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间谍史:谁是间谍第一人?《西游记》中也有间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中国古代间谍史:谁是间谍第一人?《西游记》中也有间谍?,第1张

中国的间谍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作于先秦时期、托上古周初姜太公之名而写的古兵书《六韬》中,就已经出现了“间谍”一词。其第三卷《龙韬》中有这样一句话:“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这里对间谍任务的概括,简直可以作为如今谍战**的精准点评。

中国间谍第一人

中国公认的间谍第一人,是夏代前期出现的“特工”女艾。清代学者朱逢甲就在《间书》中提出:中国古代“用间始于夏之少康”。

少康,夏朝君主

女艾的故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中“少康使女艾谍浇”。据说,夏国君少康正是在女艾的辅佐下,成功杀掉了政敌浇,恢复夏朝正统,实现了“少康中兴”。从此以后,“女艾谍浇”也成为古代中国间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女艾这一角色,也由此在历代王朝中留存。尤其是在群雄逐鹿的战争年代,各国女艾迭起,实为精彩连连。

说曹操曹操就到的细思恐极

东汉末年分三国,女艾这类角色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俗语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可是,它最原始的意思,其实是形容曹操耳目众多,以至动作迅速无所不在,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你我面前,是必须要提防的人。

对三国故事感兴趣的读者们都知道,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所以,他为了及时掌握群臣和百姓对他是否忠心,便广布耳目、刺探秘密。这一做法,也跟他诡诈残忍、善用权谋的心理十分吻合。

而曹操设置的“校事”,就是这样一个类似于后世明朝东、西厂的特务机构。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据《三国志》载,建安元年,曹操官拜司空(三公之官)。建安三年,他回到许昌,开始设置军师祭酒(司空的僚属)一职,这一次,也是曹操置官之始。

后来,对权利的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曹操,开始明目张胆地忽视汉帝的存在,而发展自己的专权下属。这其中,最能彰显他权倾朝野的,就是“校事”机构的设立。

第一任校事的头目,是卢洪、赵达。他们打着辅佐曹操“清君侧”的旗号,公然为曹氏集团清除异己。

至于他们如何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残害无辜,古籍里着墨不多,但记有当时军中流传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这与明朝官员和百姓一听到魏忠贤、刘瑾的恶名就毛骨悚然,心理是一样的。足以说明,曹操的“特务”都是鬼见愁一般的人物。

而这种特务机构,也从此延续了下来。以至于到两宋时期,间谍活跃异常。尤其是间谍公开身份变得越发低调、间谍沟通方式变得越发专业。夸张说来,可谓三人行,必有间谍也。

两宋时期的先进间谍术

跟三国年代一样,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间谍备受青睐。而且间谍身份非常复杂,遍布各行各业。出使外国的使臣,做边疆贸易的商人,敌将的亲信、宠妾,土著、番民,普通老百姓、俘虏、僧人等等,都可能是间谍。

此外,南宋初年,朝廷专门设立了在海上传递情报的机构“水坼堠”,还招募了水性极好的“蛙人”当间谍。间谍任务分布,可谓纵横水陆间。

同时,宋代的间谍技术也是非常先进。宋人将密码情报叫做“字验”。所谓“字验”,即将各种情报用四十字的一首诗中的某些字来表示。

比如,据《武经总要》载,军中之事有四十种,如:请弓、请箭、请马、请粮料、请草料、请添兵、请固守、贼多、贼少、士卒病等等,按顺序排列好。

如间谍在工作时,发现出现了四十项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情况,就写一首五言律诗,按四十项的次序,用一个记号写在诗的第几个字下面。

这样一来,情报就披上了宋诗的影子,可谓真正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小说里的间谍故事

发展到明代,间谍任务和职权达到历史巅峰。对于苦不堪言的百姓而言,大家期望能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记载并嘲讽这类现象的故事。而我们熟悉的《西游记》就不负众望——天庭上就有这样的有趣故事。

在玉帝的天上社会,治安之所以搞得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个高效的“情报组织”。“明”里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天上地下发生大小事情,5分钟内玉帝肯定知道了;“暗”里的,是一个特别的机构,主要职能是“包打听”,类似“特务组织”,叫日夜游神。

