多典籍,就没有办法超越时空。现在有用,过几年就被淘汰,就没用了。佛的典籍、教训永恒不变,万古常新。

第四、「法」,「法则十界同遵」,法是讲修行的方法,破迷开悟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还需要吗?佛要!因为佛里面,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佛,我们要搞清楚。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还要修行,圆教的佛才是究竟圆满。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同遵,就是讲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要遵守这个方法,遵守这个原则,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这样才称之为经,经具足这四个意思。

「又有径义」,径是路。经是「修行成佛之路径」,径有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们要循着这个道路,才能够超凡入圣。经还有镜的意思,就是照脸的镜子,有这个意思。读经,要以经典的道理,经典里面所讲的标准,跟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对照对照。用经典照照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清净不清净?善良不善良?经典是一个标准。经题的意思就讲到此地。合起来说,这个经题就是:像金刚一样坚固、锋利、光明的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佛说这部经,希望我们都能够因世尊所说的金刚般若,开启我们自性金刚般若的智慧。我们这一生一定过得非常的幸福美满,而且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超越三界六道。往后决定是往成佛之道迈进,以至于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佛说这部经的意义。

◎判教

判教的意思,这是祖师大德们,将世尊过去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加以整理,辨别浅深大小,便利于后来的初学,有一个次第可以入门,所以就有判别教相。正如同我们现在的学校,给学生编排课程标准,是同样的意思,这个科目应该编在第几年、第几个学期,有这个意思。佛法虽然有判别教相,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经不同于世间学校的教科书。为什么?世间的书籍确实有浅有深,浅的不能深,深的不能浅,所以排定课程标准比较容易。而佛法里面的经典,特别是大乘经,经文含义是可深可浅的,初学佛的人能从这里读,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离不开。就像这部《金刚般若》一样,可以从这里下手一直到成佛还是这一部经典,这就说明佛法不可思议,可深可浅。浅的程度看,很浅;深的程度看,很深。随着自己修学,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看到这个经典愈看愈深,愈看愈不可思议,这是佛经跟世间书籍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判教,祖师大德也是一番苦心,

「3、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这在《华严经疏钞》里面看到的,贤首、清凉大师都是生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判教的风气非常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澄观大师所引的,诸家都能够见得到。但是唐以后,这些各家判教的,可以说都衰没了。「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这两家传下来了,为什么?这两家判得最好。所以后来的学者、研究经的人、讲经的人,不是依贤首就是依天台,而到今天可以说依天台是最多,依贤首的不多。这里面也有原因:天台家的判教简要详明,贤首虽然判得很好,比较复杂。贤首用十门开启,就是介绍全经的概要,他用十个科目。天台用五个科目、五重玄义,五比十就省一半,所以后来的人取天台的很多。

「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藏就是小乘,小乘为什么用藏?小乘也有完整的三藏,它有经藏、律藏、论藏。通、别、圆都是大乘,通是大乘的开始,前面可以通小乘,后面通大乘,是大乘的开始,也就是大乘里面浅显的。别教就比较深,是大乘里面比较深的,它是不通于小乘,纯粹大乘。也可以说,藏教浅,通教有浅有深,别教有深无浅,圆教是一切圆融,无不通达。天台家将大小乘佛法是这样的区分。

「贤首」就是华严宗,「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五教里面,小教跟天台家的藏教相同,始教就是天台的通教,终教就是天台的别教,而将天台的圆教开为顿、圆两种,天台是把顿包括在圆教里面。由此可知,两家在名称上不一样,意思内容方面来讲,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些常识,常常研究经论、古德注疏一开端,都说得很详细,我们看看各家对于本经的判法,他们判得都很有道理。

「4、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江注判此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

「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天台宗判「金刚经」属于通教,但是它也有别教的意思,也有圆教的意思。这个说法,这个经里面有通、别、圆,岂不就是有深、有浅?浅的人读起来浅、不难懂,深的人读起来意思很深奥,可深、可浅,确实如此。本经前半部,浅的人看到浅,深的人看到深,后半部唯深无浅,确实它有深度,没有浅显之处,所以判得很好。「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这就说明,为什么他把它判作始教、判作通教,大乘的开始,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换句话说,必须离四相才是菩萨,那要是刚刚离四相成菩萨,这是初级的菩萨,这就是始教的菩萨,所以它意思有浅的。到《金刚经》后半部,不但四相要离,四见也不能有,不但诸相没有,能证的心也不能有,不但能所没有,佛法也没有,那是深到极处,完全是圆教的教义,所以判作「亦通于圆」。这是古大德对本经的判法。

摘自净空老法师《金刚经讲义节要讲记》

古代为什么富人家要抄金刚经送给穷人

《金刚经》:“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 抄写本经功德之殊胜: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