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是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是什么书,第1张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著作是《天工开物》。

处于明清之际的宋应星,早年间与哥哥宋应升一同参加科考,在几次大的会试失利后,不再醉心于科考。虽然曾经简单仕宦,但都是乡野小官,在此期间,他已经把人生的追求转向自然研究。农业技术、手工业生产,化学冶炼、声音传播,天体运动、万物变化,宋应星由此写就了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天工开物》。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是一本极为特别的书。这本百科类著述,由明代杂家宋应星独立完成,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约10万字,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

《天工开物》是一部很特别的书。

通常,百科类的书籍多为集体合作完成,而《天工开物》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章,约十万字,涉及三十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一百三十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其内容包括材料的使用、制作工序、工具的名称和形状等。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宋应星的名作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宋应星简介:

宋应星一生致力干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在宋应星的所有著作中,除《野议》反映了他在政治上要求改革的讲步思想之外,最有名和最有影响的就是《天工开物》这部科技巨著,经过宋应星搜集,整理和编撰的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共分18卷,门类很多,有截培、养蚕、纺织、染色、颜料、粮食加工、制糖、酿酒、榨油、烧瓷、造纸、采矿、冶铸、锤炼,以及兵器和舟车制造等等,几平涉及到了所有重要的农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

其中记述了当时我国许多比较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比如在治炼方面,出现了炼铁联合作业,灌钢、炼锌、泥型铸釜、失蜡铸造等方法,不少工艺至今仍在使用。

又如在生产刀剪上的夹钢、钻钢技术,以及纺织方面的许多技术,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宋应早不只是一般地记述生产过程,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不少科学见解。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写道:“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及御器龙风等,皆以上料画成……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锈),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朱琰在其《陶说》中写得更为详细:“其八曰采取青料:瓷器,青花、霁青、大釉,悉借青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二府所属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黄、大而圆者为上青,名顶圆子。携至镇,埋窑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其江西、广东诸山产者,色薄不耐火,只可画粗器……白地青花,亦资青料。明宣德用苏泥勃青,嘉靖用回青。青非不佳,然产地太远,可得而不可继。”又说:“其九日拣选青料:青料拣选,有料户专司其事。黑绿润泽,光色全者为上选。仿古霁青、青花细器用之。呈黑绿,而欠润泽者,只供粗瓷。至于光色全无者,一切选弃。用青之法,画坯上,罩以釉水。入窑烧成,俱变青翠。若不罩釉,其色仍黑;火候稍过,所画青花亦多散漫……按明用回青法:先敲青,用捶碎之。拣有朱砂斑者为上,有银星者为次,约可得十分之二。其奇零琐碎,碾之入水澄定,约可得二十分之一,所得亦甚少。选料不精,出器减色,故必属之料户专司。”

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没有人规定说,这些古时候的名人就一定是要科举上得意的吧。而且,要是科举得意,说不定他们就没有那些辉煌灿烂的成就了呢。比如说李时珍是这样,宋应星也是这样。宋应星是明末清初的科学家,他的最著名的著作当属《天工开物》了。宋应星并不是普通阶层出身,他其实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但是不幸的是,是个没落的官僚。所以,宋应星小的时候,就被家里人督促,一定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他虽然考取乡试,而且在乡试当中,他的成绩相当好,得了第三名。要知道,参加考试的考生多达上万。但是呢,宋应星却在会试上屡战屡败,在第五次考试依旧失败的情况下,他决定从此不再科考,而去研究农业和手工业去了。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经常到田间地头和百姓家中去考察,结合着前人的典籍进行筛选记录。于是,最后他才能著成这部影响巨大的书籍——《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时候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是一本相当先进的书籍。当然,在外国人眼中这本书的价值,要比在我国国人眼中价值高许多。日本将其奉为神书,而西方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17世纪的公益百科全书”。这本书流传甚广,尤其是在欧洲,这也给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科考不成功,放弃科考去研究技术的宋应星,最后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而同样是科考不成功的李时珍,同样放弃科考专心医学,所以能做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所以说,科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而古时候的名人,也不全是科考成功人士。

宋应星的著作是《天工开物》。

宋应星的著作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包括《天工开物》、《乐律》、《观象》、《论气》等,其中《天工开物》是最为著名的杰作。其次就是人文科学类著作包括了《思怜诗》、《杂色文》、《野议》、《画音归正》等。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品内容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状况。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

《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宋应星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是什么书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著作是《天工开物》。处于明清之际的宋应星,早年间与哥哥宋应升一同参加科考,在几次大的会试失利后,不再醉心于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