当然,这里的角色设定,也不全是吴承恩的专利。比如,他对《封神演义》的借鉴。在后者中,姜子牙封神时,就封温良为日游神,乔坤为夜游神,此二人合称日夜游神。

特别的是,《西游记》中的日夜游神,不像其他神仙,他们是一个固定而独立的组织,通常单独行动,行踪诡秘,鬼鬼祟祟,一副窥测人们隐私的“包打听”嘴脸。百姓读到这里,自然会会心一笑:作者说的,不就是东厂西厂的那些人、那些事嘛。

而如今的间谍行动,则更多的在国与国之间展开。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间谍行为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

(作者:李远)

“凯风清韵”(kaiwind-qingyun)授权转载

“那是浣纱溪畔的西施。是自己亲去访寻来的天下无双美女夷光,将越国山水灵气集于一身的娇娃夷光,自己却亲身将她送入了吴宫。从会稽到姑苏的路程很短,只不过是几天的水程,但便在这短短的几天之中,两人情根深种,再也难分难舍。西施皓洁的脸庞上,垂着两颗珍珠一般的泪珠,声音像若耶溪中温柔的流水:‘少伯,你答应我,一定要接我回来,越快越好,我日日夜夜的在等着你。

你再说一遍,你永远永远不会忘了我。’”这段文字是范蠡与西施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描写,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说《越女剑》。在金庸先生笔下,范蠡与西施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情侣,因为灭吴兴越需要使用美人计,范蠡不得不按照越王勾践的旨意把自己心爱的西施送给吴王夫差。两人分隔两地而不能相见,西施更是在敌国君王之怀抱,危险四伏。

相思之苦与互相的担心深深折磨着这对情侣。好在最后越国终于灭了吴国,范蠡成功的抢回了西施。然后金庸先生安排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也算是先苦后甜了。另外范蠡不仅是治国能手,做生意的本事也是出神入化,财富值位居春秋战国福布斯排行榜前列,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我们可以想象西施跟着范蠡那必定是穿金戴银,吃香喝辣,总之幸福得美哒哒的。

金庸先生对西施与范蠡结局的安排是广大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因为郎才女貌、才子佳人、郎情妾意的他们就应该得到长相厮守、天荒地老、比翼双飞的结局。而且金庸先生如此写并非脑洞大开或者纯属虚构,金庸先生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史功底,熟读《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古籍。他在其中选择了自己最想要的结局进行了小说撰写。

比如《越绝书》引用《吴地语》就写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金庸先生却屏蔽了史书中关于西施结局更为真实,更为正统的一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与小说的基调不符,与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金庸先生不符,更因为真正的历史就是残酷与悲凉的!

根据史学界很多专家考证,范蠡与西施根本就不是情侣,更不用说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首先是因为在诸如《史记》《左传》《国语》等正史中根本就找不到关于西施存在的记录。如果连西施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否存在都是一个问号的话,那就更别说范蠡和她谈过恋爱。

其次,如果范蠡和西施早就认识,那么凭借范蠡的智慧及当时在越国的地位和权力,范蠡完全可以保护西施躲过越王勾践的全国选美。再次,范蠡和西施如果是在去吴国的路途上产生了爱情与海誓山盟,那只能说是对范蠡情商的侮辱。我们都知道女性的思维是偏向于感性的,西施背井离乡带着国家的使命去服侍吴王,虽不敢说心情一定是十分沉重与悲痛,但至少是对陌生的未来忐忑不安。

那么作为护送西施去吴的范蠡应该在路上做的工作是不断地安抚西施,鼓励西施,教导西施,而不是去和西施谈情说爱。因为范蠡作为优秀的政治家肯定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他和西施在路途中产生了暧昧关系,肯定会削弱西施去吴国的信念。即使西施到了吴国也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会大大影响美人计的效果。另外,如果他和西施的暧昧关系一旦被吴王或者越王知道,自己也会是吃不完兜着走。

