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十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论语子罕篇第十二,第1张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 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这一章是讲『子疾病』,这个疾病是病得很严重,孔老夫子有一次得了重病。『子路使门人为臣』,门人是孔子的弟子,因为子路在孔子弟子里面他是比较年长的,跟着孔子也比较久,他资格比较老,大家都尊重他,所以子路就擅自做主,他「使门人为臣」。什么意思子路开始要替孔子考虑后事。因为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夫,他做过大司寇,大夫可以有家臣,就是大夫家有家臣。但是孔子只做过很短时间的大夫,后来就没有了,所以孔子他当时的身分是士人的身分,他不是大夫,曾经做过大夫,但现在不是了。可是子路却是想着为孔老夫子准备以大夫的丧礼来为孔子治丧,就是行丧礼。当然子路是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但是这种尊敬是不符合礼的,因为孔子不是大夫,就不能够以大夫的丧礼来行丧。可是子路他没管这些,子路的性格也比较的豪爽直率,甚至有时候莽撞,想事没有想得很周全。于是他就凭着他的老资格,叫其它的弟子们就为孔子治丧,充当孔子的家臣。这种做法,我们一般人看了好像不觉得什么,因为孔子的弟子,又没有叫外人,叫孔子的弟子来充当孔子的家臣,来行大夫的丧礼,现在我们觉得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错误。可是没想到孔老夫子批子路批得很狠,深深的责备子路,这是违礼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那种尊礼的心,那么真诚,毫不违犯

原文 91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92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 93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96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910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11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原文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原文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原文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原文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文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评析 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原文 922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 924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è,同“悦”。 (4)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原文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26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 927 子曰:“衣(1)敝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袍:敝,坏。,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后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而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原文 931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子罕篇学习大约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本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夫子的言行举止、他人对夫子的评价及夫子好学、勉励人向学。

这一篇的名句非常得多,有好几章都是耳熟能详,越是经典的句子越需要深入体味才能得其深意。开篇即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章从断句分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都能说得通。对利、命、仁的取舍,可以看出一个人人生境界修养的高下。程子解释:“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在关键时刻成仁舍命则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图腾。如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以浩然正气名垂青史的节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景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章句,都贯入了人的精神品质在其中。匹夫尚且能守其志,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况乎士大夫之坚守志气?

在本篇中达巷党人评价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这当然是世俗人等对夫子的表面认识。我们现在培养人才专注人的博和专,如现在人才教育有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偏重于人的知识方面的博和专,学者只是学到知识、技能,谋求的是一技之长,而少人生教育的导师,有成名之类学者而鲜有成德之人。无德行操守之人,又怎能希冀他能育人成材,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求学于先贤之道,不是谋一技之长,而是以之滋益生命,增进自我的德行修养。老师常说:读经是一种能力,解经是一种德行。在现在充斥功利物欲的社会中,如何独善其身,葆有自己的初心,也是一种有难度的选择,葆有自己读经的恒心,把经典读进去,这就是一种能力。我们学习经典用了大量的古人注疏辅助自己理解文本,那如果抛开注疏自己能解得几分义理。老师常说,《论语》中的道理是要靠力行才能领悟到夫子的真义,如果只是解得表面文字意思,并未萃取其中精义,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成长来解经,知行合一,这是让经典为我所用,为我所学。

夫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展现了一个是夫子对天命在我的自信。夫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大约遇到四种这样威胁到生命的情形,一种是本文提到的“畏于匡”;第二种是孔子在大树下演礼,司马桓魋伐树,威胁孔子师徒生命;第三种是蒲地叛乱,幸得学生勇猛救助才脱离险境;第四种是陈蔡被围绝粮。这四种情形都曾威胁到他的生命,但夫子本人却未曾退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夫子是已经知道自己天命在我,以传递文王道统自任而无所畏惧,是真正到了知命的境界,所以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一章从生活上夫子见到齐衰者、冕衣裳者、瞽者三人所做的动作和表现。“必作”、“必趋”两个动作,足见学生对夫子举止观察入微,也体现夫子在生活上循礼而作,体现夫子对人的敬。这种敬意从远处看到来人就当下有自己的一种礼的表达,足见夫子学道的真切真实。也许我们在学道中,可能会疏忽自己表达礼的方式,但只要我们对人心存敬意,那见到事情自然而然做出就是一种工夫,这种工夫的修炼就需要我们向德高望众的有德之人学习。

