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的中医辨证论治经验汇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口苦的中医辨证论治经验汇集,第1张

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苦。”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宜龙胆泻肝汤,方书曰:“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总之,口苦一内热多见,偏于肝胆二经。一般不作为主证治疗,热泻则口苦自除。现今临床胆汁反流相关性疾病中多伴见口苦一症。

中医说口苦口苦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病证, 多为患者的自觉症状, 急慢性肝、胆疾患均可出现此证。《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记载:“胆病者, 善太息, 口苦。”《痿论》言:“肝气热, 则胆泄口苦。”口苦以肝热熏蒸、胆汁上溢为患, 肝热有虚实之异, 实者多为肝胆湿热, 虚者多因阴虚内热或中焦不运、导致上焦郁热而口苦。肝热不息, 脾土受困, 口苦常夹湿邪, 而湿邪莫不源于脾胃, 如此往复, 更盛更虚, 迁延不愈。

口苦的辨证论治若少阳蕴热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目眩,纳呆喜呕,舌红苔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疏肝利胆,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若心经有热者,口渴面赤,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舌红脉数,治宜清心火,利小便,方用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若肝胆湿热者,胁肋胀痛,烧心泛酸,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化裁;若脾胃升降失调,纳运失司,燥湿不济,也可引起饮食积滞或痰湿内停,久而化热而致阴火上炎出现口苦,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若肝胆气逆,胆汗随胃气上逆引起者,胁痛便秘,呕吐苦水,舌质红,脉弦数,治宜清肝利胆,降逆止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李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药报)

孙丰雷教授治疗口苦孙丰雷教授认为对于本病,首先要辨证虚实,实证多为 湿热、气郁、痰热。虚证多为气虚、虚寒。对于肝胆湿热,用 泻肝胆火的方法,选用苦寒药物与清利小便的药配伍,达到 湿去热清的目的。对于肝郁化火,用行气解郁的方法,选用 疏肝药物与苦寒清热的药配伍,达到疏肝利胆的目的。对 于痰热中阻,用清热燥湿的方法,选用祛湿化痰药与清胆和 胃药物,达到理气化痰的目的。对于虚证,主要用益气健脾 和温肾助祛湿的方法,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李美,孙丰雷孙丰雷教授治疗口苦验案举隅[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1):125-126}。

王国斌教授辨治口苦整日口苦、食油腻 加重者病位多偏于肝胆,非持续性的口苦病位多偏 重于脾胃;整日口苦或食油腻加重者,多因素体肝胆 湿热,肝胆疏泻失职,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发为口 苦;非持续性口苦者,多为肝郁脾虚,患者平素脾胃 气馁,食积胃肠,留而难消,木欲奋发,而杯水车薪, 土壅木郁,胆汁游弋上泛而为口苦。除肝胆湿热型、 肝郁脾虚型外,临床还有以肝阴虚为主者。肝阴虚 生内热,《素问·痿论篇》言“肝气热,则胆泻口苦, 筋膜干……”临床症见口苦,舌体淡或瘦,苔薄白, 脉细弱。在治则上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方用小柴 胡汤,必要时用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以疏肝健脾为 主,方用小柴胡汤柴胡减量,香砂六君子等;肝阴虚 型以养肝阴为主,方用一贯煎。{]张鹏炜,车志英,何磊,樊尊峰王国斌教授辨治口苦医案拾萃[J]中医研究,2018,31(11):41-43}