还有到底是不是范蠡护送西施去的吴国本身就是一个问号,因为《越绝书》中记载护送西施去吴国的是文种。最后,根据《国语》与《吴越春秋》的记载,范蠡为了尽快离开越国避祸连妻儿都没带上,难道会专门带上西施?如果范蠡为了一个西施而不故自己妻儿的性命,那么范蠡也不会被我们传颂至今。所以结论只能是范蠡和西施根本就没有谈过恋爱,甚至是交情都不深。

既然西施和范蠡没啥关系,吴国灭亡后西施自然也就当不成富家太太了。话说转来,在这样的乱世能求得平安的活下去已经不易,对于其他又夫复何求呢?我想西施在吴国灭亡的那一刻,她也不想获得什么荣华富贵的嘉奖,或许只想平淡平常的活下去,但是历史给她的只能是一条“死路”。下面我根据一些典籍记载及自己的主观推断,来论证一下西施之“死”。

(一)当吴王夫差即将被勾践破国灭身之时,他会干些什么?我想到了项羽和崇祯。“霸王别姬”不论是虞姬自刎还是虞姬被项羽所杀,总归逃不过死路一条。因为楚霸王的女人是不能留给刘邦享用的。同理,李自成快攻破北京城之时,崇祯让周皇后和袁贵妃自缢,甚至亲自提剑到后宫砍死嫔妃数人。因为在这些帝王眼中,女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附庸品,只是专属于自己享用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既然项羽和崇祯如此,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会把活色天香的西施留给越王勾践吗?即使夫差对西施有真爱放过了她,夫差自刎后,因为越国而灭国的吴国人会放过西施吗?会不会越军还没进入吴王宫殿之时,愤怒的吴国人就已经处死了西施。难道我们忘了马嵬驿的杨玉环了吗?

(二)在《墨子·亲士》一文中写到:“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可见,墨子提到西施的结局是沉入水中。虽然我们不知道西施是自己跳水自杀还是被他人投入水中杀死,但结论是西施是沉水而死。那墨子的记录可不可靠?如果说墨子的记录不可靠,那么其他记录更不可靠。因为墨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人,离吴越争霸的年代相去不远,所以墨子给出的结论应该最接近于真相。

(三)《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东周列国志》称:“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根据这两段材料记载,西施是被人为沉入江中至死。《吴越春秋》描述的死法应该是将西施装入特制的皮袋,投入江中,令其在江涛中漂流直到沉没。至于是将她杀死后再装进皮袋,还是活活生地被塞进皮袋投入江中,我不得而知。但不论对待西施的是哪一种死法,手法都极为残酷与冷血。《东周列国志》描述的死法是将西施捆绑上大石头沉入江中,这应该是活着的时候就被沉入,细思极恐。那为什么越王勾践或者是越王夫人要杀西施呢?

我想勾践要杀西施的原因和杀文种的原因是一样的,就是西施知道得太多了。越王复国称霸的一些阴暗面是不能让世人所知道的。要想让这些阴暗的东西永不见天日,只有死人最值得信任。越王夫人要杀西施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如果从国家政治的高度上出发,越王夫人估计是害怕勾践迷恋上西施,重蹈夫差覆辙。如果从人性的阴暗卑劣面出发,越王夫人估计是怕西施进入后宫得宠,影响自己的后宫地位。所以不论是越王勾践还是越王夫人,都有杀死西施的充分理由。

(四)当然,西施完全有可能自杀。她或许一直在夫差对她的真爱与国家对她的使命之间痛苦地挣扎。帮助越王覆灭吴国,仰不愧祖国。陪同自己的爱人共赴黄泉绝不偷生,俯不愧夫差。只有用自己的鲜血,才能洗净一切的罪过。只有用自己的死亡,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世上让人痛苦不堪的事情很多,不能寻得“双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西施如此,乔峰也如此。乔峰面对生母辽国与养母北宋,也只能“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如果西施的出路只能是死亡,我希望她凋零在自己的手上。

中国四大美女皆红颜薄命。西施被沉入湖底,杨玉环在马嵬驿被逼自缢,貂蝉在吕布死后下落不明,王昭君据传是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死后又被迫嫁给他儿子复株累大单于,复株累大单于死后,又继续嫁给复株累的长子。

