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痰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传信适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之导痰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导痰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55 方解 56 摘录 6 《寿世保元》卷三方之导痰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治痧要略》方之导痰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导痰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摘录 9 《性病》方之导痰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脉因症治》卷二方之导痰汤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摘录 11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导痰汤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114 摘录 12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导痰汤 121 组成 122 功能主治 12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13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导痰汤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14 《仙拈集》卷二方之导痰汤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4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144 附注 15 《杏苑》卷四方之导痰汤 151 组成 152 功效主治 15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154 各家论述 16 《是斋百一选方》卷五引费达可方之导痰汤 161 组成 162 功能主治 16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一盘珠》卷八方之导痰汤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7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 18 《马培之医案》方之导痰汤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导痰汤 1 拼音
dǎo tán tāng
2 英文参考Daotan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导痰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
4 《传信适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之导痰汤 41 处方半夏(汤泡七次)四两,天南星(炮,去皮)、橘红、积实(麸炒)、赤茯苓(去皮)各一两[1]。
半夏4两(汤洗7次),天南星1两(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1两,橘红,赤茯苓1两。
4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43 功能主治《传信适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之导痰汤功能燥湿豁痰,行气开郁[1]。治痰涎壅盛,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饮食少思[1]。
主治痰凝气滞,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痰嗽喘急,不思饮食,以及头晕,不寐,短气,谵语,中风,痰厥,痰呃。
44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水煎,去滓,食后温服[1]。
每服3大钱,水2盏,生姜10片,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45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
5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导痰汤 51 处方半夏(汤泡七次)120克、 天南星(炮,去皮)、橘红、 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 甘草(炙)15克。
52 制法上药哎咀。
53 功能主治《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导痰汤功在燥湿豁痰,行气开郁。主治痰涎壅盛,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54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55 方解方中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半夏功专燥湿祛痰,橘红下气消痰,均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豁痰顺气之力;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为佐使药。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行气开郁之功。气顺则痰自下降,晕厥可除,痞胀得消。
56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6 《寿世保元》卷三方之导痰汤 61 处方陈皮2钱,半夏(姜炒)2钱,白茯苓(去皮)3钱,白术1钱5分(去芦),香附2钱,青皮(去瓤)2钱,黄芩(炒)2钱,瓜蒌仁3钱,砂仁8分,黄连(姜炒)2钱,甘草8分。
62 制法上锉。
63 功能主治《寿世保元》卷三方之导痰汤主治嗳气声闻于外,胸膈闷,舌黑、因气有痰者。
64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65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7 《治痧要略》方之导痰汤 71 处方僵蚕1钱,瓜蒌1钱,牛蒡子1钱,陈皮8分,银花8分,薄荷5分,泽泻5分。
72 功能主治《治痧要略》方之导痰汤主治痧因痰壅不降者。
7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
74 摘录《治痧要略》
8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导痰汤 81 处方半夏2钱,南星1钱,枳实1钱,赤苓1钱,橘红1钱,炙草5分,白芥1钱。
82 功能主治《嵩崖尊生》卷七方之导痰汤主治痰饮胁痛,走注有声。
83 摘录《嵩崖尊生》卷七
9 《性病》方之导痰汤 91 处方黄连2钱,白术1钱半,陈皮1钱,滑石1钱,黄芩半钱,木通3分,桃仁12个,甘草(炙)少许。