龙祖宏教授辨治口苦的经验肝胆湿热证: 口苦、口干、脘腹胀闷,或面目肌 肤发黄、尿黄,大便干结或排便不爽。治疗以清利肝 胆湿热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郁化火证: 口苦,胃脘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恶心呕吐,泛吐酸苦水,呃逆嗳气,舌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以疏肝清火为主,方选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肝肾阴虚证:口苦,腰膝酸软,盗汗,五心烦热, 伴失眠、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治以滋 阴疏肝为主,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脾胃虚寒:口苦,夜间明显,口淡无味,渴而不 欲饮,或呕吐清水,胃脘冷痛,喜温按,神疲乏力,手足 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边齿印,舌苔白滑或 白腻,脉沉迟。治疗以益气温中为主,方选香砂六君 子汤合良附丸加减。{华宁龙祖宏教授辨治口苦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2-3}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口苦临床经验肝胆湿热证: 汪龙德主任医师紧紧围绕“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这一特性,认为当机体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辛辣,湿邪内 生,肝疏泄太过则郁久化热,正如《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 泄,口苦。”临床可见胸胁胀痛或灼热,腹胀纳呆,口苦,大便不 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疗多清利肝胆郁热,和解少阳,邪去则气机畅达。方选小柴胡汤加减,热邪偏重,或口舌生 疮可加龙胆、蒲公英、金银花、石膏、栀子、防风;气滞明显加疏 肝理气之醋香附、郁金、盐川楝子;湿重可用广藿香、佩兰、石菖 蒲芳香化湿;纳呆加鸡内金、麦芽、山楂健脾消食之品。蒋健教 授认为口苦辨证属肝胆湿热者最为多见。以龙胆泻肝汤为 主方进行治疗,对于口苦一症,十之七八可取得满意疗效。汪 龙德主任医师临床运用此方较少,因西北地域寒湿,此方过于 苦寒,故治疗时多以和解少阳,疏肝清热多见;肝胃不和证 :《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汪老师 认为若胆郁化火,横逆犯胃,则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反酸嘈杂, 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数。治疗当以清肝利胆,疏肝和胃为主,方选左金丸合柴胡疏 肝散加减(若肝郁化火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口干加葛根、五味 子;口气不正加白芷;呕恶明显加生姜、姜半夏、竹茹;反酸加海 螵蛸、制瓦楞子、浙贝母平冲清肝,制酸止痛;嗳气加旋覆花、代 赭石、紫苏梗以平冲降逆;便秘加瓜蒌、火麻仁、牛蒡子等; 湿阻脾胃证: 汪龙德主任医师认为,无论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皆可脾 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如黄元御 《四圣心源》:“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 胃降”。故肝胆疏泄失职,脾胃浊气上泛于口而成口苦。又如 《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临床以晨 起口苦多见,症见脘腹纳呆,腹胀,口苦,或口淡,大便不爽,肢 体倦怠,舌质淡,苔白腻,或白腻罩灰**,脉弦细。方选半夏 泻心汤(寒热错杂)、三仁汤(湿重于热)合平胃散加减以复使中 焦气机调畅,常用药物有苍术、姜半夏、厚朴、陈皮行气燥湿;广 藿香、佩兰、石菖蒲清浊辟秽,芳香化湿;柴胡、黄芩和解少阳。 汪龙德主任医师认为脾主运化,故脾虚而湿滞,故常配炒山药、 炒白术、茯苓等健脾化湿;气滞则水停,故祛湿时不忘理气,多 以陈皮、木香、槟榔、川楝子、大腹皮、佛手、香橼疏导三焦之气, 使气机调达;湿为阴邪,故祛湿时可少佐桂枝、吴茱萸、*羊藿、 小茴香等温热之品以助阳化气;反酸加海螵蛸、制瓦楞子、浙贝 母平冲清肝,制酸止痛;纳呆加炒鸡内金、麦芽、山楂健脾消食 之品;脾胃虚弱证 :《素问·奇病论》:“亦有因虚而致口苦。”郝征教授在治疗 口苦病症时提出,口苦症状并非仅见于脏腑热证,亦见于脏腑 的虚证和寒证。汪龙德主任医师提出,当饮食失调,劳累过度, 久病耗伤脾气,脾土虚弱,生化乏源,升清无力,久虚则易生火, 虚火冲气上逆则口苦;若脾气虚长期不顾,可致脾胃虚寒,脾胃 升降失调,胆失疏泄,故胆气虚寒,枢机不利致口苦。桑希生教 授提出胆郁无论寒热,必生浮火,口苦为胆寒必见症状,此为 浮火所致。临床以食欲不振,完谷不化,精神倦怠,便溏等;寒 则伴胃脘冷痛,手足不温,食则呕吐,大便稀溏等。舌淡、胖嫩, 舌边齿印,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治疗以补中益气,温中健 脾为主。方选补中益气汤以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黄芪建中汤 或理中汤加减(脾胃虚寒为主),虚寒日久,胆郁痰扰,方选温胆 汤加减。若湿滞日久,致脾虚湿盛,可见肠鸣腹泻,方选五苓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临床用此多有见效。{任培培,汪龙德,吴红莉,杨博,张萍,王淼蕾,毛兰芳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口苦临床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9):3-4}