后面有几章是勉励人向学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等。我们学习的经典及坚持这个选择都在于我们自身,如何能保持初心、对道的向往之心不惰,以一种持恒心态学习呢?这些都是工夫。“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如果只差一筐土就完成堆山,那就太可惜了,关键是自己能不能认识到这一筐土或前面的每一筐土的价值,没有前面的土做铺垫,那就成空中楼阁,注定不长久。在今年,老师倡议打卡,我也对自己每天读经遍数做记录,从2020年3月6日到今天,每天在上班坐公交车路上读《论语》半部一遍,时间充裕就读全部,这个是我们每天都在坚持做的事,已经累计150余遍。而在读经典的每日,让自己入经典,熟悉文本,后面再完成背诵任务就很快。下面再加大力度学习的是加大解经和行经的工夫,“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圣人之意可见矣”,我们才能明白其意。

关键义:所长、礼仪简化标准、原则与本质、天命、育人标准、积极入世

手记:

子罕不是人名,罕,很少。子为孔子。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却更多谈及命运和仁德。

司马迁《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手记:

御,驾马车。射,射箭。

人们说孔子博学,却可惜没有擅长的职业。可是,难道博学不能作为擅长么?难道,御与射才能称为所长?是人们的标准就有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没有为自己辩驳,而是“主动”加入标准选择,可见孔子的谦逊与幽默。

手记:

孔子赞同,因节俭,免去以麻织冕,而以纯织冕。但是,孔子不赞同省却拜下的礼仪。孔子是赞同与推崇礼仪的简化,但并不意味着一味不分原则的简化。孔子觉得,省却拜下(在堂下开始叩拜),是心傲慢的表现,不可省。做事需要有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一刀切,急于求成,反而会误入偏离方向。暂不论礼仪问题,仅此论点看出孔子的开明与原则。

手记:

意,主管臆测;必,绝对;固,固执;我,自以为是。这是孔子杜绝的四种习惯。

人类有思想是好处,也是弊端,容易陷于自身的精神世界。殊不知,物质决定意识、人也不可能断绝与外界联系。多关注事实、多了解现实、多与外界交互沟通,不可本末倒置。

手记:

畏,拘禁。孔子被匡地人拘禁。如果上天想丧失斯文(文明礼乐),那我也就不会掌握;但是,上天如果不想丧失斯文(文明礼乐),那匡人又会奈我何?

孔子认为,传播文明礼乐,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所以会因天命,获得安全,除非上天也不想保全文明礼乐了。非不畏生死,而是把生命看成更高层次的定义。

手记:

太宰问话,有潜台词:孔子不是圣人吗?为何还要学习这么多的技艺?在当时环境下,达官贵族,是不屑于学习技艺的。侧面也看出,孔子出身卑微,是一步步自身努力获得社会地位的。

底层的人,努力不断学习,多一份技艺,只为温饱有靠。而上层阶级,依靠自身资源与条件,早就无需关注温饱了。

手记:

不试,被朝廷重用,入朝为官。

手记:

知乎,知识。叩其两端,指的是问题的正反极限。

孔子对农夫的问题虽然不知道,但是却通过反问穷尽,帮助农夫思考,以解决问题。这便是圣人吧。能人不一定是知识面广,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

手记:

凤鸟至,象征天下太平;黄河出图,象征圣人济济。

个人觉得,孔子并不是抱怨黄河不出图,自己圣人的身份不被肯定。而是,叹息凤鸟未至,天下未有圣明君主。圣人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只是没有圣明的君主罢了,是时代造就英雄与圣人。凤鸟何时至,以河出图。

手记:

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盲人,无论对方年纪,遇到,坐着的时候得站起来,见到了,得快走让路。这是礼仪的表现。

手记: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应该是育人的标准吧。育人,学识与做人同样重要。老师是学生最好与最直接的表率。

手记:

孔子至死也不愿逾越礼仪。子路虽然是对老师的尊敬,想以高规格治丧孔子,但是孔子觉得,自己并不是士大夫,本就“一介草民”,这样操办是糟践周礼,故对子路斥责。

办事,也要尊重当事人,顺从当事人真实想法,不然吃力不讨好。

手记:

好东西,是藏起来,还是出售?孔子觉得,如果遇到能赏识美玉的商人,应该出售。盛世之下,应积极入世。

手记:

九夷,边远地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地区的变化,人是主体,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贫穷。所以,要发展,得先改变人主体。发展教育也正是如此。

手记:

社会本该简单,出事公卿,入事父兄,做好自己的分工,履行好自己不同的角色;但是,却被各个扰乱其中的秩序的人,打乱。孔子说的是自己,更应该是对“礼乐崩坏”的不满吧。这是一种人生自律。

手记:

一叹,时间飞逝;再叹,应学习时间这样的精神,不舍昼夜努力向前,不忘初心。

手记:

追求品德的时候,咋没见你像追求美人那样积极?