王昭君从爷爷辈嫁到孙子辈,我也是醉了。据说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汉土,成帝拒绝了她的请求,敕令昭君遵从匈奴习俗。这真是比一入侯门深似海还要悲凉十万倍。最后以李太白《西施》一诗结束本文,已做对这位绝世美人的缅怀: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关于史前文明的猜想就从未停歇过。因为按照正常思维,人类就算从古猿算起出现在地球上也不过百万年的时间,而这百万年的时间和地球46亿年漫长的岁月相比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以至于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有着充足的时间孕育其他智慧生命,并且这些生命也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演化出自己文明,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漫长的岁月抹去存在过的痕迹。

当然了,史前文明理论之所以会让许多人信服,靠的并不仅仅是人类常规的逻辑方式,其实还有一些古文明留下的古籍记载以及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下面就来看看极有可能存在过的三个史前文明。

一、姆大陆文明

“姆大陆”(Mucontinent)也被许多人称为“穆大陆”或“母大陆”,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一位名为詹姆斯·柴吉吾德(James Churchward)的美国学者所提出。

柴吉吾德认为姆大陆幅员辽阔,东起现今的夏威夷群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南边是斐济、大溪地群岛和复活节岛。

大陆总长约8000公里,南北宽度约5000公里,如此算下来它面积应该是和现今美洲大陆差不多,约3500万平方公里。

而之所以今天姆大陆的位置是茫茫大海,是因为大约在数万年前一场强震和长时间的地壳变化,使原本丰沃的姆大陆变得只零破碎,渐渐沉到了海底。

但是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以及人类对海底板块的不断探索,“姆大陆”的说法遭到了不少主流学说的否定。

但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虽然单从地质角度来看“姆大陆”似乎并不存在,但是太平洋中许多小岛上却有着很多和美洲大陆相同的建筑,比如土阿莫土群岛上就有着与玛雅金字塔极为相似的祭坛。

要知道土阿莫土群岛距离玛雅文明所在的美洲大陆极为遥远,几千年前土阿莫土群岛上的人们是如何建造出跟玛雅文明相似的祭坛建筑的呢?或者说二者的祭坛建筑为何会相似呢?

更为主要的是,太平洋中的各个小岛上几乎都流传着“大岛沉没”的传说。传说中大岛上住着衣着华丽的人,还有着许多富丽堂皇的建筑群,甚至还有着能飞的盒子。

那么问题来了,各个小岛上流传的神话中提到的大岛会是传说中的“姆大陆”吗?如果是,那么就能相对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太平洋小岛上会有和遥远美洲大陆上相似的建筑,因为姆大陆距离美洲大陆相对较近,不排除两地互相交流的可能。

但是如此一来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姆大陆距今几万年,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还不到一万年,几万年前是谁生活在姆大陆上并建立了文明呢?是史前文明吗?

事实上,还有一个证据或许能够证明姆大陆曾经存在过,它就是“南岛语系”。南岛语系是地球上唯一分布在小岛上的语系,而它的分布范围正是姆大陆理论上的位置,这是不是有些细思极恐?

二、利莫里亚大陆文明

利莫里亚(Lemuria)大陆也被人称为“雷姆利亚”或者“黎母”。它和姆大陆一样只存在于各种古籍记载之中。

根据古籍记载,利莫里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海域,曾距离我国的海南很近。它和姆大陆有着相同的结局——沉没海底。

根据许多神秘学著作记载,利莫里亚大陆上生存的人非常注重“爱与和谐”的生活方式,并且钟情于艺术创作,在许多艺术领域有着极为卓越的成就。

许多坚信利莫里亚大陆曾经存在过的人认为,利莫里亚大陆生存的人并不是人类,或者是并非纯粹的人类,因为他们体型很瘦小、力量纤弱,同时这也是他们避居地下的原因,毕竟数万年前许多大型野兽仍然在地球上活跃着。

支持者们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个文明几乎全部受到过利莫里亚文明的启迪,这其中就有苏美尔文明以及华夏文明。

当然了,虽然利莫里亚大陆支持者众多,但是它的存在其实并没有被科学界所承认,因为许多科学家并未发现印度洋在100万年内曾有过独立的大陆。

三、亚特兰蒂斯文明

亚特兰蒂斯文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各种影视作品和游戏中都经常会出现它的身影。而关于它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中。

