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古籍善本的价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如何评判古籍善本的价值?,第1张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如水灾、火灾、虫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实属不易,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评判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各种古籍善本的市场价格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三、古籍善本的几种作伪手法。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它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籍善本作伪的手法有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收藏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籍,并可请专家一起鉴定,应注意去伪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购古籍物有所值。

我把我的课表直接发图给你看好了

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程简介 

01013001 古代汉语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90—5—23 

内容提要:本课程包括通论和文选两部分。其中通论部分主要讲授:1文字,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等;2词汇,包括古今词义异同、单音词和复音词的本意和引伸义;3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4音韵,包括音韵基础知识、上古音记略;5古书的注解。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教 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参考书目:郭锡良《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 

01013002 现代汉语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92—5—12 

内容提要:以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讲授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五个部分;进行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现行汉字、多种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的分析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自学辅导》,黄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3003 中国古代文学史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216—5—234 

内容提要:本课程是中国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的综合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以五四以前(含近代)的全部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和揭示我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努力探讨文学观念和文学潮流的发展变化,重视对文学流派的分析,并在历史发展中对历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中国文学史》(1—4),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6),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章培恒、骆玉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01013004 中国现代文学史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108—6—34 

内容提要:讲授从“五四”文学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余年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情况,重点讲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历史地分析和评论这些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发展历程。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朱栋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 人民文学出版社。 

01013005 中国当代文学史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90—5—45 

内容提要:讲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新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战线上的思想斗争和文学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总结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朱栋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郭志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1013006 外国文学史 Literary History of Other Countries 108—6—45 

内容提要:系统讲授古希伯来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重点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揭示外国文学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外国文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够运用适当的文艺理论观点分析外国文学作品。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外国文学史》,郑克鲁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世界文学名著选读》,陶德臻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3007 写作学 Writing 74—4—12 

内容提要:讲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揭示一般写作规律和方法,认识主体、客体、本体、受体四大写作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新闻、理论、文学、应用四大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实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基础写作教程》,尉天骄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高等写作学教程》,周姬昌 武汉大学出版社。 

《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3008 语言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54—3—4 

内容提要:讲授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语言学理论的整体状况和主要思想观点,了解语言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著作,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各种语言现实和语言现象。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3009 文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72—4—5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讲授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基本性质、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文体、文学的创作和接受。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运用文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和评价各种文学现象。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01013010 语文教学论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72—4—5 

内容提要: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学习相关的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促进学生新语文教育理念的形成,使学生获得从事语文教育所必需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树立语文教师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培民 浙江教育出版社。 

01014001 音韵学 Phonology 36—2—7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音韵学是汉语传统语言学门类之一,主要研究汉语声、韵、调特点及其历史演变规律。从断代上分,共有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和现代音四部分。上古音是以《诗经》为代表的语音系统;中古音以《广韵》为代表;近古音以《中原音韵 》为代表;现代音以《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标识的北京语音为代表。学习音韵学,可以对汉语不同时期语音系统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更好地研究现代汉语方言、汉语韵文史,学习训诂学都有较大帮助。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教 材:《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汉语史》,王力 中华书局。 

《汉语音韵学》,李新魁 中山大学出版社。 

01014002 训诂学 Exegetics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意义解释的一门学科。训诂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除了与文字学、音韵学、语义学等语言学学科有密切关系外,还涉及文献、版本、校勘、哲学、历史、考古、民俗等多种学科领域。训诂学侧重于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汉语文献意义的诠释。其任务是从训诂实践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归纳出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为古代文献的释义工作提供某些可操作的方法及理论指导。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教 材:《训诂学》,郭芹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训诂学初稿》,周大璞 中华书局。 

01014003 汉字文化学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本课程包括传统的文字学和汉字文化研究两部分,主要讲授汉字的性质、起源,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发展变化中的各种现象和基本规律。并从汉字的音形示意特点出发,分析汉字这一活化石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即从汉字入手了解汉民族的古今文化模式、习惯行为、思维模式等。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商务印书馆。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字文化综论》,刘志基 广西教育出版社。 