92 功能主治《性病》方之导痰汤主治月水不利,脐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气攻胸膈,躯体肥满而有痰者。
9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94 摘录《性病》
10 《脉因症治》卷二方之导痰汤 101 处方台芎2两,香附8两,陈皮1两,苏叶1两,干姜1两。
102 功能主治《脉因症治》卷二方之导痰汤主治痰注胁痛。
103 摘录《脉因症治》卷二
11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导痰汤 111 处方半夏、南星、橘红、枳壳、甘草、赤茯苓、海石、生姜。
112 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导痰汤主治痰积泄泻,脉滑实者。
11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应下者,加大黄或玄明粉。
114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12 《女科切要》卷二方之导痰汤 121 组成半夏、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
122 功能主治《女科切要》卷二方之导痰汤主治妇人肥白,痰闭子宫,月信准而不受胎,经来腹不痛。
12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13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导痰汤 131 组成旋覆花、半夏、陈皮、荆芥、五味子、前胡、白芍药、杏仁、桔梗、茯苓、甘草。
132 功能主治《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导痰汤主治妇人月水准信,痰闭子宫,不能受胎,其人肥白,腹不痛者。
13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14 《仙拈集》卷二方之导痰汤 141 组成南星1钱,半夏1钱,陈皮1钱,茯苓1钱,瓜蒌仁1钱,枳实1钱,桔梗1钱,山栀1钱,黄芩1钱,黄连1钱,甘草2分,木香(另研)2分,辰砂2分。
142 功能主治《仙拈集》卷二方之导痰汤主治痫,痰壅。
14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入竹沥、姜汁,磨木香、调辰砂末同服。
144 附注方中甘草、木香用量原缺。
15 《杏苑》卷四方之导痰汤 151 组成神曲2钱,枳实2钱,大黄2钱。
152 功效主治《杏苑》卷四方之导痰汤功在消宿食,下郁积。主治过食伤脾,健运无力,致食不得消化,郁于肠胃之间,而为泄泻。
15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上先以水煎,临熟下大黄滚12沸,空心服。如利之后,以人参、白术等剂补之。
154 各家论述用神曲快脾消宿食,枳实消郁滞,大黄下肠胃中之宿滞,此乃通因通用之义也。
16 《是斋百一选方》卷五引费达可方之导痰汤 161 组成白茯苓、桂心、半夏(汤洗10次)、干生姜、橘红、枳壳(炒香)、甘草各等分。
162 功能主治《是斋百一选方》卷五引费达可方之导痰汤主治痰饮。
16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至7分,不拘时候温服。
164 制备方法上为末。
17 《一盘珠》卷八方之导痰汤 171 组成雄黄3分,贝母3分,陈皮3分,茯苓3分,桔梗3分,北细辛3分,菖蒲3分,瓜蒌3分,薄荷3分,蝉退3分,天麻3分,郁金3分,甘草3分。
172 功能主治《一盘珠》卷八方之导痰汤主治五痫初起轻者。
173 导痰汤的用法用量竹沥、姜汁为引,水煎服。
18 《马培之医案》方之导痰汤 181 组成制半夏1钱半,陈皮1钱,木香4分,当归2钱,独活1钱,五加皮1钱半,生白术1钱半,淮牛膝1钱半,川芎8分,竹茹8分,生姜1片。
182 功能主治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贝母瓜蒌散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贝母瓜蒌散的用法用量 44 方解 45 运用 46 现代适应证 461 肺结核病 462 肺炎 47 贝母瓜蒌散的药理作用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472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47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74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475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476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477 对肿瘤的影响 48 歌诀 49 摘录 5 《笔花医镜》卷三方之贝母瓜蒌散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贝母瓜蒌散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贝母瓜蒌散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贝母瓜蒌散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方之贝母瓜蒌散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各家论述 74 摘录 8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方之贝母瓜蒌散 81 组成 82 主治 83 贝母瓜蒌散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贝母瓜蒌散 1 拼音
bèi mǔ guā lóu sǎn
2 英文参考beimu gualou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贝母瓜蒌散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医学心悟》卷三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贝母45g、栝楼3g、天花粉25g、茯苓25g、橘红25g、桔梗25g,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之功效。主治燥热伤肺,咳嗽气喘,咳痰不利,咽喉干燥疼痛。本方为润燥化痰之代表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硅沉着肺等属燥痰为患者。
4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散具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但尚未发现其有抗结核杆菌作用,因此对肺结核治疗一定要结合现代医学抗结核治疗方案。同时该方剂对病毒、支原体等影响力也不足,抗菌活力也不算强,因此对肺炎治疗还应结合现代医学抗菌疗法为宜。该方剂抗炎、抗氧化力度以及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促进增强力度也不算强大,但是发现该方剂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影响较为显著,对呼吸系统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也可以,这有利于预防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的治疗;同时还发现该方剂对消化系统功能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对肿瘤有一定治疗作用。[1]