事实上,不仅仅是《对话录》,在柏拉图晚年所写的两本著作《克里特阿斯》和《提迈奥斯》中,也曾提到过神秘的亚特兰蒂斯。

根据柏拉图所说,亚特兰蒂斯位于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对面,那是一个辽阔繁茂的大陆,但是在一万年前的一场变故中亚特兰蒂斯被大洪水吞噬,永远的沉没到了冰冷的海底。

其实从柏拉图的记载中不难发现,亚特兰蒂斯绝对算得上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因为在一万多年前他们就已经有了完善的港埠、各种先进的船只,甚至还有能够载人飞行的工具。

而更让人震惊的则是,他们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有贯穿整个城市的能源系统。在城市的多个地方都有一种叫做“磁欧石”的能源收集和释放装置,它能将收到的阳光转化为各种能被人们利用的能量,然后释放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供人们使用。

我们都知道,想要判断一个文明究竟是什么水平,其主要依据就是生产力以及所使用的能源等级,所以说亚特兰蒂斯文明绝对称得上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

事实上,和其他可能存在过史前文明相比,亚特兰蒂斯文明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最多。比如1967年,美国飞行员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低空飞行的时候,发现水下有巨大且规则的长方形建筑。次年,一支考察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发现了一座水下寺庙,形状和飞行员看到的类似。

同时,考察队还在比米尼岛附近发现了一座沉在水下30米的岩石平台。由此考察队断定,在极为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附近一定有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不止以上零星的发现,科学家们还曾在大西洋底发现过许多岩石建筑,这些建筑有墙壁、宽阔马路、船坞等等,其排列的形状与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城很是相似。

以上三个就是真实性最高的三个史前文明。当然了,虽然他们存在的可能性很高,有的甚至还有详尽的古籍记载,但是在没有更进一步的发现之前,他们的存在仍然只是一种猜想,或者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在《甄正论》中,老子在古籍里发现了“佛法”的奥秘,西出函谷关是为了找释迦牟尼佛拜师学道。谈及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之祖”老子绝对榜上有名。后来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一脉道教,老子更是被神格化为了“太上老君”。相传老子当年在古籍中发现了一个秘密,于是便留下了《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而去。这该从何说起呢?

这个说法,起源于唐代佛教典籍《甄正论》。这部经书中记载,道家之祖老子,从失落的古籍中,查找到了“佛法”的存在,并且对其心向往之。几经考证之后,他终于出发,西出函谷关前往天竺,拜释迦牟尼佛祖为师,从此“抠衣学道”,不知所踪。

老子将就释迦抠衣学道。故遥尊曰师。并是老子西升经文既称佛是己师。

这样的说法,当然只不过是佛教的“一家之言”而已,也不可能是事实的真相。它反映出来的,无非就是自古以来,佛教道教两家之间的互相攻击,明争暗斗而已:其实“拜佛为师”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佛教徒对道教的一次反击。在晋朝,佛道两家摩擦频繁,东晋道士王浮,为了证明道教道统胜于佛教,就杜撰了《化胡经》,所谓“化胡为佛”的说法就是从中而来的。上面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化名释迦牟尼,建立佛教。佛陀,也只不过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一。

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唐代的佛教徒,就如法炮制的了一个“拜佛为师”的故事版本,和“化胡为佛”相抗衡。这两种说法当然都不是真相,在历史上,老子西行之后,就“不知所踪”。

如果没有这段话,想必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一直以为舜就是个普通人。错了,这是一个王族两支血脉之间贯穿八代之久的恩怨情仇故事。

还记得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吗?没结婚的时候,怎么称呼?

所以娥皇女英是尧的……两位堂曾祖母。

尧是在挚当帝不行后才上位的,这个时候尧的年纪往小了算,怎么着也得十来岁了吧。康熙14岁亲政已经是神童了。尧就算14岁上位,他上位70年后问大佬们——

这才在大佬们举荐下遇到舜。那年,尧最少也有84岁了吧,此时,尧的两个女儿或者说舜的两位堂高祖母该多大年纪?不管她们多大年纪,那年舜30岁。还记得大佬们在推荐舜的时候,大佬们和尧的对话吗?

