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有哪些?
中国的古代兵书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清末,3000余年中,著述不辍,卷帙浩繁。据《历代兵书目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统计的结果是,从先秦到清末,历代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佚失兵书1072部,4936卷。
中国古代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阐述战略战术为主的兵书影响更大、声誉更高。它不仅指导了中国历史上千百次有声有色的战争,培育了众多的著名将帅,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往国外。长期以来,中国的古代兵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军事家爱不释手和极力推崇的经典著作。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中,最为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武经七书”了,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7部兵书曾被我国古代兵家奉为圣典。历代朝廷都把是否精通这7部兵书作为选拔将帅的重要标准。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军事家孙武;《吴子》的作者为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六韬》一书,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著,实际为后人撰写,成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所著;《尉缭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所作;《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所著,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司马穰苴;《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该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同军事家卫国公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谈话记录。
上述7部兵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但着重论述了将帅统兵致胜之道,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为今后世兵家们惊叹不已。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如《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今仍被当代兵家们视为至理名言。
除“武经七书”之外,《孙膑兵法》在我国古代兵法宝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该书为战国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所撰写。
黄埔军校,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学院,为民主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广东省广州市创建了黄埔军校,旨在培养一支为实现民主革命目标的有纪律、有道德、有才能的新军。黄埔军校的创立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苏联政府派遣了军事、政治顾问来到广州协助筹建工作。
黄埔军校采用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将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确保培养出既有政治觉悟又具备军事技能的革命军人。此外,军校还强调国际主义精神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青年加入。
1925年至1927年,黄埔军校进入了鼎盛时期。在这期间,军校共培养了六期学员,其中不乏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军事将领的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林彪、聂荣臻等。在这段时间里,黄埔军校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为国民革命军输送了大量有才能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的学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北伐、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等。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学员的军事和政治素质,也使他们在实战中成长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官。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0年代,由于国共两党的内部矛盾加剧,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黄埔军校开始走向衰落。1938年,黄埔军校正式停办。在14年的历程中,黄埔军校共计培养了7期学员,达到了近两万名。
尽管黄埔军校最终停办,但其培养的众
多杰出人才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3年2月,孙中山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这时,广东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而早在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时,就向他建议创立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鉴于过去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而屡遭失败的痛苦教训,孙中山在筹划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也积极酝酿创立一所军官学校。
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港附近的长洲岛上,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自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以来,经历了广州黄埔、南京、成都、台湾凤山四个时期,并在各地先后办过分校20个,总计毕业学生七十余期。其中在大陆至1949年底止,共开办了25年,从第一期至第二十三期共毕业学生15000余名。各分校毕业学生18万余名,军官高等教育班等毕业生7000余名,总计毕业学生252000余名。1950年8月,随着蒋介石逃往台湾,黄埔军校从第24期起在台湾凤山复校,迄今又办了近50期。
广州黄埔时期。至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蒋介石电令“埔校停办”,10月下旬发给官佐薪饷,要求两个月谴教,名震中外的广州黄埔军校遂告结束。毕业学生第一至五期。广州黄埔时期曾三易校名,初创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所属各军自办的军官学校并入黄埔,经孙中山批准,校名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又易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均为蒋介石。在此期间,黄埔军校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曾先后开办了潮州分校,南宁分校。1926年10月北阀军攻克武汉后,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500余人迁至武汉继续学习,并第一次招收女生195名,专门成立了黄埔军校女学生队。1926年12月成立长沙分校,在长沙招收中学生1200名为入伍生。1927年“马日事变”后,长沙分校转向反动,教职员和学生中的***员、进步人士纷纷逃散或被迫转移,1928年5月该分校即停办。
南京时期。从1928年3月在南京建校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并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来南京举行毕业典礼。1928年3月6日举行开学典礼。国民政府3月24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李济深为副校长。南京时期设有南宁分校,广州燕塘分校,南昌分校,武汉分校,洛阳分校,成都分校,昆明分校。
成都时期。从1937年8月迁校成都至1949年12月,13年间从第十四期至第二十三期。以北校场成都分校为校址。迁校期间,因抗日战争需要,第十一、十二、十三期先后提前于途中毕业。1947年7月,任黄埔军校校长23年的蒋介石不再兼任,由关鳞征升任校长。1949年12月未及分配的和第二十四期入伍生在迁校西昌途径大邑一带,被解放军打散后,在成都被收容起义。解放军1949年12月27日解放成都后,陆军军官学校停办。至此,成立25年的黄埔军校在大陆宣告结束。成都时期设有九所分校,第一至第六分校分别是洛阳分校,武汉分校,江西瑞金分校,广州分校,昆明分校,南宁分校。第七分校1938年5月成立,胡宗南任主任,1945年10月裁撤;第八分校1940年1月由第五战区训练团改编成立,罗列任主任,1945年6月裁撤;第九分校1942年3月由新疆军官学校改编,先后有盛世才、宋希濂任主任,1947年4月裁撤。
台湾时期。1949年12月国民党军政人员撤退到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复职。同年8月在台湾凤山恢复“陆军军官学校”作为黄埔军校的延续,以凤山原第四军军官训练班班址为校址。从1954年6月第二十七期学生开始,参考美国西点军校教育设置等实行新制,教育时间改为4年。1975年再次修改教育体制,自第四十七期学生开始,延长教育时间为4年3个月。过去以军事学科为主,普通学科为辅,改制以后,普通学科占总教育时间百分之五十五以上。普通学科设文科和理科共9个系,学习一般大学课程。在台湾复校后至今,历任校长均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完)(本文节选自长篇纪实文学《黄埔军校大传》)
本文2023-08-05 03:08: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