41 处方贝母1钱5分,瓜蒌1钱,花粉8分,茯苓8分,橘红8分,桔梗8分。
贝母45g、栝楼3g、天花粉25g、茯苓25g、橘红25g、桔梗25g[2]
贝母一钱五分,栝蒌一钱,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3]。
42 功能主治润肺清热,理气化痰。主治燥痰咳嗽。咳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等。[4]
43 贝母瓜蒌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2]。原方为散剂,现多用汤剂,水煎服,用量酌增[2]。
水煎服[3]
44 方解贝母瓜蒌散主治为燥痰。其证以咳嗽痰稠,涩而难出为特征。盖肺为娇脏,喜清肃而不耐寒热,一旦肺受火刑,不但灼津为痰,而且津伤液少,气道干涩,故而痰稠难咳,涩而难出。治当润其燥,清其热,化其痰。方中以贝母为君,取其润肺清热,化痰止咳。臣以瓜蒌,润肺清热,理气化痰。佐以天花粉润燥生津,清热化痰;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桔梗宣利肺气,令肺金宣降有权。如此配伍,润燥与理气合用,则肺得清润而燥痰自化,宣降有常则咳逆自止。燥痰与阴虚燥咳不同。阴虚者久病,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口燥,甚则阴虚生内热,而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治宜滋阴润燥之法,如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等。本方证只是咳痰难出,未见阴虚内热之象,故治宜清润化痰之法,不可过用滋腻之品,以防助湿生痰,碍气生满。[4]
45 运用1.贝母瓜蒌散为润燥化痰之代表方。凡临床上出现了以咳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2]
2.加减法:兼风邪犯肺者,加桑叶、杏仁以疏风宣肺;喉中作痒者,加前胡、牛蒡子以宣肺利咽;肺火较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热重阴伤者,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咳痰带血者,加元参、阿胶、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并去辛燥之橘红。[2]
3使用注意:虚火上炎、肺肾阴虚之干咳、咳血、潮热、盗汗等症,不宜使用本方。[2]对于虚火上炎及温燥伤肺之咳嗽,则非所宜。[4]
46 现代适应证对于肺结核、肺炎等见有燥痰证者,可以加减治之[4]。
461 肺结核病结核病已被世界组织于1993年宣布处于全球紧急状态。该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传染的传染病,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通过咳嗽、吐痰、说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吸入的微滴含结核分枝杆菌数量多、毒力大时,该菌即会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外生长繁殖,这部分肺组织即出现炎性病变,称为原发病灶。原发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沿着肺内引流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即形成原发性结核。原发灶继续扩大,可直接或经血流播散到邻近组织器官则发生结核病。人体原发结核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原发结核钙化、纤维化,结核杆菌大部分被消灭,是其良性过程,但仍有少量的分枝杆菌没被消灭,处于休眠期,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重新生长繁殖而发生结核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坏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盗汗、午后潮热、体重减轻、咯血、胸痛、咳嗽、咳痰等,肺外结核则除全身中毒症状外,还有相应器官组织病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462 肺炎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大多是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致,也可由理化因素、过敏及免疫损伤以及药物等引发。正常的呼吸道防御机制使气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保持无菌,当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时病原体可经呼吸道侵入,也可经血流播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等,也可使病原体在下呼吸道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细胞浸润。病理上分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3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严重者出现肺部干湿性啰音,呼吸困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47 贝母瓜蒌散的药理作用[5]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君药川贝母醇提取物1:100~1000浓度时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川贝母及水浸液对星形奴卡菌也有抑制作用。臣药瓜蒌(1:5)~(1:1)煎剂或浸剂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星形奴卡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佐药天花粉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金**葡萄球均有抑制作用;天花粉蛋白对艾滋病毒(HIV)在感染的免疫细胞内复制有抑制作用。陈皮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可抑制葡萄球菌生长,其所含橙皮苷、柚皮苷等可抑制霉菌生长。茯苓煎剂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可杀死钩端螺旋体。桔梗热水提取物有很强的杀虫能力。
