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格律诗词对联写作第三章 诗的对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引用 格律诗词对联写作第三章 诗的对仗,第1张

第一节 对仗的研究

诗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词的来历。那么,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它的一般规则有两点:

(一)、词性及语法结构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词组对词组等等。

(二)、含意相对。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之类,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按事物的性质,把对偶范围分为若干小类:

(一)天文类(如日月风云等);(二)地理类(如山水江河等);(三)宫室类(如楼台门户等);(四)时令类(如四季朝夕等);(五)器物类(如刀剑杯盘等);(六)衣饰类(如衣冠巾带等);(七)饮食类(如菜酒茶饭等);(八)文具类(如笔墨纸砚等);(九)鸟兽虫鱼类;(十)花草树木类;(十一)文史典故类;(十二)形体、人伦类;(十三)颜色数目类;(十四)方位干支类。还有许多类别。

五、七言律诗都是一首八句,两句为一联。一、二两句叫起联,或叫首联。三、四两句颔联,或叫次联。五、六两句叫颈联,或叫三联。七、八两句叫尾联,或叫结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这是对仗的常规。例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颔联“青山”对“绿树”,“郭外”对“村边”,颈联“把酒”对“开轩”,“桑麻”对“场圃”,对得非常工整。

除了中两联对仗外,也有在首联或者尾联用对仗的。这样,一首诗共用了三联对仗。还有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律诗的对仗,还有许多研究,下面简要地谈一谈。

(一)工对 凡是同类词相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或多数字对得工整,都属工对。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同类词相对;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属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对“无边”,“滚滚”对“萧萧”,“来”对“下”,都非常工整。“落木”与“长江”虽非同类的词,却是名词对名词,这属多数字对得工整,也算工对。

(二)宽对 什么叫宽对?就是诗句的对仗大体整齐。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如刘长卿《钱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落日”对“长江”,是天文对地理。刘春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以“堂”对“路”,是地理对宫室。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就是这种情况。

(三)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在诗中用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如杜甫《曲江》:“酒渍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戌,南浦清江万里桥”,以“清”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四)流水对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要象水一样流下去,才能成为一具完整的意思,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上句没说穿峡到哪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

(五)倒装对 这是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如王维《山居秋暝》:“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就完全变了。又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不是限于平仄的的问题,因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是香稻、碧梧,是写秋天的景物。如果把它顺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吟咏的对象成了鹦鹉和凤凰,就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偶不要合掌。比如一个人的双手,分长在左右两边,是对偶的样子。如果两只手掌合在一起,那就合二为一了。律诗的对偶句,虽然要求词性和事物两两相对,但各句必须有独立的意思。如果一联上下句的意思一样,只是字面不同,就犯了合掌的毛病,会造成意思重迭、乏味。它是对偶句的禁忌之一。

第二节 对偶的句型

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对偶的句型必须一致。五、七言律诗的句型有多种。

五言诗如:

气蒸 云梦泽,波撼 岳阳楼。

竹怜 新雨后,山爱 夕阳时。

这是二、三结构

白日 依山 尽,黄河 入海 流。

绿树 村边 合,青山 郭外 斜。

这是二、二、一结构。

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长江 滚滚 来。

海内风尘 诸弟 隔,天涯涕泪 一身 遥。

这是四、二、一结构。

险夷 不变 应 尝胆,道义 争担 敢 息肩。

昏鸦 三匝 迷 枯树,回雁 兼程 溯 旧踪。

这是二、二、一、二结构。

对偶句不管用那一种句型,每一联的语言结构必须一致,否则就不成为对仗了。

古籍中并没有对对联的定义,只有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没有在某个古籍中作全面而翔实的阐述,只散见于前人不同的文稿之中。人们大多通过老师的言传面授,在实践中领悟、提高。

中国古代有两种文体需要对仗,一是诗词,二是骈文(主要形式是“赋”),诗词的对仗联句称为“律对”,骈文中的对仗句称为骈对。按照这两种对仗方法制作的联句就是对联了。

律对和骈对的区别表现为句式不同。

律对为五字联或七字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骈对的句子字数灵活,句式多样,也有复句对复句、篇章对篇章的(长联)。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无论是哪种形式,要求是一样的。基本要求是: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3、结构相同。结构指构词方法、句法的结构。如:大漠孤烟直——主谓句,主语大漠是偏正结构,谓语孤烟直,谓语本身又是主谓结构,小主语孤烟是偏正结构,它的谓语“直”是形容词。在对句“长河落日圆”中,结构完全相同,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4、平仄相谐。工整的对联,上下联的平仄是相反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但每个小结构(词组、短语)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无论工对还是宽对,上联最后一字为仄,下联最后一字为平。

关于平仄,有新旧四声的不同。如果没有韵书的话,用新四声也可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 ”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里“几”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气流畅韵味平添,收到“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衬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诗中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幽静美;其意境又是深邃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这是宋代诗人晏殊的《破阵子》的上阕,它描写了美丽的暮春景色。词中景物描写生色交辉,动静照应,十分生动。最妙处则在三四两句,对偶句中选用了“三四”“一两”两队基数,犹如画家于白描之上,随意点了一两笔,却把个极其幽静的去处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见那池边树疏落落长着的青苔,听见那林阴深处偶尔传来黄鹂鸟的几声啼鸣。显然这里的数词含有动态,有声响,有色彩,诗人选用在这里,把听觉和视觉感受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想象和玩味的余地。

“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诗中句句用了数词。“三千”指离家之远, “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大,再写到凄切哀怨情感之悲, 四个数词充分发挥了修辞作用。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幽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示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的《何满子》舞曲时,就呜咽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深沉哀怨,生动再现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

数字,在诗歌中,有时是确指,有时是虚指,有时举其成数,有时极言其多,而成为夸饰之词,通过“言过其实”的描述,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写饮酒中生活情趣则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写黄河之长则说“三万里黄河东入海”,写边地之远则说“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写剑图阁之险阻则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邀见次数之多,琵琶女出场之难则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写沉重的愁思、怨愤则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数字虽有夸张成分,但都通俗浅显,表现出的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且饶有诗味。

数词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手段,在构成诗词结构美上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首句先写近景翠柳枝头黄鹂成双,相向和鸣,“两个”黄鹂,从“点”着墨;次句写万里晴空白鹭自由飞翔,姿态优美,“一字成行”,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总之,诗歌中的数词,往往“一字之奇”,或使全诗生姿添色。或使诗意隽永含蓄,或使诗句灵活飞动,像一粒璀璨的珍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写对联要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春节对联:

1、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2、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3、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更辉煌。

4、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5、发财地八方进宝,开福门四季平安。

6、吉祥平安天赐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看你要写什么了。按你的意思是要近体诗的格律,那么自行百度下七绝和七律的格律形式,五绝和五律同上。押韵可找平水韵,写词则用词林正韵。对仗建议自行先搜索了解下即可,这些资料很容易找到。如果没有感觉的话,可以先找笠翁对韵找找对仗的感觉。

示例:

笠翁对韵(上)

一 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 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引用 格律诗词对联写作第三章 诗的对仗

第一节 对仗的研究诗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词的来历。那么,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