云品中医 吴亚凡医师那天在诊间,遇到一个想帮女儿调身体的妈妈说,「医师,我想要拿几包四神汤让我女儿生理期后可以补一补。」我笑着说,你说的是四物汤吧。发现自己讲错后她尴尬的笑了出来,我急忙说没关系啦,因为真的常常有人搞混。 后来有次,又遇到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你们中药的名字都很容易搞混耶,像那个四神跟四物,每次都搞不清楚。」于是我试着跟她解释两者的差别。 「四神阿,就是有山药加茯苓。四物咧,就是当归加川芎」 「等等,停!太复杂了」朋友说。 「好吧(完全不意外),两句话总结,四神汤补脾胃,适合肠胃不好的人。四物汤补血养血,适合血虚的人。」 「蛤,不能再更简单一点吗,我还是觉得好难懂。」 「…」 「有没有那种秒懂的懒人分辨法阿」 「让我想想喔恩疴疴恩阿就四神汤是白色的,四物汤是黑色的,以上(摊手)」 「喔喔喔喔喔!早说嘛!这样我就懂了!」 「……」??? 虽然搞错的人不少,但其实这两个方药都已经默默地潜入台湾人的日常饮食了,就算平常不看中医的人,想必也吃过这两种的其中一种吧!所以今天想来跟大家解释一下四神汤到底是什么?四物汤又是干嘛用呢? 四神汤包含哪些食材 「四神汤」是民间流传用来补脾胃的食疗,组成简单又容易准备,所以广为流传。所谓的四神就是「山药、芡实、莲子、茯苓」,有时会用薏仁替代茯苓。 山药补益脾胃。 茯苓利水渗湿,经常水肿的人可多食。 芡实益肾健脾、收敛固涩的特性,对于经常软便、腹泻的人有帮助。 莲子养心益肾,能够缓解因心肾不交产生的虚烦失眠、心悸等状况。 如果是经常肠胃消化功能不佳,会胀气、肠胃不舒适、长期疲倦、儿童老人营养吸收不良都可以经常食用。四神汤基本上就是一个平补顾肠胃的好物,比较没有禁忌症,一般人都可以轻易入口。 然而,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女生,我绝对能理解那种被妈 着喝「四物汤」的痛苦。 四物汤大概是最近中医界里最具争议性的一帖药了。如果四物汤会说话,那她的台词应该是「我的美丽与哀愁有谁能理解」。 之前四物汤会造成子宫肌瘤的说法引起一大票人的恐慌。事实上,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实证医学研究可以支持这个说法。 子宫肌瘤绝对不是现代医学才知道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中医古籍就提出类似妇科肿瘤的名词,并称之为「症瘕」,当然也有针对症瘕治疗的中药方剂,其中最有名的像是伟大医家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活血化瘀、消积散症的中药这边不做赘述。 中医在调理经产或治疗妇科病上一直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四物汤更是这些治疗方剂中很重要的基础,许多治疗妇科疾病的方都是由四物汤加减变化而来,到底为什么四物汤这么好用呢? 「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当归和熟地滋阴补血,以这两个为主药。白芍跟川芎,一个柔肝养血、一个行气活血,在这四个中药的交互作用下,让这个方兼具补血养血跟活血行气的功能,是非常了不起的药啊! 其中最大的迷思是,四物汤并不是女生专属的,只要是符合「血虚」症的人(面色无华、唇舌苍白、眩晕头昏、心悸失眠、脉虚细),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可以服用的。相反的,四物汤也不是女生万用方,「绝对不是」什么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东西。 四物汤药性偏温燥,热性体质的人喝多会造成体内更上火,导致口干舌燥、嘴破、心烦的症状产生。身体正在发炎的时期,也不宜多喝。 由于四物汤是一个基础方,经过加减其他中药便可以改变治疗方向。因此,即便只是想要做「一般经后调理」的女性朋友,也最好先咨询过合格中医师,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四物汤「变化方」喔!若是有「妇科疾病」或有其他疑虑的人,也绝对要跟中医师讨论后再斟酌使用! 作者简介:臻观中医于民国98年成立,主治项目包含内科、妇儿科、皮肤科、酸痛针伤科、过敏体质调理等,目前有台北、永和、台中三院区。 臻观/澄观中医诊所粉丝专页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芤革脉和软硬脉

