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手翻译一下《庄子·养生主》。原文已给出!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黄帝内经文言文翻译
1求黄帝内经文言文全文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消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淑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田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雄比缨,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
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恐散于求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平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
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阎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
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读。庞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送,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仰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农壬寅序。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2求这段译文在《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以及标题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最后一段)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3《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
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现在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
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
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
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
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
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
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
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简脱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酌《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
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
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
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
其中书简脱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
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
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扩展资料《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发病机制、法治诊断、预防性保健和运气理论等:1、"整体概念"强调人体本身和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人体的结构和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2)"阴阳五线"是用来说明事物对立面之间关系的理论。
2、"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内脏、12经络、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3、"病因与发病机制"描述了疾病发生变化的发病机制和发病机制后,人体是否使用了各种致病因素。
4、"法治诊断"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5、系统地阐述了中医保健理论,是对健康和疾病预防经验的重要总结。
6、"运气理论"研究了自然气候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追求利益,避免危害。通过历代医。
《养生方》说:不要堵塞老井和水渎,使人耳聋、目盲。
《养生方·引导法》说:取踞坐姿式导引,身体下蹲,脚底与臀部着地而坐,交叉竖起两脚,以两手从外侧脚弯中伸入,先抱住两腿,而后低头向下屈,尽量深入两腿中间,然后放开两手,改为十指交叉,按在后项之上,挽急,并深长引气,五息六息,而后微微吐气。身体亦渐渐放松,抬起头;而后又低头,叉手按项,长引气吐气。如此反复为之,至疲极汗出为止。这种方法,能够治疗久久寒冷,不能自行恢复温暖,以及耳聋失聪,不闻声音等病。
又说:在上述踞坐姿式的基础上,坐地,交叉竖起两脚,两手从外侧脚弯中伸入,抱住两腿,低头向下屈,深入两腿中间,改用两手抬起两足,按在后项之上,并作不息式吐纳法一十二通,至疲极汗出为上。这种方法,能够治愈大寒之证,身体寒冷,不得暖热,或者年深日久的顽固风冷病,以及耳聋、目眩等疾病。但本条导引行气方法,难度很大,应得多多练习,坚持去做。才能成功;但一经成功,对身体又大有益处,能修行成为佛法真身。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
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
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
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
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
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
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
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勿”,不要;“心”,心神;“目”,视线句意为: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②句中重点词有:“或”,有时;“衫”穿衣;“履”,穿鞋句意为: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 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 衣服 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2)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句子划为: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比较概括即可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悦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追求读书的会意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答案:(1)①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②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 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 衣服 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2)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3)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更追求精神的愉悦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追求读书的会意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
3 文言文 养生论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 ,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4 文言文阅读(12分)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小题1:B小题1:(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小题1: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
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
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略。
5 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庖丁为文惠王解牛,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
(2)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
(3)不干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就好像浮云。
(4)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许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小题1:试题分析:进,过,超过。
点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②句是表述庖丁的操作,未言及技巧;④⑤两句均指庖丁解牛的技术熟练。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所涉及的这样一些要素: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等。弄清楚此后,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此类考查,考的往往很细,做题时读题(选项内容)和原文都须仔细。
小题3:试题分析:“其原因就是庖丁熟练地掌握了牛的大小”错,而是熟练地掌握了牛的结构。
点评: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翻译问题不大。第2个名子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句式特点,这是判断句,另外还要注意“族”和“折”的准确译出。“族”,大众化的,普通的;“折”此处译为“用刀去砍”。
点评:高考中试题所要求的翻译的文言语句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内的,所以对教材中的课文应烂熟于心,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迁移于课外。
参考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划然响声,进刀割解发出的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的;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合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么能到达这般的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不过是一头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儿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又提刀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夫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23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4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
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23 分 析:首先,从方位看,这首词由远及近的进行景物描写;其次,这首词在色彩的选择上,词人分别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