472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君药贝母(浙贝母)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水肿。臣药瓜蒌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调节作用。佐药橘皮所含橙皮苷、甲基橙皮苷均有一定抗炎作用,能降低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橙皮苷对肉芽肿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陈皮水提取液有明显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肝、肾、心肌过氧化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橙皮苷对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对佐剂性关节炎或继发性炎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改善炎症的全身症状。桔梗及所含桔梗粗皂苷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炎性渗出、水肿以及棉球肉芽肿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47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佐药天花粉所含天花粉蛋白同时具有免疫 和免疫抑制两种作用,天花粉水煎剂对免疫细胞的形成和分化有促进作用,天花粉蛋白可使正常人外周血CD4+和CD20+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CD8+T细胞百分比下降,从而使CD4+/CD8+比值增大,表明天花粉对体液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天花粉蛋白可显著抑制PFC的形成和血清凝集素的抗体滴度,因此对体液免疫又表现为抑制作用;天花粉蛋白也可抑制细胞免疫反应,抑制ConA和PHA诱发的淋转,且抑制强度与剂量直接相关。橘皮水煎剂醇沉后具有显著增强血清溶菌酶含量、血清血凝抗体滴度、心脏血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率的作用,但对T淋巴细胞转化率却有抑制作用。茯苓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显著调节调节作用,首先茯苓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能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巴结的重量,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能对抗免疫抑制剂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对抗60Co照射引起的外周血WBC减少,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使玫瑰花形成率及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这些免疫增强作用与茯苓多糖可诱生IL2有关。其次茯苓素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对PHA、LPS、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及血清抗体、脾细胞抗体的产生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一免疫抑制作用与茯苓素对IL2的产生有抑制作用有关。桔梗水提取物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中性WBC的杀菌能力,提高溶菌酶活性。
474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君药贝母无论是川贝母还是浙贝母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祛痰和镇咳作用,有效成分可能是贝母总堿,贝母醇提取物及总生物堿对组胺和乙酰胆堿引起的哮喘均具有显著的平喘效果。臣药瓜蒌所含总氨基酸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佐药橘皮所含挥发油有 性祛痰作用,使痰液稀释容易咳出,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和蒎烯;橘皮水提取物对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醇提取物可完全对抗组胺所致支气管痉挛;其所含川皮素可抑制蛋清所致支气管收缩;橘皮煎剂可扩张支气管,其所含葛缕酮对药物性哮喘有保护作用,直接松弛支气管,并且抗氧甲肽胆堿,抑制肺组织SRSA的释放,对抗SRSA,抑制致敏离体支气管SchultzDale反应,因此橘皮及所含橙皮苷、川皮素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桔梗煎剂能使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增加,稀释痰液,使痰容易咳出,同时又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475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贝母无论是川贝母还是浙贝母均有扩张血管和降血压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贝母堿;从平贝母分离出的腺苷还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浙贝母中所含脂肪酸还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的作用;贝母在降血压的同时还有减慢心率的作用。臣药瓜蒌的皮、子、仁、壳等均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并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提高耐缺氧能力;瓜蒌皮水煎剂还具有抗室颤、抗心动过速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瓜蒌注射液可使血压下降、脉压增加,同时可抑制血栓素B2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瓜蒌也能抑制花生四烯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TXA2合成;能直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机体红细胞的表面电荷,促进RBC解聚,降低血黏度,增加毛细血管开放,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因此对心肌梗死可显著缩小其梗死范围,减轻心肌缺血的恶化发展。佐药橘皮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显著增加实验性动物心输出量和心收缩幅度,增加脉压差及每搏排出量,提高心脏指数,提高左室作功指数,并短暂增加心肌耗氧量;橘皮所含甲基橙皮苷静脉注射犬、家兔则具有降压作用,而陈皮注射液、陈皮素静脉注射则有升压作用,给犬口服无升压作用,橘皮还有降血脂作用,可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茯苓的多种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同时对衰竭的心脏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以减轻心脏前负荷。桔梗及所含桔梗皂苷能直接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可伴心率下降和呼吸抑制。