手记:

堆土成山,填土平地,像这样的过程,主体都在自己本身,你不管是继续坚持完成,还是半途而废,成功的是自己的,失败的也是自己承担,你“止”或“进”想给谁看?矫情着什么?

手记:

这应该是说颜回的领悟能力吧,孔子教导的,颜回能立刻领会并积极及时与坚持执行。

手记:

孔子可惜的是颜渊这样的好学生去世了。因为他至死都没有停止追求至仁至善的脚步。

手记:

出苗、开花、结果。这是因果循环的过程,每一步都值得被关注,可是出了苗,却不开花;开了花,却不结果,那么人们还会肯定其出苗、开花的努力么?晚节不保、功亏一篑,说的就是如此吧。圣人之道便是苗正、秀茂、丰果。

手记:

后生可畏,在于年轻,还有无限的机会与改变。

手记:

孔子:好说、歹说,就是不听,我也是够了!

劝人改戒,说话的人要注意方式,听的人也要不能停于表面,要深入领会。

手记:

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里的“不如己者”,指的是没有忠信者。

手记:

慎终:指对父母之丧要尽其哀。追远:指祭祀祖先要致其敬。

手记:

境遇才是检验与认识一个人的最好方式。

手记:

真正强者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有真正的内在之力。

论语

孔丘著 陈典译注

70个笔记

子罕篇第九

>> 子罕[1]言利与命与[2]仁。

>>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天命,却赞许仁德。

>>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 译文

达巷党中的一个人说:“伟大啊,孔子!他学问广博,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了这话,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能干什么呢?赶车吗?当射手吗?我还是赶车吧。”

>>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 译文

孔子说:“用麻料做帽子,符合礼仪;现在大家都用丝料,这样节俭,我服从大家。在堂下叩头拜见君主,合乎礼仪;如今人们都在堂上拜见,这是傲慢。虽然违背大家的意愿,我还是主张在堂下拜见君主。”

>>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1]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2]不得与[3]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4] ”

>>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囚禁了,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典籍不都在我这儿吗?天如果要消灭周的文化,那么我也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既然天不想丧失这些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1]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2]。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译文

太宰向子贡问道:“孔夫子是圣人吗?他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说:“这固然是天使他成为圣人,而且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很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低级的技能。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能吗?不会有这么多的。”

>>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译文

孔子的弟子牢说:“孔子说:‘我没有被国家重用,所以多学一点技艺。’”

>>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焉。”

>>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农民向我提问,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从他问的事情的始末两端推究而尽量地回答他。”

>> 他又教给我们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那就是从正反、前后、始未等两端加以考察,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1],吾已矣夫!”

>> 译文

孔子说:“神鸟凤凰没有飞来,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我这一生也将要完了吧!”

>>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与瞽[2]者,见之,虽少,必作[3];过之,必趋[4]。

>> 注释

[1]齐衰(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瞽(gǔ):盲。

[3]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4]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人和瞎了眼睛的人时,他们虽然年轻,孔子也一定站起来;从他们前面过,也一定快步走过去。

>>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译文

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仁德,仰望它越发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越发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虽然想像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了。”

>>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1],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2]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3],予死于道路乎?”

>> 注释

[1]病间:指病情减轻。

[2]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3]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 译文

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做家臣,准备办理丧事。过了一段时间,病渐渐好了,孔子说:“仲由这种行为是欺骗呀!我没家臣变为有家臣来治丧。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在家臣料理下死去,还不如在你们学生料理下死去!我即使得不到隆重厚葬,却会死在道路旁吗?”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3]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 译文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一个好价钱呢?”孔子说:“卖了它!卖了它!我等待着卖个好价钱。”

>>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译文

孔子要到九夷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居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

>> 这表现了孔子积极改造环境,使陋变泰,使不知礼而知礼的态度和信心。现代人喜欢迁移到繁华之地生活,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也在所不惜,其实只要德馨,不论生活在哪个城市哪座村庄,内心都是充实而幸福的。

>>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1]各得其所。”

>>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然后把乐章整理出来,《雅》乐和《颂》乐都各自有适当的安排。”

>> 子曰:“出则事[1]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2],不为酒困[3],何有于我哉。”

>> 译文

孔子说:“在外服侍公卿,在家服侍父兄,办理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肉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得怎么样呢?”