评分标准: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
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考点:鉴赏表达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分 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解答此题时注意上阕的景物描写特点,并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来组织答案。评分标准:共4分。
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指穷于为蕲(20),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②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独:只有一只脚。
④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讲作赋与,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
⑤雉(zhì):雉鸟,俗称野鸡。
⑥蕲(qí):祈求,希望。畜:养。樊:笼。
⑦王(wàng):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
⑧老聃(dān):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号:这里指大声地哭。
(11)其人: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12)向:刚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讲作“……的原因”。会:聚,碰在一块儿。
(14)遁:逃避,违反。倍:通作“背”,背弃的意思。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16)刑:过失。“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一说“刑”即刑辱之意。
(17)适:偶然。来: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讲作离开人世相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á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20)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无穷。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1 文言文养生记道,用自己的话简述养生之道
打扫干净一间房子,在南边开窗户,八扇窗子采光。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引诱心神,扰乱视线。安放大床、长几各一张,笔、砚摆放整齐,旁边设小几一个,挂字画一幅,频繁更换字画,几上放喜欢的书一二部、古人字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眼之间,常要一尘不染。
早晨进入园林,种植蔬菜瓜果,锄草,浇花,栽药。回来进入净室,闭上眼睛安定神情。时而读愉快的书,使神气快乐愉悦;时而吟好诗,使幽情得以畅达抒发。临摹古人字帖,弹奏古琴,疲倦了就停止。知己朋友聚会,谈话的内容不涉及时事权势,不褒贬人物,不争辩是非。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少喝点酒但不要喝醉,舒畅快乐就够了。假如确实能这样做,也可以娱乐志趣。
2 古文疱丁解牛的翻译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2),肩之所倚,足之所履(3),膝之所踦(5),砉然(6)向然,奏刀騞然(7),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8)之舞,乃中《经首》之会(9)。 文惠君曰:“嘻(10),善哉!技盖(11)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12)也,进(13)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14)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5)。依乎天理(16),批大郤(17),导大窾(18),因其固然(19),技经肯綮之未尝(20),而况大軱(21)乎!良庖岁更刀,割(22)也;族(23)庖月更刀,折(24)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25)于硎。彼节者有间(26),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27)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8),吾见其难为,怵(29)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30)然已解(26),如土委地(31)。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2),善刀(33)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34)焉。”
注释 (1)庖(páo)丁:庖:厨师。 丁:一种职位。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所触:接触的地方 (3)履:踩 (5)踦(yǐ ):支撑,接触。
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 (6)砉 (xū)然:又读huā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向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
向,通“响”。 (7)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8)《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9)《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10)嘻:赞叹声(或譆:通“啊?”)。 (11)盖:同“盍”,亦即“何”,何,怎样。
(12)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13)进:超过。
(14)遇:会合,接触 (15)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6)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7)批:击,劈开。
郤:空隙。 (18)导: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
窾(kuǎn):空。 (19)因:依。
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20)技经:犹言经络。
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
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21)軱(gū):股部的大骨。
(22)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23)族:众,指一般的。
(24)折:断,指用用刀折骨。 (25)发:出。
硎(xíng):磨刀石。 (26)节:关节。
间:间隙。 (27)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8)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9)怵(chù)然:害怕的样子,这里指小心翼翼的样子 (30)謋(huò):骨肉分离的声音 (31)委地:委:卸落,坠下。
散落在地上 (32)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33)善刀: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擦拭刀。 (34)养生:指养生之道。
译文 有一个姓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 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读'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这样,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3 《杨引》的文言文翻译杨引,江西吉水人,爱好学习擅长作诗词文章,被宋濂,陶安大加赞赏。驸马都尉(官职名)陆贤跟从杨引学习,后来入朝廷,举止大方端庄典雅,皇上很是喜欢,就问是谁教的他,于是陆贤说老师是杨引,皇上立即召见他,踢给他美食。过些天,陆贤穿着家居的便服拜见。杨引叹息:你这是轻视我啊,不可在此久留啊!“反复的编纂修正,也不能完成。教学的人,必须先有操行然后才有文学艺术”。曾经有篇《论语乡党》就揭示了一个道理“我教自己的事养生之道,凡事都要遵循吐纳之法。”“于是姐省饮水吃饭的量,以逸代劳,的话到老了视力听力都不会衰老。既然已经死去,安福县的刘球称赞它是学习探讨道家的源头,文章范文的后世之作,辞官上任离别相处的佳作,有陶潜,徐穉的风尚。
我自己照着翻译的,不知对不对
4 《养生主》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触肩顶、足踩膝抵等各种动作,牛的骨肉分离所发出的砉砉响声,还有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都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与《桑林》舞的节拍,《经首》曲的韵律相和谐。 文惠君说:“啊,妙极了!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个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开始我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体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
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
因为完全依照牛体的本来结构用刀,即便是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经19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开口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
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刀刃的活动肯定有足够的余地。所以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开口时一样。
虽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依然惶惧警惕,目光盯住此处,动作放慢。动刀虽然很轻,整条牛却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
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看见右师而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的呢?”接着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自然造就他时就是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赋予的,由此可见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
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纵然很神气,但并不快乐。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了三声就走。 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 回答说:“是的。”
“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 秦失说:“可以。原先我以为老聃是我所认为的那个人,现在知道不是。
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他之所以招来这样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
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5 《养生主》译文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而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肯定会身心疲惫,既然如此我们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就真是很危险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梁惠王说:“好呀!我从庖丁这番话里,学到了养生的大道理。”
6 速求《答张伍两生书》翻译答张伍两生书
(清)戴名世
人来承示近日所为文数首,并以为文之道殷殷下问。余学殖荒落,安有以发足下者耶?顾其平日颇有志,不肯为世间言语,既辱二生之问,其曷敢以匿?