芤脉和革脉辨别阴阳,前面的润枯也是辨别阴阳。弱脉和微脉也是辨别阴阳。都代表着阴虚阳虚。所以要认真鉴别。

芤脉表现为浮而边虚,有松柔之意,代表着热伤阴。芤脉也代表着失血。失血则阴虚。

革脉表现为沉而边实,有石硬之意,代表着寒伤阳。革脉也代表着失精。失精则阳虚。

所以芤脉革脉的阴阳和寒热有关系。

润枯脉的阴阳和津液有关系,弱脉微脉的阴阳和脉的浮沉有关系,弱是阴虚,沉部取,微脉阳虚,浮部取。

软硬脉辨别的是寒热。

软脉表现为似濡而厚,按之欲沉不沉而有力,代表着内热。

硬脉表现为牢而坚,脉之沉部,硬而牢坚,重按有力,代表着阴寒。

软脉不是软弱的意思,所以不能理解为虚弱的脉象。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一、经方治湿热之法

摘要:《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

1、宣畅上焦法

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之法。

外感湿热之初 ,病于肌表,症见头痛,身重疼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

由于肺主皮毛,且主一身之气,故治当宣畅上焦肺气,肺气得降,肌表疏达,气机化行则湿化热散。

《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虽言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乃湿热内蕴,外不得汗越,下无小便渗泄,遏阻胆汁,外渍肌肤所致。

疸病属湿温范畴 ,以麻黄、杏仁宣肺以畅上焦,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姜枣调和营卫。

因此,对湿热在表、壅闭肺气者,可以轻宣上焦,畅通气机,外透湿浊,兼清里热,使内外分解。近人治疗皮肤湿疹亦常应用。

或问:湿温有忌汗之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冥不欲言”,何以更用汗法?

湿温禁汗乃忌纯用辛温,因辛温助热,蒸腾湿浊,蒙蔽清窍,故当禁用。

然在表之湿热,又必以“微微似欲汗出”方能解除,不得微汗,病必不除,对于湿热在表,既有不可纯用辛温发汗之禁,又有得汗始解之治,临证当知变通。

《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亦用宣肺化湿之法,与《温病条辨》治上焦湿温之三仁汤实有相似之处。

轻宣肺气,畅达上焦,乃治疗湿热初期,在上、在表之大法, 故吴鞠通指出“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人,且为气化之先。”

2、升降中焦法

湿热之邪,由上焦下传,最易迫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司,气机滞塞。

湿热为病,中焦居多,其由上焦下传中焦的过程中,可以阻遏胸膈气机,出现心中懊憹。

治疗虚烦不眠之症 ,《伤寒论》用栀子豉汤,用栀子之寒以清热,苦以燥湿泄降,豆豉芳香化湿,辛散宣达,透湿外出,乃为可行之方。

《温病条辨》之三香汤,在本方基础上,加郁金、降香、瓜蒌皮、桔梗、枳壳,宣上清热,化湿开郁,治疗湿热之邪,“由膜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既能宣畅上焦,使“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又可升降中焦,调理脾胃。