476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贝母无论川贝母还是浙贝母均具有抗溃疡及止泻作用,川贝母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对多种原因诱发的溃疡均有抑制作用,对抗乙酰胆堿、组胺及氯化钡所致的肠痉挛,具有**堿样松弛肠道平滑肌的作用;瓜蒌的瓜仁所含脂肪油有致泻作用。佐药橘皮及所含甲基橙皮苷可使胆汁分泌增加,并促进胆汁内固体的排出;橘皮挥发油具有很强的溶解胆固醇结石的作用;橘皮甲醇提取物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AST、ALT;橘皮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其水煎剂可提高人唾液淀粉酶活性,其所含甲基橙皮苷能抑制病理性胃液分泌增加,抑制胃溃疡的发生;橘皮对肠道平滑肌呈双相性作用,其提取物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对抗毛果芸香堿、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与阿托品合用可使胃肠平滑肌进一步舒张;橙皮苷对离体肠肌则先有短暂兴奋作用,而后呈抑制作用。佐药茯苓所含茯苓醇能使肝硬化患者肝内胶原含量降低,促进肝内纤维组织吸收,具有抗肝硬化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及ALT升高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茯苓对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能降低胃酸含量,预防和治疗胃溃疡。桔梗所含皂苷具有显著抑制胃液分泌、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
477 对肿瘤的影响臣药瓜蒌1:5煎剂可杀死腹水癌细胞,对肉瘤有一定抑制作用;瓜蒌仁所含堿性糖蛋白可选择性抑杀白血病细胞。佐药天花粉对多种肿瘤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天花粉蛋白对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有高度专一的亲和性,具有特殊的细胞毒作用,可抑制恶性肿瘤(MBL2)的生长,抑制腹水癌生长,抑制绒癌细胞增殖,抑制肺癌细胞株(A549)、大肠癌细胞株(HT29)、骨肉瘤细胞株(HDS)、人羊膜细胞株(WISH)的生长;天花粉蛋白对肝癌及黑色素瘤生长有抑制作用。茯苓也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茯苓多糖可抑制小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生长,提高TNFα及NK细胞活性;羟甲基茯苓多糖对鼻咽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均有治疗作用,并且可阻止宫颈癌的肺转移;茯苓素对白血病L1210细胞的核苷转运有抑制作用,并抑制其DNA合成;茯苓素可明显增强巨噬细胞产生和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能力,对抗癌药有增效作用。
48 歌诀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茯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2]
49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5 《笔花医镜》卷三方之贝母瓜蒌散 51 处方川贝2钱,瓜蒌仁1钱5分,山栀1钱,黄芩1钱,橘红1钱,甘草5分。
52 功能主治小儿内热,夜热潮热,昼轻夜重,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症因伏燥者。
53 贝母瓜蒌散的用法用量热甚,加川连8分;痰多,加胆星5分。
54 摘录《笔花医镜》卷三
6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贝母瓜蒌散 61 处方贝母2钱,瓜蒌仁1钱5分,胆南星5分,黄芩1钱,橘红1钱,黄连(炒)1钱,甘草5分,黑山栀5分。
62 功能主治类中风,肺火壅遏者,肺热液干。
63 贝母瓜蒌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64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7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方之贝母瓜蒌散 71 组成贝母、瓜蒌霜、茯苓、橘红、桔梗。
72 主治《证因方论集要》卷一方之贝母瓜蒌散主治肺火壅遏头眩。
73 各家论述贝母、瓜蒌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红甘辛以通肺气,桔梗上开肺郁,而痰饮自祛矣。
74 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一
8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方之贝母瓜蒌散 81 组成贝母、瓜蒌、南星(炮)、荆芥、防风、羌活、黄柏、黄芩、黄连、白术、陈皮、半夏(汤泡7次)、薄荷、甘草(炙)、威灵仙、天花粉各等分。
82 主治《古今医统大全》卷八方之贝母瓜蒌散主治肥人中风,口眼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83 贝母瓜蒌散的用法用量每服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至夜服。
84 摘录中医治法
[治法]润燥、泄热、缓通大便。大便燥结小便频数,腹稍胀满,拒按,余热未尽。但没有谵语、神昏等热甚之表现。
[常方]麻子仁丸加减
[主治]肠胃积热,大便于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
[处方]麻仁50~100克,生杭芍25~50克,大黄10~25克,厚朴10~25克,枳实10~25克,杏仁25~50克(去皮尖)。
[方义麻仁、杏仁润燥;枳实、厚朴导滞消胀;大黄通便泄热;芍药和
肝,以疏通血脉。
[用法]上六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15克重。每服一丸,开
水送下,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加减]若病情重则可改用汤剂。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入芒硝以软坚散结,泻热通便;如口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可加入生地、玄参、石斛之类以养阴生津;如兼痔疮、便血,宜加入地榆、槐花以清肠止血;如兼郁怒伤肝,目赤易怒,脉弦数者,宜加入芦荟、朱砂(衣丸)以清肝通便;如因痰热壅肺,以致大肠结热便秘者,宜加入黄芩、瓜蒌仁之类以清肺润肠泄热。
目录 1 拼音 2 《会约》卷二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清热活血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3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加减 36 用药禁忌 37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清热活血汤 1 拼音
