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国近代史上的10位顶尖国学大师都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6收藏

细数中国近代史上的10位顶尖国学大师都是谁,第1张

NO1 王国维

  上榜理由: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代考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代表作:《人间词话》、《人间词》、《宋元戏曲史》、《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多收入《王国维遗书》。集外旅日所作笔札,收入《王国维学术随笔》一书。

  弟子:顾颉刚,赵万里,姜亮夫等

  NO2 梁启超

  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长期活跃政坛,是对近代政治有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等领域都广有建树。

  代表作:《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佛学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饮冰室全集》。

  弟子:徐自摩,蔡锷,胡适,谢国桢等

  NO3 章太炎

  上榜理由:近现代朴学大师,小学大师,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晚年潜心研究佛学,旅日期间曾苦学梵文,更以佛学解注老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在小学一面,长于训诂,独步古今,后之学人唯有黄侃一人堪与匹敌。经学方面,幼毕四书五经,出口能诵;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尤其对唐以前古籍颇为精通,可谓了如指掌,为学界所畏服。

  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传读》、《訄书》、《检论》、《国故论衡》、《齐物论释》、《菿汉微言》、《国学讲演录》》等。

  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鲁迅,朱季海等。

  NO4 陈寅恪

  上榜理由:近代史学大师,尤精于唐史的研究,为史学界公认的泰斗,其父为近代著名学人陈三立,人称陈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诗》传世。陈寅恪通晓多种语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以外,尤精于梵文、藏语、突厥语、西夏语、契丹语,同时他还精晓小亚细亚等多种业已消失的小语种。据曹聚仁统计(《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其所晓语言约有18种之多,堪为语言界奇迹,为世人叹服。

  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政治史述论稿》等。

  弟子:蒋天枢,刘节,季羡林等

  NO5 黄侃

  上榜理由:其在经学、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并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更令世人惊叹的是其在生前并未出版过任何著作,其曾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书”。这句话在半个世纪后还在武大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其治学严谨的证明。在其生前,章太炎先生曾多次劝他著书立说,但其终不为所动。其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为公认的国学大师。

  代表作:《文心雕龙札记》,《反切解释》,《日知录校记》,《集韵声类表》,《黄侃论学杂著》, 《说文笺识四种》, 《字正初编》,《黄季刚先生遗书》, 《文选黄氏学》(注:为后人整理编订)

  弟子:徐复,潘重规,潘锦等

NO6 刘师培

  上榜理由:其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又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其为横跨政、学两界的声名显赫的人物,其在学术上所做影响最为深远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关“中国文学”、“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上,他使《文选》派在文派之争中获得胜利,并在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后世的“典范”。

  主要著作:《中国民约精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黄帝纪年论》,《汉宋学术异同论》等。

  弟子:黄侃,陈中凡,郝立权等

  NO7 王力

  上榜理由:其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在1936年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讨。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另外,其在音韵学方面也成就颇高,他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和语言特点作了精到的研究,对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主要著作:《古代汉语》,《诗词格律》,《语法和语法教学》,《广州话浅说》,《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诗词格律概要》,《楚辞韵读》,《诗经韵读》,《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龙虫并雕斋诗集》,《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十讲》,《中国音韵学》,《王力诗论》,《中国语文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等。

  NO8 季羡林

  上榜理由:其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其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其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堪为世界上少数几位能精通佛教梵文的大师,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卓有建树的成绩。06年其成为首位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学者,同时在这一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主要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教育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NO9 徐复

  上榜理由:其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师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编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在蒙藏语文与汉语对勘方面,著有《“歹”字源出藏文说》(《东方杂志》、《阏氏读音考》(《东方杂志》、《守温字母与藏文字母之渊源》、《“歹”字形声义及其制作年代》等。在训诂学方面,他用力最勤,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韩昌黎诗拾诂》等。

  代表作品:《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广雅诂林》,《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等。

  NO10 钱钟书

  上榜理由:自幼天资过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其在清华读书期间,横扫清华图书馆;留英期间又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泡了几年。后又随妻子杨绛留法一年,饱览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读书之多,古今中外罕有能比。为学渊博精深,冶古今于一炉,融中外为一家。精通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中英文造诣之高,无出其右。著《管锥编》四册,一百三十余万言,以典雅的文言写成,并对《毛诗正义》、《老子王弼注》、《史记会注考证》、《太平广记》等十部典籍,作了详细的考释、批注与阐发,引用了古今中外4000位作家的13000多部著作,涉及经史子集,修辞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读书笔记多达90000余页,多种语种,数千万字。

  代表作:《围城》、《人兽鬼》、《钱钟书散文》、《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宋诗记事补遗》、《容安馆笔札》等。

  弟子:栾贵明等

无韵的“笔”。

转一篇文章你参考下:

第二章 文笔之辨

○一 文笔分别历史

因为文学观念的渐趋于狭义的文学,由是不能列于狭义文学的作品,别名为

“笔”,而有“文”“笔”之分。其起源,梁光钊云:

�于六朝,流衍于唐,而实则本于古。孔子赞易有文言,其为言也比偶而有

韵,错杂而成章,灿然有文,故文之。孔子作春秋也,笔则笔,削则削,其为书

也,以纪事为褒贬,振笔直书,故笔之。文笔之分,当自此始。(文笔考,见文

选楼丛书,又学海堂初集卷七)刘天惠则云。

汉魏导始,体制未繁,虽奋其斧藻,健于为文;而苟非史官,无烦载笔。…

…载考晋书蔡谟传,文笔肇端,自兹以降,厥名用彰矣。请略言之:乐广传,

“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乃作二

百句语,述己之意。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成公绥传,“所著诗赋杂笔十余

卷行于世。”张翰传,“其文笔数十篇。”曹毗传,“所著文笔十五卷。”袁宏

传,“桓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文笔考,同前)

两说相较,当以刘说为是,因刘说确凿有据,梁说则全为一种推测。所谓

“孔子之作春秋也,笔则笔,削则削,”“笔”字对“削”字而言,就是记录的

意思,和后来文笔之“笔”的意思不同。而且这种说法出于汉人(见史记孔子世

家),并不出于孔子。至文言,第一、并非孔子所作;第二、所以名为“文言”

者,并不是因其言文,我们说他是篇文学文,不如说他是篇哲学文为比较恰当。

至“文”“笔”分别所占据的时代,当以南北朝为中心。其衰落时期,刘天

惠以为在赵宋,证据是:“柳穆而后,佶屈聱牙为古,散野拙质为高,卑视建安

七子何足算,规摹精柳八代起其衰。……观宋史以下之史,称笔者惟杨欧二公,

吾见罕已,非其验乎?”(前文)梁国珍亦云:“宋以后,若杨忆刘筠,犹袭唐

人声律之体。自欧阳修出,倡以单行为古文,王安石眉山父子曾巩起而和之(见

宋史文苑传序),而文笔之称遂混。元史谓“欧阳元以文章冠世,多所撰述,海

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贵人墓隧之碑,得其文笔以为荣焉。”则又袭六朝旧

语,不复能辨别矣。”(文笔考,同前。)

按元史偶尔称文笔,不过是“袭六朝旧语”,并不是元代也有文笔之分。刘

梁皆以为衰于宋,其实唐代虽有时文笔连举或对举(详刘天惠文笔考),而文笔

之分,则至唐已衰。因为唐代所谓“古文”,律以“文”“笔”之分,是“笔”

不是“文”,而唐代则以为“文”而提倡之。所以刘光钊说:“韩柳欧苏散行之

笔,奥衍灏瀚,好古之士,靡然从之,论者�薄选(指文选)体为衰,以散行为

古。既尊之为古,且专名之为文,故文笔不复分别矣。”(文笔考)刘师培亦云:

“唐宋以降,此谊弗明,散体之作,亦入文集。若从孔子正名之谊,则言无藻韵,

弗得名文,以笔冒文,误孰甚焉!”(北京大学印本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第二课

文学辨体)刘氏以“非偶语韵语,弗足言文。”(同上第一课概论)所以说唐宋

“以笔冒文”,实则唐宋古文亦自有其文学价值与地位,但六朝文笔的分辨确因

唐代的提倡古文而衰歇了。

○二 文笔分别三说

至什么是“文”?什么是“笔”?则当时有三种不同之说:

一、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云

颜延之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云:“颜延年之说,今不知所出,宜在所著之庭诰中。

……颜氏之分言笔,益与文笔不同,故云:‘笔之为体,言之文也。’此文谓有

文采。经典质实,故云非笔;传记广博,故云非言。”案此虽以“言”“笔”对

举,未以“文”“笔”对举,然谓“笔之为体,言之文也。”则“笔”亦须有文

彩,和梁元帝说(详下),自显然抵牾,和范晔说也不一致。

二、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

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易,

文不拘韵故也(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亦云: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刘

勰所引“常言”,明谓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范晔谓“手笔”不拘韵,

则与“手笔”相对之“文”,当然拘韵。黄侃先生札记云:“笔札之语,始见汉

书楼护传,‘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或曰笔牍(论衡超奇),或曰笔疏(同上),

皆指上书奏记施于世事者而言。然论衡谓‘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是

固以笔为文;文笔之分,尔地所未有也。今考六朝人当时言语所谓‘笔’者,如

晋书王�传(�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

帝崩,哀册谥议,皆�所草。)南史颜延之传,(宋文帝问延之诸子才能,延之

曰:“拔竣得臣笔,测得臣文。”)沈庆之传,(庆之谓颜竣曰:“君但知笔札

之事。”)任�传,(时人又云:“任笔沈诗。”)刘孝绰传,(三笔六诗;三

孝仪,六孝威也。)诸‘笔’字皆指公家之文,殊不见有韵无韵之别。今案‘文’