01014004 中国古代文献学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s 36—2—7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学习有关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状貌以及文献整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有关古代文献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整理、利用古代文献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治学的一个基本途径。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14005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36—2—7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古汉语语法同现代汉语语法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主要的,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一面。其中当然也要提到古今语法相同的一面,旨在用必要的比较,明其历史延展性,更好的全面领会。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01014006 《孟子》释义 Annotations of Mengzi 36—2—6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孟子释义是在古代汉语基础上阅读整本典籍的单书阅读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儒家文化和思想,以更好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和遗产。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四书集注》,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 中华书局。 

01014007 诸子文解 Annotations of Works by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36—2—6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本课程主要讲解《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文的代表性篇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提高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书目:《四书集注》,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集释》,程树德 中华书局。 

《孟子评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 

01014008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Phonetics 36—2—5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内容提要:现代汉语语音研究主要研究语言声音系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具体说明语音的性质,语音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多少类别,每类怎样发音,各类语音怎样结合,怎样变化;还要说明音势的轻重强弱,音调的高低抑扬等。训练学生学会听音、辨音、发音、记音的技巧。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教 材:《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 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目:《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语音史》,王力 中国社科出版社。 

《汉语通论》,马景仑 江苏古籍出版社。 

0101400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Modern Chinese Grammar 36—2—5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内容提要: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汉语语法结构规律和语法特点的认识,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研究汉语语法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去观察、探讨汉语语法中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现代汉语语法学》,傅雨贤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陈昌来 学林出版社。 

《汉语语法学纲要》,杨云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袁晖、戴耀晶 语文出版社。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01014010 现代汉语语用研究 Modern Chinese Pragmatics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内容提要:语用学是从语言符号和语言关系角度研究话语理解和话语表达规律的学科。本课程主要讲授语用、语用学、语用要素、语用学方法、语用分析应用等基本内容,重点阐述话语过程及其原则机制等语用要素和语用预设、会话含义、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语用学方法,对语言研究与教学、文字工作以及一般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语用学概论》,何自然、冉永平 湖南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 复旦大学出版社。 

01014011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Modern Chinese Lexicology 36—2—5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内容提要:词汇研究是语言研究中的基础部分,语言单位、语言理解、语言运用等等都要首先接触到词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大大加强了对词汇的研究,词汇研究的成果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一时期,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有了相当明显的拓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词汇意义的研究、词汇文化属性的研究、词义系统的研究、计量方法的运用,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词汇意义的研究。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现代汉语词汇学》,葛本仪 山东人民出版社。 

《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云 商务印书馆。 

01014012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 Modern Chinese Rhetoric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内容提要:现代汉语修辞研究是研究语言的加工和运用,即系统全面地研究各种辞格类型的构成及使用条件,研究词语的选用规律,研究现代汉语各种句式在不同语境中的适应情况。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实用现代汉语修辞》,王本华 知识出版社。 

参考书目:《当代中国修辞学》,杨鸿儒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修辞新论》,宗廷虎等 上海教育出版社。 

《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杨月蓉 西南师大出版社。 

《修辞的艺术》,刘继超、高月丽 石油工业出版社。 

01014013 汉语现象研究 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on 36—2—7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内容提要:本课程发掘汉民族传统语文及现代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汉语现象实际出发研究汉语,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分析,不囿成说,探索汉语的特点和规律,着重培养语言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学习品格。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汉语现象论丛》,启功 中华书局。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01014014 语言与心理 Language and Psychology 36—2—7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心理学 

内容提要:语言与心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化的关系,语言与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等的关系,研究语言与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审美社会心理等的关系。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语言学概论》,邢福义、吴振国 华中师大出版社。 

《社会心理语言学》,王德春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 上海教育出版社。 

01014015 黑龙江方言研究 Studies of Heilongjiang Dialects 36—2—5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内容提要:黑龙江方言研究是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课程的内容包括黑龙江方言区域,声韵调特点,黑龙江移民史及由此而形成的方言 ,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的区别等。学生在学习汉语音韵学后还可将古代四声、三十六字母与黑龙江方言声母系统作比较研究。该课程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密切相关。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参考书目:《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胡裕树 上海教育出版社。 

