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第1张

中风越来越高发。中风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我们所讲的中风,其实是中医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发的一系列异常反应。临床上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了缺血和出血性两种,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脑梗和脑溢血。其都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在病发后患者会有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多个症状,在严重情况下,患者还会突然猝死。 

有数据统计表明,急性脑出血病死率在30%以上,且在众多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中,有将近75%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出现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的情况。 

(一)预防中风的原则

中风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原则源于《内经》。《内经》明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要“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这样才能达到“形与神俱”。 

另外,《内经》还有一套完全的“治未病”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危、病后防遗、瘥后防复等几方面。治未病理论对于预防中风意义极大。 

(二)未中风先预防 

预防永远大于治疗。更何况中风是一种对形体伤害非常大的疾病,预防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的健康有赖于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和畅。若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疾病就很容易发生。 

之所以会出现中风病,根本原因是元气不足。可以说,中风病的核心病机是下虚而上实。为什么会出现下虚呢?一则,正气耗伤,年老体虚;二则,饮食失调,过食肥甘厚味、辛香燥烈或过度饮酒;三则,长期过度的精神情志刺激以及长期过度的劳累或房事不节。

 

另外,唐代大医孙思邈提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也就是说,要预防中风,还需要正心、修心、养心。

 

预防中风的方法有以下四点:一则重视养生,特别是精神要平和,饮食要清淡,要顺应四季变化而生活。二则,避风,既要避外风,又要避内风,不要过食鸡翅膀等动风之物。三则,劳逸结合,减少性生活;四则,减少欲望,避免贪财纵色、思劳费神;五则,适当服中药,并配合针灸,以平衡阴阳、健旺气血。

 所以,当未生病时,我们要重视对机体的调护和保养,做到饮食起居规律,性情舒畅,劳逸适度,并且,保持心正心安。

(三)欲中风时当早治

中风病发病之初,常会出现一些先兆症状,如眩晕、半身汗出、麻木不仁、手足不用、肌肉蠕动等。分析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实者多为瘀血阻滞,痰浊内停;虚者多为气阴亏虚,或肝肾不足。 

此时当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实者施以活血化瘀,清热化痰;虚者施以补气补血,补益肝肾。如此治疗可大大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起到预防为主的作用。 

我的临床经验是,当出现这些先兆症状时,及时用针灸,亦可预防中风的发生。明代名医杨继洲在《针灸大成》里记载:用艾灸预防中风。比如,平时可常灸足三里、绝骨诸穴,即有预防中风的效果。明代名医龚廷贤十分推崇灸法养生,提出用艾火熏蒸脐蒂能却疾延年,认为灸法能“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可以说,灸法预防疾病的功效非常强大,建议大家都及时施灸。关于具体的施灸穴位和方法,读者可参考我的其他相关文章。

 (四)已中风亦当养生 

在中风发生时以及中风的中后期,合理的摄身调养措施仍然十分重要,这些摄身调养措施在巩固了治疗效果的同时,又使得机体正气得以恢复,使疾病趋于康复。 

临床上我观察到,若中风患者能重视养生,在饮食、起居、运动、情绪等方面重视起来,配合积极且正确的治疗,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建议病人当忌食鸡等所有带翅膀的食物、煎炸、烧烤、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饼等)、生冷(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等。并建议多素少肉,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这些都有益于中风后早日康复

 

中风期的病理因素很多,有虚、火、风、痰、气、血等致病因素。若不能加强养生,往往难以取得速效。由此也提示我们,在中风发病过程中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养生,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防止中风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五)从四种常见慢性疾病来预防中风

之所以会中风发作,从临床来观察,与以下五大疾病有着密切相关性。由此也提示我们,平时要预防这五种疾病的发生。

 一则,高血压 

根据临床调查报告,有93%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都存在多年的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是一种以舒张压和收缩压异常升高而引发的疾病,长期存在高血压问题却没有积极进行治疗,后期就可造成靶器官功能损伤,包括了大脑、心脏、肾脏等;且三级高血压还会引发脑血动脉损伤,特别是颅底动脉损伤,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性反应等问题出现。血小板会在损伤的血管内壁处聚集形成斑块,当堵塞严重时就会诱发脑梗。在受到过劳、情绪波动等刺激时,硬化的动脉血管还可能出现破裂,引发脑出血。 