湿热之邪,阻于中焦,滞于胃肠,中轴失运,可致心下痞满,胃气失降而呕,脾失健运而泻。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苦降辛开,调理气机,寒热并用,以寒清热,苦温燥湿,而达恢复脾胃健运之功,对于湿热中阻,症见心下痞满为主者,均可酌情选用。

如《温病条辨》治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对阳明暑温 ,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于“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志昏乱”者,亦用泻心汤法。

由是可见该方加减在湿热病中应用广泛。

其他如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均可用于中焦湿热交阻,或为腹痛、或为下利、或为呕吐。

湿痰同类,湿热郁阻,水不运行,亦可痰热互结。

治疗痰热互结,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见浮滑之小陷胸汤,亦可用于湿热结聚心下之证。王旭高曰“胃居心下”,故心下属中焦。

《温病条辨》阳明暑温有“脉见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则为湿邪中阻,痰水结聚,致上逆作呕,胃和失降,便闭不调,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是方苦降辛通,引水下行,清热化痰,燥化湿浊,甚为合宜。

除此以外,临床上可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湿热黄疸,尤其对重症黄疸,常可取得较好的退黄效果,可知其治疗湿热的作用不可忽视。

3、渗利下焦法

湿热为病,有偏于热重者,有偏于水湿为甚者。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趋下焦,此时治当渗利膀胱,使水湿下泄而安。

所谓五苓散治太阳蓄水,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汗出,脉浮,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呕吐而利,兼头痛、身痛者,即是湿热之证初期偏于湿重者的表现。

凡外见太阳表证,内有水湿停留者,皆可用本方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亦可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

在湿热病中,五苓散常与他药加减用之,如仲景治诸黄疸,见小便短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即以是方加茵陈而成,宣通表里,清利湿热,具有退黄之功。

水肿为病,可由湿热引起,刘河间曰“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湿热水肿,用大橘皮汤,即以五苓散加木香、槟榔、滑石、甘草、陈皮、生姜组成,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会问:湿热相兼之病,何以用五苓辛温之剂?

此因湿热有偏甚,对热甚者固不可独用,然于湿重者,不予温化渗湿之法,水湿何以得去?

但临床运用,又当依病情而酌,水湿甚者,或可暂用,先利湿于下,使热势孤立,继而改用清利之法;

或于是方加减运用,权湿热之偏甚,对湿热并重,或热较偏甚者,当酌加清热之品施治。

如刘河间治暑热挟湿泄泻的桂苓甘露饮,以五苓散加六一散甘寒淡渗利湿,再加三石清热解暑即是。

又《温病条辨》治“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的四苓合芩芍汤,也是以五苓散减桂枝,白术易苍术,加白芍、黄芩、广皮、木香、厚朴组成。

对于“湿温下利”尚有以五苓散加寒水石之法,皆是该方灵活之运用。

湿热蓄积下焦而津伤阴亏者,当予利湿清热兼滋阴之法。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猪苓汤,以二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利湿清热,阿胶滋阴润燥,标本兼顾,为治疗下焦水湿热结兼阴虚之良方。

若下焦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泄,腰以下积水为肿,兼阴虚津亏者,《伤寒论》用牡蛎泽泻散方。

以牡蛎软坚行水,且可存阴,泽泻渗利水湿,蜀漆祛痰逐水,葶苈子宣肺行水,商陆攻逐水邪,海藻软坚化痰,复以瓜蒌根止渴生津,润而不腻,亦为治下焦湿热可鉴之法。

由上亦知,对湿温忌用滋阴之说,也当具体分析。

湿温与阴虚虽皆有午后身热,但必察全身症状细加辨识,绝不可混淆,如湿温兼阴虚者,则当配用滋阴之品,然选药当注意用滋而不腻之味。

4、疏达三焦法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三焦与胆分属于手足少阳。

疏达少阳有利于三焦水道之畅通,为治疗湿热,注重宣通气分的又一重要方法。

《伤寒论》230条提到服小柴胡汤后,可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就提示了这一问题。

