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肺,先止咳:调理寒、热咳嗽,中医有几个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养好肺,先止咳:调理寒、热咳嗽,中医有几个方法,第1张

每年入冬,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成了咳嗽交响乐响起的地方。每天上班时候都可以听到很多人在咳嗽。有的人咳嗽的厉害了,甚至会引发其它的炎症,给身体带来极大负担。那么秋冬经常咳嗽感冒,是什么引起的呢?它和其他季节发生的感冒是否一样?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或者治疗呢?

民间有一种说法:秋冬养肺。肺喜“润”而厌“燥”,如果肺部因为天气影响而得不到滋润,则会让人咳嗽不断。那么秋冬到底有多“燥”?皮肤、喉咙、嘴巴、眼睛相信是最有权利发言的。而在中医眼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就像一座钟,罩在五脏之上。一旦保护不好,受到燥邪入侵,便会咚咚咚地响,就像一个人在咳嗽一样。所以秋冬干燥季节来临,人体内的津液会随之减少,如果不注意 养生 ,肺部长期津液不足,得不到滋润,则会让肺部产生问题,咳嗽不断。

咳嗽也是分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疾病都会引起咳嗽症状。我们要治咳嗽,就先要分清楚引起咳嗽的病因。

一种是“寒咳”。 这是由于人体受到风寒袭击而导致“肺气不宣”引发的咳嗽,一般表现为:喉咙干痒,鼻塞不畅,咳嗽时声音浑浊,并且伴有白痰,头痛难耐,鼻涕不止等。

另一种则是“热咳”。 它是因为身体受到风热之邪而引发肺部积郁热气,引发咳嗽。热咳一般声音比较清脆,咳痰也是呈现**。咽喉甚至全身都有肿痛现象,并伴有身体发热发汗等。

两种咳嗽病因不同,在治疗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寒咳以疏散风寒气为主,而热咳则要疏风清热。共同点是两者都要宣肺止咳。

引发咳嗽的病因了解清楚以后,我们就可以具体看看两种咳嗽的治疗方法。

寒咳治疗,重点是“解表散寒”。 解表散寒是中医术语,简单来说,就是打开皮肤毛孔,将体内导致疾病的寒气散出去,达到治疗外感风寒引发的病症的效果。

常见的可以到达解表散寒目的的中药有:紫苏叶、羌活等。《本草纲目》记载,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其解热作用十分显著。对于风寒引发的咳嗽、呕吐,都有奇效。羌活则可以祛风除湿止痛,可以解决风寒引发的咳嗽、酸痛等问题。

可以推荐的中成药有“通宣理肺丸”,其成分中就包含紫苏叶、苦杏仁、麻黄等。食疗的话,则可以推荐大家用萝卜、生姜还有葱白煮汤,可以有效缓解寒咳引起的咳嗽。

热咳的治疗则是以“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为主。 可以使用的中药材较多,诸如:谷精草、蔓荆子、木贼、牛蒡子和桑叶等等。《开宝本草》:"谷精草主疗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疥。"它能祛风散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昏胀有很好的效果。《中草药手册》记载,蔓荆子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外感风热,头昏头痛,偏头痛。

可以服用的中成药则是“桑菊感冒片”,成分有薄荷、桑叶、连翘等。此外,我们也可以熬制一些冰糖雪梨汤来缓解咳嗽。

在了解了寒咳和热咳的相关知识后,大家也应该注意,治疗秋冬咳嗽,不可随意乱用药。

首先,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艳鸣提醒大家, 治疗秋冬季咳嗽,需要 慎用包括苦寒泻火药在内的药物 。另外,咳嗽患者也应该注意休息,以免睡眠不足导致免疫力下降,让感冒更加严重。

其次,对于风寒引发的寒咳, 不能乱用收敛镇咳药 ,因为这种药物会让肺气积郁,严重者会导致慢性咳嗽,更难以治愈。

而热咳就要 避免辛辣油腻的食品 ,以免体内的热气散不出去,影响脾胃功能,加重病情。

大家在预防疾病防治咳嗽时,也应该注意,只有均衡饮食、保持锻炼,才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疾病找上身。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中医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其中外感咳嗽

,多为实证,与外感六*之邪有关。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痰湿等干咳少痰,多为燥邪或风邪犯肺咳嗽,也就是所谓的“干性咳嗽”,有痰的咳嗽也就是所谓的“湿性咳嗽”,也有寒热之分,一般痰稀薄色白,属于风寒袭肺;痰粘稠或色黄则属风热犯肺。而内伤咳嗽,