由此说,要重视调护和治疗高血压,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中风变得十分重要。高血压的形成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在平时应注意减少钠盐摄入;戒烟、不过量饮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可明显降低血压;平时也要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调节情志。在任何时候,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同时也可降低血压。

虽说中风起病较急,但是从健康脑血管发展为中风却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是数十年之久。这也提示我们,预防中风,现在就要开始,绝不能等到出现中风先兆了才临时开始预防,虽然也有效果,但终不如越早越好。 

二则,高血脂

高血脂是诱发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当体内血脂水平超标后,血黏稠度也会因此上升,同时脂代谢异常还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血黏稠度增高、血流量速度减慢的同时,脂类物质还会在血管内壁上堆积,“斑块”因此形成,最终引发了脑梗。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证明,脑梗塞患者中伴发高脂血症的占561%。 

要预防高血脂,就要严格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控制体重,因肥胖可使血压升高;积极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降低血脂。 

三则,糖尿病 

糖尿病就是体内糖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但其真正恐怖的地方并不是血糖升高,而是由高血糖造成的各种并发症,这包括了血管、神经、眼部、肾脏等多个伤害。根据临床数据来看,糖尿病也是诱发中风的因素之一。因为高血糖会持续对血管造成伤害,导致血管内壁出现炎性反应和损伤。同时糖尿病往往还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同时出现,加速血管粥样硬化,最终引发血栓。 

预防血糖升高,就是两句话:管住嘴,迈开腿。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那就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尽量粗茶淡饭,少吃油腻肥甘;另外,多多运动,选择一两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开始运动起来,并保持规律性。 

四则,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诱发中风的最大因素。该病症的成因极其复杂,除了以上三种疾病是催化剂外,遗传因素、后天饮食、生活习惯等,都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在动脉壁逐渐增厚变硬的同时,血管腔也会逐渐狭窄,血液通过的渠道越来越窄,再加上斑块形成等因素影响,最终引发了脑卒中。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与预防高血压的方法一样。总之,就是调节饮食、起居、运动和情绪。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疾病,都是造成中风病发的原因。特别是由“三高”发展为中风的在临床上最为多见。如何预防中风?西医的观点是:日常当关注自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的治疗。 

但从中医来分析,这样的预防措施根本不究竟。中风的根本病机是下虚而上实,因此,预防中风的关键是保养元气,使之不虚,而不是治疗某个疾病。抓住根本,预防才会彻底。在治某些疾病上下功夫,终是隔靴搔痒。对于患有以上这些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建议学习中医理念,用《内经》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养生。

很多中老年人都患有中风疾病,中风会导致患者出现眩晕、偏瘫、四肢麻木、视觉障碍、意识不清等很多症状,会严重影响到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大家在平时也要多了解关于中风疾病的原因,做好预防措施,那么中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1、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日常要按时用药,定期的测量自己的血糖,不要使血糖过高,饮食上也要做好调整,不要吃含有糖分较高的食物,多吃豆制食品和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因为血糖升高以后就极容易引发中风。

2、防治动脉硬化。想要防治动脉硬化,就要先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在日常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含有脂肪量比较高的肥肉和动物内脏,以防止出现动脉硬化。

3、控制好血压。高血压患者在平时要坚持服用药物,每天定时测量自己的血压,碰到事情以后不要过于激动,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要喝酒吸烟,

4、摇头晃脑。中老年朋友们在平时所以经常摇头晃脑,因为也经常摇头晃脑,能增加头部血管的抗压能力,有效的预防中风的出现。

5、常用左手。根据研究表明,常用左手的中老年人患有中风的概率比较低,是因为大多人们都喜欢用右手,而使用右手会使左半脑得到了锻炼,但是右半脑锻炼的很少,这就容易使右半脑血管比较脆弱,容易引发中风。经常使用左手就能够锻炼人的右半脑,而防止右半脑出现中风。

中老年人在日常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饮食和生活都要有规律,坚持锻炼身体,在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以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和调理,避免引发重伤,在出现了中风的症状后,也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止中风的加重。

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脑卒中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

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卒中只占10-25%。

疾病定义

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同时,一天内发病的高峰通常是临近中午的一段时间,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疾病别称

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中风

流行病学

发病率

缺血性脑卒中:

1男高于女,男性和女性卒中发病率分别为212/10万和170/10万;

2地域差异:北高南低;

3城市高于农村;

