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六祖慧能《坛经》
经典主条目:六祖坛经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坛经分为十品,经中讲述慧能的生平、拜师学道、开示公案和临终嘱托等。 坛经中提到南禅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禅宗简介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源于禅理在世间已经广泛传播,禅理在世间已经不新奇,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对世间涅槃影响力降低,只能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不被社会需要,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过于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 “禅宗”的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宗”之根本宗旨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具有种种名称,在法称为“法性”、“实相”、“真如”、“实际”等;在众生称为“自性”、“本性”、“心性”、“自性清净心”等;在缠称为“如来藏”、“藏识”、“本觉”,出缠称为“解脱”、“涅盘”、“菩提”、“大圆镜智”、“究竟觉”等。按照佛教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理论,它永恒绝对、灵明不昧,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不朽的宇宙终极存在。它超越时空,本自现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体具万德,妙用无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思不及,言语莫诠,所谓“离四句,绝百非”。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缘于无明,迷失本心,认幻为真,妄生苦乐、得失。而一旦悟道见性,菩提非从外得。“真如佛性”说并不是惠能禅宗所独有,而是除三论宗、唯识宗之外其它各宗所共有的。但惠能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一观念强调到更加突出的地步,并把它同解脱论和修行观密切联系起来。惠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禅宗的特点禅宗的特点正是将诸法实相、真如之理,与众生的自心、本性结合起来,强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要求把本性、真心作为总源头,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于己、不待外求的,从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口号。其意义,一是秉承《楞伽经》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直接吸取了南北朝以来教下关于佛性论、心性论的研究成果,而舍弃了繁琐的理论论证,凭借禅宗法统的象征意义和禅师实修实证的特点,赢得了人心;二是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具有本觉之自性清净心,佛性平等的理念,对于一向认为“人性本善”,重视主体和个人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处在极端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三是拉近了众生与佛的距离,昭示世人若要解脱烦恼、成就佛果,应直接向自己内心加功用行,明自心,见自性,方法简捷而明快,使佛国的终极存在对现实苦难中的民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有亲切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
“禅宗”的修行原则“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惠能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解脱论,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对于诸法心有贪染、执著,从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万物,一切修行,任运自在,这样才能与真如、实相相应,才能解脱生死烦恼。所以《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念”,就是指人的意念,第六识的意识活动。“无念”并不是要停止一切意识活动,因为那样无异于死人,所谓“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即使从佛法的体悟来说,“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无念”是要人于念中去除虚妄的分别、执着。《坛经》云:“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从门门中走出,于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禅门弟子希运也说:“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从五祖弘忍以来,即大力弘扬《金刚经》。《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观诸法如幻如化,虽志求无上菩提,广行一切善法,愿度尽一切众生,但不见有一法可得,有一众生得度,惟有如此,才能融入般若性海,成就无上菩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也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诸师横说竖说,阐发的不外乎《金刚经》的这一般若思想。其实,禅宗的这一修行方法并不新鲜,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翻译的第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经》中就有类似的表述:“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又,“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禅宗”的中心内容禅宗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性。