对于“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肋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则有先用针刺,继用小柴胡汤之法,以疏达少阳,调畅气机,使气化复,腠理开,小便通,湿化热解。

另外,柴胡桂枝干姜汤常用于湿温之证,已有案例报导。

目前,临床治疗肝炎及胆系感染而辨证属湿热者,多用柴胡类方加减治疗,也是这一治法的运用。

5、苦寒清燥法

痢疾及黄疸多属湿热为病,《伤寒论》对下利及黄疸的治疗,亦为湿热证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苦寒清燥则是其一。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为湿热下利初期兼表热之常用方,乃苦寒清燥兼解肌之法。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用黄芩清热燥湿,芍药敛阴和血,草、枣调中。

后世治湿热痢疾,常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用,如张洁古之芍药汤即是。

《温病条辨》治“滞下已成,腹胀痛”的芩芍汤,以是方减草、枣,加黄连、厚朴、木香、广皮而成,苦寒清燥,行气芳化,疏利肠间湿热。

对湿热下利偏于热甚,症见下重、便赤者,《伤寒论》用白头翁汤,苦寒清燥之功更著。

《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加黄芩、白芍,加强清燥之功,敛阴和血,缓急止痛,皆为治热痢所常用。

其治阳明湿热内瘀发黄之茵陈蒿汤,苦寒清燥,且用大黄导火下行,兼行通腑之法。提示了湿热为病,其在腑者,皆当通利。

病在三焦、在胆、在肠都应适时而用,所谓湿温禁下,亦当具体分析,脾虚者,自不可下,然于湿热积滞肠道胆腑者,气机阻滞,不予通下,邪无出路,病何能愈?

临床实践证明,茵陈蒿汤之用大黄,小陷胸汤之用瓜蒌,对于黄疸的消退是有积极作用的。

痢疾滞下不畅,早用大黄、槟榔通下,对于荡涤湿热,避免闭门留寇,是很有益处的。

6、刚柔相济法

《伤寒论》所载乌梅丸,可治“蛔厥”之证,为人们所熟知。

是方“又主久利”,既有大苦大寒之味清热燥湿,又有大辛大热之品温阳化湿,兼以益气补血,酸敛收涩,对于泄泻日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兼有湿热未尽者甚宜。

如《温病条辨》治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即以本方主之。

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舌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以椒梅汤主之。

方由黄连、黄芩、干姜、川椒、人参、乌梅、白芍、枳实、半夏组成,即仲景乌梅丸之法,皆是苦酸辛甘,刚柔相济,柔以救阴,刚以扶阳。

从而启示我们,湿热久羁,湿以伤阳,热以伤阴,可致气血两亏,故湿热日久之疾,又必须注意救阳护阴,调补气血。

然又不可纯补,避免湿热残留之邪未尽,缠绵难愈,必须继续酌加清热燥湿之味,以利根除。

总之,仲景于湿热病,记载虽然简略,但就有关论述与方药运用来看,其治疗湿热之原则与大法已备。

结合后世医家所论,验之临床实践,足资启悟,甚有补益,值得认真探讨。(时振声)

二、时方治湿热之法

湿热证一般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治疗,这是赵老家传的独到经验。

湿阻为初起阶段,湿邪偏盛,阻滞于中上二焦,尚未化热,或虽热而不盛。治之当以芳香宣化,以展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此治疗湿阻于肺之要诀也。

若湿阻于中焦,困阻脾胃,则当以运脾气为主,用辛开苦降法,辛开气机,以化湿邪,苦以燥湿泄热,则湿热分消而去。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之法,赵老基本方用:

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以上数种药物为鲜品,其实这也正反映了中药运用的一个重点问题,鲜嫩、轻灵之品善于走上焦,其在治疗表证、卫分症候的时候是干品无法比拟的)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宜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白蔻仁5克,煨生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末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助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苔白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应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鲜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证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右关尺滑而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子3克,炙杷叶12克,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证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白蒺藜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 5克(研冲),鲜西瓜翠衣30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叶6克,黄芩6克。

注益元散: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证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夹湿滞,互阻不化。

