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有什么作用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 ,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一)培养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
随着个性化的发展,许多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对于一切事物都会表示怀疑,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进行挑战。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互助、体验的方式,将具有民族特征以及时代特征的价值追求融入进社会实践活动中,让中小学生的精神意志得到锻炼,让优秀的价值观念得到认同和巩固。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中小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其内化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培养中小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组织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并不需要学生参与到强度非常大的活动,但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有参与者需要围绕着统一目标去完成,并能够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基础上,增强学生个体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这样的团队活动中,学生们以团队的形式既要完成临时性任务,又要保证实现活动的最终目标,需要既发挥个体的作用,又要团队协作,完成团队的集体任务。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树立中小学生人生理想信念
新媒体信息的泛滥,一些不良信息侵蚀着中小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使部分孩子缺少一定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社会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年龄的增长,其思想意识以及理性批判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但这种表现却经常会因为缺少展示的机会与平台,让这种意识并没有得到深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奉献精神及服务社会的意识,让其在实践中去内化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答: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生活体验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以实践为取向的,目的在于实践意识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学生通过走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方式,能够增长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往 现实生活世界的通道。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得到的完整的生活体验。综合实践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课堂的缺陷。使得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空间多样化,学习方式情趣化、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融入到完整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丰富的生活体验。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学生的服务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把获得社会实践知识、获得社会认知、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勇于担任社会责任的社会观念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同时,形成公民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1、催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是社会实践最为重要的作用。
其中包括:
2、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通过了解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3、催进学生业务 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
4、催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
5、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善高校的思想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郑州工作的新路子,为高校思想工作注入生机。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总而言之实践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
①生产实践(为满足人类生产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
③科学实验(科学的探索宇宙间普遍规律的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在马克思那其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具有的生产力历史性、阶级性,他们都是物质的,辩证的。
人的主观与客观存在都是物质的,主、客观是认识论上的区别是相对于实践的内外关系的定义。实践论是基础于唯物论及辩证法两者总体的认识。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实践的主客观矛盾发展对于认识及再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当代以来强调实践的真理标准,其包含真理的发现及检验、实现,见之于客观。
人是人的客观存在,人本身是物质的,也是具有特定意识体存在的客观物质。人内在矛盾的包含一对物质矛盾:意识本体对于生命本体的物质矛盾,此一矛盾是人类内在的基本矛盾,它是物质的。人内在矛盾总体同时与外在世界构成人类的发展矛盾。其同时可分个人主体的外在社会及自然矛盾与社会主体的人类内在与外在矛盾。
这些矛盾总体的是人的实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社会总体矛盾的解放探索与对于自然的解放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及社会发展进行新的发现与探索在个人为核心的人类内在矛盾实践领域进行广泛的探索,汲取资产阶级学者的有益成果,进一步扩大研究范畴,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进行了全面丰富。
人类是宇宙之海卷起的一朵浪花。太阳和地球就如同巨大的齿轮,它是人类活力的源泉。即使你无意中向水中投一枚石子,也可能在你的脑海中激起最美丽的图画。你或许会沿着这蓝图走,说不定那里是又一个世外桃源。
从广义上说,只要你活着,实践就在进行中。尽管大多时候,你是无意识、下意识或不由自主、被迫地进行着自己的活动。有一条你可能不在意的完美的信息链条在支撑着、引导着你的一切活动。因此,所有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出人意料的实践结果,正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扩展资料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自觉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一般规律,它是自我意识的必然。自发是无意识的自然活动,其是人基础于自然进化的基础所具有的属性。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
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践主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
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实践与思想相互共同。从广义上来讲,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实践以思想为本。没有思想参与的物质活动是不足以称之为实践的思想是实践最基本的东西。所谓思想的与外斗争,就是思想与物质的斗争。从广义上来说,实践即思想,思想即实践。实践为思外的实践,思外的实践与思内的虚践相区分。
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相区分。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的区分错综而复杂。从最根本上来讲,狭义实践指思想的与外斗争,即思想与物质的斗争,而最基本的则是思想与狭义物质的斗争。狭义思想指思想的内部斗争。通常所说的实践是指狭义的实践。
参考资料:
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
2、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其内在结构来看,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要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出发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这实际上就强调了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三条逻辑线索,而由这三条线索展开形成的是让学生体验自然、社会亲历、交往活动、文化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
事实上,这些活动所体现的是认识主体与自然世界的相互作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他人包括自我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
好处可多了呢。综合实践活动是坚持素质教育方向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能力取向的课程,发展的不只是学生知识成长,更多的是关注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使用先进工具的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和自己观点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等等。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独立的课程 它与学科课程一起 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某一学科的一种教学活动 而是与学科课程处于同一层面且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这一层面理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主体和社会生活主体的必经途径。基础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因而其根本的课程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综合实践课程有什么作用呢?
本文2023-10-26 09:12: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