《黑龙江方音辩正与普通话口语训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01014016 文学语言研究 Studies of Literary Language 36—2—6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内容提要:本课程以文学语言现象为具体研究和考察对象,通过对文学语言性质和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文学语言的本质、规律及其与常规语言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意义和审美内涵,明确文学语言的基本审美范畴和具体语言策略。 

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 材:刘自匪《诗性语言——文学语言艺术概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版。 

《文学文本解读》,王耀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文学是什么》,傅道彬、于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文学符号学》,赵毅衡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海外古籍数字化回归:如何做到“为天下人所用”?

南方周末

原创

2021-6-2 00:09 · 《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陈力和何梦超讨论古籍数字化方法。 (达摩院供图/图)

流散海外八十多年后,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中的《宋百家诗存》重现大众视野。

在扫描影像中,这本中国古籍上的水浸、虫噬、霉变历历可见,每一处都是历史的风霜。1790年左右,《宋百家诗存》随《四库全书》入藏杭州文澜阁,清咸丰年间在太平军入杭后散失,1861年左右被嘉业堂收藏。抗战时期,部分嘉业堂藏书流落到了上海,可能被日本人收购,并于1949年辗转到了美国,如今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

东亚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籍善本,截至2021年5月18日,其中二十万页被扫描影像、读取文字,以数字化形式回归祖国。

这是海外古籍回归项目“汉典重光”的成果之一。这批数字化古籍善本中既有宋元本,也有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稿本、抄本,其中一些是以前很少有人见过的珍贵藏本,比如清文澜阁本《宋百家诗存》。

古籍流散海外的原因多种多样,实体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数字化回归。

此前的古籍数字化平台,大多是展示扫描后的古籍,读者只能在这些平台阅读,无法就书中内容进行检索分析。此次汉典重光的数字化团队不仅将古籍扫描,还将扫描下来的识别转化成了电子文字。搜索某一字词,可以跳转到字词所在书本的具体章节段落。

这些古籍资源将向公众免费开放。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表示,汉典重光古籍数字化平台将被捐赠给权威公共机构长期运营。

“让蒙尘的古籍重焕新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力是汉典重光项目的古籍专家。陈力的父亲是教历史的,1977年,陈力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填报的所有志愿都与历史、中文、图书馆相关,最后被省内第一志愿四川大学历史系录取,从此“一辈子都在做这个”,对古籍积累下一份深厚的感情。

在汉典重光项目之前,陈力已经参与过古籍数字化项目。他曾经在国家图书馆工作18年,其中一半的时间分管古籍,经手过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回归项目。2009年,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专门从美国飞到中国商量相关事宜,目录都筛选完成了,也做完了一部分书的扫描,但项目最终因为资金、技术等没能达到预期而搁浅。

这次未竟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汉典重光项目的起源。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高晓

李白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二十岁时,他开始离家到各处漫游。他先从金陵(南京)到苏州,再从苏州到浙江的绍兴。后来呢他回过头来他又到了山东、河北一带。他有一首《望岳》诗,是在游泰山的时候写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写此诗时才二十四岁,但在炼字方面的功夫已经有惊人的独到之处。首先以虚词“夫”入诗,便是一个别致的创新,很能传神;“齐鲁青未了”以“很远都能看到”来衬托泰山之高,也是别出心裁,颇有新意;“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真有点铁成金之妙,把个普普通通的字用活了! 不直说泰山怎么高大,而说它南北两面气象的阴晴都“切”然相反,这样便形象、生动而不落俗套。至于最后两句就不用说了:既富有启发意义和象征性,又把作者积极进取的伟大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宜其成为唐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定要不辞艰苦辛劳,登上最高的绝顶,让众山尽收于一览,全显出自己的低小!这是何等的气魄啊!作者最终是做到了。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作者在诗歌技法方面确实到了无人能过其右的最高水平,并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震撼了中国诗坛。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1180年,在湖南潭州任知州并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要求在湖南创立一支军队,以湖南“飞虎军”为名,隶属于南宋政府的枢密院和御前步军司,就近则专听本地安抚使的节制和调度。名义上是为维护地方治安,实质上辛弃疾真正的打算是为了震慑金人,并为北伐准备力量。