我一直怀疑对话中这句“烝烝治,不至奸”和“吾其试哉”’的真实含义。

因为在奴隶制社会,有一种符合上层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度与习俗——烝报婚。它是中国古代婚俗的一种。古籍中所说“烝”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报”是指兄、叔死后,弟娶寡嫂,侄娶婶母。

“烝”、“报”有时并非出于男方的意愿,而是贵族集团出于宗族利益考虑的结果,如宋国公子鲍之娶襄夫人,公子鲍为其庶孙,后来襄夫人派人杀死嫡孙昭公,立公子鲍为宋君。烝、报具有奴隶制时代的野蛮特性,上层女性被男方聘娶以后,作为财产,夫死她必须按规矩转房给夫族中另一男子,因而后代法律文献中也称“收继”或“转房”。

大佬们完全没有提及舜的出身,只说他是盲人的孩子,尧也像是完全不认识舜一样。但是,别忘了,有一句对尧的父亲高辛的描述在前面: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二太子昌意这房的颛顼死后,自己的儿子穷蝉没接位,大太子玄嚣这房的孙子高辛接位了。为什么?

《史记》中并未写出来。但我是觉得高辛即位绝不简单的。颛顼原名叫高阳,接位的是高辛。在《史记·五帝本纪》的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意思是:

高阳、高辛留下了“八恺、八元”这样庞大的财经政治力量,为什么尧都没有选用?而舜对八恺八元全部启用,并且让八恺掌握土地相关的权力,让八元掌握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力?史料不足,我无从验证。但既然如此,不如脑洞大开地想象:

玄嚣一派在争位失败后,到蟜极这一代,不知道出了个什么招数,使得高阳认为自己和高辛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或者说高辛的出世,原本就和高阳有关。史记之外的记载可是这么写着的:

还有种说法是“蟜极十四岁时,颛顼替他举行成人礼,帮他娶了妻子。第二年,蟜极的妻子生下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高辛。怎么看,都有种奇怪的感觉。

然后高阳对高辛是按照接班人的待遇对待的,高辛十五岁就让他来跟着自己,名义上是辅佐,其实就是传帮带,教高辛以后怎么管理。最后,就自然地连帝位都传给了高辛。

这时候看起来,名义上是高阳传给自己的侄子,实际上,高阳应该觉得传给的是自己的亲子。这一点,从后来高辛的传位上也可以看出来。高辛有四个老婆,每个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大老婆姜嫄行禋祭,因为无儿求上天,她踩着巨人的脚拇指印,心里欢喜,就在那里停下来休息。然后她就怀孕了,生下个儿子,就是后稷。二老婆简狄有一次泡温泉的时候有只神鸟飞过,下了两个蛋,简狄吃完就怀孕了,生下来的孩子就是“商汤”的祖先契。三老婆庆都回娘家的时候,有次乘船玩耍,忽然有条龙卷起狂风,庆都不害怕反笑,夜里那条龙还入梦来卧在庆都身上,庆都就怀了孕,生下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帝尧。只有四老婆常仪生的挚,没有异议,绝对就是高辛的亲生子。

挚不是长子,也不是表现最出色的,但是高辛就是把帝位传给了他。唯一的解释就是:高辛明确地知道——这才是我亲生儿子。然后尧这种“神龙入梦”的来由,骗得了别人,肯定骗不了高辛。

回过头来看,高阳有多少个儿子呢?