4脑梗死后1个月死亡率33%-52%,3个月内死亡率90%-96%。

出血性脑卒中:12-15/10万。

发病趋势

1发病率逐年升高,由1993年的040%上升至2013年的123%;

2发病平均年龄逐年降低,平均年龄为63岁;

3我国急性卒中患者第1年复发率达177%,5年累积复发率>30%。

好发人群

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病,同时肥胖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也属于好发人群。

疾病类型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每一种类型又可以分为三种亚型。

缺血性脑卒中

一、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RIND):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3周内可完全恢复。

二、进展性卒中(prognosive stroke,PS):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有梗死灶存在。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

三、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脑缺血症状发展迅速,发病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达到高峰。

出血性脑卒中

一、脑实质出血,按部位可分为:

1 基底节区出血:

(1)壳核出血;

(2)尾状核头出血。

2 丘脑出血。

3 脑叶出血:

(1)额叶出血;

(2)顶叶出血;

(3)颞叶出血;

(4)枕叶出血。

4 脑干出血:

(1)脑桥出血;

(2)中脑出血;

(3)延髓出血。

5 垂体出血。

6 小脑出血。

7 脑室出血。

二、自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血液破入脑室系统,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出血疾病,多继发于自发性脑出血、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在体力劳动或激动时发病,主要表现为 突然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癫痫和脑膜刺激征, 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甚至很快死亡。 少数表现不典型且头痛不严重的病例,容易导致延误诊断。

并发症

脑卒中的并发症较多,临床上常见的为以下9个并发症:

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发病率高,具体数据暂无报道。可以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降颅压,必要时开颅减压。

梗死后出血性转化

发病率约为85%-30%,通过停用致出血药物,停用抗栓(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致出血药可以预防。

癫痫

发病率早期约2%-33%,晚期约3%-66%。可以对症抗癫痫治疗,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孤立发作一次或急性期痫性发作控制后,不建议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卒中后2—3个月再发的癫痫,建议按癫痫常规治疗进行长期药物治疗。

肺炎

发病率约55%,通过早期处理吞咽困难,避免误吸可以预防,发生肺炎后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排尿障碍与尿路感染

在出现尿失禁的患者中(约占总体的40%-60%),约29%的患者发生尿潴留。预防方式:尿失禁者避免留置尿管,尿潴留者应测定膀胱残余尿。可配合物理按摩、针灸等方法促进恢复排尿功能;必要时可间歇性导尿或留置导尿,有尿路感染者根据病情决定抗感染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发病率约2%,鼓励尽早下床活动可以预防。

压疮

卧床患者易出现压疮,因此患者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陪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勤翻身和清洁身体,预防压疮。

营养障碍

约50%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可使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如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提倡肠内营养支持。

卒中后情感障碍

应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注意卒中后焦虑与抑郁症状,必要时请心理专科医师协助诊治。对有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应该行相应干预治疗。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什么是中风/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大脑细胞和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脑卒中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卒中只占10-25%。

中风有什么前兆?

患者在中风发生前,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先兆症状,比如一过性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过性的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一过性的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一过性的双眼向一侧凝视;一过性的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一过性的意识障碍或抽搐;一过性的头晕头痛等,这些症状很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也有患者可能在没有任何症状的前提下突然出现脑梗塞或脑出血的一系列症状。出现这些中风的前兆时应及时就医诊治。

中风/脑卒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脑卒中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多样,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膳食与营养),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高同型半胱氨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另外,颅内外动脉的狭窄和闭塞、脑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学因素、炎症、感染、红斑狼疮、结节性大动脉炎、风湿性关节炎都可能促发脑梗塞;而动脉瘤、脑动脉畸形、外伤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脑出血。

中风/脑卒中的症状有哪些?

脑卒中的病情变化多样,患者梗死或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病情的发展也不同。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患者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肢体无力;也可能在没有症状的前提下突然发生脑梗塞然后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

出血性脑卒中: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中风/脑卒中有哪些急救措施?