qīng rè huó xuè tāng
2 《会约》卷二十 21 方名清热活血汤
22 组成生地2钱,丹皮2钱,黄柏1钱半,黄连1钱半,黄芩(酒炒)1钱半,侧柏叶1钱,赤芍1钱,牛蒡子(炒,研)1钱,连翘1钱2分(去心),甘草1钱2分,薄荷叶8分。
23 主治麻色焦黑凶症。
24 清热活血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热服。多服速服,黑色退,乃吉。
25 加减
如口渴,加花粉1钱,生石膏2钱,淡竹叶10片,童便半杯;如大便秘燥,加大黄(酒炒)3钱;如小便赤短,加滑石末2钱,药调服,中病即止。
3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31 方名清热活血汤
32 组成生地30g,银花15g,土茯苓30g,荆芥9g,防风9g,红花9g,赤芍9g,三棱9g,莪术9g,刺蒺藜30g。
33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34 主治痒疹血热血瘀证。四肢伸侧有疣状结节或孤立丘疹,或为盘状皮损,奇痒,可有化脓结痂角化,迁延难愈,口干,心烦,失眠,脉沉滑有力,舌苔黄,舌质红。及结节性痒疹、各种痒疹、钱币状湿疹、银屑病、皮肤淀粉样变等。
35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川军9g。
36 用药禁忌孕妇忌用。
37 各家论述生地养阴清热,土茯苓清利湿热,银花清热解毒,荆、防祛风胜湿;生地、红花、赤芍、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刺蒺藜祛血中之风。可治一切血热血瘀证,不限于痒疹。
古籍中的清热活血汤 《银海精微》:[卷下]审症秘论、如圣散、川芎茶调散、神清散、夜光柳红丸。痰病用清热、半夏、二陈汤之类,老痰用四生汤。有是久病无表病
《万病回春》:[卷之五]心痛见诸气。)心痛原素喜食热物者,死血留于胃口也。活血汤治热伤胃口,死血作痛。(方见腹痛症。)韭菜丸治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发表法迨痘已发齐,脓浆灌足,自宜活血清毒,如聂氏清毒活血汤(痘门方旨方)、伍氏凉血解毒汤(叶天士幼科要略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一眼科]病机生翳,不能视物,宜以煨盐煎洗,点以紫金膏,服活血清热疏风之剂。痛如针刺(六十)此证先惟头痛泪出,渐至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清凉法身体长生痰,是一种很常见的问题,但是这种问题一但没有引起重视,就容易给身体造成更大的麻烦。
在中医里面有说,“百病皆由痰生”,如果不把痰排出来,就容易让问题一直拖着,导致更大的疾病发生。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痰是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的浊物,它可以阻闭心、脑、肾或肢体,埋下各种疾病的隐患。
有专家指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这三大器官是人体生痰的主要脏腑。因此要注意调养好这三大脏腑的运化功能,通过防痰治痰来达到祛病保 健康 的目的。
一年四季,不同的原因都可致人体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痰浊。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顽痰可以诱生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咳嗽等都与痰有关,因此,古今 养生 名家都十分注重引导人们防痰治痰症来祛病保 健康 。
从中医角度来讲,痰分两种: 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
有形之痰 , 又谓狭义之痰,为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容易被人察觉,故又称为外痰;有形痰病会有明显的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以有效地诊断早期疾病。
无形之痰 , 又谓广义之痰,不易被人察觉,只能从症测知,其病变和临床证候,从内向外,故又称为内痰。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 ” 之说。
水饮,由 胃 而入,津液上输于 肺 ,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 下输至膀胱; 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 三焦 为通道将津液 布散于周身 。
下输 至膀胱中的 水液 ,再在 肾 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 肺 ,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 尿液, 排出体外 。
有的医者明确指出,痰的实质就是水。
如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
赵献可也说:“盖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
1、肺是储痰的地方
肺气通于天(气温、粉尘、细菌、病毒等),为 娇脏 。
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 当邪气侵袭肺时,损伤肺气,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 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 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2、脾是生痰的地方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 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
《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 湿痰嗽,不称 为 咳痰 。
湿痰嗽 ,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 一是气困 (生气不布), 二是湿困 。
3、肾是生痰的助力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
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 肾阳不足 之象,适当配入 温补肾阳 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羊藿、吴茱萸等。
肾阴虚,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
痰瘀作祟既可形成百疾,且有 “顽痰怪病”“异证” 等之说,其临床表现必然是变化莫测,虚实夹杂,表里不一,形形色色。
诸如头重如裹,昏眩发蒙;
胸胁胀满,喘息气逆,咽喉异物状;
善惊易恐,惊痫抽搐,癫狂躁扰,睡卧不宁;
或男子阳痿,女子 带下 ;
或痰流经络,偏枯失语;
或痰核 瘰 疬 ,便干燥结;等等。
寒痰 :
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受寒邪引起。可以用 陈皮、桔梗 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