>> 子在川上曰:“逝者[1]如斯[2]夫,不舍昼夜。”

>>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 子曰:“吾未见好德[1]如好色[2]者也。”

>>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像喜好美色一样的人。”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2]也。

>> 译文

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还差一筐完成,就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半途而废。譬如用土平地,虽然只刚倒一筐土,但是如果继续下去,那是靠我继续坚持啊!”

>> 子曰:“语之而不惰[1]者,其回[2]也与!”

>> 译文

孔子说:“听我的话而始终不懈怠,大概只有颜回吧!”

>> 不论命运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努力。即便结果可能无所成就,只要我们心怀希望,不懒惰不懈怠,就不会留下悔恨。

>>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1]也,未见其止[2]也。”

>>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译文

孔子说:“庄稼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情况有,只开花而不抽穗的情况也有。”

>> 子曰:“后生[1]可畏,焉知来者[2]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畏的,怎么知道他将来赶不上现在呢?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而没有名声,那他也就没什么可畏的了。”

>>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4]如之何也已矣。”

>>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同“悦”。

[4]末:没有。

>> 译文

孔子说:“合乎礼仪准则的话,能不服从吗?但改正错误了才是可贵的。迎合自己心愿的话,能不高兴吗?但分析思考才是可贵的。高兴而不思考,服从而不改正,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 译文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 译文

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失去主帅,但匹夫却不可能使他动摇自己的意志。”

>>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却并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这正如《诗经》上说的‘不嫉妒,不贪求,用到哪里不好?’”子路听后终身背诵这首诗。孔子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1]之后凋[2]也。”

>> 译文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 子曰:“知[1]者不惑[2],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被迷惑,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 译文

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同取得成就;可以一同取得成就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有所建树;可以有共同的建树的人,未必可以共同享有权势。”

>> 人和人的追求有所不同,其内心想法必然有异,即便是好朋友也不能避免为了权势利益而分道扬镳。

>>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 译文

“唐棣树的花,翩翩摇荡。哪里是我不思念?是家住得太遥远。”孔子说:“还是没有去想念,如果想念的话哪里有什么遥远之说呢?”

论语译注之子罕篇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语译注之子罕篇的知识,欢迎阅读。

 1子罕①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注释

 ①罕——副词,少也,只表示动作频率。

 2达巷党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

 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就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呢做射击手呢我赶马车好了。”

 注释

 ①达巷党——《礼记杂记》有“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的话,可见“巷党”两字为一词,“里巷”的意思。

 3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

 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织,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料,这样省俭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又磕头,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磕头,只升堂后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我仍然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注释

 ①麻冕——一种礼帽,有人说就是缁布冠(古人一到二十岁,便举行加帽子的仪式,叫“冠礼”。第一次加的便是缁布冠),未必可信。

 ②纯——黑色的丝。

 ③俭——绩麻做礼帽,依照规定,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麻质较粗,必须织得非常细密,这很费工。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因而省俭些。

 ④拜下——指臣子对君主的行礼,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再磕头。《左传》僖公九年和《国语齐语》都记述齐桓公不听从周襄王的辞让,终于下拜的事。到孔子时,下拜的礼似乎废弃了。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5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⑵不得与⑶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羣众所拘禁,便道:“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一文化,那匡人将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

 ①子畏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过去曾经残害过匡地的人,于是囚禁了孔子。“畏”是拘囚的意思,《荀子赋篇》云:“比干见刳,孔子拘匡。”《史记孔子世家》作“拘焉五日”,可见这一“畏”字和《礼记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的“畏”相同,说见俞樾《群经平议》。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十五里有匡城,可能就是当日孔子被囚之地。

 ②后死者——孔子自谓。

 ③与——音预。

 6太宰①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

 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道:“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便道:“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巧吗是不会的。”

 注释

 ①太宰——官名。这位太宰已经不知是哪一国人以及姓甚名谁了。

 7牢曰:“子云,‘吾不试①,故艺。’”

 译文

 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注释

 ①试——《论衡正说篇》云:“尧曰:‘我其试哉!’说《尚书》曰:‘试者用也。’”这“试”字也应当“用”字解。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①,吾已矣夫!”