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为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

1、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2、心脏监护;

3、建立静脉通道;

4、吸氧;

5、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避免:

1、随意挪动病人;

2、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3、过度降低血压;

4、大量静脉输液。

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

功能恢复及预防复发是日常照护的重点

急性期应尽早用药或手术,并重视二级预防

尽早治疗、治疗后尽早康复对预后非常重要

病因

脑卒中的病因比较复杂、多样。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外动脉的狭窄和闭塞、脑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学因素、炎症、感染、红斑狼疮、结节性大动脉炎、风湿性关节炎都可能促发脑梗死。

出血性脑卒中:动脉瘤、脑动脉畸形、外伤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脑出血。

发病因素

发病因素比较复杂、多样,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患者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肢体无力;也可能在没有症状的前提下突然发生脑梗塞然后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

出血性脑卒中: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典型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意识障碍或抽搐等。

出血性脑卒中: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脑卒中累及的血管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介绍累及以下8个脑动脉的症状。

眼动脉受累

眼动脉近侧受累不引起失明,栓子脱落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引起视力减退或失明。

后交通动脉受累

丘脑穿支动脉受累可引起反复言语、冷漠、缺乏主动性、失去定向力以及感觉运动障碍。

脉络膜前动脉受累

对侧偏瘫、偏身麻木、偏盲。

大脑前动脉受累

1、发生在优势半球的大脑皮层梗死,可引起运动性失语(可以听的懂,但是不会说)

2、非优势半球深部结构受累时可引起对侧忽视(患者不能注意到从对侧来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

3、额叶梗塞可引起意志力丧失、运动不能性缄默(不能说话导致的沉默)和人格改变。

前交通动脉受累

穿支动脉受累时可引起某些记忆障碍。

大脑中动脉受累

对侧偏瘫、半侧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有失语(不能说话),非优势半球伴有空间失用(对空间失去概念)和忽视。急性期可表现为头和眼转向梗死对侧,对侧凝视麻痹,意识障碍。外侧豆纹动脉分布区梗死可引起面、臂和腿的偏瘫。视辐射受累可引起视野缺损(视野部分缺失)。

颈内动脉受累

类似于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症状。

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

偏瘫、舌无力、眼球震颤、眩晕、共济失调(不能掌握平衡)。

伴随症状

头晕、恶心、呕吐。

病情发展

脑卒中的病情变化多样,患者梗死或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病情的发展也不同。

就医

对于脑卒中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短时间内能发现症状,并且得到及时治疗,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为了快速识别脑卒中症状,医生想了很多办法,并且提出了一些快速识别的口诀,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FAST”口诀、“STR”法。但是,无论是“FAST口诀”,还是“STR口诀”,都是以英文单词首字母拼写为基础的,对于英文国家的公众确实简单、易记,但对于中国患者却还是有些难度。

为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提出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中风120” 口诀,并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向全球发布。具体内容是:

1: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即看看有无口角歪斜症状。

2:双手平举,检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聆)听语言。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句子,如“今天天气晴朗”,看患者有无口齿不清,表达困难症状。

三项合起来,组成120,恰与中国医疗急救电话120相同。意为若有上述三项任何突发症状,快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到有中风诊治条件的医院。

就医指征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1)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双眼向一侧凝视;

(5)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眩晕伴呕吐;

(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意识障碍或抽搐。

应当尽快就医。

诊断流程

脑卒中诊断流程包括如下3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进行脑CT/ MRI检查鉴别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

第三步,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除此以外,特殊情况还可到急诊科接受紧急治疗。

颅脑CT

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造影剂做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脑卒中,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平扫出血性病灶为高密度,缺血性病灶为低密度。怀疑动脉瘤引起脑卒中的患者可以做CTA检查,CTA上出现的“斑点征”(the spot sign)是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因子。

出血性脑卒中CT

缺血性脑卒中CT

颅脑MRI

患者有幽闭恐惧症或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假牙、心脏支架等不能行MRI检查。MRI的检查序列比较多,对于急性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DWI)最敏感,呈明显高信号;脑出血在MRI的信号则随着出血的不同时期而改变,比较容易诊断。MRI血管成像(包括动脉成像和静脉成像)可以看到动脉瘤、静脉窦血栓等引起脑卒中的病灶。

脑血管造影(DSA)

属于有创伤的检查,需要住院后在手术室局麻下操作。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及引起脑卒中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分布,发病的血管也可以清楚显示,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血管内栓塞治疗、血管再通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面瘫

面瘫是指面神经的瘫痪,又叫面神经麻痹。面瘫可以由脑卒中导致,也可以由外伤、神经病变导致。脑卒中是脑血管的病变,多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而且多伴有偏瘫、言语表达不清等症状。

脑梗死

我们通常说的脑梗塞是脑梗死的旧称,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因此脑梗塞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脑卒中包括脑梗塞。