证见: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濡滑,关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2克(后下),鲜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2克,山栀5克,老陈皮5克,佛手片10克,槟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先药服(此定呕法)。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证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宣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实3克,鲜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栝楼30克,知母6克,炒苡仁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证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建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2克(布包)

本文时方部分来自:赵绍琴

下肢静脉曲张----桂枝茯苓丸合四味健步丸(转)

黄煌教授:

毛某,男,51岁。2004年11月底因左腿肿痛确诊为左下肢静脉血栓,血栓长度20cm,曾在当地住院治疗。医生欲手术去栓,患者畏惧手术,但用静脉抗栓治疗无效。希望服用中药试试。2005年5月21日开始服用如下汤方:桂枝10克、肉桂5克、茯苓15克、桃仁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怀牛膝30克、丹参12克、石斛20克、红花10克。服用两月,复查B超下肢静脉血栓已消失。

静脉血栓绝大多部分发生在下肢,而且多为左下肢,患肢肿胀、增粗、疼痛,发病迅速。其并发症肺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据说,美国每年约有50000至200000人死于肺梗塞。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长期卧床、外科手术后、肾病、静脉插管、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吸烟、口服避孕药、粗暴按摩、肥胖、高龄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抬高患肢,自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小剂量溶栓剂,上述治疗持续3天后症状仍不缓解并加重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中药治疗一般也使用活血化瘀药。

从中医的角度看,患者的瘀血不仅是指下肢血管的血栓,而有其特有的诊断着眼点。首先,患者很一位体格壮实的中年男子,面色暗红,腹部肌肉比较紧张;第二,左下肢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第三,既往有痔疮,近日频发。痔疮也是瘀血在下的指征。以上三条,符合瘀血在下的判断。

本案使用的配方由经方桂枝茯苓丸和经验方四味健步汤组成。桂枝茯苓丸是经典的活血化瘀方,有关论述可参见前案。 我重点说说本人的经验方四味健步汤。该方由芍药、怀牛膝、丹参、石斛组成。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疼痛为特征的瘀血性疾病,其作用部位以血管为主。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经常有应用的机会。本方中的这些药物,大多是古代用于治疗腰腿痛或步履乏力的药物。芍药是经方芍药甘草汤的主要药物,《伤寒论》用芍药甘草汤来治疗“脚挛急”,说药后“其脚即伸”。有趣的是,《朱氏集验方》将此方治疗不能走路,改方名“去杖汤”。《神农本草经》也说芍药“除血痹”,血痹,都是有疼痛。怀牛膝,《神农本草经》说得更清楚,说“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唐宋方中多用来治疗腰膝酸软。还有石斛,古代多用来治疗脚弱腰痛的病症。比如《外台秘要》记载的生石斛酒,用生石斛三斤,牛膝一斤,杜仲八两,丹参八两,生地黄三升,泡酒,用于治疗风痹脚弱,腰胯疼冷。《辨证录》有一方,名石斛玄参汤,用石斛一两,玄参二钱,水煎服,治疗胃火上冲,心中烦闷,怔忡惊悸,久则成痿,两足无力,不能步履。现在看来,这些脚弱腰痛的病症,大多是糖尿病引起的,也有的是静脉血栓之类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临床验证,发现此方效果很好,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抽筋浮肿等症状的缓解,有些患者居高不下的血压也能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多年困扰的便秘也能解决。方中的芍药,有赤白芍药两种,习惯认为,白芍以养血柔肝为主,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为主。赤芍以活血化淤为主,用于舌质暗紫,或血液粘稠者较多。我临床往往赤芍白芍一起用,用量根据病情调整。如果疼痛剧烈者,大便干结者,芍药的总量可以达到120。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两种饮片,根据习惯,怀牛膝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所以,对于腰痛脚弱者,用怀牛膝比较好,量可以用至100克。

这个患者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后来随访,在服用中药三月后,血栓已消,局部遗留血栓囊壳,有肿胀感,痔疮未发。余无不适。目前已经停药。

口苦的中医辨证论治经验汇集

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苦。”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