‘笔’以有韵无韵为分,盖始于声律论既兴之后,滥觞于范晔谢庄,(诗品引王

元长之言,“惟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而王融谢眺沈约扬其波。以公家之言,

不须安排声韵,而当时又通谓公家之言为笔,因立无韵为笔之说;其实笔之名非

从无韵得也。然则属辞为笔,自汉以来之通言;无韵为笔,自宋以后之新说。要

之声律之说不起,文笔之别不明。故梁元帝谓“‘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

异也。’”此说非常的通达。“文”“笔”对称,虽源于晋代,而以有韵为“文”

无韵为“笔”,则确是“自宋以后之新说”。此新说只是一部分人的主张,并不

是举世无异词的,颜延之梁元帝便不如此解释。但后儒之研究文笔问题者,则往

往拘于声韵。如梁国珍云:“韵语比偶者为文,单行散体者为笔。”(文笔考)

刘师培云:“偶语韵词谓之文,凡非偶语韵词,概谓之笔。”(中国中古文学史

讲义第二课文学辨体)实在是一隅之见。

三、萧绎(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下云:

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

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

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

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又云:

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刘师培云,“惠慧古通”),

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脉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

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知不足斋丛书》本卷四)

此与范晔说不同者,“其于声律以外,又增情、采二者;合而定之,则曰有

情、采、韵者为文,无情、采、韵者为笔。”(黄侃先生说)

颜延之不轻视“笔”,说:“笔之为体,言之文也。”范晔则已比较的对

“笔”轻视,说:“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至萧绎则说“笔”为无足轻重

的东西,“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几乎要屏同

于文学园地以外的。至就“文”“笔”的领域而言,颜延之虽只论“笔”,未论

“文”,而“笔之为体”,既为“言之文也”,则“笔”所包甚多,而“文”之

所包无几。至范晔,则“文”包括一切韵文,“笔”包括一切散文。至萧绎,则

凡“有、情采、韵者为文”,而“笔”则仅是“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

的鸡头鱼刺而已。

○三 辞笔之分

因为“文”“笔”之不一定限于有韵无韵的区分,于是拘于分别有韵无韵者,

则有“辞”“笔”与“诗”“笔”之说。据阮福文笔对所考,南史孔�传:“高

祖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陈书岑之敬传:“之敬始以经业,

而博涉文史,雅有辞笔。”阮福云:“按辞亦文类。周易系辞,汉儒皆谓‘系辞’

为‘卦爻辞’,至今从之。系辞上下篇云:‘圣人设卦现象,系辞焉以明吉凶。’

又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是以谓之爻。’又云:‘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又云:‘系辞焉以尽言。’

据此诸文,则明指‘卦爻辞’谓之‘系辞’。……其谓之‘系辞’者,系属也,

系辞即属辞,犹世所称属文焉尔。然则辞与文同乎?曰否。孟子曰:‘说诗者不

以文害辞。’赵岐注云:‘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咏歌之辞。’

是文者音韵铿锵、藻采振发之称,辞特其句之近于文而异乎直言者耳。”又云:

“楚国之辞称楚辞,皆有韵,楚辞乃诗之流,诗三百篇乃言语有文辞之至者也。”

(《学海堂初集》卷七,又《文选楼丛书》本文笔考)阮氏主文须有韵,所以谓

“文者音韵铿锵、藻采振发之称;辞特其句之近于文而异乎直言者耳。”实则

“辞”必有韵,而“文”则不必有韵(有韵亦可);惟其不必有韵,所以必需有

韵以别于“笔”之无韵者,遂名“辞”名“诗”,而有了“辞”“笔”之分与

“诗”“笔”之分。

○四 诗笔之分

诗笔之分,以梁国珍所考订为最详。他的文笔考云:

文笔而外,又有以诗与笔对言者。南史沈约传:“谢元晖善为诗,任彦�工

于笔,约兼而有之。”庾肩吾传:“梁简文与湘东王书曰:‘诗既如此,笔又如

之。’又曰:‘谢�沈约之诗,任�陆亻垂之笔。’”任�传:“�以文才见知

时人,谓任�笔沈约诗。”又刘孝绰称弟仪与威云:“三笔六诗。”(三,孝仪;

六,孝威。)是又以诗笔对言。

此外南齐书晋安王子懋传:“文章诗笔,乃是往事,”也是“诗”“笔”对

言。“文”“笔”之分,衰于唐代;“诗”“笔”之分,则至唐犹盛。侯康文笔

考云:

至唐则多以诗笔对举。如“贾笔论孤愤,严诗读几篇,”少陵句也。“王笔

活龙凤,谢诗生芙蓉,”飞卿句也。“杜诗韩笔愁来读,”牧之句也。“朝延左

相笔,天下右丞诗”,时人目王缙、王维语也。“孟诗韩笔”,时人目退之、东

野语也。“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殷�语也。(学海堂初集卷七,又文选

楼丛书本文笔考)大概因为唐代既以古文为文,则与“笔”对者只是诗,不是文。

这也足以证明“文”“笔”之分,的确衰于唐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