 译文

 孔子说:“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

 注释

 ①凤鸟河图——古代传说,凤凰是一种神鸟,祥瑞的象征,出现就是表示天下太平。又说,圣人受命,黄河就出现图画。孔子说这几句话,不过藉此比喻当时天下无清明之望罢了。

 10子见齐衰①者、冕衣裳者②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③;过之,必趋③。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他们虽然年轻,孔子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快走几步。

 注释

 ①齐衰——齐音咨,zī;衰音崔,cuī。齐衰,古代丧服,用熟麻布做的,其下边缝齐(斩衰则用粗而生的麻布,左右及下边也都不缝)。齐衰又有齐衰三年、齐衰期(一年)、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几等;看死了什么人,便服多长日子的孝。这里讲齐衰,自然也包括斩衰而言。斩衰是最重的孝服,儿子对父亲,臣下对君上才斩衰三年。

 ②冕衣裳者——卽衣冠整齐的贵族。冕是高等贵族所戴的礼帽,后来只有皇帝所戴才称冕。衣是上衣,裳是下衣,相当现代的帬。古代男子上穿衣,下着帬。

 ③作,趋——作,起;趋,疾行。这都是一种敬意的表示。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②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

 孔子病得厉害,子路便命孔子的学生组织治丧处。很久以后,孔子的病渐渐好了,就道:“仲由干这种欺假的勾当竟太长久了呀!我本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一定要使人组织治丧处。我欺哄谁呢欺哄上天吗我与其死在治丧的人的手里,宁肯死在你们学生们的手里,不还好些吗卽使不能热热闹闹地办理丧葬,我会死在路上吗”

 注释

 ①为臣——和今天的组织治丧处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死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给他组织治丧处。古代,诸侯之死才能有“臣”;孔子当时,可能有许多卿大夫也“僭”行此礼。不同之处是治丧处人死以后才组织,才开始工作。“臣”却不然,死前便工作,死者的衣衾手足的安排以及翦须诸事都由“臣”去处理。所以孔子这里也说“死于臣之手”的话。

 ②无宁——“无”为发语词,无义。《左传》隐公十一年云:“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杜预的注说:“无宁,宁也。”

 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①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道:“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道:“卖掉,卖掉,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哩。”

 注释

 ①贾——音古,gǔ,商人。又同“价”,价钱。如果取后一义,“善贾”便是“好价钱”,“待贾”便是“等好价钱”。不过与其说孔子是等价钱的人,不如说他是等识货者的人。

 14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

 译文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注释

 ①九夷——九夷就是淮夷。

 ②何陋之有——直译是“有什么简陋呢”,此用意译。

 15子曰:“吾自卫反鲁①,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②。”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使《雅》归《雅》,《颂》归《颂》,各有适当的安置。”

 注释

 ①自卫反鲁——根据《左传》,事在鲁哀公十一年冬。

 ②雅颂各得其所——“雅”和“颂”一方面是《诗经》内容分类的类名,一方面也是乐曲分类的类名。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①,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②”

 译文

 孔子说:“出外便服事公卿,入门便服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

 ①父兄——孔子父亲早死,说这话时候,或者他哥孟皮还在,“父兄”二字,只“兄”字有义,古人常有这用法。“父兄”或者在此引伸为长者之义。

 ②何有于我哉——如果把“何有”看为“不难之词”,那这一句便当译为“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①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注释

 ①舍——上、去两声都可以读。上声,同舍;去声,也作动词,居住,停留。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复返吧了,未必有其它深刻的意义。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喜爱道德赛过喜爱美貌。”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⑴。”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道:“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从没看见他停留。”

 22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

 孔子说:“庄稼生长了,却不吐穗开花的,有过的罢!吐穗开花了,却不凝浆结实的,有过的罢!”

 注释

 ①秀——“秀”字从禾,则只是指禾黍的吐花。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值不得惧怕了。”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可贵。顺从己意的话,能够不高兴吗分析一下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这种人我是没有办法对付他的了。”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⑴。”

 26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注释

 ①三军——周朝的制度,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军队三军。因此便用“三军”作军队的通称。

 27子曰:“衣①敝缊②袍,与衣①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

 孔子说道:“穿着破烂的旧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一道站着,不觉得惭愧的,恐怕只有仲由罢!《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会好’”子路听了,便老念着这两句诗。孔子又道:“仅仅这个样子,怎样能够好得起来”

 注释

 ①衣——去声,动词,当“穿”字解。

 ②缊——音运,yùn,旧絮。古代没有草棉,所有“絮”字都是指丝绵。一曰,乱麻也。

 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两句见于《诗经邶风雄雉篇》。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①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注释

 ①雕——同凋、凋零,零落。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①;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体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体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

 注释

 ①立——《论语》的“立”经常包含着“立于礼”的意思,所以这里译为“事事依礼而行”。

 31“唐棣①之华,

论语子罕篇第十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