部队以惊人的速度建立着。这天,管后勤的官员来向辛弃疾报告,限期一个月的营房营栅修建工程实在无法完成,情愿按军法治罪。

辛弃疾这几天心情正在紧张和焦虑中。枢密院有人告状说,辛弃疾借建飞虎军来“聚敛民财”,御前金字牌已下来,命令立即停止建立飞虎军。辛弃疾把金字牌藏起来,加紧建设过程,所以才限期要他们完成任务。看着哭丧着脸来报告的人,辛弃疾的火一下子升了起来。

“为什么完不成”他怒气冲冲地问。

“现在正是雨季,秋雨不断,窑工都没办法烧瓦,所以怎么也想不出办法完成营栅工程。”这位官员小心翼翼地说。

“造营栅总共要多少瓦”辛弃疾问。

“20万片呢。”

“不要愁,”辛弃疾微笑着说,“我来办。你把别的事都抓紧办好,不能有任何拖延。”

辛弃疾下了一道命令,要长沙城内外的居民,每家供送20片瓦,限于两天内送到营房,送到后立即付于瓦价100文。所需要的瓦片在两天日果然凑足了。

军队建立起来了。辛弃疾将修建过程、经费来源、用度开支,向朝廷作了详细汇报,同时,将飞虎营栅的图纸也呈上。聚敛民财的诬告不攻自破,皇帝赵音心头的疑云也随之消散。

飞虎军很快成为一支威名远扬的精锐之师,金人对这支队伍很是害怕,称之为“虎儿军”。

辛弃疾念念不忘北伐,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当权者一直耿耿于怀,终究要伺机把他排挤出去。辛弃疾自己也早就觉察个人处境的危殆,他叹息着“倾国无媒,人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把报国无门的一腔愁绪借词作倾吐出来。

1188年冬,已经被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了八年的辛弃疾,虽然患着小病,却仍从几年来郁郁不乐的状态中摆脱了出来,高兴地迎接来访的陈亮。陈亮是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又是辛弃疾相处极好的朋友。他的来访,使辛弃疾精神振奋,身体也觉得好多了。

主客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高谈阔论,话题总是围绕在国事和时局的问题上,心中的积郁,也得到了痛痛快快的抒发。

陈亮在辛弃疾处停留了10天,才告别东归。可他一走,辛弃疾又感到怅然若失,恋恋难舍。第二天,他立即起程去追,打算在途中和陈亮再多盘桓几天,或者最好能把陈亮再请回来。可是,追到了上饶东边鹭鹚林,雪深路滑,再也没法前进了,辛弃疾只得停了下来。

半夜,躺在床上的辛弃疾,忽然听到一阵悲切切的笛声,传到自己投宿的这个吴家泉湖四望楼来。那一声声连绵的悲鸣,在寒冷的夜间,分外清楚。辛弃疾更加睡不着了,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他不由感慨万千,一首词从心底悄然涌出,他不禁从床上爬了起来,飞笔写着,写着……

铸就而今相思错,

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读到陈亮寄来的这首词的和作后,辛弃疾又赋词一首,寄给这位战友: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呜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断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晚年的辛弃疾,还时常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戎马生涯和报国壮志,他写下了《破阵子》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獭祭新生清酒是一款清酒品牌,獭祭(Dassai)常被誉为清酒中的“拉菲”。

“獭”在普通话中和“塔”同音。“獭祭”来源于中国古籍,意为水獭抓鱼。另外,獭祭也是对节气“雨水”的描述。酿造獭祭的酒厂“旭酒造”位于日本山口县岩国市,该酒窖建于 1770 年,至今近 250 年。