他为什么要传给大房的高辛?我觉得,在高阳看来,这样相当于统合了大房和二房的两大势力。无论对于国家统治还是家族稳定,都是最佳选择。如果这个说法是成立的话,可以想象高辛接位之后,发现真相的蟜极派系大佬,必然感到万分惊恐。蟜极可就只有高辛这么一个儿子。如果高辛是高阳的血脉,那这一派系就相当于灭房了。

但是蟜极的父亲玄嚣(也就是少昊)还有别的子女。其中有一支的情况是这样——

回想一下尧在位期间的主要作为,在史记中就是两项:1抓好农业生产,2,找人治理洪水。再结合挚即位后,高阳和高辛留下的力量均被打压。挚的帝位也被蟜极派系大佬联手架空,最后甚至严重到以挚“不善”的名头,强行将帝位转移给了他们觉得更可靠的尧。那么支持尧上位的力量也就昭然若揭了,就是农业和水利系统的主要干部。

那么尧为什么又传给了舜呢?这不是相当于还政于二房吗?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句话,叫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高辛成年后明白了自己和二房高阳之间的关系,所以像高阳那样,全力扩大自己的力量,他知道,扩大自己的力量就意味着重新整合。可惜在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挚之后,被大房重新识破二房的计划,再次偷梁换柱,将二房的血脉在尧的身上延续下去。而现在尧传位给舜,就是如法炮制当年高阳的作为。舜全力拉拢高阳、高辛留下的“八恺、八元”势力,只要“八恺、八元”真心相信舜是二房的血脉,那么舜就可以又一次重新整合两房势力,完成当年高阳、高辛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情。

但是舜的来历,连史记上都记得一清二楚,大房做的手脚可能在哪里呢?

我们翻开其他史书,往前一直上溯到玄嚣一派,就会意识到另一个秘密——玄嚣(也就是少昊,也叫青阳)的儿子中,有一个叫瞽穆的人,也叫做“瞽目”,他本无名字,因为他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见东西,故称。他的子孙据说也都世世代代如此。而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个盲人。要么就是桥牛的儿子被替换成了瞽穆的后代,要么就是玄嚣一房的人趁着瞽叟的眼睛不好使,把瞽叟的亲生儿子替换成了舜。

总之,身体里流淌着玄嚣一脉血液的舜,成为了昌意一脉的名义上的后人。

根据史记中,瞽叟多次想杀死舜的过程来看,我感觉,第二种情形的可能性更大。这个时候,回头来看整段历史, 细思极恐 。

总结如下:

昌意一房在高阳时期,力求重新整合整个黄帝家族主要力量。高阳将自己的血脉撒入玄嚣二房的蟜极一家,并以开明的方式,传位给名义上的侄子高辛。高辛即位后,开始按照高阳的部署,以“八元”组织配合(父亲)高阳的“八恺”组织,积极扩张。但这个计划被泄漏。玄嚣二房意识到灭房的可能,开始全力反扑。他们隐忍埋伏多年,通过各种手段,令高辛的前三个孩子都不是亲生骨肉。不料高辛还是确认并保证了第四个孩子——挚,是亲生。并顺利使挚登上帝位。

在这种局面下,玄嚣二房并未灰心。他们在高辛去世后,花了整整九年的时间,架空挚的权力。并在合适的时机,突然发难,一举将挚废黜或杀死,改以尧代之。此时,在他们看来,仅仅只是完成了玄嚣二房的自保。如果不反击回去,昌意一房也可能另起波折。于是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一个带有二房血脉的孩子,换下了昌意一房中一位盲眼父亲的孩子。并随后开始借助舆论,营造这个孩子的各种美德传说。再装作对这个孩子毫不知情的方式,让他像个陌生人一般进入宫殿,不断地考验他,像是对待陌生人一般修理和整治他。在外人看来,是重重的考核,但对于考核者来说,在场的帝王和军政大佬,人人都恨不得这孩子表现出色些,再出色些。

因为,舜——你的身上寄托着整个玄嚣二房的厚望!

但是,二房的计划,被盲人父亲意识到。他从最开始并不太确定这个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到最终确定,花了一段漫长的时间。这也就是史记中所提到的“瞽叟……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瞽叟心中想必是痛苦的,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中了某种圈套,跌入了一个陷阱,但是,这个孩子又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自己的血脉。

舜的母亲死去的原因,我们并不得而知。但是从史书可知: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这均是一脉单传。瞽叟再娶妻,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象。也许在瞽叟的心中,只有象才能真正继承自己祖先自高阳开始的血脉。