都以脏器功能的失调为基础,以痰湿、痰热、肝火犯肺,肺阴亏损等为主要病症,如果呈现为稀白泡沫痰,则为脾湿虚寒症;如果痰多或粘腻稠厚或成块则是痰湿蕴肺;热重者则痰多粘稠色黄有腥味。如连声阵咳,痰少质粘或加带血丝,则属肝火犯肺。如干咳无痰,或有痰不易咳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多汗等,则属肺肾阴虚症治疗也就不一样了。

中医对慢性咳嗽认为属于“久咳

”、“久嗽

”范畴,因病程较长,病因病机也较复杂。

病因与”风”“痰

”“虚”淤”、有关,其中风为首

其中本虚为基础

属内伤咳嗽范畴。

<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外邪犯肺,脏腑功能失调伤及肺均可导致咳嗽,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五脏咳和胃咳胆咳等六腑咳等;比如胃食道反流性咳嗽,属肝胃不和;咳嗽变异性哮喘虽属风邪犯肺,但多有脾气虚,肺卫不固证等脏虚证为基础。所以从治疗上

,不仅要从肺治

,也要从分别心、肝、

脾、胃、肾等入手。才能使疾病得以痊愈。

中医看病,历来是审症求因,辨证施治,就是要根据病人的临床征候,舌象脉象等体征辩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疗效。辨证就要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才知道你的咳嗽是虚症还是实证,是寒症还是热证,因此你如果得了咳嗽还是应急时到医院来诊治。不要自行乱服药,以免延误治疗

另外给您介绍几个家用药膳小方

属于肺燥咳嗽,可以用生梨一个、连皮切碎,加川贝、麦冬、百合各6克及适量冰糖煮汤服用,意在滋阴生津,润肺化痰,

肺热咳嗽者可煮冰糖梨水,也可加些桔皮,还可用荸荠、海蜇头各一两煮汤来清热化痰,也可用煮开的豆浆冲泡川贝粉3克饮用。如果为脾虚痰湿,可用;茯苓、山药、白扁豆,

或用薏米煮粥食用,以健脾脾利湿化痰、肺热者平时还可多食用食用一些萝卜、冬瓜、西瓜、梨等新鲜水果以养肺清热化痰、,但脾虚者切忌不可食用生冷、油腻的东西这会加重病情。,属于风寒的咳嗽还是以去风寒解表化痰为主,忌食生冷,可用生姜、杏仁煮红糖水服。属于风热咳嗽忌食辛辣、油腻、麻辣火锅,应多饮用清热养阴的食品。、

  咳嗽的原因与中医分析

 咳嗽是在我们生活中常会发生的一种身体疾病,但是在中医看来却分了好多种证型:风寒咳嗽、外感热病咳嗽、阴虚咳嗽等,这些证型的咳嗽该如何治疗呢这里我为您解读:咳嗽的原因中医分析

 1、风寒咳嗽是最常见的外感咳嗽,多由风寒感冒引起,患者有咳嗽、鼻塞、流清涕、头痛、怕冷及发烧,苔薄白,脉浮。治疗可采用温肺散寒、止咳化痰,根据病情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治疗。

 2、外感热病,即类流感也是常见的外感咳嗽,病人咳黄痰、发高烧、咽痛口干,苔黄脉数,往往伴有便秘。治疗上应宣肺清热、止咳化痰。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可通过泻大肠热来清肺中之邪,可用对症的小承气汤及麻杏石甘汤加减来治疗。如果咳嗽迁延不愈,痰黄不易咳出,高烧不退,提示可能转为肺炎,则应泄肺清热化痰。

 3、阴虚咳嗽也很常见,患者多因久咳不愈,肺津耗伤,或肾阴素虚,复感风寒,伤风虽愈,咳却持久不止,并伴有低热、盗汗、苔薄黄、脉细数等阴虚症状。治疗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味麦冬等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4、咳嗽还较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原有慢阻肺的患者,可见久咳久喘、咳嗽有痰、且痰白而黏,胸闷,没食欲,神情困倦,此为痰湿咳嗽。因老年人多半气虚,所以治疗应为扶正祛邪、理气化痰,兼以健脾利湿、清肺止咳。由于老人消化功能减弱,还要注意兼顾脾胃。

  温馨提醒:

 小儿咳嗽以脾虚常见,表现为咳嗽、发烧、鼻流清涕、食欲不振等,应在宣肺清热的同时予以健脾和胃。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个误区,一到夏季,出现咳嗽、咳痰,觉得吃点清热解毒的止咳药就可以了,殊不知,因用药过于寒凉,伤及肺气耗伤肺阴,导致咳嗽迁延难愈。

其实,这种咳嗽并不简单,中医将其称之为“暑咳”,因该病具有暑邪常兼夹湿邪的致病特点,暑湿邪热易蕴结肺胃,导致肺气耗伤,若不从根本上调理,盲目用药,很容易导致肺阴更伤,加重病情,变为慢性咳嗽。

《时病论·暑咳》曰:“暑咳之为病,独在暑月也”,祖国医学认为,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暑邪较盛,若因感受暑邪所致的咳嗽则为暑咳。

暑咳的产生多在立夏到立秋大约4个月的时间,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暑因其火热炽盛的特性,致病力强且多夹湿,更具有黏腻的特性,可耗气、迫津外泄、阻遏阳气。暑湿之邪首先犯肺卫,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导致出现咳嗽。若不重视,暑咳迁延会耗伤气阴,循经入脾胃累及肝肾,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暑湿之邪理解成一种致病的因子,当它们侵扰人体时,会首先影响肺的功能,从而引起咳嗽。

正如《医学三字经》记载:“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 明确指出,咳嗽发生于肺,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祖国医学认为,夏季炎热,暑热之邪较盛,而在五脏六腑中,肺为娇脏,故暑热首先犯肺卫,导致肺的功能失调,肃降失度,气上逆而为咳。加上暑季潮湿多雨,暑热多兼夹湿邪,湿性黏滞,暑与湿胶着缠绵,如油入面,困遏肺脏,这也是肺气不清而咳嗽频发的重要原因。

暑咳在肺,患者一般表现为 咳嗽不畅,痰少色白,痰黏难咳出,咽痒咽痛,恶寒,或者出现口渴。内热欲饮,烦躁,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或腻等症。

一般来说,如果咳嗽不重视,或者过用寒凉药物,会导致肺阴更伤,使得暑湿之邪犯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如果暑咳在脾胃,通常 咳嗽声会较重,咳痰量多,痰色或白或黄或黄白相间,伴有胸闷,头汗出,体倦沉重,口渴欲饮,纳呆食少,或者有腹痛水泻,小便短赤,大便溏黏,舌体胖大,舌苔黄厚腻等表现。

中医认为,肺居于上,其气肃降;肝居于下,其气升发。肝升肺降,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气机正常升降的重要环节。若肺脏功能失调,也会累及肝,而肝阴亏,火盛又会循经犯肺,加重咳嗽,形成恶性循环。另外,肺司呼吸,肾主纳气。久咳耗气,久必及肾,肺之气不能下纳于肾,则肺肾两虚,失于摄纳,咳嗽不已。

暑咳在肝肾的人群通常表现为干咳或者咳嗽少痰,咽部有痰或咽干气短,质黏难咳出,咽部或者咳痰有咸味,且多伴有心烦,体力差,容易疲倦,口渴,食欲不佳等症状。

对于暑咳在肺,临床常用三拗汤宣肺止咳,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恢复肺宣发肃降功能,加以桑白皮清泻肺热、利水消肿,合麻黄恢复肺通调水道之则,痰多者配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祛痰降气,再辅以药对赤芍、白芍,两者合用,理气活血,气血同治,疗效甚佳。

暑咳在脾胃,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痰多者配以药对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强,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甘温性缓,健脾力胜,补多于散,善于补脾益气,两者配伍,一散一收,平胃健脾,则中焦得健,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

暑咳在肝,则多用四逆散或小柴胡汤等疏肝理气,以助肺气肃降止咳。暑咳在肾,除了用止咳宣肺药之外,还常合用山茱萸、熟地黄、五味子等温补肾阳之品,以补肾纳气止咳。

需要注意的是,暑咳的治疗,除了应该辨清肺、脾胃、肝肾脏腑虚损程度之外,也要根据有无痰、痰的颜色和多少随证治疗,切不可盲目使用止咳药。

在近期来咨询的病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人群会有“白痰就是有寒,黄痰就是有热”的错误观念,并以此为标准自行用药。

事实上,白痰量大也有可能是热所致。当暑咳在肺和脾胃的时候,多表现为咳嗽剧烈,咳痰频繁,咳痰量大且急迫,此时不少患者会吐出大量的白痰。但我们不能认为白痰就是属寒。相反,对于暑咳的患者来说,这多是热所致,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所说:“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这种白痰多为外暑内热相合,两热相加,热盛急切,痰不得久留于体内而出,这一类情况多发生于体质壮实或者平时嗜好烟酒或阴虚内热的人群。