脑肿瘤

脑肿瘤在接受治疗后会出现暂时性好转,但头晕、头痛等症状很快出现反复,还可能再次加重。而脑血管病症状经治疗好转后,一般没有再反复的情况。

意识障碍昏迷

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时,需要与脑卒中发作后的昏迷相鉴别。比如肝性昏迷、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酒精中毒等,都是容易混淆的因素。医生收治患者后,会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定位体征(诸如双眼瞳孔大小不一致),以此排除其它疾病造成的昏迷,便于确诊脑卒中。

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脑梗塞早期对症支持治疗,稳定后可针对病因治疗。治疗费用依病因、病情、手术而定,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出血性脑卒中:绝对卧床,避免活动,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减少复发。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为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

主要包括:

1、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2、心脏监护;

3、建立静脉通道;

4、吸氧;

5、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避免:

1、随意挪动病人;

2、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3、过度降低血压。

急性期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

一般治疗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

1、维持呼吸、循环: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正常值:成人16-20次/分)是否正常;

2、体温管理:用体温计监测体温,维持在正常体温范围内(正常值:口腔363℃~372℃、腋窝361℃~37℃);

3、血压管理:密切监测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血压正常值:收缩压90~129mmHg,舒张压 60~89mmHg),出现低压或者高压时需要医生及时干预;

4、血糖管理:餐前及餐后对血糖进行监测,维持正常水平(血糖正常值: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生活管理

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防治压疮,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病因治疗

脑卒中的病因比较复杂、多样,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因药物引起的脑卒中应立即停止或更换所使用的药物;因血管瘤、血栓等引起的出血性卒中应当进行血管瘤、血栓的清理;因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应当采取血管扩容、血管内膜切除术或动脉搭桥术等措施等。

病情监测

主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体温、血压、血糖等是否稳定。

营养支持

如起病48~72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

药物治疗

脑卒中患者的药物治疗无特效药,仅可使用对症支持治疗药物;一般针对神经保护、改善脑血管循环等使用药物。

出血性患者谨慎使用抗凝药物;缺血性患者谨慎使用止血类药物。

神经保护类药物

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等

改善脑血管循环类药物

重组VIIa因子等止血类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

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还需要考虑脑卒中的类型、位置及其详细的血管解剖结构。通常需要神经介入大夫、神经外科大夫和影像科医生综合评估,并和患者及家属充分讨论疾病手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后方可确定最优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开颅血肿切除术、介入治疗、脑室减压引流术。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脑卒中严重、颅压高、脑水肿严重或脑疝风险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适应症为:

1、病人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而处于脑疝早期或前期;

2、CT见大面积脑梗死、脑实质出血、水肿,中线结构侧移5mm以上,基底池受压;

3、颅内压大于等于30mmHg;

4、年龄小于70岁;

5、无其他系统疾病。

常见的并发症为:新发的脑梗死、脑出血。

开颅血肿切除术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确的脑实质内血肿,经评估内科治疗无法消除时,需要开颅进行血肿切除清理。

主要的并发症有术后出血、颅内感染等。

介入治疗(栓塞或取栓等)

全身麻醉后,在大腿根部使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经血管途径对出血的血管进行栓塞或多闭塞的血管进行再通。该治疗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需要神经介入科大夫的评估选择治疗。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正常灌注压突破引起头痛和脑出血、病灶残留,癫痫和穿刺点出血等。

脑室减压引流术

脑室内出血的患者,或者脑卒中引起脑室积水,颅内压力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脑室造口术引流减压。

可能会引起颅压减低等并发症。

复合治疗(联合治疗)

将上述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如脑室减压引流术后进行开颅血肿切除或介入治疗后行去骨瓣减压术。

一般卒中严重的患者考虑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注意事项

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告诉医生,如高血压病人术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服药情况,以防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预后

脑卒中的部位、梗死灶或出血灶的大小、年龄、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影响预后。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小病灶,预后效果相对理想。

脑梗塞后脑细胞死亡、脑组织损伤不可恢复,但部分神经功能可通过康复训练部分恢复。

脑出血后或者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需要康复训练来提高预后效果。

危害性

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

治疗效果

不同病因的脑卒中治疗效果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可通过手术改善颅内血管,预防脑梗复发;血流动力学病因的可通过改善血流、减少出血或血栓避免再发脑卒中。

治愈性

经治疗后,对功能无影响的小出血或梗死可治愈;造成脑细胞死亡的脑功能损伤的,多不能治愈,但是轻度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基本恢复正常。