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此时就要 清热 化痰 了。
饮食要 清淡 ,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 竹沥水或者梨汁。
( 淡竹和青杆竹的新鲜茎,经火烤所沥出的淡**澄清汁液即为竹沥。其性寒味甘,一般作为清热化痰之用。 )
湿痰:
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 如居潮湿环境 ),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这时要多吃些 健脾 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 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
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银耳等 养阴的药物 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 痰白稀 ,以后可 转黄黏痰 ,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
痰的产生和增多会引发人体疾病,祛痰,也必须找到病根。古人说 “痰多宜向丰隆寻” 。
所以,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借助温热的刺激 这个穴位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 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1、丰隆穴
丰隆穴走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前外侧。从腿的胫骨前缘外侧 15 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 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 的地方就是丰隆穴。
如果嗓子哑了,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可能是有痰结在喉咙了,艾灸丰隆穴一分钟。
如果有人觉得有痰咳不出来,刺激丰隆穴后很容易把痰吐出去。
高血脂、体内痰湿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 丰隆穴5分钟 ,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每次贴 12 个小时,取下隔 12 个小时再贴。( 甘草味甜,色黄,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选 )
2、支正穴
支正是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
支正穴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中医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了,叫 痰湿所结 。 或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赘生物。
通过刺激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因为支正穴可以从心脏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取穴方法: 支正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支正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支正穴穴位,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支正穴艾条灸5-20分钟。
今天的 养生 知识就 要 这里。
目录 1 拼音 2 《医略六书》卷十九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清化膏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各家论述 3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三 31 方名 32 清化膏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清化膏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38 用药禁忌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清化膏 1 拼音
qīng huà gāo
2 《医略六书》卷十九 21 方名清化膏
22 组成生地5两,熟地5两,天冬3两(去心),麦冬3两(去心),川贝3两(去心),瓜萎霜1两半,柿霜3两。
23 功效滋阴润燥豁痰。
24 主治燥痰。阴虚液燥,痰格喉间,咯不出,咽不下,脉涩数者。
25 清化膏的用法用量
空心温服3匙。
26 制备方法上除柿霜外,水煎净汁炼膏,入柿霜收贮。
27 各家论述方中生地滋阴壮水,熟地滋肾补阴,天冬清心凉肺以益肾水,麦冬润肺清心以生津液,瓜萎霜润燥豁痰,柿霜润燥退热。炼膏温服,使阴液内充,则燥痰自化而咽嗌清和,何有咯不出、咽不下之患哉。洵为滋阴润燥豁痰之专方。
3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三 31 方名清化膏
32 清化膏的别名门冬膏
33 组成天门冬1斤,麦门冬1斤半,生地黄1斤,当归(洗)6两,知母4两,白术6两,甘草3两,陈皮3两。
34 功效清肃肺金,降火养阴。
35 主治阴虚肠胃干燥,口干,咳嗽,血枯噎膈者。
36 清化膏的用法用量每服10数匙,白汤调下。
37 制备方法上煎成浓膏,加竹沥、梨汁、白蜜各1碗,生姜汁半盏。
38 用药禁忌胃弱者忌用。
39 附注门冬膏(原书同卷)。
古籍中的清化膏 《万病回春》:[卷之四]虚劳动,俱用滋阴降火汤加减,或清离滋坎汤,后服滋阴清化膏、六味地黄丸之类;愈后用坎离既济丸,乃收功保后
《证治汇补》:[卷之二内因门]痰症燥痰噎膈不舒。大便干燥。或痰结喉中咯不出。悉用清化膏以培肾壮水。兼噙化痰丸以治标。其效甚速。气虚有
《本草述钩元》:[卷八芳草部]香薷干。勿令犯火。局方煎之以酒以水。水中顿冷冻饮料。膏。简易捣筛成末。酒调。热服取汗。此各因其势而利导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物之成汤以下数行语。多支离牵强必宜削去。夫白虎汤清热乃甘雨非凉风也。既备四方之神。朱鸟一方何以独缺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因阵二陈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炮制上为和咀。
功能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150克
白茯苓90克
甘草(炙)45克。
制法上药为粗散。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腕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侯。
备注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鸟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二陈汤--《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 (去芦)