由此可见,咳嗽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不同疾病的咳嗽症状表现不一,只有深究其中,整体辨证施治,方可取效。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咳嗽,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中医依据病因不同,将咳嗽分为7类。针对不同类型咳嗽,需选用不同治疗方法和相应药物,才能取得疗效。

风邪犯肺证

表现症状: 咳嗽气急,或呛咳阵 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常见病症: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

治疗方法 :疏风宣肺,止咳化痰。

常用中成药: 止嗽口服液,苏黄止咳胶囊,感冒止咳颗粒,宣肺止咳颗粒等。

风寒袭肺证

表现症状: 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咳嗽声重,痰量多带泡沫,喘息咳逆,呼吸急促,常有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有夜咳,口不干。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治疗方法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常见病症: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等。

常用中成药: 通宣理肺丸、止咳宁嗽胶囊、风寒咳嗽颗粒、小青龙合剂等。

风热犯肺证

表现症状: 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治疗方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见病症: 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常用中成药: 桑菊感冒颗粒,蛇胆川贝枇杷露,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风燥伤肺证

表现症状: 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方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见病症: 秋季发生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

常用中成药: 秋梨润肺膏、川贝枇杷糖浆、蛇胆川贝枇杷膏,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膏。

痰湿蕴肺证

表现症状: 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方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常见病症: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气肿等。

常用中成药: 橘红痰咳液、桂龙咳喘宁片、二陈丸等。

痰热郁肺证

表现症状: 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燥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常见病症: 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

治疗方法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常用中成药: 清肺宁嗽丸、清肺化痰丸、痰热清胶囊等。

肺阴亏虚证

表现症状: 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常见病症: 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治疗方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常用中成药: 养阴清肺丸 补肺丸,百合固金片、虫草清肺胶囊等。

  中医闻诊咳嗽

  辨声音:

 时间频急,声音重浊,多为外感风寒或痰湿咳嗽;咳嗽频声音清亮,多为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嗽;咳嗽声音清脆短促,为外感风燥或燥热咳嗽;晨起咳嗽,阵阵加剧,或食生冷后咳嗽加重,多为痰湿咳嗽。

 午后或傍晚咳嗽,声音清轻短促,多为阴虚咳嗽;夜间睡卧咳嗽加重,声音喘促少气,多为虚寒咳嗽。

  辨痰:

 痰色白,属风寒或湿;痰色黄,属热;痰质清稀,属寒或湿;痰质黏稠,属热或燥;痰清稀多沫,属湿或脾、肾虚;痰中带血,属燥或热或阴虚;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痰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之候。

 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阴虚;有热腥味为痰热;味甜淡者为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另外,咳嗽应与肺痨、肺胀及喘证相鉴别,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肺痨由痨虫犯肺引起,咳嗽伴有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等证;肺胀多伴有咳、喘、哮等证病史。

 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中烦闷膨满,上气喘急甚至面目晦暗,唇舌紫绀,颜面四肢浮肿等,且病情缠绵,经久难愈;哮证及喘证虽然也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哮证主要表现为痰气交阻,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而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治疗方面,外感咳嗽,以祛邪为主,因病在肺,应宣肺散邪,邪去正安;内伤咳嗽正虚邪实者,当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虚为主者,则着重扶正祛邪。

 治咳大法不外虚补实泻。虚者,肺气虚者宜温补,佐以温化寒痰;肺阴虚者宜滋养,佐以清化热痰;虚之较甚者,佐以敛肺,以固护肺之气阴。实者,泻肺之实邪,用宣通肃降肺气之品使肺气宣畅,佐以祛痰,痰除则肺气不受阻碍,而气自能宣通肃降。

 临床可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察其因咳而生痰者,重在治肺气;因痰而生咳者,重在祛痰。肺之实证,肺气壅滞者,宜降逆止咳;痰盛者辨其寒、热、燥、湿之不同,寒痰宜温化,热痰宜清化,燥痰宜清润,湿痰宜燥湿化痰。

        中医辨证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桅清热润燥生津。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轻。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 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畅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隔,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取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养好肺,先止咳:调理寒、热咳嗽,中医有几个方法

每年入冬,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成了咳嗽交响乐响起的地方。每天上班时候都可以听到很多人在咳嗽。有的人咳嗽的厉害了,甚至会引发其它的炎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