自心迷则愚则凡则是众生,自心悟则智则圣则是佛。由于自性“觉体圆明”,体性不二,是一个包罗万有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用智慧观照成佛,得即全体,所以利根之人对于这一纯全之理的体悟,只能顿了,不容阶次。所谓顿悟,即指突然理解、体认、领悟佛理,而无需长期的修习。这种顿悟是通过直觉的主观体验,产生内心的神秘启示,达到精神状态的突变。后世禅师们常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来形容顿悟。桶底一脱,桶中之物,顿时一览无遗。同样,一个人顿悟,就可当下直了本性,这种境界,不可言传,只能意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悟,而迷与悟的不同,只在一念之间。《坛经》谓“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不假修习的顿悟思想自惠能首倡之后,就成为禅宗修行的根本主张,所谓“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惠能的弟子神会就曾用“利剑斩束丝”的比喻来说“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的顿悟思想。也因此,后世禅宗祖师的修行和弘法,无不是围绕着“悟”来下功夫、做文章。《六祖坛经》分几个部分: 首先讲他的来历、经过,一部分讲他跟大众的一些说法,体现他的思想的,还有一部分是他跟弟子的对话,和最后跟弟子们的交待。《六祖坛经》从唐代到现在发展已经一千多年了,版本非常多,民间统计有几十种版本,归纳起来有四种版本。第一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最古老的一本六祖坛经,这个名字非常长,也不好念,《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焚寺施法坛经》,这个版本是1923年有一个日本的学者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头发现的上个世纪初敦煌有个道士无意中发现了一批隋唐时期的文献写本中就有《六祖坛经》,消息一公布引起了各地学者,尤其是考古学家都纷纷涌来想要得到这个文献,其中有一个英国人斯坦恩用很不光彩的手法买通道士得到了一部分坛经,并且运到伦敦放在大英博物馆里展出,引起了学者研究《六祖坛经》热潮,尤其是早期日本研究比我们研究得好,后来我们也重视起来。这个版本的坛经大约1万多字,刚刚发现时没有整理,很不规范,很多错字、漏字,现在已经整理了,这是在唐代完成的六祖坛经。 第二个版本是慧昕本的《六祖坛经》,这个版本大概是唐代末到宋代处编成的,这个人还就为什么要编这本书进行说明,看到古老版本的坛经看不懂,有一些错漏等等的,所以想办法编一个规范的六祖坛经。这个在一个日本一个兴圣寺发现的所以又叫兴圣寺本,在日本其他寺庙也发现了这个版本。第三个版本是契嵩本,是宋代的一个和尚契嵩编的名字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他编制时便说明本来要写一本书关于坛经的,一个官员说如果你把古本的坛经重新校好,我就出钱让你印来发行。经过几年时间他真的把几个版本的坛经找到,进行对照把错的更正过来又编了一本,这是宋代的版本。最后一个版本是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元代有一个叫宗宝的编成的,这个坛经大概两万多字,文字比较通俗比较规范。所以比较起来,敦煌本最早,但是读起来稍微比较困难一点,宗宝本字数比较多,两万多字,读起来比较容易,书店都有卖,而且都有注释翻译成白话文了很容易读,建议大家读读。敦煌本的《六祖坛经》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流传很广,很多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到目前为止英文本的有12种,还有韩文、日文、西班牙文、法文等等。六祖认为,人的心和佛是等同的,“即心即佛”,当然这个思想也不见得是他的发明,因为一直以来佛教有这这种说法和思想,但是六祖慧能特别强调这样的东西。从历史发展来看,佛祖释迦牟尼是一个人,但慢慢发展几千年以后变成一个神了,我们现在的佛教供奉和崇拜他。但是六祖慧能把神拉回到人到现实里头,“人人有佛心,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因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不管老人、小孩、甚至是坏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如果我们从怎么看待佛的问题,它属于慧能的佛性观,他对佛的看法“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既然人人有佛心,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怎样成佛为什么有人成不了佛。 这样就引出六祖慧能第二个思想,怎么样成佛六祖慧能说,“顿悟成佛”,你光有心还不行,你要悟,你有心而不悟的话还不能成佛。你翻开《六祖坛经》这样的论述很多,悟,众生是佛教,你不悟的话,佛是众生,所以关键在于你悟,而且他强调“顿悟”,不是慢慢慢慢来,而是突然间顿悟。北宗神秀主张慢慢来的,我们称为“渐悟”,我们要区分五祖弘忍的南北两宗,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他们两人“顿中有渐,渐中有顿”,这是因果关系、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忽略。所以我们把六祖慧能的“顿悟成佛”看作是南宗禅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也把南宗禅称为“顿教”刚才讲坛经敦煌本时南宗顿教最上乘。这是六祖慧能的第二个思想,怎么悟,用什么方法悟,靠什么悟这就引出六祖慧能第三个思想。悟要靠自己,“自性自度”,佛心在你里头,悟要靠你的力量,其他人只能帮你一把,所以他说“自度自性,才是真度。”自身不度的话不是真悟,方法、解脱的问题,我们常常讲主观能动性“自性自度”传承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荷泽宗汉传佛教禅宗宗派之一,为曹溪禅中的北宗。始于荷泽神会,承继曹溪六祖法脉,又被尊为禅宗七祖,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认,因荷泽宗在洛阳一带传布,因此又被石头、洪州认为是曹溪禅中的北宗。开元二十年,荷泽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开无遮大会,评破北宗,建立曹溪宗的正统地位,现存《南宗定是非论》就是当时的记录。《六祖坛经》最早的编辑者,应该就是荷泽门下,但现行的《六祖坛经》已经经过洪州、石头门下改写,加入许多不利荷泽宗的说法。