苍术(米泔制)
砂仁
山药(炒)
车前
木通
厚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二陈汤--《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陈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 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 木通 山桅 麦门冬(去心)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二陈汤--《诚书》卷八
处方半夏(炒,去脐)
枳实(炒)
酸枣仁(炒)
陈皮各6克
茯苓15克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主治顽痰所致的惊悸。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八
二陈汤--《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别名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呕宛,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用法用量治中汤(原书同卷)、补脾汤(《本事》卷九)、正料治中汤(《直指》卷二十六)。大便秘,加大黄(棋子大)2枚。
临床应用伤寒劳复《本事》: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摘录《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二陈汤--《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处方半夏(汤洗7次)5两,橘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主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咳嗽呕痰;痰壅吐食。臀痈,流注。中风风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疡痈,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子眩。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二陈丸」(见《饲鹤亭集方》)。
注意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各家论述1《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今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虚燥症,用姜汁制用何妨。抑尝论之,二陈汤治痰之主药也。2《医方考》: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3《古今名医方论》:李士才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4《张氏医通》: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5《医林纂要》:痰者,水湿之滞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润肾补肝,开胃泻肺,去湿行水之药,而滑能通利关节,出阴入阳,是能治水滞下行,故主为治痰君药;水随气运,水湿之滞而成痰,以气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温,主于行气,润命门,舒肝木,和中气,燥脾湿,泻肺邪,降逆气,故每合半夏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渍土中则为湿,湿积不化则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专主渗土中之湿;脾不厚不能胜湿,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缓,过缓则恐生湿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湿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6《时方歌括》: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风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7《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2:40):乌梅滋阴敛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阴以滋胃津。方中夏、橘虽贵在陈久,仍不失劫阴之弊,伍以乌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尽失,而无伤阴之虞,乌梅生津而无滋腻之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乌梅之功厥伟,其功不可泯也,为方中画龙点睛之处。二陈汤中乌梅滋养胃阴,收敛肝气之功,后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
临床应用1气厥:倪维德治一妇病气厥,哭笑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倪诊脉俱沉,胃脘必有积,有所积必作疼,遂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此盖积痰类祟也。2咬牙:咬牙一证,多见于小儿虫积,成年人则很少见。友人一子,25岁,每夜入睡后,即上下齿相切磋,震震有声,可闻于户外,同屋之人,往往惊醒。因切其脉滑象显露,望其体,肥壮面色光亮,断为痰饮蓄于中焦,足阳明之脉入上齿,痰阻经络,滞碍气机,或导致咬牙。为拟二陈汤加焦荷叶以燥湿化痰,水煎服十剂。服五剂后,咬牙声即减少。十剂后,同屋之人已不复闻其齿牙相击声了。嘱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3夜咳:舒某,男,教师,1980年3月31日初诊,干咳痰滞,胸闷已三月,昼轻夜甚,苔薄白,脉弦滑,予二陈汤加当归,五剂后诸症大减,原方续服五剂而愈。
摘录《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二陈汤--《嵩崖尊生》卷七
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
功能主治酒厥。
摘录《嵩崖尊生》卷七
二陈汤--《回春》卷四
处方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栀、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咳喘,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灯心1团,水煎,空心服。
摘录《回春》卷四
二陈汤--《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玄参、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
导痰汤简介
本文2023-10-26 07:59: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