在舜的身后,瞽叟、后妻和象,都逐渐明白了玄嚣一房的心思,他们已经是这个计划最后的阻止者。而舜的行为却像是对他们的嘲讽。他们越想杀死舜,舜就对他们越和蔼友善。因为这份和蔼友善,舜的美德就越发得到张扬与传诵,也就越发被有预谋的帝王和大佬们提升到更高的位置。

在玄嚣一房和尧的利益共同体这边,身为帝王的尧还有一份担心,因为他并不知道舜这个替换过的孩子,是不是会代表他的利益。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就是希望保证舜的子孙一定具有自己的血脉。他的说法通过烝报婚的方式,无论于公于私,都完全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所以,并没有人阻止这件事的发生。

而即便经过三年的等待(他在等什么?我猜测是等娥皇女英给舜生下儿子),慢慢的,他的疑心渐渐消去,终于开始扶植舜登上帝位的过程。舜果然如玄嚣一房所愿,登上了帝位。还记得史记中那句:“归,至于祖祢庙”吗?在舜接位前,瞽叟作为舜的血脉证明人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他于是死去了。自然死亡?还是突发事故?无从得知。他临死之前,会后悔带大了舜这个孩子吗?或者是后悔没有及早杀死他吗?

后面再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舜刚刚接位,就开始巡狩四方,全面为接收权力做准备。他借着三苗的由头,请示尧,把讙兜共工联盟和鲧系势力一并铲除。随后,当舜的权力稳固后,也是当玄嚣一房全面取得胜利后,内争开始了。《竹书纪年五帝纪》这样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并且借着反尧的同理心,在尧丧失权力后,完全收编了高阳\高辛的“八恺、八元”势力。这还不够,舜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那个尧的两个女儿给自己生下的孩子。他借着治水的由头,寻到一位能人:禹。并随后将帝位传给了他。

你以为禹又是一个凡人喜获垂青的故事吗?

不,政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黑暗。

禹的父亲是鲧。是那个被舜流放的人。鲧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高明(帝颛顼)的儿子鲧曾的后代。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这一方房也是一脉单传。尧对鲧的评价是什么来着?

治水的鲧,何来毁族的凶险,因为他代表的是昌意一房的血脉。一旦治水成功,他的上位,是对玄嚣一族最大的威胁。而背后的那批人在尧不知情的计划中,还有一个更黑暗的布置。替换孩子的计划,并不仅仅只针对瞽叟一人,还有鲧。舜传位给禹。完成了这个计划的最后一环。帝位自昌意一房看来,从穷蝉一脉转换到鲧曾一脉,始终还是在自己这边。“八恺、八元”势力自然继续追随。而看似玄嚣一脉完全丧失了帝位之争的可能性。却在内部以为大计得逞,反报复成功。

但实际上,真正胜利者正在黑暗中露出微笑。

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呢?我们上面已经说过:

大禹的商量对象还有后稷和契。后稷,那个高辛的所谓“长子”——高辛的大老婆姜嫄因为踩着巨人的脚拇指印,心里欢喜,就怀孕生下了他。契——那个高辛所谓的“二公子”——二老婆简狄泡温泉时吃了神鸟飞过下的两个蛋,吃完就怀孕生下了契。谁派后稷和契去的呢?是舜。是那个接受了来历不明的尧禅让(或者说禁锢了尧和他的孩子)的舜,却派出了尧那同样来历不明的“大哥”和“二哥”协助禹治水。身为鲧的儿子,禹还得到的共工族的协助。和身世表面公开,实则神秘的舜一样,同样身世公开,实则神秘的禹整合到了更多的资源。想想水官派系,他们帮助尧治水,他们帮助舜治水,他们帮助禹治水。

因为刚需,他们的势力一直不曾倒下。最终,他们通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借着打破高阳当年安排下的计划,完成了尧到舜再到禹的完全战略。从禹开始,天下之帝已经不再是黄帝的血脉。也正因为此,禹也不再玩弄禅让制的把戏,而公开搞起了世袭制,他宣布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一个新的朝代就此诞生,它的名字叫做——夏!

中国古代间谍史:谁是间谍第一人?《西游记》中也有间谍?

中国的间谍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作于先秦时期、托上古周初姜太公之名而写的古兵书《六韬》中,就已经出现了“间谍”一词。其第三卷《龙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