根治性

完全去除病因的小出血或小梗死可以根治。

后遗症

脑卒中会引起发病血管所供应的脑区受损,其临床后果取决于脑结构损伤的程度。

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

对应脑供血区受损所致。

言语不清

对应脑供血区受损所致。

感觉障碍

对应脑供血区受损所致。

自愈性

当前研究暂未发现本病可自愈。

康复

康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非常重要,有助于受损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减轻功能残疾,改善预后。一般卒中发病后24小时开始康复训练。

康复周期

视不同病情而定,需数月至数年可恢复部分神经功能。

康复方法

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训练。

注意事项

听从专业医生建议,避免不当的方式造成二次伤害。

复发

生存周期

缺血性脑卒中: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时病死率9%-96%,1年病死率144%-54%。

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超过70%的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或累及脑室,3个月内的死亡率为20%-30%。"

缺血性脑卒中:我国急性卒中患者第1年复发率达177%,5年累积复发率>30%。

出血性脑卒中:在首次脑出血后患者复发的风险为21%-37%。

日常

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太劳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积极配合专业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定期进行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术后患者应当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包括饮食也要避免用力咀嚼或吸吮,以防血管破裂。

生活管理

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脑卒中患者应注意控制病情,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是预防脑出血复发的有效手段。推荐血压控制目标 为<130/80 mmHg。

病情稳定后合并功能障碍的患者需尽早进行语言、运动等多方面康复训练,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在家中可进行:

肢体功能训练

偏瘫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尽快离床,进行站立、步行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可应用电刺激治疗、抗痉挛药物如替扎尼定、丹曲林等。

语言训练

针对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需针对语音和语义障碍进行治疗,早期可给予相应的简单指令训练、口颜面肌肉发音模仿训练、复述训练,口语理解严重障碍的患者可以试用文字阅读、书写或交流板进行交流。

生活活动训练

吞咽和排泄障碍患者需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调整体位、调整食物和流质饮食等以保证安全的吞咽运动。住院时给予膀胱、肠到训练,大便软化剂和泻药可适当用于便秘或肠梗阻患者。

认知训练

可待急性期过后进行认知障碍详细的评测和针对性的康复。

心理康复训练

情绪出现抑郁或情绪不稳定患者可应用五羟色胺等抗抑郁药物和心理咨询治疗。

相关饮食

合理健康饮食,按时吃饭,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推荐:清淡饮食;蔬菜水果,如樱桃、草莓、猕猴桃、紫甘蓝、油菜、菠菜等;适当肉类蛋白,如鱼肉、鸡蛋、牛奶等。

饮食禁忌

忌辛辣刺激、高胆固醇、高脂、高糖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土豆、山药、腌渍食品等,忌酒。

饮食推荐

清淡饮食,蔬菜水果,适当肉类。

日常护理

因偏瘫而长期卧床的患者需使用软硬合理适中的床垫,床太硬容易发生压疮,太软不易翻身;下肢要抬高,经常给患者翻身和按摩,通常2~3 h翻一次,患侧和健侧交替,可刺激患肢感觉,有利于恢复,且有助于防止下肢发生静脉血栓;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及呕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湿润。

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预后而恐惧、紧张甚至情绪低落,这种消极的心态不利于恢复。护理人员应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主动接受治疗。

病情监测

因脑卒中治疗之后容易复发或者新发,再次出现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的损伤,所以对病情监测非常重要。

对受损功能的监测

监测周期:视病情而定,具体以医生建议为准。

正常情况:功能逐渐恢复,逐渐好转。

就医指征:功能受损加重或者完全无好转。

对血管的监测

如颅脑MRA、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

监测周期:视病情而定,一般为6-12个月,具体以医生建议为准。

正常情况:血管无狭窄闭塞无扩张,或狭窄闭塞、扩张程度较上次检查无明显进展。

就医指征:血管狭窄闭塞或扩张较之前加重。

复诊时间

根据不同病情听从专业医生建议时间进行复查。

注意事项

日常监测血压。

预防

通过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等措施可以来保护心脑血管,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日常预防

减少吸烟、减少饮酒;调整生活方式,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40%的肿瘤,从而预防脑卒中。