2020年的獭祭新生,首提外泌体概念,这不是不是为了强加给清酒增健的功效,而是对酒曾作为维系生存、挽救健康的重要角色的变体式回归。

獭祭新生的口味特点

獭祭新生由山田锦和山间清冽水源打造,在2019年将精米度由50%降至45%的而诞生的升级酒款。5%的差异,展现了更加细腻与通透的口感。低温发酵将馥郁华丽的苹果、蜜桃等水果芳香、利落酒体以稳定的水准的持续呈现。

獭祭新生从最初计划的25%到最终实现不可想象的磨米77%,二割三分将山田锦酿造的细腻、通透、丝滑发展到极致。浓郁的油桃、柑橘、香蕉香气,入口恰到好处的酸,透着丝丝的甜,一切都平衡优雅,清丽出众。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3、《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首先是我们《中国文化概论》课老师推荐的书目;其次,我们国学社本学期的晨读选材也是《中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一直知道《中庸》,想读而又没读。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4、《荀子》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5、《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6、《离骚》读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7、《逍遥游》读后感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 “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8、《秋水》读后感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主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之一。他写的文章比较浪漫,也非常大气。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了他其中一篇著作《秋水》后的一些感悟。 文中的涵义主要是在说明我们人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处事的道理,即作为人不能怀有“自高自傲”、“贡高我慢”不利的心态。在《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现在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对比。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善为尽在已”。这句话的含义即: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水势很大,以为天下所有的水全都是流向黄河的,于是自己就非常得意,而导致河伯产生傲慢之心。 其实,这就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相同,也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当一个人成就了一点事业,或得了一些什么小名利,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夸大自己的功劳,一自我为中心,然而轻视他人,这正是因为他还没有在外界碰见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所以才会在界内自高自傲。假如哪天让他到外界去出差或辩论问答,遇见比自己更高一层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人,所以说我们人,在还没有亲自接触到界外之事时,就不能以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你一旦看见别人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强大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保持“中道”,不能被名利之事所牵引,否则你将会被比你更有见识的人讥笑轻视。我们只有在“中道”的界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修。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僧,对于一个邪知邪见深的人,我们不能急于马上给他讲佛法之奥妙,因为这种正知正见可能会令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认为我们也是魔,令他生气毁谤,这只能等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真理的时候,我们再去引导他也不迟,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去引导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必须观察对方的根机是深、是浅,并且要看他对我们所说的法是否应机,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的《秋水》让我看到了大智大美,道理与思想的引发,也使我的人生能够渐渐趋向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

9、《归园田居》有感

好友金铭曾一再推崇,干国祥先生新近上的《归园田居》是其所听过的课当中最好的,此课好到什么程度?用金铭自己的话来说,“课后一小时没有说一句话,当天中饭都没有吃”——因为一直沉浸在课带给他的震撼中。金铭读课多矣,一般的课自是难以让他有如此的感触,此课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我想。于是从金铭处拷贝干先生的课,等心静下来了,再虔诚地打开聆听。

长假的最后一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安排用过早餐,先做起了预习功夫:找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始研读,试着对诗有自己的“前见”。诗不深 ,很好懂。如何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理解此诗的意蕴,这想必是学习此诗的难点,干国祥先生是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的呢?带着这个悬念,我开始了观课。

课的前半部分,干老师由交代背景开始,将《归园田居(其一)》做了解读,让学生明白陶渊明归隐山林的缘由——为了挣脱羁绊心灵的藩篱,回到大自然中,做心灵的主人。接下来释词,梳句,朗读。经过了20分钟的稍嫌平淡课堂之后,精彩开始了。干国祥先生设置了好几层冲突,让看起来有些平淡的课堂,有了波澜。

“这首诗写的是不是一个农民的勤劳生活?”(大意)这一问,将孩子们的认识提升了一层,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首诗很容易被误读成歌颂农民的勤劳生活。干老师抓住关键词句,让孩子们明白了,诗所描述的是一个厌倦官场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归田园的情形。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本课最为关键的一问:“那么,我问同学们,你赞成他这样的生活方式吗?这样的诗在今天学,有着怎样的意义?”妙哉!此问直接击中了要害。是啊,在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究竟有什么意义?干老师不愧为高手,他借助一个八卦图,让孩子们充分选择。并讨论。学生开始积极思维,有说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