因此宗在神会之后并没有杰出人才,又因北方战乱,后由磁州法如传至圭峰宗密后,此宗遂衰。至十世纪,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所传出的法系,被认为是曹溪禅门的正统,荷泽神会法脉反被淹灭不彰。因为敦煌古籍的发现,近代学者又重新发现了荷泽宗,对它的历史地位做了重新的评价。石头宗,又称石头禅,与洪州宗并列为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门下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分出,下开云门、法眼、曹洞三宗。其主要建立者,为石头希迁。因希迁禅师,曾在南岳一块巨石上结庐而居,称“石头和尚”,他这一系禅法,也因此被称为石头宗。石头希迁禅师因为阅读《肇论》〈涅盘无名论〉:“会万物以成己者,其惟圣人乎!”深有所感,作《参同契》,建立了本派的基本思想。在思想上,它与牛头宗相近。 洪州宗又称洪州禅,与石头宗并列为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门下分出。始于南岳怀让禅师,但它的实际建立者,为洪州道一法师。下开临济、沩仰二宗。洪州宗重视机锋,以作风犀利闻名,常以棒喝来接引学人。 临济宗希运禅师也提倡无心,“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又说:“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希运继承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说。“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他从这一思想出发,主张“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故有 “心心相印”一说。临济义玄主张“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后世有 “心心相印”一说。临济义玄上承曹溪六祖惠能,历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蘗希运的禅法,以其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于世。现存《临济录》和《祖堂集》卷十九、《景德传灯录》卷十二等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和禅法。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986年-1039年)门下,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杨岐派开宗者为方会,因住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北)而得名。黄龙派开宗者为慧南(1002年-1069年),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而得名。慧南初学云门宗,后从临济宗。在南宋时,因为杨岐派传人大慧宗杲的影响力,使得临济宗一支独秀,成为禅宗与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 1187年,日僧明庵荣西将黄龙派引入日本,使临济宗在日本得到极大发展。1246年中国僧人兰溪道隆东渡日本,又传去杨岐派禅法。日本镰仓时代禅宗24派中,有20派出于杨岐派系。20世纪80年代,日本临济宗信徒逾500万人。 曹洞宗禅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石头宗门下分出,创始于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后传至宏智正觉禅师,创默照禅,与大慧宗杲所提倡话头禅,成为后世禅宗两大流派。日本道元禅师入宋,从学于天童山曹洞宗如净禅师门下,传回日本,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始。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即为曹洞传人。沩仰宗,禅宗的五个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唐潭州沩山禅师,名灵祐,嗣法于百丈怀海禅师。江西仰山禅师,名慧寂,嗣法于沩山灵祐。师资相承,别为一流,法道甚盛。于是便有了沩仰宗的名声。见稽古略三。沩仰宗修行理论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云门宗,禅宗的流派之一。出自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脉,以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文偃禅师为祖师,故得名为云门宗。它的传承为,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雪峰义存门下,又分两支:传云门文偃,为云门宗;另一支传玄沙师备,玄沙传罗汉桂琛,罗汉桂琛传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稽古略三曰:“师嗣雪峰存禅师,存嗣德山鉴,鉴嗣龙潭信禅师,师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云门宗。”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法眼宗,禅宗的五个主要流派之一。源自六祖惠能门下石头宗一系,始于法眼文益,为禅宗五派中最晚成立的一派。其传承为石头希迁传天皇道悟,天皇道悟传龙潭崇信,龙潭传德山宣鉴,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雪峰义存门下,又分两支:一支传云门文偃,为云门宗;另一支传玄沙师备,玄沙传罗汉桂琛,罗汉桂琛传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文益禅师,住锡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曾经举华严初地中六相义,并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南唐中主李璟赐谥文益禅师为“大法眼禅师”。历经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寿(904—975)三祖,活跃于唐末、五代、宋初时期。世称法眼宗。
在的。在敦煌莫高窟。位于莫高窟的三界寺,是由许多石窟群组成的石窟寺,规模与空间虽比不上沙洲城内的其他寺院,但在莫高窟而言,已是主要的寺院,规模与空间可兴办小型寺学。特别是保存有丰富的图书,1900年发现轰动全世界的莫高窟藏经洞,便是三界寺的图书馆。
求六祖慧能《坛经》
本文2023-10-26 10:11: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