饮食预防

尽量减少辛辣刺激、高胆固醇、高脂、高糖类食物的摄入。

中风,又叫做脑卒中,是指脑部缺血以及出血性损伤造成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说话不清、眩晕、呕吐等。该病的发作与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长期持续药物治疗为主。预后情况一般,大多数患者通过长期药物治疗后,当原发疾病得到缓解后病情稳定,部分患者可慢慢缓解。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直接死亡。

很多人认为,中风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其实不然,从健康报告来看,中风的几率越来越向年轻人靠拢,中风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疾病。人体大脑需要血液和氧气的运输,血管内壁就像一根水管,像过度吸烟、过度饮酒、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都会造成血液中脂肪等垃圾毒素的堆积,加速血管的老化、血管被堵,导致血液受阻,血栓就会越长越大,大脑缺氧窒息,也就是所谓的缺血性中风了。

糖尿病、高脂血症,气温变化,环境、情绪的改变,过度紧张、疲劳等也是脑中风的原因。那么老年人要如何预防自己中风呢?

一、注意饮食,每天吃1根香蕉或者200-300ml鲜奶,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毛豆、大白菜、韭菜、木耳、苦瓜、草莓等。如果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及时戒了,因为抽烟喝酒会引起血管状态应激改变,诱发心跳加快和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所以戒烟戒酒也是预防中风的必要因素。

二、加强锻炼,平时多做一些家务、手工活、工艺品、书法、绘画等,早上可以出去晨练,医学研究表明,脑出血容易发生在血管相对脆弱的右半球,适当的锻炼一下右脑,对预防脑溢血十分关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多动一下左手。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如果你担心中风,就必须立刻做到下面四件事:

1多吃蔬菜和水果 每天至少吃五种或更多,其中一定要有红萝卜才行。

每周吃五次或五次以上红萝卜的人,比每个月只吃一次或不到一次红萝卜的人,要少68%罹患中风的危险!这是哈佛大学追踪90,000位女护士长达八年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另外,菠菜也是很有效的预防中风的食物。红萝卜和菠菜的保护功效是因为它们富含β-胡萝卜素的缘故。据研究指出,每天摄取15-20毫克β-胡萝卜素的人,和每天只摄取6毫克的人相比,二者的中风机率相差得很明显。

像胡萝 、菠菜和其他各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之所以能预防中风,是因为胡萝卜素能够防止胆固醇被氧化成有害的形态,进而堆积在血管内,造成血液凝块。更重要的是,血液中若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以帮助你免於中风而死亡,或减少中风所造成的神经伤害,并且加速身体复原!这是布鲁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检验了八十位中风病人病发后二十四小时内的血液之后,所得到的结论。这是因为当你中风,也就是脑部缺氧的时候,你的脑部细胞功能开始发生障碍,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脑神经细胞受伤。但是如果你血液中含有许多维生素A,它就能够在各种细胞病变发生的时候加以阻止,因而减轻脑部受损的程度或死亡的机会。

2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的鱼。

如果你的血液中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你中风的机会就比较少一点;而且即使中风,伤害也会比较小。荷兰最近的研究发现,年龄在60-69岁之间,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那些不吃鱼的人,在往后十五年内中风的机会要少一半。

日本所进行的一连串研究也发现,每天吃9盎司鱼肉的渔民,比每天只吃3盎司鱼肉的农夫,因中风而致死亡的机会要少25-40%。

这是因为神奇的omega-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大脑血管阻塞。如果你的年龄已大到会令你担心自己的血管阻塞,你不妨想像一下这种情况:当你服下鱼油以后,它就会在你的细胞膜内停留。这种充满鱼油的细胞较富弹性,有如液体般的柔软。也就是说,像这种柔软形态的细胞比较容易挤过狭窄收缩的血管,把氧气运送给脑部和心脏的细胞。这种巧妙的变化可以救你一命,特别是当你的血管已经老化和受阻塞的时候。

顺便一提的是,吃饱和动物性脂肪的作用恰恰相反,会使细胞膜变得更僵硬。因此,为了预防中风和心脏血管疾病,最好别吃这一类的脂肪。

3控制盐的摄取量。

即使盐不会使你的血压上升,它也可能对脑部组织有害,引起微小的中风。曾有人用老鼠做实验,分别喂给它们高盐和低盐的饮食。吃高盐饮食的老鼠在十五周内,竟然全部中风死掉,虽然它们的血压并没有升高;而吃低盐饮食的老鼠只有12%因中风而死掉。吃高盐饮食致死的老鼠,则因一连串轻微中风,最后导致脑部组织坏死和动脉受损。