〖译文〗有人捎过来你们近期写的几篇文章给我看,还向我请教作文的方法。我的学问已经荒废很久了,又怎么能有什么可以启发你们的地方呢?虽然我平常也有一些想法,但是不愿意用平时那些应景的话来应付你们,那样既是对你们的侮辱,又会让人觉得我藏匿不肯教给你们!
盖余苦尝读道家之书矣。凡养生之徒,从事神仙之术[8],灭虑绝欲,吐纳以为生,咀嚼以为养,盖其说有三:曰精,曰气,曰神。此三者,炼之凝之而浑于一,于是外形骸,凌云气,入水不濡,入火不热,飘飘乎御风而行,遗世而远举。其言云尔。余尝欲学其术而不知所从,乃窃以其术而用之—于文章。呜呼!其无以加于此也。
〖译文〗我曾经深入研读道家的书籍。凡是喜欢养生的人,都喜欢研究得道成仙的办法,消除杂念和欲望,以呼吸为生,以吃饭为养,他们认为养生的关键有三个方面:精、气、神。这三个方面修炼好了,就会浑然一体,这样就可以消除肉体的局限,可以凌于云气之上,到了水中可以感觉不到湿,到了火中感觉不到热,可以轻飘飘地乘风而行,离开尘世到很远的地方。他们都是这样说的。我曾经也想学养生成仙的道术,但是摸不到门道,于是就把他们的办法用在写文章方面。唉,这个办法还真是一个好办法。
古之作者,未有不得是术者也。太史公纂《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音,此精之说也。蔡邕曰:“炼余心兮浸太清。”夫惟雅且清则精。精则糟粕煨烬尘垢渣滓与凡邪伪剽贼,皆刊削而靡存;夫如是之为精也,死而有物焉,阴驱而潜率之,出入于浩渺之区,跌宕杳霭之际,动如风雨,静如山岳,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杰然有以充塞乎两间盖昌乎万有。呜呼!此为气之大过人者,岂非然哉!今夫言语文字,文也,而非所以文也,行墨蹊径,文也,而非所以文也。文之为文,必有出乎言识文字之外,而居平行墨蹊径之先。盖昔有千里马,牝而黄,伯乐使九方皋视之。九方皋曰:“牡而骊。”伯乐曰:“此真知马者矣!”夫非有声色臭味足以娱悦人之耳目口鼻,而其致悠然以深,油然以感,寻之无端,而出之无迹者,吾不得而言之也。夫惟不可得而言,此其所以为神也。
〖译文〗古代写文章写的好的人,没有没学会这儿办法的。太史公司马迁写《五帝本纪》,选取说的高妙文雅的部分,这是精。蔡邕说“在大自然中修炼提高自己的心境”。只有雅并且清才能精。精,那么就会把糟粕灰尘渣滓与邪恶虚伪等,都消除掉。那么什么是精呢?死掉之后还保存着的东西,经过阴暗的驱使潜藏起来,能出入于浩渺之区,起伏消长于云霭之间,动起来象风雨,静下来象山岳,无穷无尽就像天和地,绵延不断就像山河。与众不同且充沛在阴阳间的万事万物之中。让人感叹啊,这是气超越人的地方,难道不是这样吗?现在说话作文,文章,不是做文章的路子,就如同木工的墨盒打出的墨线,文章不是文章的章法。文章之所以为文章,一定是要有出乎语言文字之外的意境和深刻,有超越章法之外的思想认识。过去有匹千里马,是黄颜色的母马,伯乐请九方皋审查辨别。九方皋说是“黑颜色的公马”。伯乐赞许九方皋:“真正 懂得鉴马的人啊!”不光有那些声音颜色气味可以愉悦人的耳目口鼻,其深刻绵远的回味、自然的感想感受,寻找起来,看不出头绪,明明是从文字中出来的,却看不到痕迹,没有什么语言能够形容或者讲明白。只有那无法用语言形容讲清的东西,那就是文章的神。
今夫神仙之事,荒忽诞漫不可情,得其术而以用之于文章,亦足以脱尘埃而游乎物外矣。二生好学甚笃,其所为文章,意思肃然,既闲且远,盖有得于吾之云云者,而世俗之人不识也,吾故书以告焉。吾闻为神仙遗形骸解销化,其术秘不传;即传其术,不能通。呜呼!遇之而传,传之而通者,非二生,吾谁望之?
〖译文〗现在修仙的事情,荒诞不可信,但是修仙之术用在做文章方面,也是可以脱却尘埃而超越凡俗的。你们两个特别喜欢学习,写的文章,意思很工整,也很闲淡悠远,就像是我上面所讲的修仙为文之道贯串而写一样,但是世俗的人不能理解这些,所以我写这封信告诉你们。我听说神仙的形骸很快就消逝,他们的道术也是秘而不传的,即便传出来,也不能学会。唉,遇到能传授的人,传授之后能理解学会的人,除了你们两个,我还能指望谁呢?
7 求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请高手翻译一下《庄子·养生主》。原文已给出!
本文2023-10-26 10:18: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