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非遗文化中,皮影戏和木偶戏是什么,两者有何区别?
中国非遗文化是一种被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各种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以及文化场所等。至于皮影戏和木偶戏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古老传统艺术,它们都是用线操控的,并在很早之前就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它们到底有何区别,需要从它们的起源跟发展说起。
皮影戏是什么,起源于什么年代
皮影戏在以前也被称为“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通过借助蜡烛或其他光照射向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皮影戏跟汉武帝以及爱妃李夫人的爱情故事有关。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载入《汉书》,成为历史上最早关于皮影戏渊源的文字记载。其开始于西汉,兴于唐代,在元代传至西亚和欧洲各地,至于到达鼎盛时期是在清代。至于民国随着**的兴起,皮影戏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皮影戏在表演的时候,需要表演者一边在幕布后面操纵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非常考验表演者的能力。除此之外,通常会在节目中依靠打击乐器和弦乐,增强皮影戏的生动性。在那个无论是农业还是科技都发展比较落后的时代,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喜爱跟追捧,一直都是最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木偶戏是什么,起源于什么年代
至于木偶戏在古代也被称为“傀儡戏”,是一种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也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关于木偶的制作跟形成,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商朝出土的陶俑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木俑,可以看到木偶的影子在里面,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木偶。至于木偶真正成为艺术,以戏曲的方式被大家知晓认可是在汉代的时候。据说在东汉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人用木偶进行杂技表演,至于真正开始用偶人表演民间故事是在隋代。
木偶戏跟皮影戏有非常多的共同点,比如两者都起源于西汉,兴于唐代,清代发展到达鼎盛时期;表演时都需要表演者在幕后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依靠音乐增加感染性。
至于不同的地方是,两者使用的材料不同,皮影戏使用的材料相对来说更简单一些。毕竟木偶戏使用的机关木人制作复杂,这些木偶人还可以饮酒唱歌吹笙,做不少高难度的工作,看起来要更加的生动。
皮影戏的出现和汉武帝有关。
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叫做李延年。李延年由于犯法被处以腐刑,留在宫中。他通晓音乐,能歌善舞,深受汉武帝的宠爱。不仅是李延年,他的妹妹也善于歌舞,经平阳公主推荐,被汉武帝纳入后宫,即李夫人。
后来李夫人因病去逝,汉武帝悲痛万分,用皇后的礼仪下葬了李夫人,并且将她的画像挂在了甘泉宫中。可是,汉武帝始终不能排解对李夫人的思念,常常闷闷不乐。
有一位叫做少翁的方士听说了此事,他向汉武帝毛遂自荐,声称自己能够请到李夫人的魂魄。少翁在晚上的时候摆上酒肉和灯烛,搭好帷帐,请汉武帝在帷帐之外观看。汉武帝果然看到有一个美丽女子的身影在帷帐内坐卧行动,与李夫人非相像。少翁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后来也就慢慢演变成了最早的皮影戏,并且流传了下来。
皮影戏特点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又称“驴皮影”“影子戏”和“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或者本地方言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锣鼓演绎高潮,只手掌控乾坤。
粉墨一场戏,乱人生凄离。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叫,皮猴戏,纸影戏。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的发明和现代**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皮影戏
英文名:leather-silhouette show
所属:中国
类别:艺术
兴起: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清代。
别名:驴皮影、影子戏、灯影戏。
皮影在陕西又叫“ 影戏”、“ 影子戏 ”,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 ,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每个人物约28厘米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为代表。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厘米左右 。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演出时,利用皮影半透明效果,不避影像重叠,例如穆桂英坐至椅上,因影像重叠变暗,并无不适效果。
陕西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是皮影的发源地。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 二是演唱功力极深, 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 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1500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 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 鼎盛期为唐代,
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第一步:选皮;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第二步:制皮;以陕西皮影为例,通常有净皮和灰皮两种方法。 第三步: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第四步:过稿;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 第五步:镂刻;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 第六步:敷彩;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第七步:发汗熨平;给皮影脱水发汗。 第八步:缀结完成
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弄成的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人形。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从这以后,影戏就产生了。”
另外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桓时,有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作人形,映在窗上表演。又传说在汉武帝刘彻时,因其爱妃李氏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
这些传说,虽然不能确称为皮影戏艺术的起源,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以及美术音乐和其它诸多因素来解析,则会觉得这些传说确有可信之处。
另外,陕西地区的皮影戏在早期也叫作“隔帘说书”。真可谓是无独有偶,一脉相承。
如果说关于皮影戏艺术的起源应以文史资料而定,则从目前可查史料来看,最类似的皮影戏映出于唐代。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空前的鼎盛,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为了把史书、经卷讲诵得更加生动、具体,往往用绘画的手段来进行补充。后来,曾有人改绘画为带活动关节的纸人并用线牵动来更形象地用于传经、讲史。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盛行“僧徒夜诵经卷、乃装屏设像”的文字汜载。这里所说的“夜诵经卷”就有了“烛光”和要讲的故事,其“装屏”,就相当于现代皮影戏表演的“屏幕”——(即影幕),“设像”即耍人儿。最有趣的是,至今,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如唐山、滦县一带的皮影戏老艺人还把表演皮影人物称之为“牵线”、“掌线”。可以肯定地说:皮影戏艺术从萌生到成为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的确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
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曰:皮影艺术是“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这就是说在距今2000多年前即有皮影戏了。另一种说法是以目前能查阅到的文字史料为依据,认为皮影戏是距今1000多年的宋代发明兴起的。前者以推理而立,后者以史料为据,当然有其道理。我们的祖先在汉代以前就逐步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雕刻技艺;还很早便发现太阳光与物体影子的变化关系,运用它发明创造了测定时刻的“日晷”和可以精确计算年历的“晷表”等等。在很早以前就有“形影相随”;“立竿见影”之说。此外,还有诸如造纸术的发明以及美术绘画方面的成果等等,都为我国皮影艺术的产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皮影的传说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非常宠爱他的妃子李夫人。李夫人不幸去世,汉武帝非常悲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思念不已。齐人少翁是个好讲神仙方术的人,他为了安慰汉武帝,自称能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少翁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象,到了夜晚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了这个影子。摇晃烛影中,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远去,武帝痴痴的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种用纸剪成人的形象,据说就是皮影艺术的起源。以后这种方法流传民间,人们剪了人物表演,于是便产生了皮影戏。
皮影的诗文
《影戏》:
「灯火光中夜漏迟,风轮旋转竟奔驰。过来有迹人争睹,散去无声鬼不知……」
《看灯影》:
「南舍新开影戏场,满堂明灯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做灯影》(灯谜词):
「做得好,又要遮得好。一般也号子弟兵,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不知道够不够呢~ )
1、皮影戏的出现和汉武帝有关。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的孝武皇后亡故后,汉武帝整天闷闷不乐,疏于朝政,一个叫李少翁的大臣用棉帛剪成孝武皇后的样子,涂上颜色后在手脚处装上木棍,他跟着节奏舞动纸人,汉武帝龙颜大悦,这便是皮影戏的由来。
2、皮影戏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又称之为“驴皮影”“影子戏”与“灯影戏”,是一种使用蜡烛或者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所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也是我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
3、皮影戏当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净丑诸行,不同谱式与纹样根据不同的角色的身份、年龄以及性格描绘样式。由于侧面描绘的局限,使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形象更加独特。
4、而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过程中,皮影戏和各种地方戏曲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皮影人的脸谱造型除受宗教壁画与雕塑的影响之外,与地方戏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非遗文化中,皮影戏和木偶戏是什么,两者有何区别?
本文2023-10-26 11:22: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