4不妨考虑喝茶,尤其是喝绿茶。

记住,采取这些行动,能够在你万一中风时,减轻你神经的受伤程度,并降低死於中风的机会。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的致残、致死性疾病,所以,中老年人,特别是平时患有高血压、肥胖症,当天气变凉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中风的发生。饮食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预防中风该如何饮食呢?在日常生活中,为预防中风,请看下面关于预防中风最基本的饮食建议,对你有好处。

预防中风的饮食建议

1、补钾

钾是人体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担负着维持人体细胞内渗透压、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等作用,钾还参与心肌收缩、舒张,参与人体能量代谢,缺钾的人容易发生中风。马铃薯含钾丰富,有报道称,每天吃一个马铃薯,就可以使中风危险下降60%,黄豆、青豆、黑豆、红小豆、绿豆等含钾也很高,宜常吃。

2、补镁

钙和镁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亲兄弟,又是一对互不相让的冤家对头。钙能促进心肌收缩,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而镁则能对抗钙的作用,维持脑细胞内外钙的平衡,从而保护大脑。一旦钙与镁的比例失衡,容易引发中风。常吃玉米、西红柿、海带等食品,可以补充丰富的镁,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3、补维生素

预防中风,维生素C和维生素E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两种维生素都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维生素C能保护血管内皮系统的完整性,防止发生血栓、出血;维生素E能抗氧化,防止有害物质对脑血管的破坏,保持血管弹性,防止中风发生。常吃蔬菜、水果、玉米油等大有好处。

4、降脂

高血脂造成动脉硬化,血管堵塞,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应经常吃降血脂的食物,如洋葱、海带、卷心菜、深海鱼油等,适当饮醋、饮茶大有益处。

5、降压

高血压也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且是更危险的因素。高血压既可以直接造成出血性中风,又可以间接造成血栓性中风,因此,降低血压,保持血压平稳非常重要。可以多吃点芹菜、橄榄油、萝卜等。

6、降低血液黏稠度

血管里的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发生堵塞,出现血栓,引发中风。因此,降低血液黏稠度是防治中风的重要内容。为此,可以多吃点黑木耳、韭菜、生菜等。

预防中风的食疗方

(一)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二)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

(三)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它能扩张血管,具有降压和促 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四)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五)中风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六)香蕉花饮:香蕉花5克,水煎代茶饮。可预防中风及脑血管意外。

(七)芹菜汁:芹菜适量。将芹菜洗净去根,捣烂取汁。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天为一疗程。清理内热,降压安眠。主治中风、高血压,对血管硬化亦有较好疗效。

(八)小米麻子粥:冬麻子、薄荷叶、荆芥穗各50克,小米150克。将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细;砂锅内放水先煮薄荷叶、荆芥穗,而后去渣取汁,再将麻子仁、小米同放汁内,加水煮成粥即可。每日1次,空腹食。滋养肾气,润肠,清虚热。可辅治中风以及大肠滞涩。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因其发病突然、难于提前预判,所以中风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但这并不代表中风就不可以提早预防,通过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做到对中风的提前预防。

       关于中风的发病原因,从西医来看原因比较复杂,并且比较多样化。而中医则将中风的原因归纳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种因素,而这六大病因反映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主要表现为:

       1情绪易紧张,容易忧郁发怒。暴怒伤肝,肝火旺盛,气血两虚,正中“虚”、“火”二因。      

       2过度劳累,操持过度,长此以往,对身体危害极大。

       3气候的变化影响到了血脉的运行,属于外因影响内因。

       4饮食不节制,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嗜好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导致中风的发生。

       5血液流通不畅、淤塞凝滞导致气虚,长此以往造成气血两虚的局面。

       针对中风的一系列诱因,可以采取一些积极地预防保健措施来预防中风的发生,主要措施有:

       1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尤其注意戒烟戒酒,同时注意鱼类产品的摄入,每周要至少吃三次鱼。

       2合理的安排户外活动,室内外温度要有效掌握,逐步适应。户外运动时切记注意安全,老年人尤其应注意防止摔跤。

      3对可能诱发中风的一些病症要及时治疗,尤其注意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因为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

      4消除中风的诱因,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疲劳,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时间。

      5对中风的早期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现象要有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及早就医。

      另外,辅以一些中草药的汤剂同样对预防中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